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12)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12)
1. 第十三節·秋燥傷寒
(總名秋燥。俗通稱風燥)。
【因】秋深初涼。西風肅殺。感之者多病風燥。此屬燥涼。較嚴冬風寒為輕。若久晴無雨。秋陽以曝。感之者多病溫燥。此屬燥熱。較暮春風溫為重。然間有夾暑濕內伏而發。故其病有肺燥脾濕者。亦有肺燥腸熱者。以及胃燥肝熱者。脾濕腎燥者。全在臨證者。先其所因。伏其所主。推求其受病之源而已。
【證】涼燥犯肺者。初起頭痛身熱。惡寒無汗。鼻鳴而塞。狀類風寒。惟唇燥嗌乾。乾咳連聲。胸滿氣逆。兩脅串疼。皮膚干痛。舌苔白薄而干。捫之戟手。溫燥傷肺者。初起頭疼身熱。乾咳無痰。即咯痰多稀而黏。氣逆而喘。咽喉干痛。鼻乾唇燥。胸懣脅㮙。心煩口渴。舌苔白薄而燥。
白話文:
秋燥
(俗稱風燥)
【原因】
秋末初涼,西風凜冽,容易讓人感染風燥。這屬於燥涼,比嚴冬的風寒要輕。如果持續晴朗無雨,秋陽曝曬,容易讓人感染溫燥。這屬於燥熱,比暮春的風溫要重。有時夾雜著暑濕內伏而發,因此病症中會有肺燥脾濕、肺燥腸熱、胃燥肝熱以及脾濕腎燥等不同的表現。臨證時需要先了解病因,掌握病症主症,推求患者受病的根源。
【症狀】
涼燥犯肺者:
- 初起頭痛身熱,惡寒無汗,鼻塞流涕,症狀類似風寒。
- 但唇燥口乾,乾咳連聲,胸悶氣逆,兩肋疼痛,皮膚乾燥疼痛。
- 舌苔薄白乾燥,觸摸時有刺手感。
溫燥傷肺者:
- 初起頭痛身熱,乾咳無痰,或痰多稀薄粘稠。
- 氣喘胸悶,咽喉乾燥疼痛,鼻乾唇燥。
- 胸部鬱悶,肋骨疼痛,心煩口渴,舌苔薄白乾燥。
邊尖俱紅。若秋燥伏暑。當辨其挾濕化火兩端。如濕遏熱鬱者。淺則多肺燥脾濕。一起即灑淅惡寒。寒已發熱。鼻唇先干。咽喉干痛。氣逆乾咳。肢懈身痛。渴不思飲。飲水即吐。煩悶不寧。胸脅脹疼。大腹滿痛。便泄不爽。溺短赤熱。舌苔粗如積粉。兩邊白滑。深則多脾濕腎燥。
肢懈無力。周身疼重。咳痰咸而稀黏。氣喘息短。顴紅足冷。腳心反熱。甚則痿厥。後則便泄。泄而後重。前則精滑。溺後餘瀝。婦女則帶多腰痠。舌圓胖嫩。上罩一層黏苔。邊滑根燥。若暑從火化者。淺則多肺燥腸熱。上則喉癢乾咳。咳甚則痰黏帶血。血色鮮紅。胸脅串痰。
白話文:
嘴唇和舌頭邊緣都紅。如果這是秋燥伏暑引起的,就要辨別是夾雜濕氣化火,還是單純的熱氣。
如果是濕氣阻礙熱氣鬱結,輕微的會表現為肺燥脾濕,一開始就會有寒戰發熱,發熱之後鼻子和嘴唇先乾燥,咽喉乾燥疼痛,氣逆咳嗽,四肢無力,身體疼痛,口渴卻不願喝水,喝水就吐,煩躁不安,胸脅脹痛,肚子脹痛,大便排不乾淨,小便量少,顏色深紅發熱,舌苔粗糙,像積粉一樣,兩邊光滑。嚴重的則表現為脾濕腎燥,四肢無力,全身疼痛沉重,咳嗽痰液又鹹又稀,呼吸急促,臉頰發紅,腳冷,腳心卻熱,嚴重的話會出現昏迷,之後會拉肚子,拉完肚子之後感覺沉重,之前會有精液外泄,小便後還有殘餘尿液。女性則會有白帶增多,腰痠,舌頭圓胖柔軟,上面有一層黏膩的舌苔,兩邊光滑,舌根乾燥。
如果是暑氣直接化火,輕微的會表現為肺燥腸熱,上面會出現喉嚨癢,咳嗽,咳嗽嚴重的話痰液會粘稠,帶血,血色鮮紅,胸脅部位有痰液流動。
下則腹熱如焚。大便水泄如注。肛門熱痛。甚或腹痛泄瀉。瀉必艱澀難行。似痢非痢。腸中切痛。有似硬梗。按之痛甚。舌苔乾燥起刺。兼有裂紋。深則多胃燥肝熱。大渴引飲。飲不解渴。灼熱自汗。四肢雖厥。而心煩惡熱。時而氣逆乾嘔。時而氣衝脘痛。筋脈拘疼。不能轉側。
甚則手足瘛瘲。狀如驚癇。男子睪丸疝痛。婦人少腹連腰牽疼。臍間動氣。按之堅而震手。便多燥結。或便膿血。或裡急欲便而不得。或後重欲圊。欲了而不了。溺短赤澀。或點滴而急痛。
【脈】燥證脈多細澀。雖有因兼證變證。而化浮洪虛大弦數等兼脈。重按則無有不細不澀也。
白話文:
下腹部感到灼熱,就像著火一樣。大便稀薄如水般流出。肛門又熱又痛。甚至腹痛腹瀉,排便時艱澀難行,像是痢疾又不是痢疾。腸子裡像是被刀割一樣痛,感覺有硬塊,按壓時非常疼痛。舌苔乾燥,佈滿細小的刺狀突起,還出現裂紋。情況嚴重的話,多半是胃燥肝熱,非常口渴,喝水也解不了渴,感覺身體發熱,流出汗水。四肢雖然冰冷,但心裡卻煩躁,感到灼熱,偶爾會氣逆,乾嘔,偶爾會氣衝胸口,疼痛難忍。筋脈拘緊疼痛,無法翻身。
嚴重的情況下,手腳會抽搐,就像驚癇一樣。男性睪丸會出現疝氣疼痛。女性下腹和腰部連在一起疼痛,肚臍周圍有氣體流動,按壓時感覺堅硬,還會震動手部。排便大多乾燥結塊,或者排泄膿血,或者有便意卻排不出來,或者排便後感覺沉重,想排完卻排不乾淨。小便量少,顏色赤紅,排尿時感到疼痛,甚至只能滴滴答答地排出,而且感到劇烈疼痛。
