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五章·傷寒診法 (2)
第五章·傷寒診法 (2)
1. 第三節·看舌苔法
《內經》云。心在竅為舌。舌者。聲音之機也。又云。足太陰脾之脈。絡胃。上挾咽。連舌本。散舌下。足少陰腎之脈。循喉嚨。挾舌本。由是推之。舌為心腎脾胃之外候。心主血。故舌色本紅。成無己所謂舌者心之苗。本紅而澤。傷寒三四日。舌上有膜。白滑如苔。甚者或燥或澀。
或黃或黑。是數者。熱氣之淺深也。脾主濕而胃主燥。腎主五液。舌上生苔者。由胃熱蒸脾濕所結。故苔白而滑。或灰滑。或黑滑者。皆脾濕上潮也。若舌生黃苔。則熱已入胃。其則焦黑。或生芒刺。或糙或澀或燥或干。甚或卷短者。皆由胃熱已極。燥氣上灼。腎陰下竭。不能由廉泉玉英輸出津液以上布舌本也。
故舌本主心腎所屬。舌膜主三焦內膜所統。舌苔主脾胃氣蒸。心屬上焦。故舌尖主上焦。腎屬下焦。故舌根主下焦。脾胃屬中焦。故舌中主中焦。而各臟腑之表裡寒熱。氣血虛實。畢形於舌者。皆由臟腑之經氣。由三焦膜絡為之傳遞。以分布於舌本也。故舌上有苔。則辨其苔之現色。
無苔。則辨舌肉之本色及其形質。於診法上為第三要訣。其診法。已詳前六經舌苔中。及後列辨舌舉要。茲不贅。
【秀按】元人杜清碧舌鏡。尚嫌其簡。國初張誕先舌鑑。似嫌其繁。繁簡得中。其惟俞氏之辨舌乎。
【廉勘】茂名梁特岩先生曰。舌居肺上。腠理與胃腸相連。腹中邪氣。熏蒸醞釀。親切顯露。有病與否。昭然若揭。亦確然可恃。參之望聞問切。以判表裡寒熱虛實之真假。雖不中不遠矣。申江周雪樵同社友曰。舌膜與消化部各器具連。故能顯胃腸等消化部之病。又與循環器呼吸器有密切之關係。
驗苔之法。以潤燥為兩大綱。血熱而多。則色紅。血寒而少。則色淡。(與牙齦唇色、蓋皆相同。)若胃有燥糞。膽汁無事。則逆流而上。其色即黃。其所以色黑者。表明血中有毒也。而舌與心肺肝胃大小腸等相關。故苔色為治病一要據。西醫柯為良曰。凡舌上面有刺。刺中有腦蕊。
能主嘗味。亦有苔。用以察病。最為有益。合而觀之。辨舌為診斷上之最要。中西一致。實有可據。張誕先著舌鑑。列圖疏方。繁而寡要。惟葉香岩先生溫熱論。辨舌色獨出手眼。洵不傳之妙法也。故從石芾南重訂本。附錄其說。以見嚮往欽佩之忱。
(一)初起舌苔白而欠津者。燥熱傷肺津也。宜輕清泄熱。為其上者上之也。如杏仁桔梗牛蒡之類。辛潤以解搏束。桑葉蔞皮之類。輕清以解燥熱。佐山梔皮連翹殼之微苦微燥。以燥屬金。微苦能勝之也。舌苔白而底絳者。濕遏熱伏也。須防其變干。宜辛淡輕清。泄濕透熱。
不使濕邪遏熱為要。如三仁湯蔻仁易蔻皮。稍佐蘆根之類。以清化之。初病舌苔白燥而薄。為胃腎陰虧。其神不昏者。宜小生地、元參,麥冬等味以救陰。銀花知母蘆根竹葉等味以透邪。尤須加辛潤以透達。若神即昏者。加以開閉。如普濟丹、寧上丸之類。遲則內閉外脫不治。
舌苔白燥而厚者。調胃承氣下之。佐以清潤養陰之品。如鮮生地、元參、梨汁、蘆根之類。若舌苔白膩不燥、自覺悶極。屬脾濕重。宜加減正氣散、三仁湯之類。去杏仁、蘆根、滑石。加省頭草、神麯。辛淡開化。芳香逐穢。舌脹大不能出口。屬脾濕胃熱鬱極。毒延於口。前法加生大黃汁利之。
