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25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25)

1. 第四節·溫熱劑

去陰濁而通胃陽。妙在乾薑溫太陰之陰。即以生薑宣陽明之陽。使參、朮、薑、附、收功愈速。此為熱壯脾腎。急救回陽之要方。

【廉勘】脾主統血。非寒中太陰。其血必凝。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中。於方內加桃仁、紅花。余遵其法。加光桃仁九粒。杜紅花八分,又灸中脘丹田。治之多效。惟汗出如油。氣喘不休者。亦不及救。

【榮齋按】程鍾齡說:「溫者,溫其中也,臟受寒侵,必須溫劑;經云『寒者熱之』是已。然有當溫不溫誤人者,有不當溫而溫以誤人者,有當溫而溫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,有當溫而溫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症與其時以誤人者;是不可不審也。

天地殺厲之氣,莫甚於傷寒,其自表而入者,初時即行溫散,則病自除,若不由表入,而直中陰經者,名曰中寒;其症惡寒厥逆,口鼻氣冷,或冷汗自出,嘔吐瀉利,或腹中急痛,厥逆無脈,下利清穀,種種寒症並見,法常溫之。又或寒濕浸淫,四肢拘急,發為痛痹,亦宜溫散,此當溫而溫者也。

然又有不當溫而溫者何也?如傷寒邪熱傳裡,口燥咽乾,便閉譫語,以及斑黃狂亂,衄吐便血諸症,其不可溫,固無論矣!若乃病熱已深,厥逆漸進,舌則乾枯,反不知渴,又或挾熱下利,神昏氣弱,或脈來澀滯反不應指,色似煙薰,形如槁木,近之無聲,望之似脫,甚之血液衰耗,筋脈拘攣,但唇齒舌乾燥而不可解者;此為真熱假寒之候,世俗未明亢害承製之理,誤投熱劑,下咽即敗矣。

更有鬱熱內蓄,身不惡寒,濕熱脹滿,皮膚反冷,中暑煩心,脈虛自汗,燥氣焚金,痿軟無力者,皆不可溫。又有陰虛,脈細數,陽乘而吐血者,亦不可溫,溫之則為逆候;此所謂不當用溫而溫者也。

然又有當溫而溫之不得其法者何也?假如冬令傷寒,則溫而散之;冬令傷風,則溫而解之;寒痰壅閉,則溫而開之;冷食所傷,則溫而消之;至若中寒暴痛,大便反硬,溫藥不止者,則以熱劑下之;時當暑月,而納涼飲冷,暴受寒侵者,亦當溫之;體虛挾寒者,溫而補之;寒客中焦,理中湯溫之;寒客下焦,四逆湯溫之;又有陰盛格陽於外,溫藥不效者,則以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反佐以取之;《經》云『熱因寒用』是已。

復有真虛挾寒,命門火衰者,必須補其真陽,太僕有言:『大寒而盛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,常補其心。』此心字指命門而言。更有表裡皆寒之症,始用溫藥,裡寒頓除,表邪不散,復傳經絡,以致始為寒中,而其後轉變為熱中者,容或有之,藉非斟酌時宜,對症投劑,是先以溫藥救之者,繼以溫藥賊之矣。

亦有三陰直中,初無表邪,而溫劑太過,遂令寒退熱生,初終異轍,是不可以不謹,所謂溫之貴得其法者此也。然又有溫之不量其人者何也?夫以氣虛無火之人,陽氣素微,一旦客寒乘之,則溫劑宜重,且多服亦可無傷,若其人平素火旺,不喜辛溫,或曾有陰虛失血之症,不能用溫者,即中新寒,溫藥不宜太過,病退則止,不必盡劑,斯為克當其人矣。

白話文:

去除體內的陰濁之氣,使脾胃的陽氣得以暢通。此方的奧妙在於用乾薑溫暖太陰脾經的陰寒,同時用生薑宣發陽明胃經的陽氣,再配合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附子,能使藥效快速顯現。此方是強壯脾腎,緊急救治陽氣衰竭的重要方劑。

【廉勘的看法】脾的主要功能是統攝血液。如果不是寒邪侵入太陰脾經,血液不會凝滯。王清任在《醫林改錯》中,於方內加入桃仁、紅花。我遵從他的方法,加入光桃仁九粒、杜紅花八分,並配合艾灸中脘穴、丹田穴,治療效果很好。但是,如果出現汗出如油,氣喘不止的情況,就難以救治了。