脈象方面,燥證的脈象通常細澀,即使有其他原因引起的兼證、變證,出現浮、洪、虛、大、弦、數等兼脈,但重按下去,仍然逃不過細澀的脈象。
【治】涼燥犯肺。以苦溫為君。佐以辛甘。香蘇蔥豉湯去香附。加光杏仁(三錢)炙百部(二錢)、紫菀(三錢)、白前(二錢)、溫潤以開通上焦。上焦得通。涼燥自解。若猶痰多便閉腹痛者。則用五仁橘皮湯。加全栝蔞、(四錢、生薑四分、拌搗極爛)、干薤白(四枚白酒洗搗)、紫菀(四錢)、前胡(二錢)、辛溫以流利氣機。終用歸芍異功散加減。
白話文:
治涼燥犯肺
治療涼燥侵犯肺部。以苦溫藥物為君藥。輔以辛甘藥物。[香蘇蔥豉湯] 去掉 [香附]。加入光 [杏仁](三錢)、炙 [百部](二錢)、[紫菀](三錢)、[白前](二錢),溫潤以疏通上焦。上焦通暢,涼燥自然消解。
若仍有痰多、便秘、腹痛者,則用 [五仁橘皮湯]。加入全栝蔞(四錢,[生薑] 四分,拌搗極爛)、干 [薤白](四枚,[白酒] 洗搗)、紫菀(四錢)、[前胡](二錢),辛溫以流通氣機。最後用歸芍 [異功散] 加減治療。
(歸身二錢、白芍錢半、潞黨參、雲茯苓、清炙草、蜜炙廣皮。各一錢、驚駭餔、蜜棗各兩枚、切碎)。氣血雙補以善後。溫燥傷肺。以辛涼為君。佐以苦甘。清燥救肺湯加減。(冬桑葉三錢、光杏仁二錢、冰糖水炒石膏、大麥冬、真柿霜、南沙參各錢半、生甘草八分、雞子白兩枚。秋梨皮五錢)氣喘者加蜜炙蘇子(一錢)、鮮柏子仁(三錢)、鮮茅根(五錢)。
白話文:
歸身二錢、白芍錢半、潞黨參、雲茯苓、清炙草、蜜炙廣皮各一錢、驚駭餔、蜜棗各兩枚,切碎。氣血雙補以善後。溫燥傷肺,以辛涼為君,佐以苦甘,清燥救肺湯加減。冬桑葉三錢、光杏仁二錢、冰糖水炒石膏、大麥冬、真柿霜、南沙參各錢半、生甘草八分、雞子白兩枚。秋梨皮五錢。氣喘者加蜜炙蘇子一錢、鮮柏子仁三錢、鮮茅根五錢。
痰多者。加川貝(三錢)、淡竹瀝(兩瓢沖)、栝蔞仁(五錢、杵)。胸悶者加梨汁(兩瓢)、廣鬱金汁(四匙)。嘔逆者。加蘆根汁(兩瓢)。鮮淡竹茹(四錢)。炒黃枇杷葉(一兩)。涼潤以清肅上焦。上焦既清。若猶煩渴氣逆欲嘔者。則用竹葉石膏湯去半夏。加蔗漿、梨汁、(各兩瓢沖)、生薑汁(兩滴沖)、甘寒以滋養氣液。
白話文:
如果痰多,就加川貝、淡竹瀝、栝蔞仁。胸悶就加梨汁、廣鬱金汁。嘔逆就加蘆根汁、鮮淡竹茹、炒黃枇杷葉。這些藥物可以涼潤清肅上焦。上焦清了,如果還覺得煩渴氣逆想吐,就用竹葉石膏湯去掉半夏,再加蔗漿、梨汁、生薑汁,以甘寒滋養氣液。
終用清燥養營湯、加霍石斛(三錢)、營陰雙補以善後。肺燥脾濕。先與辛涼解表。輕清化氣。蔥豉桔梗湯加紫菀、杏仁。辛潤利肺以宣上。上焦得宣。氣化濕開。則用加減半夏瀉心湯去半夏。加川貝(三錢)蘆筍(二兩)。苦辛淡滑以去濕。濕去、則暑無所依。其熱自退。
熱退而津氣兩傷。液郁化痰者。則用二冬二母散加味。(淡天冬、提麥冬、知母各一錢、川貝母、南北沙參各三錢、梨汁、竹瀝各兩瓢、薑汁三滴、和勻同沖)。甘潤佐辛潤。化氣生津以活痰。痰少咳減。終用加減玉竹飲子。(生玉竹、川貝母各三錢、西洋參、浙苓、紫菀各二錢、蜜炙橘紅、桔梗、炙草各八分)。
白話文:
治療期間一直使用清燥養營湯,並加入霍石斛三錢,以滋養陰氣,恢復體力。病人肺燥脾濕,先用辛涼解表的蔥豉桔梗湯,加入紫菀、杏仁,以辛潤利肺宣發上焦。上焦宣通,氣化濕開之後,再用加減半夏瀉心湯去半夏,加川貝三錢、蘆筍二兩,以苦辛淡滑之性去除濕氣。濕氣去除,暑熱無所依附,自然退去。
暑熱退去,但津氣兩傷,液體鬱結化為痰者,則用二冬二母散加味,以淡天冬、提麥冬、知母各一錢,川貝母、南沙參各三錢,梨汁、竹瀝各兩瓢,薑汁三滴,和勻同沖。甘潤佐辛潤,化氣生津,以化解痰液。痰少咳減,最後使用加減玉竹飲子,以生玉竹、川貝母各三錢,西洋參、浙苓、紫菀各二錢,蜜炙橘紅、桔梗、炙草各八分,調理身體。
氣液雙補。兼理余痰以善後。脾濕腎燥。較肺燥脾濕。病尤深而難療。必須潤燥合宜。始克有濟。但須辨其陽虛多濕。濕傷腎氣而燥者。陰凝則燥也。治宜溫潤。每用《金匱》腎氣湯加減。(淡附子八分、拌搗直熟地四錢、紫猺桂四分、拌搗山萸肉、一錢二分、生打淮藥三錢、南芡實四錢、淡蓯蓉三錢、半硫丸一錢)。溫化腎氣以流濕潤燥。
腎氣化則陰凝自解。終與黑地黃丸。(製蒼朮二兩、大熟地四兩、黑炮姜二錢、瘛瘲四錢、先用姜半夏五錢、北秫米一兩、煎取濃汁為丸、每服錢半、日二服、砂仁四分、泡湯送下。)脾腎雙補以善後。陰虛多火。濕熱耗腎而燥者。陰竭則燥也。治宜清潤。每用知柏地黃湯加減。
白話文:
要同時補氣補液,並兼顧清除餘痰以作善後調理。脾濕腎燥比起肺燥脾濕,病症更深更難治癒,必須潤燥得當才能奏效。但需分清是陽虛多濕,濕氣傷腎導致燥熱,陰氣凝滯而燥,這時宜溫潤調理,常用金匱腎氣湯加減,溫化腎氣以利濕潤燥,腎氣恢復後陰凝自然化解,最終可服用黑地黃丸來鞏固療效。如果屬於陰虛多火,濕熱耗損腎氣導致燥熱,陰氣枯竭而燥,則宜清潤調理,常用知柏地黃湯加減。
