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16)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16)
1. 第四節·傷寒兼瘧
【榮齋按】胎瘧之病,古無此名,其說始於萬氏兒科。前明萬密齋說:「凡幼小及壯年,初次患瘧者,皆為胎瘧,當審其因而治之。因於風寒者從風寒治,因於暑濕者從暑濕治,因於痰食者從痰食治。大旨先分寒熱之多少;寒多熱少者,先與香蘇蔥豉湯發其表,繼與平胃散加草果、常山,除其瘧。熱多寒少者,先與柴胡白虎湯解其熱,繼與白虎湯加常山、草果、平其瘧。
」此萬氏治胎瘧之方法,俞氏把它掌握起來,運用起來,成為有力的一個武器。
九,疫瘧
【因】大約有四。一由嵐瘴蒸毒。二由陰水蘊毒。三由屍疰客忤。四由氣候不正之時毒。皆能變瘧。
【證】瘴毒初起。即身重迷悶。口喑不語。繼即譫語狂言。或寒微熱甚。或寒甚熱微。胸痞腹滿。舌苔灰膩滿布。或白厚而膩。水毒初起。寒重熱輕。胸膈滿痛。揉按則漉漉有聲。乾嘔短氣。或吐清水。甚則腹痛便泄。肢冷足腫。腰重溺少。舌苔白潤。或舌尖邊俱黃。中夾一段白色。
客忤初起。寒熱日作。間有譫語。夜多惡夢時或躁擾。心悸膽怯。多生恐怖。舌苔淡白。間挾淡灰。時毒初起。風毒則頭痛怕風。始雖寒熱日作。繼即熱多寒少。咽痛喉腫。或發痄腮。或發紅痧。或發赤癍。舌苔白薄。邊尖紅燥。穢毒則頭重腹痛。胸脘痞滿。噁心欲嘔。腹痛悶亂。
寒熱交作。不甚分明。舌苔黃白相兼。或夾灰膩。
【脈】右寸伏。兩關弦滑者。此由天氣炎熱。山氣黴蒸。猝中嵐瘴之毒也。雙弦而緩。甚則弦遲者。此由水氣鬱遏。陽氣受困。內傷陰凝之毒也。乍大乍小。乍數乍疏者。此由素性屬陰。膽氣不壯。猝被客忤。俗稱夜發為鬼瘧者是也。兩手浮弦而數者。此手太陰與足少陽經同受風毒也。兩手弦細而緩者。此手太陰與足太陰經同受穢毒也。
【治】瘴毒先與《局方》妙香丸。宣竅導痰、以醒其神。繼與藿香正氣湯。調沖紫金片。(文蛤四錢。毛茨菇二錢五分、辰砂、腰黃各二錢、紅牙大戟、千金霜各一錢八分、蘇合香一錢、冰片五分、當門子三分各研細末、再同研極勻、米糊印成小片、曬燥、瓷瓶密藏、每服三分至五分、極重一錢)。避瘴解毒。
以除其瘧。終用柴平湯合除瘧勝金丸。化濕泄熱。以芟其根。水毒先與苓朮二陳煎。化氣利水。以解陰毒。繼與柴平湯加炒常山(二錢)、草果仁(八分)、溫中滌涎。以截其瘧。終與香砂二陳湯。芳淡溫化。以和胃氣。客忤先與蘇合香丸。
(蘇合香、安息香、廣木香各二兩、犀角、麝香、梅冰、香附、乳香、沉香、丁香、冬朮各一兩、共研極勻、蜜丸、作二百丸、以辰砂一兩為衣、蠟匱、此從王晉三新定)辛香開發以除邪。繼與溫膽湯加減。(淡竹茹三錢、姜半夏二錢、炒廣皮錢半、辰茯神、青龍齒、左牡蠣、各四錢川桂枝、清炙草各五分、紫金片三分、烊沖)辛通鎮攝以壯膽、若時毒由於厲風者。則以荊防敗毒散加減。
白話文:
第四節:傷寒兼瘧
榮齋按語:
古時候沒有「胎瘧」這種病名,這個說法是從明朝萬氏兒科開始的。明代名醫萬密齋說過:「凡是小孩或成年人第一次得瘧疾,都算是胎瘧,要仔細分析病因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風寒引起的,就用治療風寒的方法;因為暑濕引起的,就用治療暑濕的方法;因為痰食引起的,就用治療痰食的方法。總的原則是先分辨寒熱的程度,寒多熱少的,先用香蘇蔥豉湯來發散表邪,然後用平胃散加上草果、常山來治療瘧疾;熱多寒少的,先用柴胡白虎湯來解除熱邪,然後用白虎湯加上常山、草果來治療瘧疾。」 萬密齋治療胎瘧的方法,被俞氏掌握並運用,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。
