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五章·傷寒診法 (1)
第五章·傷寒診法 (1)
1. 第五章·傷寒診法
凡診傷寒時病。須先觀病人兩目。次看口舌。以後用兩手按其胸脘至小腹。有無痛處。再問其口渴與不渴。大小便通與不通。服過何藥。或久或新。察其病之端的。然後切脈辨症。以症證脈。必要問得其由。切得其象。以問證切。以切證問。查明其病源。審定其現象。預料其變症。
心中了了。毫無疑似。始可斷其吉凶生死。庶得用藥無差。問心無愧。慎毋相對斯須。便處方藥。此種診法。最關緊要。此餘數十年臨症之心法也。試舉其要以析言之。
【榮齋按】本章以全身檢查的方法,來觀察疾病;然尚有「察耳鼻」一法,亦屬重要,茲從戈存橘傷寒補天石錄入。戈氏說:「傷寒耳聾,屬少陽,宜和解。久病耳聾、屬氣虛,元氣恢復,耳自聰也。傷寒耳聾為常例,但舌卷、唇青、囊縮、耳聾者,為難治。耳黑枯燥為腎敗,蓋腎開竅於耳也。
少陽之脈絡耳中,凡耳聾、耳痛、耳腫、皆屬少陽風熱。如病人鼻色青者,主腹中痛;若冷者死。微黑者,有水氣。黃者小便難。白者屬氣虛。赤者屬肺熱。鮮明者有留飲。鼻孔乾燥,必衄血。鼻燥如煙煤者,屬陽毒。鼻孔冷滑而黑,屬陰毒。鼻塞濁涕屬風熱。鼻流清涕屬肺寒。
鼻孔癖澀屬肺熱。其中,「黃者小便難」「白者屬氣虛」「鼻燥如煙煤者為陽毒」這幾句,對病理機轉說得不夠明白,特作如下解釋:根據文獻記載「鼻燥色黃為積熱溺澀」,是小便難由於積熱所致;「鼻色白主吐瀉傷脾」,是虛由吐瀉所致;「鼻如煙筒主熱傷肺臟及驚中危症」,則知所謂「陽毒」者,就是熱傷肺臟。
白話文:
第五章·傷寒診法
診斷傷寒病,首先要觀察病人的眼睛,然後看口舌。接著用雙手按壓病人的胸部、腹部,檢查是否有疼痛的地方。再詢問病人是否口渴,大小便是否通暢,以及服用了什麼藥物,服藥時間是多久以前。仔細探究病情根源後,再切脈辨證,必須問清楚病因,摸準脈象,通過詢問病情與切脈互相印證,查明病因,確定病情表現,預測病情變化。
心中有了清晰的判斷,毫無疑問時,才能斷定病情的吉凶生死,這樣用藥才不會出錯,問心無愧。絕對不能草率地診斷,匆匆忙忙就開藥方。這種診斷方法至關重要,是我數十年臨床經驗的心得,現在將其要點簡要說明。
【榮齋按】本章介紹了通過全身檢查觀察疾病的方法;但還有「察耳鼻」的方法也很重要,這部分內容來自戈存橘的《傷寒補天石錄》。戈氏說:「傷寒導致耳聾,屬於少陽經,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。久病導致耳聾,屬於氣虛,元氣恢復後,耳朵自然就會聽清了。傷寒導致耳聾是常見的,但是舌頭捲曲、嘴唇青紫、牙齦萎縮、耳朵發聾的,就比較難治。耳朵發黑乾燥,表示腎臟衰敗,因為腎臟的經絡通於耳朵。
少陽經的經絡與耳朵相連,凡是耳聾、耳痛、耳腫,都屬於少陽經的風熱。如果病人鼻色發青,表示腹部疼痛;如果發冷,則會死亡。鼻色微黑,表示有水腫。鼻色發黃,表示小便困難。鼻色發白,表示氣虛。鼻色發紅,表示肺熱。鼻色鮮明,表示有水液停滯。鼻孔乾燥,必然會流鼻血。鼻孔乾燥如同煙煤一樣,屬於陽毒。鼻孔冰冷濕滑且發黑,屬於陰毒。鼻塞流濁涕,屬於風熱。鼻涕清稀,屬於肺寒。
