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七章·傷寒本證 (13)
第七章·傷寒本證 (13)
1. 第五節·陰證傷寒
(《內經》名中寒,即直中陰經真寒證。)
【因】其人胃腎陽虛,內寒先生,外寒後中。如《內經》曰:「陰盛生內寒。」因厥氣上逆,寒氣積於胸中而不泄;不泄則溢氣去,寒獨留;留則血凝,血凝則脈不通,故中寒。中寒者,寒邪猝時直中陰經,陰邪橫發而暴也。病較傷寒為尤甚,當分三陰經證為首要。
【證】寒中太陰者:初起即怕寒戰慄,頭不痛,身不熱,口不渴,便四肢厥,上吐下利,脘滿腹疼,小便不利,舌苔白滑帶灰,甚或灰而滑膩,灰而淡白。 寒中少陰者:初起惡寒厥冷,蜷臥不渴,心下脹滿,小腹絞疼,下利澄澈清冷,水多糞少,小便白或淡黃;甚則面赤煩躁,欲坐井中;身有微熱,渴欲飲水,水入即吐,少飲即脘腹脹滿,復不能飲;甚或咽痛氣促,或鄭聲呃逆。舌苔淡白胖嫩;或苔雖灰黑,舌質嫩滑濕潤;或由淡白轉黑,望之似有芒刺干裂之狀,捫之則濕而滑。 寒中厥陰者:初起即手足厥冷,上吐涎沫,下利清水有生腥氣,心下脹滿,湯藥入口即吐,手足指甲皆青,惡寒戰慄;甚則自汗淋漓,筋惕肉瞤,面赤戴陽,鬱冒昏沉,舌卷囊縮。舌苔青滑,或青紫而滑,或淡紫帶青,色黯質滑。
【脈】寒中太陰:沉濡而遲,甚或沉濡而微。寒中少陰:脈沉而微,甚則沉微欲絕。寒中厥陰:脈細欲絕,甚則脈絕。脈還出者生,不出者死;脈漸漸緩出者生,暴出者死。此皆陰盛沒陽之危候。陶氏所謂不拘脈之浮沉大小,但指下無力,重按全無,便是陰證。憑脈下藥,最為切當是也。
【治】太陰證:輕則胃苓湯為主;重則神香聖朮煎為主;極重則附子理中湯為主。嘔甚兼呃:加姜半夏(四錢)、上沉香(八分)、真柿蒂(三十枚)。腹脹痛甚:加真川樸(錢半)、明乳香(八分)。瀉多不止:加煨肉果(一錢)、灶心土(五方包煎)。 少陰證:輕則真武湯為主;重則附姜白通湯為主;稍緩則附姜歸桂湯;再緩則附姜歸桂參甘湯。若陽回身溫,吐利已除者,此湯加炙綿耆、炒冬朮(各一錢)、酒炒白芍(錢半)、北五味(十二粒),溫和平補以收功。 厥陰證:輕則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(八分)、生薑汁(一匙分沖);重則通脈四逆湯加吳茱萸(鹽水炒一錢)、紫猺桂(一錢、研沖);極重則回陽急救湯主之。 外治:灸氣海(在臍下一寸五分)、丹田(臍下二寸)、關元(臍下三寸)三穴。用大艾六七壯,灸至肢溫脈出為度。
【秀按】直中太陰:手足微冷,嘔吐不渴,自利腹滿,脈來沉緩。少陰則手足厥冷,脈必沉微。厥陰則肢冷脈細,甚則脈絕,青唇舌卷,筋吊囊縮。然皆面色青黯,即有虛陽上泛。面雖赤色,亦不紅活光彩,必多嬌嫩帶白。舌色或青或紫,或白苔滿布而滑。手足自冷,爪甲或青或紫。
白話文:
第五節·陰證傷寒
這是內經所稱的「中寒」,也就是直接侵犯陰經的真寒證候。