(知母二錢、川柏五分、陳阿膠錢半、生打山藥三錢、澤瀉一錢、南芡實三錢、川連四分、先用生曬術二錢、熟地六錢、切絲、清漿水泡取汁出代水煎藥)。滋養陰液以堅腎燥脾。腎陰堅則液竭可回。終與補陰益氣煎去升柴。加春砂仁(五分搗)、甜石蓮(錢半杵)、補中填下以善後。
肺燥腸熱。則用阿膠黃芩湯。(陳阿膠、青子芩各三錢、氣滯、生桑皮各二錢、生白芍一錢、生甘草八分、鮮車前草、甘蔗梢。各五錢、先用生糯米一兩、開水泡取汁出、代水煎藥)、甘涼復酸苦寒。清潤肺燥以堅腸。胃燥肝熱。則用清燥養營湯去歸橘。加龍膽草(八分、鹽水炒)。
白話文:
知母兩克、川柏0.25克、陳阿膠1.5克、生山藥三克、澤瀉一克、南芡實三克、川連0.2克,先用生曬術兩克、熟地六克,切絲,清漿水浸泡取汁代替水煎藥。滋養陰液以堅固腎臟,燥熱脾胃。腎陰堅固,則精液流失可以恢復。最終與補陰益氣湯去升柴,加春砂仁(0.25克,搗碎)、甜石蓮(1.5克,搗碎),補益中焦,填補下焦以善後。
肺燥腸熱,則用阿膠黃芩湯。(陳阿膠、黃芩各三克、氣滯、生桑皮各兩克、生白芍一克、生甘草0.8克,鮮車前草、甘蔗梢各五克,先用生糯米一兩,開水浸泡取汁代替水煎藥),甘涼復酸苦寒。清潤肺燥以堅固腸胃。胃燥肝熱,則用清燥養營湯去歸橘,加龍膽草(0.8克,鹽水炒)。
生川柏(六分)。東白薇(四錢)。甘寒復鹹苦寒。清潤胃燥以泄肝。風動瘛瘲者。加羚角(錢半、先煎)。瑩白童便(一杯沖)。大便燥結者。加風化硝(三錢)。淨白蜜(一兩。二味煎湯代水。)其餘對證方藥。已詳六淫中燥病藥例。隨證選用可也。茲不贅。
【秀按】春月地氣動而濕勝。故春分以後。風濕暑濕之證多。秋月天氣肅而燥勝。故秋分以後。風燥涼燥之證多。若天氣晴暖。秋陽以曝。溫燥之證。反多於涼燥。前哲沈目南謂《性理大全》。燥屬次寒。感其氣者。遵《內經》燥淫所勝。平以苦溫。佐以辛甘之法。主用香蘇散加味。
白話文:
生川柏六分,白薇四錢,甘寒兼具鹹苦寒性,能清潤胃燥,瀉肝火。若患風動瘛瘲,可加羚角錢半,先煎煮。服用時,用一杯瑩白童便沖服。若大便燥結,可加風化硝三錢,並用淨白蜜一兩,二味煎湯代替水服用。其他症狀,可參考六淫中燥病藥例,根據症狀選用藥物即可,在此不再贅述。
春月地氣升發,濕氣較盛,故春分後多見風濕暑濕證。秋月天氣肅殺,燥氣較盛,故秋分後多見風燥涼燥證。若天氣晴朗溫暖,秋陽曝晒,則溫燥證比涼燥證更多。古人沈目南在《性理大全》中說,燥屬次寒,感受燥邪時,應遵循《內經》中燥淫所勝,以苦溫為主,佐以辛甘之法,主用香蘇散加味。
此治秋傷涼燥之方法也。喻嘉言謂《生氣通天論》。秋傷於燥。上逆而咳。發為痿厥。燥病之要。一言而終。即諸氣膹郁。皆屬於肺。諸痿喘嘔。皆屬於上。二條指燥病言明甚。更多屬於肺之燥。至左胠脅痛。不能轉側。嗌乾面塵。身無膏澤。足外反熱。腰痛筋攣。驚駭。丈夫㿗疝。
婦人少腹痛。目脒眥瘡。則又燥病之本於肝而散見不一者也。而要皆秋傷於燥之徵也。故治秋燥病。須分肺肝二臟。遵《內經》燥化於天。熱反勝之之旨。一以甘寒為主。發明《內經》燥者潤之之法。自制清燥救肺湯。隨證加藥。此治秋傷溫燥之方法也。張石頑調燥在上必乘肺經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講述的是治療秋季傷風燥熱的方法。秋季乾燥易傷人體,導致咳嗽、虛弱無力等症狀,這些都是燥邪侵犯肺部的表現。燥邪不僅會傷肺,也會影響肝臟,導致肝氣鬱結,出現各種不適,例如肋骨疼痛、口乾、皮膚乾燥、腰痛、驚恐、男性疝氣、女性小腹痛、眼角長瘡等。治療秋燥病,需要分清肺和肝兩個臟腑,根據《內經》中“燥化於天,熱反勝之”的理論,以甘寒藥物為主,滋潤肺臟,清熱化燥,可以自制清燥救肺湯,根據不同症狀加藥治療。另外,治療燥熱病,要注重肺經,因為燥邪在上必乘肺經。
宜千金麥門冬湯。(大麥冬四錢、生桑皮、鮮生地、紫菀、鮮淡竹茹各三錢、仙半夏一錢、蜜炙麻黃五分、白桔梗八分、清炙草、生薑一片。)燥於下必乘大腸。須分邪實、津耗、血枯、三端。邪實者。通幽潤燥湯。(油當歸二錢五分、桃仁泥、大麻仁、生川軍各一錢、生熟地各錢半、生甘草五分、杜紅花一分、蜜炙升麻三分、檳榔汁二匙沖)津耗者。異功散加減。
白話文:
建議服用千金麥門冬湯,藥方為:大麥冬四錢、生桑皮、鮮生地、紫菀、鮮淡竹茹各三錢、仙半夏一錢、蜜炙麻黃五分、白桔梗八分、清炙草、生薑一片。燥邪在下必乘大腸,需分清邪實、津耗、血枯三種情況。邪實者,服用通幽潤燥湯,藥方為:油當歸二錢五分、桃仁泥、大麻仁、生川軍各一錢、生熟地各錢半、生甘草五分、杜紅花一分、蜜炙升麻三分、檳榔汁二匙沖。津耗者,服用異功散加減。