鼻孔乾燥粗澀,屬於肺熱。」其中,「鼻色發黃表示小便困難」、「鼻色發白表示氣虛」、「鼻孔乾燥如同煙煤一樣屬於陽毒」這幾句話,對病理機轉的闡述不夠清晰,現做如下解釋:根據文獻記載,「鼻色發黃乾燥表示體內積熱導致小便不通暢」,小便困難是由於積熱引起的;「鼻色發白表示嘔吐腹瀉損傷脾臟」,氣虛是由於嘔吐腹瀉引起的;「鼻孔乾燥如同煙筒表示熱邪傷及肺臟以及驚嚇導致的危急症狀」,可知所謂「陽毒」,就是熱邪傷及肺臟。
2. 第一節·觀兩目法
內經云。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。目系則上入於腦。腦為髓海。髓之精為瞳子。凡病至危。必察兩目。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。故觀目為診法之首要。凡開目欲見人者陽症。閉目不欲見人者陰症。目瞑者鼻將衄。目暗者腎將枯。目白髮赤者血熱。目白髮黃者濕熱。目眵多結者肝火上盛。
目睛不和者熱蒸腦系。目光炯炯者燥病。燥甚則目無淚而乾澀。目多昏蒙者濕病。濕甚則目珠黃而眥爛。眼胞腫如臥蠶者水氣。眼胞上下黑色者痰氣。怒目而視者肝氣盛。橫目斜視者肝風動。陽氣脫者目不明。陰氣脫者目多瞀。目清能識人者輕。睛昏不識人者重。陽明實症可治。
少陰虛症難治。目不了了。尚為可治之候。兩目直視。則為不治之疾。熱結胃腑。雖日中亦譫語神昏。目中妄有所見。熱入血室。惟至夜則低聲自語。目中如見鬼狀。瞳神散大者元神虛散。瞳神縮小者腦系枯結。目現赤縷。面紅嬌豔者。陰虛火旺。目睛不輪。舌強不語者。元神將脫。
凡目有眵有淚。精采內含者。為有神氣。凡病多吉。無眵無淚。白珠色藍。烏珠色滯。精采內奪。及浮光外露者。皆為無神氣。凡病多凶。凡目睛正圓及目斜視上視。目瞪目陷。皆為神氣已去。病必不治。惟目睛微定。暫時即轉動者痰。即目直視斜視上視。移時即如常者。亦多因痰閉使然。
又不可竟作不治論。
【廉勘】肝脈交顛入腦。由腦系而通於目。故肝開竅於目。目則受靈機於腦。腦為元神之府。故《內經》曰。頭傾視深。精神將奪。俞氏以觀目為診法之首要。洵得診斷學的主腦。蓋因神以心為宅。以囟為門。而其所出入之竅。得以外見者惟目。以心脈上連目系。而目繫上通於腦。
故瞳神散大者。心神虛散。目不了了者。腦被火燥。目眶陷下者。腦氣虛脫。目瞪直視者。腦髓無氣。又兼舌強不語者。腦與心神氣俱脫。故昏厥如屍。王清臣《醫林改錯》曰。腦髓中一時無氣。不但無靈機。必死一時。足以發明目睛定輪。昏厥不語之精義。宋《和劑局方》。
定出至寶、紫雪兩方。一以犀、玳、麝香為君。一以犀、羚、麝香為君。誠得治腦之要訣。以犀、羚、玳瑁。雖皆為異類通靈之品。而實有清腦退炎之功。麝香尤足興奮神經。而為壯腦提神之要藥。彼詆中醫無治腦之法者。真可謂門外漢矣。
白話文:
第一節·觀兩目法
《內經》說,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眼睛,眼睛與腦相連,腦是髓的海洋,髓的精華形成瞳孔。凡是病情危急,必須觀察雙眼,通過眼色判斷病情吉凶。所以,觀察眼睛是診斷的首要方法。
