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一章·傷寒要義 (20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章·傷寒要義 (20)

1. 第六節·六經治法

風寒風濕,治在太陽。風溫風火,治在少陽。暑熱燥火,治在陽明。寒濕濕溫,治在太陰。中寒治在少陰。風熱治在厥陰。

【秀按】六淫之邪,惟寒濕傷陽;風暑燥火,則無不傷陰。故治四時雜感,以存津液為要。

【廉勘】凡六淫邪氣鬱勃,既不得從表透達,則必向里而走空隙。而十二臟腑之中,惟胃為水穀之海,上下有口,最虛而善受。故六經之邪,皆能入之。邪入則胃實,胃實則津液干,津液干則死。故有不傳少陽及三陰之傷寒,必無不犯陽明之傷寒。所以治法在二三日內,無論汗出不徹,或發汗不得,或未經發汗,但見口乾煩悶,舌苔白燥,或按之澀,縱有太陽表證,亦是邪從火化。此時急撤風藥,惟宜輕清和解,以存津液。陰液既充,則汗自湧出肌表而解。此發表時存津液之法也。若熱既入里,邪從火化,火必就燥。張長沙承氣諸方,皆急下之以存津液,不使胃中津液為實火燔灼枯槁而死。此攻裡時存津液之法也。但今人腸胃脆薄者多,血氣充實者少,故後賢又制白虎承氣、養榮承氣、增液承氣,參入潤燥濡液之劑,頻頻而進,令胃中津液充足,實邪自解。陰氣外溢則得汗,陰液下潤則便通。奏效雖遲,立法尤穩。

凡傷寒病,均以開鬱為先。如表鬱而汗,里鬱而下,寒濕而溫,火燥而清,皆所以通其氣之郁也。病變不同,一氣之通塞耳。塞則病,通則安。無所謂補益也;補益乃服食法,非治病法。然間有因虛不能托邪者,亦須略佐補托。

【秀按】病無補法,開其鬱,通其塞而已。固也。但其中非無因病致虛,及病不因虛而人虛之證,自宜通補並進。然通者自通其病,補者自補其虛,雖兩相兼,仍兩不相背也。其要訣:治寒病須察其有無熱邪;治熱病須察其有無寒邪;治虛病須察其有無實邪;治實病須察其有無虛邪。留心久久,自能識病於病外,而不為病所欺弄矣。

【廉勘】邪實於表為表實,邪實於裡為裡實。既有實邪,斷不宜補於邪實之時。表實者宜發表,裡實者攻其里而已。若遇有內傷宿病之人,適患外感時病,不得用峻汗峻攻之法,必參其人之形氣盛衰、客邪微甚、本病之新久虛實、向來之宜寒宜熱、宜燥宜潤、宜降宜升、宜補宜瀉。其間或挾痰、或挾瘀、或挾水、或挾火、或挾氣、或挾食,務在審證詳明,投劑果決,自然隨手克應。故治外感或挾內傷,首必辨其虛中實、實中虛。

白話文:

風寒、風濕的病症,要從太陽經來治療。風溫、風火的病症,要從少陽經來治療。暑熱、燥火的病症,要從陽明經來治療。寒濕、濕溫的病症,要從太陰經來治療。中寒的病症,要從少陰經來治療。風熱的病症,要從厥陰經來治療。

【秀按】六種外感邪氣中,只有寒濕會傷害陽氣,而風、暑、燥、火這些邪氣都會傷害陰液。所以治療四季常見的雜病,最重要的是要保住體內的津液。

【廉勘】所有外感邪氣如果鬱積在體內,無法從體表發散出去,就一定會往身體內部虛弱的地方跑。而十二臟腑之中,只有胃是水穀之海,上下都有開口,最為虛弱且容易受到邪氣侵入。所以,六經的邪氣都能進入胃。邪氣入胃後,胃就會變得實證,胃實了,津液就會乾枯,津液乾枯就會危及生命。因此,即使有些傷寒病沒有傳到少陽經和三陰經,也一定會侵犯到陽明經。所以治療的方法,在兩三天內,不論是汗出不徹底、無法發汗、或是還沒發汗,只要看到口乾煩悶、舌苔白燥,或按壓時感到澀滯,就算有太陽經的表證,也是因為邪氣轉化為火熱的現象。這時要趕快停止使用發散風邪的藥物,只能用輕清和緩的藥物來調和,以保住體內的津液。當陰液充足後,汗自然就會湧出到體表而病癒。這就是發汗時要保住津液的方法。如果熱邪已經進入身體內部,邪氣轉化為火熱,火熱必定會助長乾燥,就像張仲景用承氣湯等方劑來治療,都是要趕快瀉下,以保住體內的津液,不要讓胃中的津液被實火燒乾而死。但是現代人腸胃虛弱的很多,血氣充足的很少,所以後代的醫家又創製了白虎承氣湯、養榮承氣湯、增液承氣湯等方劑,加入滋潤乾燥的藥物,頻繁地給予病人,讓胃中的津液充足,實邪自然就能解除,陰氣向外擴散就能出汗,陰液向下潤澤就能通便。雖然見效比較慢,但是用藥的方法比較穩妥。

凡是傷寒病,都要以疏通鬱滯為優先。像是表證有鬱滯就發汗,裡證有鬱滯就瀉下,寒濕的病就用溫熱藥,火燥的病就用清涼藥,這些都是為了疏通體內氣機的鬱滯。病情的變化有很多,其實都是體內氣機的流通與否而已。氣機阻塞就會生病,氣機通暢就會平安。並不是說要用什麼補藥,補藥是用來保養身體的方法,不是治療疾病的方法。然而,有時也會因為身體虛弱而無法托出邪氣,這種情況下,就必須稍微搭配一些補托的藥物。

【秀按】疾病沒有所謂的補法,只需要疏通鬱滯而已,這是很確定的。但是,並不是說其中沒有因為生病而導致身體虛弱,或是本來不虛弱卻因病而變虛弱的情況,這種情況就應該同時使用疏通和補益的方法。疏通是為了疏通疾病,補益是為了補益虛弱,雖然兩者同時使用,但兩者並不會互相妨礙。其中最重要的訣竅是:治療寒病時,要觀察是否有熱邪;治療熱病時,要觀察是否有寒邪;治療虛病時,要觀察是否有實邪;治療實病時,要觀察是否有虛邪。只要長期用心觀察,自然就能在疾病的表象之外看出疾病的本質,而不會被疾病的表象所欺騙。

【廉勘】邪氣在體表形成實證,就是表實;邪氣在體內形成實證,就是裡實。既然有實邪,就絕對不應該在邪氣強盛的時候用補法。表實的應該用發散的方法,裡實的應該攻瀉內部而已。如果遇到有內傷舊疾的人,剛好又得了外感新病,就不能用猛烈的發汗或攻下的方法,必須參考這個人的體質強弱,外感邪氣的輕重,本身舊病的新舊虛實,以及他平時適合用寒藥還是熱藥、適合用燥藥還是潤藥、適合用降氣還是升氣、適合用補藥還是瀉藥等等。其中可能還夾雜著痰、瘀血、水濕、火熱、氣滯、或是飲食積滯。必須詳細審察病症,用藥果斷決策,自然就能應付自如。所以,治療外感病時,如果同時夾雜內傷,首先必須辨別清楚是虛中有實,還是實中有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