舌脹自消。舌苔白厚黏膩。口甜。吐濁涎沫。為脾癉。乃脾胃濕熱氣聚。與穀氣相搏。滿則上溢。亦宜加減正氣散。加省頭草神麯。舌苔如鹼色、或白苔夾一二條黃色。乃宿滯夾穢濁之邪。前法加宣中消滯藥。否恐結閉。不能透出膜原。白苔厚如積粉。四邊舌肉紫絳。乃濕土鬱蒸之溫邪。
發為溫疫。仿達原飲。三仁湯。加減透邪。以防傳陷。苔白不燥。或黃白相兼。或灰白不渴。慎不可投苦泄清下。此濕鬱未達。或素多痰飲。雖中脘痞痛。亦不可攻。宜用開泄。如杏、蔻、橘、桔。輕苦微辛以宣通氣滯。
(二)舌苔黃濁。胸膈按痛。或自痛。或痞脹。此濕熱混合。宜苦降辛通。如蔞、貝、溫膽。小陷胸。半夏瀉心。黃芩滑石湯之類。然黃要有地質之黃。乃可用苦辛重劑。若消黃光滑。乃無形濕熱。已見虛象。宜蔞、貝、梔、翹。之類。微辛微苦。輕清開化。大忌苦辛重劑。
舌苔老黃灰黃如沉香色。而有地質。不滑而澀。或中有斷紋。或中心厚㾦。此邪已傳裡。與宿滯相結。脘腹必滿必痛。皆當下之。若未見此樣舌苔。恐濕聚太陰為滿。寒熱濕錯雜為痛。或濕阻氣機為脹。仍當從辛淡溫法開化。若苔黃薄而干。與前白薄而乾者同治。
(三)熱邪傳營。舌色必絳而無苔。其有舌絳。中兼黃白苔者。及似苔非苔者。此氣分遏郁之熱爍津。非血分也。宜用前辛潤達邪。輕清泄熱法。最忌苦寒冰伏。陰柔滋膩。致氣分之邪。遏伏內陷。反成純絳無苔。其有不因冰伏。而舌純絳鮮澤。神昏者。乃邪傳包絡。宜犀角、鮮地黃、銀、翹、鬱金、鮮石菖蒲、竹瀝、薑汁等味。
清化之中。佐辛潤開閉。若其人平素多痰。外熱一陷。里絡即閉。須兼用寧上普濟丹丸之類。遲恐閉極昏厥。舌絳望之若干。捫之有津。此平昔津虧。濕熱熏蒸濁痰。蒙閉心包。宜輕泄熱。佐寧上丸開之。舌色紫暗。捫之濕。乃其人胸膈中素有宿瘀。與熱相搏。宜鮮地黃、犀角、丹皮、丹參、赤芍、鬱金、花粉、桃仁、藕汁等味。
涼血化瘀。否則瘀熱為伍。阻遏機竅。遂變如狂發狂之症。舌紫而腫大。乃酒毒衝心。前法加生大黃汁利之。舌絳欲伸出口。而抵齒難驟伸者。此痰阻舌根。肝風內動。宜於清化劑中加竹瀝、薑汁、膽星、川貝等味。以化痰熱。切勿滋膩遏伏火邪。舌絳為燥。邪火傷營也。宜犀角鮮地黃湯。
其有因寒涼陰柔遏伏者。往往愈清愈燥。愈滋愈干。又宜甘平甘潤。佐以辛潤透邪。其津乃回。若舌有碎點黃白者。欲生疳也。舌與滿口生白衣如黴苔。或生糜點。謂口糜。因其人胃腎陰虛。中無砥柱。濕熱用事。混合蒸騰。症多難治。酌用導赤合犀角地黃之類救之。舌生大紅點者。
熱毒乘心也。導赤犀角。加黃連金汁治之。或稍加生大黃汁利之。舌心絳干。乃胃熱上鑠心營。宜清心胃。舌尖絳干。乃心火上炎。宜導赤以瀉其府。舌絳而光亮。絳而不鮮。甚至干晦枯痿者。或淡而無色如豬腰樣者。此胃肝腎陰涸極而舌無神氣者也。急宜加減炙甘草湯。加沙參、玉竹、雞子黃、生龜版等味。
甘平濡潤以救之。
(四)黑為腎色。苔黑燥而厚。此胃腸邪結傷及腎陰。急宜大承氣鹹苦下之。苔黑燥而不甚厚。調胃承氣微和之。或增液承氣潤下之。若舌淡黑。如淡黑色而津不滿者。此腎虛無根之火上炎。急用復脈生脈六味輩救之。舌苔灰黑青黯而滑潤者。及舌雖無苔不燥。而有如煙煤隱隱者。
無熱不渴。或見肢涼。此虛寒症。水來剋火之象。急宜理陰煎之類溫之。若舌短縮。為肝腎氣竭。難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