眼睛睜開想讓人看見是陽證,閉眼不想讓人看見是陰證;眼睛閉合,將要鼻出血;眼睛昏暗,腎將衰竭;眼白發紅是血熱;眼白發黃是濕熱;眼屎多且粘稠是肝火旺盛;眼球不協調是熱氣蒸騰腦絡;目光炯炯有神是燥症,燥症嚴重則眼睛乾澀無淚;眼睛昏蒙不清是濕症,濕症嚴重則眼珠發黃,眼角潰爛;眼皮腫脹像蠶寶寶一樣是水氣;眼皮上下發黑是痰氣;怒目而視是肝氣盛;斜眼看東西是肝風動;陽氣衰竭,眼睛不明亮;陰氣衰竭,眼睛模糊不清;眼睛清澈能辨識人是輕症;眼睛昏暗不能辨識人是重症;陽明實症可以治療;少陰虛症難以治療;眼睛略微模糊不清,尚可治療;雙眼直視,則為不治之疾。
胃腑熱結,即使白天也會神志不清胡言亂語,眼前會出現幻覺;熱邪進入血室,則只在晚上低聲自語,眼前好像看到鬼一樣;瞳孔放大,元神虛散;瞳孔縮小,腦絡枯竭;眼白出現紅絲,面容紅潤嬌豔,是陰虛火旺;眼球不圓,舌頭僵硬不能說話,元神將要脫離。
凡是眼睛有眼屎有淚水,目光內斂有神采,說明有神氣,病情多半吉利;沒有眼屎沒有淚水,眼白發藍,瞳孔顏色滯濁,神采內斂或外露,都是沒有神氣,病情多半凶險;眼睛不正圓或斜視、上視、眼球突出或凹陷,都是神氣已去,病情必不治。只有眼睛稍微凝滯,片刻就轉動,是痰濁;眼睛直視、斜視、上視,過一會兒就恢復正常,大多也是因為痰濁阻塞所致。但也不能一概認為是不治之症。
【廉勘】肝經與督脈交會上達腦部,經由腦絡通達眼睛,所以肝的開竅在眼。眼睛接受來自腦部的靈機,腦是元神之府。《內經》說:「頭歪眼斜深視,精神將要耗竭。」俞氏認為觀察眼睛是診斷的首要方法,的確抓住了診斷學的要點。因為神以心為宅,以囟門為出入之門,而其出入的竅穴,在外表可以看見的只有眼睛。心脈上連目系,而目系上通於腦。
所以瞳孔放大,心神虛散;眼睛略微模糊,腦被燥熱所傷;眼眶凹陷,腦氣虛衰;眼球突出直視,腦髓無氣;兼有舌頭僵硬不能說話,腦與心神氣都衰竭,所以昏迷不醒像死人一樣。王清臣《醫林改錯》說:「腦髓一時無氣,不僅沒有靈機,必定立即死亡。」足以闡明眼球凝滯、昏迷不語的精義。宋代《和劑局方》制定了至寶丹、紫雪丹兩方,一方以犀角、玳瑁、麝香為主藥,一方以犀角、羚羊角、麝香為主藥,的確抓住了治療腦病的要訣。犀角、羚羊角、玳瑁雖然都是異類靈物,卻有清腦退火的功效,麝香尤其能興奮神經,是壯腦提神的要藥。那些詆毀中醫沒有治療腦病方法的人,真是外行。
3. 第二節·看口齒法
凡口與鼻氣粗。疾出疾入者。為外感邪氣有餘。口與鼻氣微。徐出徐入者。為內傷正氣不足。此辨內外虛實之大法也。若口臭口燥者胃熱。口有血腥味者亦胃熱。口淡乏味者。胃傷津液。口膩無味者。胃有濕滯。口乾不喜飲者。脾濕內留。口咸吐白沫者。腎水上泛。口甜者脾癉。
口苦者膽熱。口辛者肺熱入胃。口酸者肝熱犯胃。口乾舌燥者心熱。口燥咽痛者腎熱。口燥咬牙者風痙。口噤難言者風痰。口角流稀涎者脾冷。口中吐黏涎者脾熱。口吐紫血者胃絡受傷。口唾淡血者脾不攝血。口張大開者脾絕。口出鴉聲者肺絕。環口黧黑者死。口燥齒枯者死。
