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17)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17)
1. 第四節·傷寒兼瘧
(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連翹、牛蒡各三錢、柴胡、前胡各錢半、羌活、獨活各一錢、橘紅、枳殼、桔梗各二錢、紫金片、生甘草各一錢、研粗末每服七錢、開水泡取清湯、隨漱隨咽、日二服、夜二服)、辛散風毒以解表。癍痧尚未盡透者。急與透癍解毒湯。(連翹、薄荷、炒牛蒡各二錢、蟬衣一錢、淡豆豉二錢、鮮蔥白二枚切、大青葉、鮮桑葉、腦頭各四錢、先用野菰根二兩、鮮西河柳三錢、煎湯代水)。竄經透絡以提癍。
癍痧透淨。津氣受傷者。則以人參白虎湯。加鮮生地(一兩)、鮮石斛(四錢)、鮮茅根(八錢)、大生津液以善後。由於臭穢者。先與藿香正氣湯加紫金片。芳香避穢以解毒。毒解穢除。繼與香砂二陳湯加炒穀麥芽。溫和胃氣以善後。
【秀按】俞君審因辨證。對症施治。可謂知無不言。言無不盡。治瘧一道。殆無遺蘊。至若截瘧以常山草果最效。半貝丸(生半夏、生川貝各三錢、研細、薑汁搗勻為丸、每服三釐至五釐、生熟湯送下、)亦驗。若三陰老瘧。痎瘧除根丸如神。截止後。仍須服藥以調理之。庶免復發增重。
【榮齋按】關於疫瘧,俞何原作,俱失重心;由於紹興在那個年代裡,不發生過疫瘧,兩先生又不肯無中生有,捏造治驗,所以說理比較零亂些。現在我把一九三四年江蘇省如皋縣中醫公會巡迴診療隊工作報告,摘錄於下,以充實治例。因如皋縣及其附近地區,在這一年秋季,曾發生過大流行性的疫瘧。
根據報告上說:「照保甲調查,各區染疫者多至五、六萬人,一甲內,最少有半數以上之住戶,患此疫瘧,每保中死亡者約計三十人,總共已達五千人以上。」報告者:為實地參加巡迴診療工作的黃星樓先生。
他說:致疫原因,入夏氣候太涼,大暑中霪雨不止,華氏寒暑表最高不出九十度以上,雖盛夏朝暮猶著夾衣;迨立秋後,天氣忽暖,寒暑表常達百度,夜靜又恆降至八十度左右,寒暖不時,病根因茲潛伏;加以近月餘來,天干少雨,氣候異常亢燥,伏邪乘機暴發,宜乎斯症之猛且烈也。
疫病症狀,始則憎寒戰慄,繼則壯熱無汗,或熱後微汗,間日輕重,熱退不清,頭痛腦脹,肢節痠麻,胸膈痞滿,飲食減少,面色黃滯,舌苔白膩,間有吐瀉;久延失治,則發斑疹,出白㾦,或昏熱頭汗,或譫語發狂,或舌黑便難,或下血吐蛔,甚則面赤足冷,夜熱神糊,氣喘呃逆,煩躁瘛瘲等現象。
病名考證,前賢論疫,以喻嘉言、張石頑、吳又可、雷少逸諸家為最詳,茲擇要節錄於後:喻氏謂四時不正之氣,感之者因而致病,初不名疫也,因病致死,病氣屍氣,混和不正之氣,斯為疫矣!又云溫暑熱濕之氣,交結互蒸,人在其中,無隙可避,焉能倖免?張氏謂疫邪皆由濕熱鬱蒸而發,人觸之者,皆從口鼻流入膜原,而至陽明之經,陽明居太陽之裡,少陽之表,為三陽之中道,邪犯膜原,當從和解,兼以逐穢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使用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連翹、牛蒡各三錢,柴胡、前胡各一錢半,羌活、獨活各一錢,橘紅、枳殼、桔梗各二錢,紫金片、生甘草各一錢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七錢,用開水沖泡後取清湯,隨時漱口並吞下,一天服用兩次,晚上也服用兩次,可以利用辛散的藥性來驅散風邪,以達到解表的效果。
