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九章·傷寒夾證 (85)

回本書目錄

第九章·傷寒夾證 (85)

1. 第十四節·臨經傷寒

以致邪無出路。前醫以涼血清熱之劑。以清血室。然藥力不能直入淤塞之胞門。故皆罔效。余之收效。在通瘀導濁。以二矢濁味。攻胞門之濁道也。前證若用小柴胡湯。則大誤矣。蓋溫暑治法。與正傷寒不同。葉氏溫熱論。已辨之甚詳。再節錄於下。以資參考。葉天士云。經水適來適斷。

邪將陷入血室。少陽傷寒言之詳悉。不復多贅。但數動(數動、辨脈也、溫病之脈數動、與傷寒熱入血室之脈遲者不同。)與正傷寒不同。仲景立小柴胡湯。提出所陷熱邪。以參棗扶胃氣。衝脈隸屬陽明也。此惟虛者為合法。若熱邪陷入。與血相結者。(較熱入血室、不與血相結者為重。

)當從陶氏小柴胡湯去參、棗。加鮮生地、桃仁、楂肉、丹皮、或犀角等。涼血散血。使血不與熱相搏。而後能和解。如陶氏之法也。若本經血結自甚。或挾有瘀傷宿血。挾熱而得者。其證必少腹滿痛。輕者刺期門。(期門二穴、在第二肋端、不容穴傍各一寸五分、上直兩乳、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、舉臂取之、刺入四分、灸五壯、肝募也。)以泄其實。

使氣行瘀散也。重者小柴胡湯。去參棗之甘藥。加延胡索、歸尾、桃仁。以利其氣。破其血也。挾寒加桂心。氣滯加香附、陳皮、枳殼。然熱陷血室之證。多有譫語如狂之象。與陽明胃實相似。此種病機。最須辨別。血結者、身體必重。非若陽明之輕轉便捷。何以故。蓋陰主重濁。

絡脈被阻。身之側傍氣痹。連及胸背。皆拘束不遂。故去邪通絡。正合其治。往往延久。致上逆心胞。胸中痹痛。即陶氏所謂血結胸也。用犀角地黃湯。加大黃、桃仁、紅花、枳實。最為合法。諸本於此節下。有王海藏出一桂枝紅花湯。是方斷非可治血結胸者。故刪去之。

【榮齋按】本節(臨經傷寒)寫法與其他各節不同,俞氏羅列了前人的學說,不加自己意見,全書中此為第一例。它首條(因)引吳又可、林瀾二家,次條(證)引傷寒論原文及十家註釋,三條(脈)引陶節庵、林瀾二家,四條(治)引林瀾、陶節庵、吳又可、朱肱四家;擷古醫學的菁華,而融匯貫通之,是俞氏一貫的作法。樊星環對「熱入血室用小柴胡湯」,作「熱入血室廣論」,發表了整個意見。

他說:「仲景《傷寒論》,婦人中風、傷寒、熱入血室三條,治法各異。如胸脅滿如結胸者,則刺期門以泄血熱;血結寒熱者,則用小柴胡湯以和少陽;發熱譫語者,則刺期門法與小柴胡湯和解法亦禁用,而聽其經行自愈。界劃分明,不得混淆。乃後人一遇此證,不問病狀若何?概用小柴胡湯治之,以為本之仲景,而不知殺人於不覺也。以徐靈胎先生為一代名醫,而亦云此證柴胡為千古定法;洄溪尚如此,後人更不足責矣。

白話文:

月經來潮時,若受到外邪侵襲,導致邪氣無法順利排出體外。先前有醫師使用涼血清熱的藥物,想要清除血室(指婦女胞宮),但藥力無法直接進入淤塞的胞門,所以都沒效果。我(指作者)的治療方法有效,是因為我採用疏通瘀血、導出濁氣的方法,用藥來攻破胞門的濁道。如果這種情況使用小柴胡湯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因為溫熱病證的治療方法,和一般的傷寒病證不同。葉天士的《溫熱論》已經詳細說明了這一點,我再節錄一些內容在下面,供大家參考。葉天士說,月經時來時斷,邪氣會因此陷入血室。少陽傷寒證已經詳細說明了這點,我就不再重複。但月經來時的脈象跳動快速,和傷寒熱邪進入血室的脈象遲緩不同。仲景設立小柴胡湯,是為了把陷在裡面的熱邪提出來,用人參、大棗來扶助胃氣,因為衝脈隸屬於陽明經。這種方法只對虛弱的病患才適合。如果熱邪陷入,與血液相結合(比熱邪進入血室,但沒有與血液相結合的情況更嚴重),應該使用陶氏的小柴胡湯,去掉人參、大棗,加入新鮮生地、桃仁、山楂肉、丹皮,甚至犀角等藥材,來涼血散血,使血液不與熱邪相搏,這樣才能夠達到和解的目的,就像陶氏所用的方法一樣。如果本身月經的血結就很嚴重,或夾帶有瘀傷積血,又受到熱邪侵襲而發病,症狀一定會出現少腹脹滿疼痛。輕微的,可以針刺期門穴來洩其瘀滯,使氣血運行、瘀血消散。嚴重的,則要用小柴胡湯,去掉人參、大棗這些甘甜的藥物,加入延胡索、當歸尾、桃仁,來疏通氣機、破除瘀血。如果兼有寒邪,要加入桂心;如果氣滯,要加入香附、陳皮、枳殼。但熱邪陷入血室的病症,常常會有胡言亂語、狂躁不安的現象,和陽明胃實證很相似。這種病機最需要仔細辨別。血結的病患,身體一定會感到沉重,不像陽明證那樣輕快靈活。為什麼呢?因為陰主沉重渾濁,絡脈被阻礙,身體兩側氣血麻痺,甚至連胸背都會感到拘束不適,所以要驅除邪氣、疏通經絡,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這種病常常會拖延很久,導致邪氣上逆,侵擾心包,胸中痺痛,這就是陶氏所說的血結胸。可以用犀角地黃湯,加大黃、桃仁、紅花、枳實,最為合適。有些醫書在這部分下面,收錄了王海藏提出的桂枝紅花湯,這個方子絕對不能治療血結胸,所以我把它刪掉了。

【榮齋按】這節(月經時受傷寒)的寫法和其他各節不同,俞氏羅列了前人的學說,並沒有加入自己的意見,這是全書中第一個這樣寫的例子。它第一條(病因)引用了吳又可、林瀾兩家的說法,第二條(病證)引用了《傷寒論》原文和十家注釋,第三條(脈象)引用了陶節庵、林瀾兩家的說法,第四條(治療)引用了林瀾、陶節庵、吳又可、朱肱四家的說法。他擷取古代醫學的精華,並融會貫通,這是俞氏一貫的作法。樊星環對「熱入血室使用小柴胡湯」提出了「熱入血室廣論」,發表了自己的整個觀點。

他說:「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,關於婦人中風、傷寒、熱入血室這三種情況,治療方法各不相同。如果胸脅滿悶像結胸,就要針刺期門穴來洩血熱;如果血結導致寒熱,就要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少陽;如果發熱胡言亂語,針刺期門和使用小柴胡湯和解的方法都不能用,只能聽其月經自行結束。界限劃分得很清楚,不能混淆。但後人只要遇到這種病症,不問病情如何,一律使用小柴胡湯治療,認為這是遵從仲景的教誨,卻不知道這樣會害死人。連徐靈胎先生這樣一代名醫,也認為這種病證使用柴胡是千古不變的法則;連洄溪都這樣認為,後人就更不用責備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