(潞黨參、浙苓、蜜炙廣皮、麻仁研各一錢、天麥冬各錢半、生甘草五分、沉香汁兩匙沖。)血枯者。《千金》生地黃湯(鮮生地汁、二合、麥冬汁、淨白蜜各一瓢、淡竹瀝兩瓢、生薑汁四滴、先用生玉竹、知母、花粉、茯神、鮮地骨皮各二錢、生石膏四錢、煎取清汁、和入地冬等五汁、重湯煎十餘滾服、日三夜一。)或六味地黃湯加減。
(熟地四錢、淡蓯蓉、生首烏、當歸各三錢、淮藥、茯苓、丹皮、澤瀉各錢半。)燥在血脈。多血虛生風證。宜以滋燥養營湯(生熟地各四錢、當歸、白芍各二錢、秦艽、防風各一錢、蜜炙川連六分、生甘草八分。)治外。內補地黃丸(熟地、歸身、白芍、生地、元參、知母、川柏、山藥、萸肉、甘杞子、淡蓯蓉、蜜丸、每服三錢、空心鹽湯送下。)治內。
白話文:
潞黨參、浙苓、蜜炙廣皮、麻仁研磨各一錢,天麥冬各錢半,生甘草五分,沉香汁兩匙沖服。血枯的人,可以服用《千金方》中的生地黃湯,方法是:鮮生地汁、二合,麥冬汁、淨白蜜各一瓢,淡竹瀝兩瓢,生薑汁四滴,先用生玉竹、知母、花粉、茯神、鮮地骨皮各二錢,生石膏四錢,煎取清汁,再加入地冬等五種汁液,用大火煎煮十幾滾後服用,每天三次,晚上一次。也可以服用六味地黃湯,根據情況加減藥量。
熟地四錢,淡蓯蓉、生首烏、當歸各三錢,淮藥、茯苓、丹皮、澤瀉各錢半。燥熱在血脈,多是因為血虛生風的症狀。宜用滋燥養營湯來治療外在表現,用內補地黃丸來治療內在病根。滋燥養營湯的藥方是:生熟地各四錢,當歸、白芍各二錢,秦艽、防風各一錢,蜜炙川連六分,生甘草八分。內補地黃丸的藥方是:熟地、歸身、白芍、生地、元參、知母、川柏、山藥、萸肉、甘杞子、淡蓯蓉,製成蜜丸,每次服用三錢,空腹用鹽湯送服。
潤燥養營為第一義。燥在陰分。多手足痿弱證。養陰藥中。必加黃柏以堅之。如虎潛丸之類。(鹽酒蜜炙黑川柏、炙龜版、熟地各三兩、知母、淮牛膝各二兩、白芍、鎖陽、歸身、炙虎脛骨各一兩五錢、炮姜五錢、醇酒為丸、痿而厥冷、加淡附片五錢、淡鹽湯下三錢。)由是三說以推之。
燥病初中末之方藥。洵云大備。
【廉勘】凡治燥病。先辨涼溫。王孟英曰。以五氣而論。則燥為涼邪。陰凝則燥。乃其本氣。但秋承夏後。火之餘炎未息。若火即就之。陰竭則燥。是其標氣。治分溫潤涼潤二法。費晉卿曰。燥者干也。對濕言之也。立秋以後。濕氣去而燥氣來。初秋尚熱。則燥而熱。深秋既涼。
白話文:
潤燥養營是治療的首要原則。燥邪侵犯陰分,常導致手足痿弱等症狀。在滋陰的藥物中,必須加入黃柏以堅固陰氣。例如虎潛丸之類的藥方,就含有黃柏,其製法是將黑川柏用鹽酒蜜炙,再與炙龜版、熟地等藥材一起製成丸劑。如果患者出現痿弱且厥冷的症狀,則可加淡附片五錢,用淡鹽湯送服三錢。由此可見,以上三種說法可以推導出治療燥病的各種方法。
對於燥病初期、中期和末期的方藥,已經非常完備了。
【廉勘】治療燥病,首先要辨別其寒熱性質。王孟英說,根據五行之氣的理論,燥邪屬於涼邪,陰氣凝滯就會導致燥邪,這是燥邪的本氣。但秋季繼承夏季之後,夏季的餘熱尚未消散,如果燥邪與火邪結合,就會導致陰液耗竭而產生燥邪,這是燥邪的標氣。治療方法分為溫潤和涼潤兩種。費晉卿說,燥的意思是乾燥,與濕相對。立秋以後,濕氣消散,燥氣出現。初秋時節仍然炎熱,所以燥邪帶有熱性,深秋時節氣溫轉涼,燥邪則偏涼。
則燥而涼。以燥為全體。而以熱與涼為之用。兼此二義。方見燥字圓活。法當清潤溫潤。次辨虛實。葉天士先生曰。秋燥一證,頗似春月風溫。溫自上受。燥自上傷。均是肺先受病。但春月為病。猶是冬令固密之餘。秋令感傷。恰值夏月發泄之後。其體質之虛實不同。初起治肺為急。
當以辛涼甘潤之方。氣燥自平而愈。若果有暴涼外束。只宜蔥豉湯加杏仁、蘇梗、前胡、桔梗之屬。延綿日久。病必入血分、須審體質證候。總之上燥治氣。下燥治血。慎勿用苦燥劫爍胃汁也。又次辨燥濕。石芾南曰。病有燥濕。藥有潤燥。病有風燥、涼燥、暑燥、燥火、燥郁夾濕之分。
白話文:
燥性是指乾燥,但又兼具涼意。以燥為全體,以熱與涼為作用,兼具這兩種含義,因此燥字顯得圓活。治療方法應當以清潤溫潤為主,其次要辨別虛實。葉天士先生說,秋燥症狀與春季風溫相似,風溫由上而下侵襲,秋燥由上而下傷害,都先侵犯肺臟。但春季發病,是冬季閉藏的餘氣,秋季發病,卻是在夏季發泄之後,身體的虛實狀況不同。初期治療以肺為急,應當使用辛涼甘潤的方劑,氣燥自然平息而癒。如果出現寒涼外束的情況,則可用蔥豉湯加入杏仁、蘇梗、前胡、桔梗等藥物。若病症延綿日久,病邪必然入血分,必須仔細辨別體質和症狀。總之,上燥治氣,下燥治血,不可使用苦燥之藥劫爍胃液。再次要辨別燥濕,石芾南說,疾病有燥濕之分,藥物也有潤燥之分,疾病又可分為風燥、涼燥、暑燥、燥火、燥郁夾濕等。
藥有辛潤、溫潤、清潤、咸潤、潤燥兼施之別。燥邪初傷肺氣。氣為邪阻。不能布津外通毛竅。故身無汗。寒熱疼痛。又不能布津上濡清竅。下潤胃腸。故口乾舌燥。喉癢乾咳。胸懣氣逆。二便不調。治者當辨燥濕二氣。孰輕孰重。所兼何邪。(如兼風、兼寒、兼伏暑之類。