原因是患者胃腎陽氣不足,內生寒邪,或外感寒邪後入侵。如同《內經》所說:「陰盛則生內寒」。由於厥氣逆上,寒邪積聚於胸中而不能排出,不能排出則陽氣外泄,寒邪獨留,寒邪停留則導致血液凝滯,血液凝滯則經脈不通,因此產生中寒。中寒指的是寒邪突然侵犯陰經,陰邪橫行而發病迅速,病情比一般的傷寒更嚴重,其中三陰經的證候應優先考慮。
症狀:寒邪侵犯太陰經者,初期即畏寒戰慄,不頭痛,不發熱,不口渴,四肢厥冷,嘔吐腹瀉,脘腹脹滿疼痛,小便不利,舌苔白滑而帶灰色,嚴重時舌苔灰而滑膩,或灰而淡白。寒邪侵犯少陰經者,初期惡寒厥冷,蜷縮臥床,不口渴,心下脹滿,小腹絞痛,腹瀉排出清澈冷稀的便液,水多糞少,小便顏色發白或淡黃,嚴重時則面紅煩躁,想坐在井裡,身體略感溫熱,口渴想喝水,但水入即吐,少喝水就脘腹脹滿,無法再喝水,甚至咽喉疼痛、呼吸急促,或有呃逆聲,舌苔淡白胖嫩,或舌苔雖灰黑但舌質嫩滑濕潤,或由淡白轉黑,看起來像有芒刺乾裂狀,觸摸則濕滑。寒邪侵犯厥陰經者,初期手足厥冷,嘔吐涎沫,腹瀉排出清水樣便液且帶腥味,心下脹滿,服藥即吐,手足指甲青紫,惡寒戰慄,嚴重時則自汗淋漓,肌肉抽搐,面紅但呈現一種病態的紅,神志昏沉,舌頭卷縮,舌苔青滑,或青紫而滑,或淡紫帶青,舌色黯淡而濕滑。
脈象:寒邪侵犯太陰經,脈象沉弱而遲,嚴重時則沉弱而微細;寒邪侵犯少陰經,脈象沉而微細,嚴重時則沉微欲絕;寒邪侵犯厥陰經,脈象細弱欲絕,嚴重時則脈絕。脈象恢復者可活,不恢復者則死亡;脈象逐漸緩慢恢復者可活,突然恢復者則死亡。這些都是陰盛陽衰的危急徵兆。陶氏所言:「不拘脈之浮沉大小,但指下無力,重按全無,便是陰證。」根據脈象下藥,最為恰當。
治療:太陰經證候,輕者以胃苓湯為主,重者以神香聖朮煎為主,極重者以附子理中湯為主。嘔吐嚴重兼有呃逆,加薑半夏(四錢)、沉香(八分)、柿蒂(三十枚);腹脹痛嚴重,加川樸(錢半)、乳香(八分);瀉痢不止,加煨肉果(一錢)、灶心土(五份,用布包煎)。少陰經證候,輕者以真武湯為主,重者以附子白通湯為主,稍緩則用附子桂枝湯,再緩則用附子桂枝甘草湯。若陽氣回升,身體轉溫,嘔吐腹瀉已止,則在此湯中加入炙甘草、炒白朮(各一錢)、酒炒白芍(錢半)、五味子(十二粒),溫和補益以鞏固療效。厥陰經證候,輕者以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(八分)、生薑汁(一匙分沖)治療;重者以通脈四逆湯加吳茱萸(鹽水炒一錢)、紫桂(一錢,研末沖服)治療;極重者以回陽救急湯為主。外治法可用艾灸氣海穴(臍下一寸五分)、丹田穴(臍下二寸)、關元穴(臍下三寸)三個穴位,每次用大艾炷六七壯,灸至肢體溫暖,脈象恢復為度。
補充說明:直接侵犯太陰經者,手足微冷,嘔吐不口渴,自利腹滿,脈象沉緩;侵犯少陰經者,手足厥冷,脈象必沉微;侵犯厥陰經者,肢體冰冷,脈象細弱,嚴重時脈絕,嘴唇青紫,舌頭卷縮,肌肉抽搐。但這些情況都面色青黯,即使有虛陽上浮,面色雖紅,也不紅潤有光澤,往往帶有嬌嫩的白,舌色青紫或白苔滿布而滑膩,手足冰冷,指甲青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