如果癍痧(類似麻疹的皮疹)還沒有完全透發出來,就趕快服用透癍解毒湯。這個方子的藥材是連翹、薄荷、炒牛蒡各二錢,蟬衣一錢,淡豆豉二錢,切好的鮮蔥白兩枚,大青葉、鮮桑葉、腦頭各四錢。先用二兩的野菰根和三錢的鮮西河柳煎湯來代替水。這個方子可以使藥力運行到經絡,促進癍痧透發。
如果癍痧已經完全透出來,但病人因為發疹而耗傷津液和元氣,就使用人參白虎湯,並加入一兩的鮮生地、四錢的鮮石斛、八錢的鮮茅根,以大補津液來幫助身體恢復。如果病人的穢氣很重,就先服用藿香正氣湯,並加入紫金片,利用藥的芳香來消除穢氣以解毒。等毒素解除穢氣消除後,再服用香砂二陳湯,並加入炒過的穀芽和麥芽,以溫和脾胃之氣,幫助身體恢復。
【秀按】俞先生仔細審查病因、辨別證型,然後對症下藥,可以說知道什麼就說什麼,毫無保留。他在治療瘧疾方面,幾乎已經沒有什麼遺漏。至於用常山和草果來截斷瘧疾的發作,效果最好。半貝丸(用生半夏、生川貝各三錢,研磨成細粉,用薑汁攪拌均勻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三釐至五釐,用生湯或熟湯送服)也有效。如果是三陰經的老年瘧疾,使用痎瘧除根丸效果如神。瘧疾停止發作後,仍然需要服藥調理身體,才能避免復發或加重。
【榮齋按】關於疫瘧,俞先生的原作中,內容都比較缺乏重點;由於紹興在當時並沒有發生過疫瘧,兩位先生又不願意憑空捏造治驗,所以內容比較雜亂。現在我把1934年江蘇省如皋縣中醫公會巡迴診療隊的工作報告摘錄如下,以充實這個案例。因為如皋縣及其附近地區,在當年秋季曾發生過大規模的疫瘧流行。
根據報告,調查顯示,各區感染疫病的人數高達五、六萬人。一個保(古代行政單位)之內,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住戶患了疫瘧,每個保中死亡人數約計三十人,總共已達五千人以上。報告者是實際參與巡迴診療工作的黃星樓先生。
他說:導致疫病發生的原因是,入夏氣候過於涼爽,大暑期間陰雨連綿不停,氣溫最高不超過華氏九十度,即使盛夏早晚都還要穿夾衣;到了立秋之後,天氣突然轉暖,氣溫經常達到華氏百度,夜間又常降至華氏八十度左右,氣溫忽冷忽熱,病根因此潛伏在體內;再加上近一個多月來,天氣乾燥少雨,氣候異常燥熱,潛伏的邪氣趁機爆發,所以這次的疫病才會如此兇猛和嚴重。
疫病的症狀是,開始時感到寒冷戰慄,接著是高熱無汗,或者發熱後微微出汗,發熱的情況時輕時重,熱退後不清爽,頭痛頭脹,四肢關節痠痛麻木,胸悶,食慾下降,面色發黃,舌苔白膩,有的會出現嘔吐腹瀉。如果久病失治,就會出現斑疹,出白色膿皰,或者高熱頭汗,或者說胡話發狂,或者舌頭變黑,大便困難,或者便血吐蛔蟲,嚴重的話會出現面部潮紅但手腳冰冷,夜間發熱神志不清,氣喘呃逆,煩躁抽搐等現象。
關於病名的考證,前賢討論疫病的,以喻嘉言、張石頑、吳又可、雷少逸等人的論述最為詳細,這裡選擇重點節錄如下:喻嘉言認為,四時不正的邪氣侵襲人體,就會使人生病,一開始並不叫做疫病,因為病而死亡,病氣和屍氣混雜不正的邪氣,這才稱為疫病!又說,溫熱暑濕的邪氣,互相交結蒸騰,人在其中,無處可躲,怎麼能倖免於難呢?張石頑認為,疫邪都是由濕熱鬱積蒸發而引起的,人接觸到這種邪氣,都會從口鼻進入膜原,然後到達陽明經。陽明經位於太陽經的內側,少陽經的外側,是三陽經的中間位置。邪氣侵犯膜原,應當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,同時也要驅除穢濁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