)所化何邪。(如化火、未化火之分。)所夾何邪。(如夾水、夾痰、夾食、夾內傷之類。)對病發藥。使之開通。(開是由肺外達皮毛,與升散之直向上行者不同、通是由肺下達胃腸、通潤通利、皆謂之通、非專指攻下言。)雖然。燥病夾濕。用藥最要靈活。專潤燥。須防其滯濕。
白話文:
藥物依照性質可分為辛潤、溫潤、清潤、咸潤、潤燥等類。乾燥之邪氣初犯肺部,氣機受阻,導致體液無法輸布至毛孔,因此無汗,並伴隨寒熱疼痛。同時,體液無法向上滋潤頭面五官,向下潤澤胃腸,造成口乾舌燥,喉嚨癢癢乾咳,胸悶氣逆,排泄不順。治療時需辨別燥濕二氣的輕重緩急,以及伴隨的風邪、寒邪、暑氣等,以及是否化火,是否夾雜水、痰、食物、內傷等因素。根據病情對症下藥,使氣機暢通,注意「開」是從肺部通達皮毛,而「通」是從肺部向下通達胃腸,二者皆指暢通,並非專指攻下瀉下。雖然燥症夾雜濕氣,用藥需靈活變通,專注潤燥需防止濕氣停滯。
專滲濕。須防其益燥。必先詰其已往。以治其現在。治其現在。須顧其將來。試述其用藥要略。涼燥初起。宜用辛潤。開達氣機為君。如杏仁、牛蒡、蔥白、豆豉、前胡、桔梗之屬。寒重者。加以溫潤。如蔻仁、橘紅、生薑、紅棗皮之屬。邪機閉遏。在上焦、咳嗽胸懣。痰黏氣逆者。
加以通潤。宣暢上氣。如遠志、蘇子、紫菀、百部之屬。在中焦、脘悶嘔惡。噯腐吞酸者。加以消降。疏暢中氣。如萊菔子、生蘿蔔汁、蜜炙枳實、鮮佛手之屬。在下焦。裡氣不暢。大便燥結者。加以辛滑。通暢下氣。如炒蔞皮、鮮薤白、春砂仁拌搗郁李淨仁之屬。氣機一開。
白話文:
治療濕邪,要防止它過度乾燥。必須先了解病人的過去病史,才能對症治療現在的病症。治療現在的病症,也要考慮將來的影響。以下是藥物使用原則:涼燥初期,應該用辛潤之品,開達氣機,例如杏仁、牛蒡、蔥白、豆豉、前胡、桔梗等。寒重者,應該加上溫潤之品,例如蔻仁、橘紅、生薑、紅棗皮等。邪氣閉塞,在上焦、咳嗽胸悶,痰黏氣逆,應該加上通潤之品,宣暢上氣,例如遠志、蘇子、紫菀、百部等。在中焦、脘悶嘔惡,噯腐吞酸,應該加上消降之品,疏暢中氣,例如萊菔子、生蘿蔔汁、蜜炙枳實、鮮佛手等。在下焦、裡氣不暢,大便燥結,應該加上辛滑之品,通暢下氣,例如炒蔞皮、鮮薤白、春砂仁拌搗郁李淨仁等。氣機一旦開通,……
大便自解。即汗亦自出。此皆辛中帶潤。自不傷津。且辛潤又能行水。燥郁來濕者宜之。辛潤又能開閉。內外閉遏者宜之。若涼燥之氣。搏遏濕熱。內蒙清竅。神識昏迷者。急用辛開淡滲。如賴橘紅、炒牛蒡、白芷、白芥子、細辛、鮮石菖蒲、連翹心、生苡仁、浙苓皮、通草、燈心之屬。
(查辛開上達之品、首推細辛、辛潤而細、善能開達、用量多至二三分、少則一分、其次芥子牛蒡、芥子辛潤而圓、善能流走、牛蒡辛潤而香、善能開透。屬子與仁、皆寓生機、又次白芷翹心、氣香味辛、質又極滑、化濕開閉、而不傷津、皆能開表、又能通里、余已歷驗不爽、配蘆筍鮮冬瓜子尤妙。)以開氣閉。
白話文:
大便能自然排出,出汗也自然流暢,這些都是因為藥性辛辣帶潤,既能發散又能滋潤,不會損傷津液。而且辛潤還能利水,對於燥熱郁結而導致濕氣滯留的人來說非常適合。辛潤也能開通閉塞,對於內外阻塞的人也十分有效。如果遇到涼燥之氣阻遏濕熱,導致清竅蒙閉,神志昏迷的人,就需要緊急使用辛辣開通,溫和滲透的藥物,例如橘紅、炒牛蒡、白芷、白芥子、細辛、鮮石菖蒲、連翹心、生苡仁、浙苓皮、通草、燈心等等。
其中,要說辛辣上達的藥物,首推細辛,它辛辣潤燥,細小而善於開達,用量可達二三分,少則一分。其次是芥子和牛蒡,芥子辛辣潤燥,圓形而善於流走,牛蒡辛辣潤燥,香味濃郁,善於開透。這兩種藥材都屬子與仁,具有生機。再次是白芷和連翹心,它們氣味辛香,質地滑潤,能化濕開閉,又不傷津液,既能開表又能通里,我已經多次驗證效果,配合蘆筍和鮮冬瓜子更佳。這些藥物都能有效地開通氣閉。
氣為水母。氣開乃能行水。氣以養神。氣宣則神自清。如燥已化熱。及新感溫燥。宜用辛涼甘潤。清宣氣機。辛涼,如蘇薄荷、鮮蔥白、嫩桑芽、青連翹、炒牛蒡、清蒿腦、滁菊花、銀花之類。甘潤,如鮮茅根、鮮野菰根、活水蘆筍、栝蔞皮、雅梨皮、青蔗皮、梨汁、蔗汁、竹瀝、柿霜、西瓜皮、綠豆皮、生荸薺汁、生藕汁之類。於辛潤劑中。
白話文:
氣如同水母,氣機暢通才能運化水液。氣能滋養神明,氣機宣暢則神志自然清明。
若燥邪化熱,或新感溫燥,宜用辛涼甘潤之品,清宣氣機。辛涼者,如薄荷、鮮蔥白、嫩桑芽、青連翹、炒牛蒡、清蒿腦、滁菊花、銀花等。甘潤者,如鮮茅根、鮮野菰根、活水蘆筍、栝蔞皮、雅梨皮、青蔗皮、梨汁、蔗汁、竹瀝、柿霜、西瓜皮、綠豆皮、生荸薺汁、生藕汁等。
此類辛潤藥物,皆可用於治療燥熱病症。
