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七章·傷寒本證 (11)
第七章·傷寒本證 (11)
1. 第二節·大傷寒
唇紅而潤者內無熱。唇乾而焦者裡熱重。若舌白滑者表未解。舌黃者熱漸深。舌黑者熱已劇。(三)審胸腹。胸滿而痛者為結胸。不痛者為痞氣。如未經下而有之。上焦痰水也。已經下而有之。誤下壞證也。腹中痛硬者燥糞。臍下痛硬者燥糞與蓄血。臍間動躍或痛。上衝於心者沖氣。
腹中響。氣下趨者欲作瀉。燥糞者小便不利。臍下如疙瘩狀。蓄血者小便利。臍下如懷孕狀。(四)問口渴否。渴不飲水者邪在表。渴飲水多者內熱甚。漱水不欲咽者欲作衄。(五)凡治傷寒。先辨表裡。不論日數。但有頭疼身痛。怕風惡寒。脈來浮緊浮數。皆是表證。雖有便難。
小便不利。亦當先解其表。後攻其里。脈浮緊者為正傷寒。宜用辛溫之藥以發之。浮數者為寒包火。宜用辛涼之藥以解之。既有腹疼吐利。溺白或赤。脈來沉弱沉滑。皆是里證。間有惡風怕冷。亦當先治其里。後解其表。脈沉弱者為中寒證。宜用辛熱之藥以溫之。沉滑者為裡熱證。
宜用苦寒之藥以攻之。如病在表而反下。則邪乘虛入里。微為痞氣結胸。甚為腸滑洞泄。此皆誤下壞證。在裡反汗。則表益虛而里益實。輕為衄血斑黃。重為痙厥亡陽。此皆誤汗壞證。凡服汗藥。如一劑無汗。再與之。復無汗。此營衛乏絕。當養陰輔正而再汗之。三治無汗者死。
凡服下藥。先燥後溏者已解。如但利清水而無燥糞。痞滿如故者未解。再下之。三下不通者液枯腸燥。當鎮潤之。通者生。不通者死。(六)詳辨陰陽。初起時。頭疼身痛。發熱惡寒。脈來浮緊浮大。即是陽經之表證也。此後煩躁作渴。純熱無寒。便閉溺熱。即是陽經傳入陽腑之熱證也。
脈雖沉伏。不可誤作陰證治。如初起時。臍腹絞痛。肢厥唇青。脈來沉遲沉微。即是直中陰經之寒證也。雖面赤煩躁。不可誤作陽證治。陽證宜汗宜透。宜清宜下。陰證宜溫宜補。其大要也。然亦有辨。陽證而其體素虛。不勝下。下之太過。忽然臍腹絞痛。洞泄不止。手足厥逆。
此陽證而轉為陰證也。急溫之。陰證而其體素熱。勿過溫。溫之太過。忽然煩躁大渴。自汗昏譫。二便不通。此陰證而轉為陽證也。速清之。(七)凡傷寒得死證。脈尚可治者。棄證從脈。虛則補之。實則瀉之。(八)凡傷寒得死脈。證有可治者。棄脈從證。表急解之。裡急攻之。
熱則清之。寒則溫之。總之定其名。分其經。審其證。察其脈。明表裡。識陰陽。度虛實。知標本。此八者。為治傷寒之要訣也。
白話文:
第二節·大傷寒
嘴唇紅潤表示體內沒有熱。嘴唇乾燥焦裂表示體內熱很嚴重。如果舌苔白而滑,表示表證還沒解除。舌苔發黃,表示熱邪逐漸加深。舌苔發黑,表示熱邪已經非常嚴重。(三)檢查胸腹。胸部脹滿疼痛,是結胸。不痛,是痞氣。如果還沒用過瀉藥就出現這種情況,是上焦有痰水。如果用過瀉藥才出現這種情況,是誤用瀉藥導致的壞證。腹部疼痛且摸起來硬,是腸道乾燥有糞便。肚臍下方疼痛且摸起來硬,是腸道乾燥有糞便並且有瘀血。肚臍部位跳動或疼痛,向上衝到心口,是氣向上衝。