【榮齋的看法】程鍾齡說:「所謂溫,是指溫暖體內。臟腑受到寒邪侵襲,必須使用溫熱的藥劑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『寒則熱之』就是這個道理。然而,有應該用溫藥卻沒有用而耽誤病情的,有不該用溫藥卻用了而耽誤病情的,有應該用溫藥卻使用方法不當而耽誤病情的,還有應該用溫藥卻沒有根據患者的體質、病情和時間而使用的而耽誤病情的。這些都是不可不仔細審查的。」

天地間最為嚴酷的邪氣,莫過於傷寒。如果是從體表入侵的,初期就用溫散的方法,病就會自行消除。如果不是從體表入侵,而是直接侵入陰經,就叫做中寒。症狀為畏寒、手腳冰涼、口鼻氣息冰冷,或者冷汗不止,嘔吐腹瀉,或者腹痛劇烈,手腳冰涼、脈搏微弱,下痢不止、大便稀薄等,各種寒症同時出現,通常都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另外,寒濕侵襲,導致四肢拘攣、疼痛麻木,也適合用溫散的方法。這些都是屬於應該用溫藥的情況。

然而,還有不應該用溫藥的情況。例如,傷寒邪熱傳入體內,出現口乾舌燥、大便閉結、胡言亂語,以及出現斑疹、黃疸、狂躁、流鼻血、吐血、便血等症狀,這些當然不應該使用溫藥。如果病熱已經深入,手腳冰涼的症狀逐漸加重,舌頭乾燥枯萎,反而不覺得口渴,或者伴有熱性腹瀉,神情昏迷、氣息微弱,或者脈搏細澀、難以觸摸,臉色像被煙燻過一般,身體像枯木一樣,靠近時沒有氣息,看上去似乎要脫離生命,甚至血液耗盡,筋脈攣縮,只剩下嘴唇、牙齒、舌頭乾燥難忍。這是屬於真熱假寒的表現。世俗之人不明瞭亢害承制的道理,誤用溫熱藥劑,一下肚病情就更加惡化了。

還有體內有鬱積的熱邪,身體不畏寒,濕熱導致腹脹滿,皮膚反而發冷,中暑後心煩意亂,脈象虛弱、自汗不止,燥熱之氣損傷肺臟,導致身體萎軟無力,這些情況都不應該使用溫藥。還有陰虛體質,脈象細數,陽氣過盛而導致吐血的情況,也不可以使用溫藥,使用了就會導致病情惡化。這就是所謂的「不應該用溫藥卻用了」的情況。

然而,還有應該用溫藥卻使用方法不當的情況。比如冬天得了傷寒,就要用溫散的方法;冬天感冒,就要用溫解的方法;寒痰壅塞,就要用溫開的方法;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而受傷,就要用溫消的方法。如果因為受寒而導致劇烈腹痛,大便反而堅硬,溫藥效果不佳,就要用熱性藥物來通便;如果在炎熱的夏天貪涼飲冷,突然遭受寒邪侵襲,也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;體虛又夾帶寒邪的,要用溫補的方法。寒邪侵犯中焦,用理中湯來溫暖;寒邪侵犯下焦,用四逆湯來溫暖。還有陰氣過盛,將陽氣格拒於外,溫藥無效的,就要用白通湯加人尿、豬膽汁來反佐以取效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熱證可以用寒性的藥物治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
還有真的虛寒體質,命門火衰的,必須要補益真陽。太僕曾說:「極寒的時候,用熱藥卻不見效,這是因為沒有火了,要經常補益心火。」這裡的心火指的是命門之火。還有表裡都虛寒的症狀,剛開始用溫藥,裡寒立即消除,表邪卻沒有散去,又傳入經絡,導致一開始是寒邪侵襲,後來又轉變為熱症。這也是有可能的。如果不是根據具體情況,對症下藥,那麼,一開始用溫藥救人,後來又被溫藥所害了。

還有三陰經直接受寒,開始沒有表邪,如果溫藥用量過大,就會使寒邪退去,反而產生熱邪,病程前後變化很大,這是不能不謹慎的。這就是所謂「溫藥貴在方法得當」。那麼,還有「使用溫藥沒有根據患者體質」的情況。如果是一個氣虛無火的人,陽氣本來就虛弱,一旦遭受寒邪侵襲,溫藥的用量就應該加大,而且多服幾次也沒有關係。如果這個人平時火氣旺盛,不喜歡辛溫的藥物,或者曾經有陰虛失血的病症,不能用溫藥,即使是新受了寒邪,溫藥也不應該用太多,病情好轉就應該停止用藥,不必全部服用,這樣才是針對不同體質用藥的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