酌加三四品。清潤輕靈以泄其熱。熱泄則清肅令行。氣機流利。津液運行。亦必津津化汗而解。陰虛便結者。於辛潤劑中。酌加鮮生地、元參心、鮮柏子仁、大麻仁、黑芝麻、淨白蜜、淡化熱之類。養陰潤腸。夾濕而兼有伏暑者。於辛潤劑中。酌加鮮冬瓜皮子、滑石、通草、竹葉等之淡滑清滲。
生山梔、青蒿子、霜桑葉、鮮竹葉、絲瓜絡、蘿蔔纓等之輕苦微燥。皆取輕清流利。以解蘊伏之暑濕。若重者。酌加薑汁、炒木通、芩、連、柏、及綿茵陳、鮮貫眾之類。苦降辛通。開化濕熱。其濁熱黏膩之伏邪。依附胃腸渣滓者。則攻下一法。又未可緩施。或用苦泄。如枳實汁、酒浸生軍汁之類。
白話文:
可以適量添加三四種藥材,清潤輕靈,以泄去體內的熱氣。熱氣泄去後,清氣肅降,運行順暢,氣機流利,津液運行也必會順暢,化為汗液而解。陰虛便秘的人,可以在辛潤劑中酌加鮮生地、元參心、鮮柏子仁、大麻仁、黑芝麻、淨白蜜、淡化熱之類的藥材,以養陰潤腸。夾雜濕氣,同時又有伏暑症狀的人,可以在辛潤劑中酌加鮮冬瓜皮子、滑石、通草、竹葉等淡滑清滲的藥材。
生山梔、青蒿子、霜桑葉、鮮竹葉、絲瓜絡、蘿蔔纓等輕苦微燥的藥材,皆取其輕清流利,以解蘊伏的暑濕。若病情嚴重者,酌加薑汁、炒木通、芩、連、柏、及綿茵陳、鮮貫眾等藥材,苦降辛通,開化濕熱。其濁熱黏膩的伏邪,依附在胃腸渣滓上,則需用攻下一法,不可緩慢施治,或用苦泄的方法,如枳實汁、酒浸生軍汁等。
或用鹹潤。如風化硝、元明粉之類。或用滑降。如瀉葉、炒蔞皮、鮮圓皂仁、郁李淨仁之類。但下宜適中。不可太過。且上焦邪氣開通。天氣下降。地氣自隨之以運行。又何必峻下為能乎。其有燥熱竄入肌肉皮膚。發癍發疹。隱隱不現者。宜用辛涼開達。輕清芳透。如牛蒡、連翹、銀花、丹皮、栝蔞皮、青蒿腦、紫草尖、鮮大青、鮮茅根、活水蘆筍、鮮捲心竹葉、燈心、青箬葉之類。其有燥熱傷陰。
邪閉心宮。舌絳無苔。神昏譫妄者。宜用清潤開透。用藥最要空靈。如犀角尖、鮮生地、連翹心、銀花、鮮石菖薄、蘆筍、梨汁、竹瀝、和薑汁少許之類。涼藥熱飲。取其流通。此治新感秋燥。初中末用藥之大法也。張禾芬曰。燥氣搏濕之病。即吳鞠通所謂肺感燥氣。脾伏濕邪是也。
白話文:
可以用鹹潤的藥物,例如風化硝、元明粉等等;或者用滑降的藥物,例如瀉葉、炒蔞皮、鮮圓皂仁、郁李淨仁等等。但藥量要適當,不可過度。因為上焦的邪氣已經開通,天氣下降,地氣也會隨著運行,何必峻下呢?如果燥熱侵入肌肉皮膚,出現隱隱的斑疹,應該用辛涼開達、輕清芳透的藥物,例如牛蒡、連翹、銀花、丹皮、栝蔞皮、青蒿腦、紫草尖、鮮大青、鮮茅根、活水蘆筍、鮮捲心竹葉、燈心、青箬葉等等。如果燥熱傷陰,邪氣閉塞心臟,舌頭發紅無苔,神志昏迷譫妄,應該用清潤開透的藥物,用藥要講究空靈,例如犀角尖、鮮生地、連翹心、銀花、鮮石菖薄、蘆筍、梨汁、竹瀝,以及少許薑汁等等。涼藥熱飲,目的是讓藥物流通。這是治療新感秋燥,在初、中、末期用藥的大法。張禾芬說,燥氣搏濕的病,就是吳鞠通說的肺感燥氣,脾伏濕邪。
但不如喻氏燥濕二字為簡當。(嘉言曰、濕統四時、春曰風濕、夏曰暑濕、秋曰燥濕、冬曰寒濕。)其病秋深時最多。如秋分後天久不雨。最易劇發。人煙稠密之處尤廣。若兼伏暑。病尤深重。一起即煩躁昏譫。燥渴恣飲。或閉悶無汗。或汗雖泄而邪不解。或咳血。或泄血。
甚則血熱肝燥。火旺生風。筋脈瘛瘲。肢臂強直。目瞪口噤。舌卷囊縮。便多幹結。或澼澼似痢。或初雖水瀉。麻黃。旋即干秘。溲多赤澀。脈多沉部弦數。按之細澀。證雖險變百出。大綱亦只數端。在上焦有二。一肺之化源絕。二熱閉神昏。中焦亦有二。一胃絡脈絕。
白話文:
但不如喻氏「燥濕」二字簡潔明瞭。(古語說,濕氣統御四季,春天叫風濕,夏天叫暑濕,秋天叫燥濕,冬天叫寒濕。)這種病在深秋時節最為常見。例如秋分之後,天氣長時間不降雨,就很容易發作。人口稠密的地方,發病率尤其高。如果再加上伏暑,病情就會更加嚴重。一旦發病,就會出現煩躁、神志不清、口渴想喝水、胸悶無汗,或者雖然出汗,但病邪沒有排出,甚至還會出現咳血、吐血等症狀。
嚴重的患者,會因為血熱肝燥,火氣旺盛而生風,導致筋脈痙攣,四肢僵直,眼睛睜不開,嘴巴閉不攏,舌頭卷縮,大便乾燥,或者稀便如痢,或者一開始是水瀉,麻黃服用後馬上就便秘,小便赤澀,脈象沉弦數,按之細澀。雖然症狀複雜多變,但總體來說,病症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。上焦有兩種:一是肺氣化源枯竭,二是熱邪閉塞神志昏迷。中焦也有兩種:一是胃經脈絡阻塞,二是脾胃功能虛弱。
二臟結下痢。下焦只有一。男則精竭髓枯。女則血枯肝絕。選藥制方。莫如鮮藥之取效較速。其次花露。如鮮葦莖、鮮菊葉、鮮忍冬藤葉、鮮枇杷葉、鮮淡竹葉、鮮大青葉、鮮桑芽、鮮梨皮、鮮橘葉、鮮青箬葉等之輕清氣燥。生蘿蔔汁、生梨汁、淡竹瀝、鮮石菖蒲汁等之清化燥痰。