腹部有聲響,氣往下走,表示即將拉肚子。腸道乾燥有糞便,會小便不利。肚臍下方像有疙瘩,表示有瘀血,會小便順暢。肚臍下方像懷孕一樣鼓起來。(四)詢問是否口渴。口渴卻不想喝水,是邪氣還在體表。口渴且喝水很多,是體內熱很嚴重。漱口卻不想吞下去,是即將流鼻血。(五)凡是治療傷寒,要先辨別表證和裡證,不要管得病多少天,只要有頭痛、身體痛、怕風怕冷、脈象浮緊或浮數,都是表證。即使有大便困難、小便不利,也應該先解除表證,再治療裡證。脈象浮緊是真正的傷寒,應該用辛溫的藥來發汗。脈象浮數是寒邪包裹著熱邪,應該用辛涼的藥來解除。如果已經有腹痛、嘔吐、腹瀉、尿液發白或發紅,脈象沉弱或沉滑,都是裡證。偶爾有怕風怕冷的,也應該先治療裡證,再解除表證。脈象沉弱是中寒證,應該用辛熱的藥來溫補。脈象沉滑是裡熱證,應該用苦寒的藥來攻瀉。如果病在表卻反而用瀉藥,邪氣就會趁虛進入體內,輕微的會形成痞氣或結胸,嚴重的會造成腹瀉不止。這些都是誤用瀉藥導致的壞證。如果病在裡卻反而發汗,表證就會更加虛弱,裡證就會更加嚴重,輕微的會流鼻血或出現黃疸,嚴重的會抽搐甚至死亡。這些都是誤用發汗藥導致的壞證。凡是服用發汗藥,如果一劑沒出汗,再服一劑,還是沒出汗,表示身體的營衛之氣已經非常虛弱,應該滋養陰液、扶助正氣,再考慮發汗。如果用三次發汗藥都沒出汗,就會死亡。
凡是服用瀉藥,如果先拉肚子後排出乾燥的糞便,表示病邪已經解除。如果只是拉出清水而沒有乾燥的糞便,痞滿的感覺還在,表示病邪還沒解除。可以再用瀉藥。如果用三次瀉藥還是排不出大便,表示體內的津液已經枯竭,腸道乾燥,應該用滋潤腸道的藥。如果能排出大便,就能活;如果不能排出大便,就會死。(六)詳細辨別陰證和陽證。剛開始時,有頭痛、身體痛、發熱、怕冷,脈象浮緊或浮大,這是陽經的表證。之後出現煩躁、口渴、純粹發熱而沒有怕冷的感覺、大便不通、小便發熱,這是陽經傳入陽腑的熱證。
即使脈象沉伏,也不能誤判為陰證來治療。如果剛開始時,就出現肚臍腹部絞痛、四肢冰冷、嘴唇發青、脈象沉遲或沉微,這是寒邪直接進入陰經的寒證。即使臉色發紅、煩躁,也不能誤判為陽證來治療。陽證應該發汗、透邪、清熱、瀉下。陰證應該溫陽、補氣。這是治療的大要。但是也有例外。陽證如果體質原本就虛弱,不能承受瀉藥,如果瀉得太過,就會突然出現肚臍腹部絞痛、腹瀉不止、手腳冰冷,這就是陽證轉變為陰證,要趕快用溫熱的藥來治療。陰證如果體質原本就偏熱,不要過度用溫補的藥,如果用得太過,就會突然出現煩躁口渴、自汗昏迷、大小便不通,這就是陰證轉變為陽證,要趕快用清熱的藥來治療。(七)凡是傷寒出現死證,如果脈象還可以治療,就應該放棄判斷的證狀,而從脈象入手,虛弱就補,實證就瀉。(八)凡是傷寒出現死脈,如果症狀還可以治療,就應該放棄脈象的判斷,而從症狀入手,表證急著解表,裡證急著攻裡,熱證要清熱,寒證要溫補。總之,要確定病名、區分經絡、審察症狀、觀察脈象、明白表裡、認識陰陽、衡量虛實、知道病因和病本。這八個方面,是治療傷寒的重要訣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