九、疫瘧
病因:
大約有四種原因:一是因為山林瘴氣的毒害;二是陰寒水濕蘊積的毒害;三是因為受到屍體穢氣或邪氣侵擾;四是因為氣候不正所導致的時令毒邪。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瘧疾。
症狀:
瘴氣中毒初期,會感到身體沉重、昏迷、說不出話,接著會出現胡言亂語、精神狂亂,有時寒微熱重,有時寒重熱輕,胸悶腹脹,舌苔灰膩厚重,或呈現白色而厚膩。水毒引起的初期,寒冷症狀明顯,發熱輕微,胸膈滿痛,按壓時會發出漉漉的聲音,乾嘔、氣短,或吐清水,嚴重時會腹痛腹瀉、手腳冰冷、腳腫、腰部沉重、小便少、舌苔白潤,或舌尖邊緣發黃,中間夾雜白色。
受到邪氣侵擾初期,會出現寒熱交替,偶爾會說胡話,晚上多做噩夢,有時煩躁不安、心悸、膽怯,容易產生恐懼感,舌苔淡白,夾雜淡灰色。時令毒邪引起的初期,如果受到風毒侵襲,會頭痛怕風,開始時會寒熱交替,接著會熱多寒少,咽喉疼痛腫脹,可能會出現痄腮、紅疹或紅斑。舌苔白薄,邊緣和尖端紅而乾燥。如果受到穢毒侵襲,會頭重、腹痛、胸脘痞悶、噁心想吐、腹痛悶亂,寒熱不明顯,舌苔黃白相兼,或夾雜灰膩。
脈象:
右手寸脈沉伏,兩手關脈弦滑的,這是因為天氣炎熱,山林瘴氣蒸發,突然中了瘴毒的緣故。雙脈弦而緩,嚴重時弦而遲的,這是因為水濕鬱積,陽氣受困,內傷陰寒之毒。脈象忽大忽小,忽快忽慢的,這是因為體質陰虛,膽氣不足,突然受到邪氣侵擾,民間俗稱晚上發作的「鬼瘧」。兩手脈象浮弦而數的,這是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陽膽經同時受到風毒侵襲。兩手脈象弦細而緩的,這是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同時受到穢毒侵襲。
治療:
瘴毒引起的,先用《局方》的妙香丸,宣通竅道,化痰醒神,然後用藿香正氣湯,搭配沖服紫金片(文蛤四錢、毛茨菇二錢五分、辰砂、腰黃各二錢、紅牙大戟、千金霜各一錢八分、蘇合香一錢、冰片五分、當門子三分,分別研磨成細末,再混合均勻,用米糊製成小片,曬乾,裝在瓷瓶中密封保存,每次服用三分到五分,病情嚴重時可服用一錢),用來避開瘴氣,解除毒素,治療瘧疾。最後用柴平湯合除瘧勝金丸,化濕泄熱,徹底根除病因。水毒引起的,先用苓朮二陳煎,化氣利水,解除陰毒,然後用柴平湯加炒常山(二錢)、草果仁(八分),溫中祛痰,以截斷瘧疾。最後用香砂二陳湯,芳香平和地溫化,調和胃氣。受到邪氣侵擾引起的,先用蘇合香丸(蘇合香、安息香、廣木香各二兩、犀角、麝香、梅冰、香附、乳香、沉香、丁香、冬朮各一兩,研磨成極細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,共二百丸,用辰砂一兩包衣,用蠟封存,這是根據王晉三的修正方),用辛香的藥物來開通腠理,驅除邪氣,然後用溫膽湯加減(淡竹茹三錢、姜半夏二錢、炒廣皮錢半、辰茯神、青龍齒、左牡蠣各四錢,川桂枝、清炙草各五分,紫金片三分,烊化沖服),辛散通氣、鎮靜安神,以增強膽氣。如果時毒是因為厲風引起的,就用荊防敗毒散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