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57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57)

1. 第十六節·黃耳傷寒

清耳五仙散(豬膽汁炒川柏一錢、酒炒杜紅花三分、制月石七分、冰片一釐、薄荷霜二釐、共研極勻、瓷瓶收藏。)以吹耳。更以鹽鴨蛋灰拌搗天荷葉。塗布耳輪兩腮以消腫退炎。似此表裡雙解。內外並治。速則一候。緩則兩候。七人皆愈。

【榮齋按】「黃耳傷寒」這病名不知起於何時?我最初看到的,是張石頑《傷寒緒論》,他說:「黃耳者,耳中策策痛,兩耳輪黃,風入於腎也;卒然變惡寒發熱,脊強直如痙狀,此屬太陽類傷寒也。」所謂「黃耳」,大概由於「兩耳輪黃」,從症狀中得出了病名。至於這些症狀,巢氏《諸病源候總論》已有記載,他說:「凡患耳中策策痛者,皆是風入於腎之經也;不治流入腎,則卒然變脊強直成痙也。」不過,巢氏所載,無「惡寒發熱」,因此,也就不名「類傷寒」。

現在我覺得「黃耳」病名,似始於張石頑,症狀則早見於巢元方,其間遞嬗變易,有同有異,與俞氏所述。更有不同之外。據本節所列症狀,相當於西醫書的「耳癤」和「中耳炎」;西醫書描寫耳癤的症狀說:「常有強度耳痛,尤於夜間為甚,患部皮膚紅腫,且可波及耳殼周圍,全身惡寒戰慄,或有發高熱者。

」描述中耳炎的症狀是:「全身症狀——常發高熱,惡寒戰慄、嘔吐、頭痛、不安等,與其他急性傳染病之症狀同。若發生於小孩,則可有腦膜刺激症狀,如感覺過敏,痙攣、嘔吐、譫語與真性腦膜炎同。局部症狀——患側有聽力障礙,耳痛、耳鳴、耳內搏動感等。」(以上是概括大意,非原文。

)從中西醫學理論所記錄的症狀,互相對勘,似乎「黃耳傷寒」的名稱,不十分妥貼。至於治法,則俞何兩先生所採集的驗方,是足夠應用的。

白話文:

第十六節·黃耳傷寒

用清耳五仙散(將豬膽汁炒過的川柏一錢、酒炒過的杜紅花三分、制過的月石七分、冰片一釐、薄荷霜二釐,一起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裝在瓷瓶裡保存),吹入耳中。再用鹽鴨蛋灰拌搗碎的天荷葉,塗抹在耳廓和兩腮,用來消腫退炎。這樣從裡到外雙管齊下,內外兼治,快的話一個時辰,慢的話兩個時辰,七個人都痊癒了。

【榮齋的按語】「黃耳傷寒」這個病名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?我最早看到這個病名,是在張石頑的《傷寒緒論》裡。他說:「所謂黃耳,就是耳朵裡面像針刺一樣的痛,兩個耳廓發黃,這是風邪侵入腎臟的表現;如果突然開始惡寒發熱,背脊僵硬像抽筋一樣,就屬於太陽經的傷寒。」所謂「黃耳」,大概是因為「兩耳廓發黃」,才從症狀中得出這個病名。至於這些症狀,巢元方的《諸病源候總論》裡早就記載過了。他說:「凡是患有耳朵裡面像針刺一樣疼痛的,都是風邪侵入腎經造成的;如果不治療,風邪就會流入腎臟,突然就會變成背脊僵硬像抽筋一樣。」不過,巢元方記載的,沒有「惡寒發熱」的症狀,因此也就沒有稱之為「類傷寒」。

現在我認為「黃耳」這個病名,好像是從張石頑開始出現的,而這些症狀則早在巢元方那裡就有了,其間有所遞變,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,與俞氏所說的又有些不同。根據本節所列出的症狀,相當於西醫所說的「耳癤」和「中耳炎」。西醫書中描述耳癤的症狀說:「常常會有劇烈的耳痛,尤其是在晚上更痛,患處皮膚紅腫,而且還會蔓延到耳殼周圍,全身會感到惡寒顫抖,有的還會發高燒。」描述中耳炎的症狀是:「全身症狀——常常會發高燒,惡寒顫抖、嘔吐、頭痛、煩躁不安等,和其他急性傳染病的症狀相同。如果發生在小孩身上,還可能會出現腦膜刺激的症狀,像是感覺過敏、抽搐、嘔吐、說胡話,和真正的腦膜炎一樣。局部症狀——患側的耳朵會出現聽力障礙、耳痛、耳鳴、耳內有搏動感等。」(以上是概括的大意,並非原文。)從中西醫學理論記錄的症狀互相對照來看,「黃耳傷寒」這個名稱似乎不太恰當。至於治療方法,俞先生和何先生採用的驗方,是足夠使用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