辛潤開閉。鮮茅根、鮮大青、鮮益母草、鮮生地、鮮馬鞭草、生藕汁、西瓜汁、金汁、童便等之涼血通瘀。解毒透癍。鮮石斛、蔗漿、鮮稻穗露、雞肉露、熟地露等之滋養胃汁。生地慄、淡海蜇等之咸潤腸燥。皆燥熱病中有利無病之品。至若燥氣夾濕。是濕為地氣。燥為天氣。
白話文:
當身體出現兩臟相連的腹瀉時,下焦部位就會出現問題。男性會導致精氣耗竭,骨髓枯萎;女性則會造成血虛肝損。在選擇藥物和配方時,新鮮藥材的效果最快。其次是花露,比如新鮮的蘆葦莖、菊花葉、忍冬藤葉、枇杷葉、淡竹葉、大青葉、桑芽、梨皮、橘葉、青箬葉等,它們都具有輕清燥熱的特性。生蘿蔔汁、生梨汁、淡竹瀝、鮮石菖蒲汁等則可以清化燥痰。
辛潤開閉的藥材,如新鮮的茅根、大青、益母草、生地、馬鞭草、生藕汁、西瓜汁、金汁、童便等,可以涼血通瘀。解毒透癍的藥材,比如新鮮的石斛、蔗漿、鮮稻穗露、雞肉露、熟地露等,能夠滋養胃液。生地慄、淡海蜇等則具有鹹潤腸燥的功效。這些都是燥熱病中有利無害的藥材。至於燥氣夾濕的情況,濕氣屬於地氣,燥氣屬於天氣。
天氣能包地氣。先當以治燥為急。燥邪一解。濕開熱透。自然隨出。惟虛損體復感燥邪。勢尤危險。初治以潤肺養液清絡泄熱為主。既不能過事透表。亦不得徑投滋補。繼進甘潤養胃。以存陰液。虛甚者。氣結津枯。清潤又非所宜。必得溫潤甘燥。如淡蓯蓉、熟玉竹、菟絲子、枸杞、熟地、阿膠、鹿膠之類。
方為中窾。虛燥治法。大率類此。燥門述此諸法。方藥洵云全備。中惟脾濕腎燥一證。外感夾內傷者居多。外感、多由於濕熱未盡。陰液先傷。內傷、多由於酒濕傷脾。色欲傷腎。外感已屬難治。其證口乾不渴。飲亦不能滋干。骨節隱痛不舒。溺亦赤澀不利。此時滲濕則劫陰。
白話文:
天氣可以影響地氣。首先應該以治療燥邪為急務。燥邪一解除,濕氣就開通,熱氣就透發,自然會隨之排出。但是虛損的體質容易再次受到燥邪的侵襲,情況就更加危險。初期治療以滋潤肺部、養護津液、清利絡脈、泄散熱氣為主。既不能過度透表,也不能直接滋補。之後再用甘潤的食物養護胃部,以保存陰液。虛損嚴重者,氣機阻塞、津液枯竭,清潤之法就不適合了。必須用溫潤甘燥的藥物,比如淡蓯蓉、熟玉竹、菟絲子、枸杞、熟地、阿膠、鹿膠等等。
這個方法叫做中窾,治療虛燥的方法,大致都類似於此。燥門這本書記載了這些方法和藥物,可以說非常全面。不過,脾濕腎燥這一種病症,大多數情況下是外感夾雜著內傷。外感,多半是因為濕熱未盡,陰液先受損傷。內傷,多半是因為酒濕傷脾,色慾傷腎。外感已經很難治療了,症狀包括口乾卻不渴,即使喝水也不能滋潤,骨節隱隱作痛,小便也赤色澀滯不暢。這時候如果滲濕就會消耗陰液。
救陰則助濕。治必養陰逐濕。潤燥合宜。予每參用薛王兩法。以元米煎合參斛冬瓜湯。(北沙參六錢、黃草川斛四錢、炒麥冬錢半、炒香枇杷葉四錢、帶子絲瓜絡、建蘭葉各三錢、先用糯米泔水泡生於術三錢、隔六小時、去朮、取米泔水、煎鮮冬瓜皮子各二兩、熬取清湯、代水煎藥。)尚多應手。
內傷尤為難治。有脾濕下流。陽損及陰者。其證肢懈氣墮。腸鳴腎泄。夜發內熱。腰痠溺少。每用仲淳脾腎雙補法奏功。(潞黨參、炒蓮肉、淮山藥、炒扁豆、煨肉果、帶殼春砂、炒白芍、炒車前、鹽水炒補骨脂、五味子、菟絲子、巴戟肉、為丸如綠豆大、每服八分至一錢、空心臨臥服。)有腎燥不合。
白話文:
治療陰虛的時候,要避免助長濕氣。治療疾病一定要滋陰除濕,潤燥也要恰到好處。我經常使用薛氏和王氏兩種方法,以元米煎煮參斛冬瓜湯。具體方劑是:北沙參六錢、黃草川斛四錢、炒麥冬錢半、炒香枇杷葉四錢、絲瓜絡、建蘭葉各三錢,先用糯米泔水泡生於術三錢,六小時後,去掉於術,取米泔水煎鮮冬瓜皮各二兩,熬取清湯,用來代水煎藥。效果很好。
內傷尤其難治,有些病人脾濕下流,陽氣受損影響到陰氣,症狀表現為四肢無力,氣息虛弱,腸鳴腹瀉,夜間發熱,腰痠乏力,小便減少。我常用仲淳的脾腎雙補法治療,效果顯著。具體方劑是:潞黨參、炒蓮肉、淮山藥、炒扁豆、煨肉果、帶殼春砂、炒白芍、炒車前、鹽水炒補骨脂、五味子、菟絲子、巴戟肉,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八分至一錢,空腹或睡前服用。還有一些病人是腎燥不和。
陰損及陽者。其證泄瀉如注。裡急後重。頭暈氣促。六脈兩尺白無神。舌色淡紅而干。每用慎齋潤腎固氣法取效。(淡蓯蓉三錢、太子參、生芍各一錢、歸身、五味子各八分、炙草六分、炮姜二分。)又有濕襲精竅。陰虛多火者。其證腰痠背熱。腳跟熱痛。兩足痿弱難行。男子精熱自遺。
女子帶多稠黏。每用虎潛丸及加味二妙丸。以漸圖功。更有縱恣酒色。濕熱釀痰。虛火時升。上實下虛者。其證頭暈面赤。痰嗽喘逆。胸脅虛痞。周身痠痛。腰足尤疼。甚則痿厥。每用六味地黃湯加生搗左牡蠣。沖竹瀝、薑汁、童便。送下猴棗(二三分)或吞黑錫丹(一二分)緩圖收功。
白話文:
