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九章·傷寒夾證 (59)
第九章·傷寒夾證 (59)
1. 第九節·夾脹傷寒
自制三仁絳覆湯(栝蔞仁四錢、柏子仁三錢、光桃仁、澤蘭、新絳各二錢、歸鬚、旋覆花各錢半、鮮蔥須三分、用鮮茅根二兩、全絲瓜絡一錢,煎湯代水),送下諸蠱保命丹(肉蓯蓉三兩、紅棗、青礬各一斤,入罐內煅煙盡,為末;再將四制香附、生麥芽各一斤為末,和前末糊丸,每服二三十丸,專治單腹脹大、四肢極瘦;王孟英《內科簡效》方),及通絡消蠱丸(即當歸䗪蟲丸,方載夾痛傷寒勘語中,專治絡瘀單脹,葉氏驗方)。遵葉氏絡瘀則脹之法,往往十全二三,久服收功。
終論臌證,通稱單腹脹。前哲如程鍾齡、陳修園輩,皆謂腹脹如鼓,中空無物,遵《內經》足太陰虛則鼓脹之旨立言。此為脾虛成臌之一種。然,臌脹亦不盡屬純虛證。就予臨證實驗,約有五臌:(一)氣臌。多因於情志內傷,憤怒抑鬱,無不動肝。肝縱乘肺,氣逆息粗,胸滿膈塞。腹雖脹大,按之尚軟。《內經》所謂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;葉天士所謂初病在氣也。每用四七絳覆湯,送下陳香團散(陳香團連穰一枚、大胡桃肉連皮二枚、春砂仁去殼二錢各煅存性,研為細末,每服一錢;方載張石頑《本經逢原》)。理氣寬膨以消脹。繼用陳麥草湯(陳麥杆草五錢、生麥芽二錢、陳大麥須、萊砂散各一錢;何廉臣驗方),送下佛手丸(鮮佛手,用銀胡三錢煎湯拌炒切片;鮮香團去子,用川楝子三錢煎湯拌炒;冬桑葉、京川貝、炒棗仁、建神麯、湘蓮肉各五兩、太子參一錢,另研擂丸,共研細末;先將佛手棗仁煎濃汁泛丸,再用糯米飲湯泛上,每服一錢;淩氏《餌鶴亭集》方)。舒暢氣機以善後。往往十全七八。若失治,及病人不能戒怒,勢必肝橫乘脾,脾失健運,腹脹減食,食益䐜脹,按之如鼓,形瘦肢削,溺澀而急。《內經》所謂之如鼓,皆屬於熱;葉天士所謂久必入絡也。每用三仁絳覆湯,送下消臌蛛連丸(白蜘蛛十隻、蠶綿灰五錢、紫猺桂、麝香各五分、小川連五錢,共研細勻,藕粉為丸,如小綠豆大,每服一錢,專治氣鬱成臌;何廉臣驗方)。泄肝運脾以消臌,俾腹脹轉軟而寬。用五汁一枝煎,送下綠萼梅花丸(方載夾痛傷寒勘語中),辛潤通補以除根。似此治法,亦可十全一二。
(二)瘧臌。即瘧母成臌。多因於瘧邪未淨,截之太早,誤服甘肥滋補,留邪入絡。腹脹如鼓,按之左邊尤堅。此中醫所謂瘧母;西醫所謂脾脹也。治以活血通絡。葉氏二仁絳覆湯(用馬鞭草一兩、紫蘇嫩枝三錢,煎湯代水),送下鱉甲煎丸。外貼鱉莧膏以消塊。
(三)瘡臌。多因於周身疥瘡,誤用熏法,及涼藥塗布,將瘡遏進,濕熱盤踞膜絡。初則腹痛便泄;繼則囊腫腹脹,下至少腹。此王洪緒所謂瘡⿸疒鼓;葉天士所謂瘡蠱;徐洄溪所謂瘡臌也。
白話文:
第九節·夾脹傷寒
首先,可以自製三仁絳覆湯,藥方包含:栝蔞仁四錢、柏子仁三錢、光桃仁、澤蘭、新絳各二錢、當歸鬚、旋覆花各一錢半、鮮蔥鬚三分。將鮮茅根二兩、全絲瓜絡一錢加入一同煎煮,用此藥湯代替水來煎藥。
接著,服用諸蠱保命丹,藥方包含:肉蓯蓉三兩、紅棗、青礬各一斤,放入罐中煅燒至煙盡,磨成粉末。再將四制香附、生麥芽各一斤磨成粉末,與之前的藥粉混合,用糊狀物製成藥丸,每次服用二三十丸。此藥專門治療單腹脹大、四肢卻極度消瘦的症狀。(出自王孟英的《內科簡效》)