口如魚嘴尖起者死。口中氣出不返者死。凡唇焦赤者脾熱。唇燥烈者亦脾熱。唇焦而紅者吉。唇焦而黑者凶。唇乾而焦者。脾受燥熱。唇淡而黃者。脾積濕熱。唇淡白者血虛。又主吐涎失血。唇紅紫者血瘀。又主蟲齧積痛。唇紅而吐血者胃熱。唇白而吐涎者胃虛。唇紅如朱者。
血熱而心火旺極。唇白如雪者。血脫而脾陽將絕。唇紫聲啞者蟲積。唇繭舌裂者毒積。上唇有瘡。蟲食其臟者為狐。下瘡有瘡。蟲食其肛者為蜮。唇燥舌乾者。心脾熱極。唇腫齒焦者。脾腎熱極。唇蹇而縮。不能蓋齒者脾絕。唇卷而反。兼連舌短者亦脾絕。唇口顫搖不止者死。
唇吻反青氣冷者死。凡病齒燥無津者胃熱。齒焦而枯者液涸。咬牙齘齒者。風動而口筋牽引。但咬不齘者。熱甚而牙關緊急。前板齒燥。脈虛者中暑。下截齒燥。脈芤者便血。上齒齦燥者胃絡熱極。多吐血。下齒齦燥者腸絡熱極。多便紅。經行多而齒忽齧人者。衝任涸竭。病必危。
虛損久而齒忽齧人者。心腎氣絕。病不治。
【兼勘】葉香岩先生曰。齒為腎之餘。齦為胃之絡。凡病看舌後。亦須驗齒。齒垢由腎熱蒸胃濁所結。其色如糕者。則枯敗而津氣俱亡。胃腎兩竭為無治。齒焦腎水枯無垢則胃液竭。多死。有垢則火雖盛而液尚未竭。當微下之。齒光燥如石者。胃熱甚也。宜辛涼泄胃。齒如枯骨色者。
腎液枯也。宜甘鹹救腎。若上半截潤。水不上承。心火炎上也。宜清火救水。熱邪耗腎液者。齒色必黃。黃如醬瓣。症多險。宜救腎。熱邪耗胃津者。齒色必紫。紫如干漆。尚可治。宜安胃。齒縫流血而痛者。胃火沖激也。宜清胃。不痛而出於牙根者。腎火上炎也。宜滋腎。
此皆葉先生經驗之心得。足補俞氏之未備。
【榮齋按】本節首段觀察吸呼的方法,不完全。尚有最精要、最切合實用的,如:氣短、氣喘、鼻扇、肩息、息高、氣息岔湧等六種,均應當深刻了解。而「氣粗」「氣微」兩種,本節也說得欠詳細,茲一併補充之:
(一)氣粗——呼吸有力而不和平,每於陽明熱甚時見之,病標在肺,病本在胃;胃中積熱,氣不清降,肺被迫而氣粗,陽明實症也。(二)氣微——呼吸低微,主諸虛不足,然正氣固衰,邪氣亦衰了;這常見於熱病已愈,正氣未復的時候。若在雜病,以失血症為最顯,在傷寒,以兩候後為多見。
(三)氣短——呼吸比平常人短些,也是虛症。它與氣微的差別:氣微的呼吸是靜的、是無聲的,氣短是躁而帶粗的;氣微是氣不足以息、言不足以聽、狀態則自然,氣短則氣若有所窒,語言像不能接續,狀態很勉強。氣微者,多屬外感病末傳,氣短者,多屬內傷病初起。所以氣微為病退之時,氣短為病進之候。
(四)氣喘——為氣急之總名,其原因是體溫高漲,其關鍵在乎胃和肺;但也有陰不足者;務須注意其兼症。(五)鼻扇——此症是鼻孔弛張不已,可以一望而知;凡氣急非必危症,若兼鼻扇,則多數有危險,大多屬於肺臟窒息。(六)肩息——氣管窒塞,體力微弱,吸氣時非出全力不可,因而牽動其肩;是謂肩息。
病灶在肺,病源在腎,所謂腎不納氣也,哮喘病劇烈時,往往見之。(七)息高——呼吸及胸而止,其肺部之起落,僅在胸膈以上。傷寒下後,見之者死,雜病久病衰弱甚者,不在危殆之例。(八)氣息岔湧——此是一種特別急性肺病,其喘息大起大落,胸部腹部皆膨脹,如抽氣的風箱,而鼻孔若感異常狹窄;小兒患此者極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