如果是陰損及陽的情況,症狀會有腹瀉不止,腹部急迫感且排便後仍有便意,頭暈並且呼吸急促,雙手脈搏中的兩尺部位顯得無力,舌頭顏色淡紅且乾燥。這種情況通常會使用慎齋潤腎固氣的方法來治療,藥方包括淡蓯蓉三錢、太子參和生芍各一錢、當歸身與五味子各八分、炙甘草六分、炮薑二分。
另外,如果是濕氣侵入精竅,並且伴有陰虛多火的情況,症狀會有腰部痠痛、背部發熱、腳跟熱痛、兩腿無力難以行走,男性可能出現精液自行溢出的情況,女性則可能會有多量且黏稠的白帶。這種情況通常會使用虎潛丸以及加味二妙丸來逐步改善病情。
再有一種情況是過度沉溺於酒色,導致濕熱生成痰濕,虛火時常上升,形成上半身實症下半身虛症的情況,症狀包括頭暈臉紅、咳嗽喘息、胸部和肋骨位置感到虛弱脹滿、全身痠痛,特別是腰部和腿部更為嚴重,甚至會出現癱瘓昏厥。這種情況通常會使用六味地黃湯加上生搗的牡蠣,並配以竹瀝、薑汁和童便送服猴棗二三分,或是吞服黑錫丹一二分來緩慢達到療效。
更有陰虛氣滯。脾濕肝火。釀痰上壅者。其證嗽痰白黏。氣逆胸悶。口渴善嘔。四肢倦懈。舌絳似干。上罩垢濁薄苔。脈左細數。每用自制七汁飲。(人乳、梨汁、竹瀝、廣鬱金汁、甜醬油、茄楠香汁、解𦸃草根子搗汁、其根下子、形似麥冬、色白味甘、性涼質潤、滋養肺胃、較麥冬為優。)屢收敏效。
總之陽虛多濕。氣不化津。由陰結而致腎燥者。證多食少脈微。大便閉結。俞氏《金匱》腎氣湯加減。曾用有驗。然不多見。惟陰虛挾濕。因燥利太過。濕竭化燥。腎水虧而肝火鴟張。上則爍肺咳血。下則逼動衝任。男子遺精夢泄。女子帶多髓枯。釀成下損痿厥重證。數見不鮮。
白話文:
除了陰虛氣滯,還有脾濕肝火,導致痰液上壅的患者,他們會出現咳嗽、痰液白黏、氣逆胸悶、口渴、嘔吐、四肢無力、舌頭紅且乾、舌苔薄白等症狀,脈象左邊細數。常會用自制的七汁飲治療,效果顯著。
總而言之,陽虛體質的人容易出現濕氣,氣機無法化為津液,導致腎臟乾燥。這類患者通常食慾不振、脈象微弱、大便便秘。可以參考俞氏《金匱》中的腎氣湯加減來治療,效果不錯,但並不常見。然而,陰虛伴隨濕氣,由於過度燥利,導致濕氣耗竭轉為燥熱,腎水不足,肝火旺盛,上則灼傷肺部導致咳血,下則刺激衝任二脈,造成男性遺精、夢遺,女性白帶增多、骨髓枯竭,釀成下焦虛損、痿厥等嚴重疾病,這類情況十分常見。
多由外感而做成內傷。非柔潤靜藥。及血肉有情之品。大劑滋填不可。
【榮齋按】本節(秋燥傷寒)證治,俞氏分「涼燥犯肺」「溫燥傷肺」「肺燥脾濕」「脾濕腎燥」「肺燥腸熱」「胃燥肝熱」六個類型。秀山先生更補出沈目南「治秋傷涼燥」法,喻嘉言「治秋傷溫燥」法,張石頑治「燥病初中末」方法。廉臣先生又補出:葉天士、石芾南、張禾芬及他自己等的經驗治法。
這樣的集思廣益,去蕪存菁,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秋燥證治」的一篇總結匯報。根據廉臣先生晚年實驗,他對於「燥夾伏暑」(即俞氏所謂肺燥脾濕)的理解,認為:「秋日暑濕踞於內,新涼燥氣加於外,燥濕兼至,最難界限清楚,稍不確當,其敗壞不可勝言。蓋燥有寒化熱化,先將暑、濕、燥分開,再將寒熱辨明,自有準的。
白話文:
許多疾病都是因為外感引發內傷所致。因此,不能使用過於滋潤、靜止的藥物,以及富含血肉、有情性的藥材,大量滋補是不適宜的。
治法:先用苦溫發表,辛潤宣上,以解涼燥外搏之新邪;俟涼燥外解,濕開熱透,然後肅清其伏熱,或用芳透清化,或用緩下清利,必俟伏邪去淨,如發現津液兩虧,則改用增液育陰以善後。」他歸納秋燥的治法,也很簡單扼要,他說:「六氣之中,惟燥氣難明,蓋燥有涼燥、溫燥、上燥、下燥之分。涼燥者,燥之勝氣也,治以溫潤;杏蘇散主之。
溫燥者、燥之復氣也,治以清潤;清燥救肺湯主之。上燥治氣,吳氏桑杏湯主之。下燥治血,滋燥養營湯主之。」這些中心學說的提供我們記取,對我們研究祖國醫學的過程中是有幫助的。
白話文:
治療方法是:首先用苦味溫性的藥物發散表邪,用辛辣潤滑的藥物宣通上焦,以解除涼燥外邪的侵襲。等到涼燥外邪消退,濕邪開通,熱邪透出後,再肅清體內的伏熱,可以用芳香透散清熱的藥物,也可以用緩和瀉下的藥物清熱利濕。必須等到伏邪完全消除後,如果發現津液虧損,就要改用滋陰增液的藥物來調養。
他歸納了秋燥的治療方法,也很簡潔扼要,他說:「六氣之中,只有燥氣比較難辨別,因為燥邪有涼燥、溫燥、上燥、下燥之分。涼燥是燥邪盛行的表現,治療方法是用溫潤的藥物;杏蘇散是主治藥方。
溫燥是燥邪復發的表現,治療方法是用清潤的藥物;清燥救肺湯是主治藥方。上燥是燥邪侵犯上焦,治療方法是疏散氣機,吳氏桑杏湯是主治藥方。下燥是燥邪侵犯下焦,治療方法是滋養血液,滋燥養營湯是主治藥方。」這些中心學說的提供我們記取,對我們研究祖國醫學的過程中是有幫助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