同時,可以服用通絡消蠱丸(也就是當歸䗪蟲丸,這個藥方在《夾痛傷寒勘語》中有記載),此藥專門治療因為經絡瘀阻導致的單腹脹大。遵從葉天士提出的「經絡瘀阻就會導致脹滿」的治療原則,通常有二三成的治癒效果,長期服用可以見效。
總的來說,關於臌脹這種疾病,俗稱單腹脹。過去的醫家如程鍾齡、陳修園等,都認為腹脹像鼓一樣,裡面空無一物,他們根據《內經》中「足太陰虛則鼓脹」的理論來進行論述,認為這是一種因脾虛導致的臌脹。但臌脹並不完全屬於單純的虛證。
根據我臨床的經驗,臌脹大致可以分為五種:(一)氣臌。多因於情緒內傷,如憤怒、抑鬱等,這些情緒都會影響肝臟,肝氣過旺會反過來影響肺,導致氣機逆亂、呼吸急促、胸悶、膈膜阻塞。雖然腹部脹大,但按起來還是軟的。《內經》中說的「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」,葉天士也認為疾病初期是在氣機方面。這種情況通常會使用四七絳覆湯,再配上陳香團散(陳香團連著外皮一枚、大胡桃肉連皮二枚、春砂仁去殼二錢,全部煅燒後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出自張石頑的《本經逢原》),來調理氣機、寬胸消脹。
接著,使用陳麥草湯(陳麥杆草五錢、生麥芽二錢、陳大麥須、萊砂散各一錢,出自何廉臣的驗方),再配上佛手丸(鮮佛手用銀胡三錢煎湯,拌炒切片;鮮香團去子,用川楝子三錢煎湯拌炒;冬桑葉、京川貝、炒棗仁、建神麴、湘蓮肉各五兩;太子參一錢,全部磨成細末,先用佛手、棗仁煎出的濃汁來製作藥丸,再用糯米湯將藥丸包上,每次服用一錢,出自淩氏的《餌鶴亭集》),來疏通氣機,做好善後工作。
通常這種治療方法可以達到七八成的療效。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或者病人不能戒除怒氣,就會導致肝氣過旺,反過來影響脾臟,使脾臟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,導致腹脹、食慾下降,越吃越脹,按起來像鼓一樣,身體消瘦,小便澀痛。《內經》中說的「脹如鼓,皆屬於熱」,葉天士也認為病程久了就會深入經絡。這種情況通常會使用三仁絳覆湯,再配上消臌蛛連丸(白蜘蛛十隻、蠶綿灰五錢、紫猺桂、麝香各五分、小川連五錢,全部磨成細末,用藕粉製成如小綠豆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一錢,專門治療因氣鬱導致的臌脹,出自何廉臣的驗方),來疏泄肝氣、健運脾氣,消除臌脹。
使腹脹逐漸消退變軟後,再用五汁一枝煎,配合綠萼梅花丸(這個藥方在《夾痛傷寒勘語》中有記載),來辛潤通補,徹底根治疾病。這樣治療,也有可能達到一兩成的療效。(二)瘧臌,也就是瘧母導致的臌脹,多因於瘧疾沒有完全治癒,過早停止治療,或者誤服了甘甜肥膩的補品,導致邪氣進入經絡。這種情況腹脹像鼓一樣,按起來左邊尤其堅硬,這就是中醫所說的「瘧母」,西醫所說的「脾臟腫大」。治療方法是活血通絡。
可以使用葉氏二仁絳覆湯(用馬鞭草一兩、紫蘇嫩枝三錢煎湯代替水),再配上鱉甲煎丸,外敷鱉莧膏來消散腫塊。(三)瘡臌,多因於全身疥瘡,錯誤地使用熏法或者涼藥塗抹,導致瘡毒內陷,濕熱積聚在膜絡。初期會腹痛腹瀉,接著出現陰囊腫大、腹部脹滿,向下延伸至小腹。這就是王洪緒所說的「瘡⿸疒鼓」,葉天士所說的「瘡蠱」,徐洄溪所說的「瘡臌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