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26)
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26)
1. 第四節·溫熱劑
若論其症,寒之重者微熱不除,寒之輕者過熱則亢,且溫之與補,有相兼者,有不必相兼者,虛而且寒,則兼用之,若寒而不虛,即專以溫藥主之;丹溪云:『客寒暴痛,兼有積食者,可用桂附,不可遽用人參。』蓋溫即是補,予遵其法,先用薑桂溫之,審其果虛,然後以參朮補之,是以屢用屢驗,無有差忒,此溫之貴量其症也。
若論其時,盛夏之月,溫劑宜輕,時值隆冬,溫劑宜重,然亦有時當盛暑,而得虛寒極重之症,曾用參附煎膏而治愈者,此舍時從症法也;譬如,霜降以後禁用白虎,然亦有陽明症蒸熱自汗,譫語煩躁,口渴飲冷者,雖當雨雪飄搖之際,亦曾用白虎治之而安痊,但不宜太過耳!此溫之貴量其時,而清劑可類推已。」
白話文:
如果要談論病情,寒邪嚴重的,即使稍微發熱也不會消退;寒邪輕微的,過度使用溫熱藥反而會使熱象加重。而且溫熱藥和補益藥,有時需要同時使用,有時則不必。如果體虛又受寒,就同時使用溫熱藥和補益藥;如果只是受寒而不虛弱,就專門用溫熱藥為主。朱丹溪說:「外來寒邪引起的劇烈疼痛,同時又有積食的,可以用桂枝、附子,不可馬上使用人參。」因為溫熱藥本身就有補益的作用,我遵從他的方法,先用薑、桂等溫熱藥來溫陽,仔細觀察確定真的虛弱,然後再用人參、白朮等補益藥來補氣。這樣屢次使用都有效,沒有差錯,這就是使用溫熱藥貴在衡量病情。
如果要談論用藥時機,在盛夏時節,溫熱藥宜輕用;在隆冬時節,溫熱藥宜重用。然而,也有時在盛夏,卻出現虛寒極其嚴重的病症,我曾經用人參附子煎膏治癒過,這就是捨棄時令而從病情的法則。例如,霜降以後禁用白虎湯,然而也有陽明病發熱自汗、說胡話、煩躁不安、口渴想喝冷飲的,即使在下雨下雪的時候,我也曾經用白虎湯治療而痊癒,只是用量不宜過多而已!這就是使用溫熱藥貴在衡量時機,而清熱藥也可以以此類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