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九章·傷寒夾證 (55)

回本書目錄

第九章·傷寒夾證 (55)

1. 第九節·夾脹傷寒

治宜溫中泄滿。苓朮樸附湯(浙茯苓五錢、生於術錢半、真川樸一錢、淡附片七分、廣皮一錢、木瓜五分、《葉案》驗方。)送下木香塌氣丸(公丁香、胡椒各三錢、郁李淨仁四錢、炒白醜、枳實各一兩、檳榔、廣木香、蠍尾各五錢、為細末、飯丸、綠豆大、每服十丸、加至十五丸、王好古《醫壘元戎》方。)先溫其中以寬脹。

繼用白朮和中湯。送下加味桂苓丸。(紫猺桂五錢、浙茯苓二兩、生於朮、真川樸各一兩、薑汁和丸、如桐子大、每服二十粒至三十粒、《葉案》驗方。)溫中通陽以除根。若命門火衰。脾胃虛寒。不能克化水飲。致成寒水臌脹者。

必服神效虎䐗丸(虎䐗一具、川樸片十五兩、大戟四兩、杜酥五錢、燒酒米糊打丸、金箔為衣、每服三四錢、凌曉五《飼鶴亭集》方、善治寒水臌脹、兼治痰飲痞結、翻胃噎膈、嘔吐泄瀉等症。)始克收溫中寬膨之功。其他扁鵲玉壺丸(制透倭硫黃八兩、糯米糊為丸、每服一錢、開水送下。

)《局方》半硫丸(生半夏、倭硫黃各一兩、開水泡七次、薑汁為丸、每服一二錢、米飲下。)亦皆寒脹之要藥。(張壽甫曰、生倭硫黃治愈沉寒錮冷之病甚多、先由己徐徐嘗試、確知其功效甚奇、又甚穩妥、然後敢以之治病、較之制熟者其效更捷、愚謂近來上海藥房、皆備析淨毒質之倭硫黃、尤無流弊。)(四)熱脹。

多因於肝鬱絡瘀。或濕熱盤踞中焦。少腹堅脹。左脅聚氣。口苦不飢。溺赤便艱。形瘦肢冷。舌赤苔黃。《內經》所謂諸脹腹大。皆屬於熱是也。治宜通絡瀉肝。龍薈絳覆湯(新絳二錢、旋覆花、蜜炙延胡、川楝子各錢半、生白芍五錢、青皮一錢、鮮蔥須二分、用淡海蟄四兩、大地慄六個、鮮刮淡竹茹五錢、煎湯代水、王孟英驗方。)吞送當歸龍薈丸二三錢。

極苦泄熱。略佐微辛以通絡。若濕熱鬱積於中。而成脹滿者。只須清熱導濕。樸果四皮飲(川樸、廣皮、豬苓各錢半、浙苓皮、大腹皮各三錢、草果仁、青皮各一錢、用冬瓜皮子各一兩、煎湯代水、《葉案》驗方、)送下中滿分消丸(子芩一兩二錢、川樸一兩、川連、枳實、仙半夏各五錢、炒知母四錢、廣皮、澤瀉各三錢、浙苓、砂仁、乾薑各二錢、黨參、於朮、豬苓、薑黃、炙草各一錢、共研勻細、蒸餅為丸、如小桐子大、每服三錢、李東垣驗方。)苦辛通降。

略佐疏郁以和中。(五)虛脹。多因於脾胃衰弱。氣虛中滿。腹雖膨脹。按之不痛。便溏腸鳴。舌白脈軟。暮寬朝急氣虛。朝寬暮急血虛。朝暮急氣血俱虛。《內經》所謂足太陰虛則膨脹也。治宜溫養陽氣。初用參朮健脾湯(太子參、生於朮、浙茯苓、姜半夏、廣皮、川樸各錢半、生麥芽、炒山楂、春砂仁各一錢、尤在涇《金匱翼》方。

白話文:

第九節·夾脹傷寒

治療原則是溫暖中焦、排除腹部脹滿。

可使用苓朮樸附湯(浙茯苓五錢、生白朮錢半、真川樸一錢、淡附片七分、廣陳皮一錢、木瓜五分,這是《葉案》中驗證有效的方子)來溫暖中焦,再搭配木香塌氣丸(公丁香、胡椒各三錢、郁李仁四錢、炒白丑、枳實各一兩、檳榔、廣木香、蠍尾各五錢,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,用米飯製成丸子,像綠豆一樣大,每次服用十丸,可增加到十五丸,這是王好古《醫壘元戎》中的方子),先溫暖中焦,以緩解腹部脹滿。

接著使用白朮和中湯,再搭配加味桂苓丸(紫猺桂五錢、浙茯苓二兩、生白朮、真川樸各一兩,用薑汁和成丸,像桐子一樣大,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粒,這是《葉案》中驗證有效的方子),溫暖中焦,暢通陽氣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

如果命門的火衰弱,脾胃虛寒,無法消化水液,導致寒水積聚成腹脹,就必須服用神效虎䐗丸(虎䐗一具、川樸片十五兩、大戟四兩、杜酥五錢,用燒酒米糊製成丸子,外裹金箔,每次服用三四錢,這是凌曉五《飼鶴亭集》中的方子,善於治療寒水性腹脹,也能治療痰飲、痞塊、翻胃、噎膈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),才能達到溫暖中焦、消除腹部脹滿的效果。

其他像是扁鵲玉壺丸(制透的倭硫黃八兩,用糯米糊製成丸子,每次服用一錢,用開水送服)、《局方》中的半硫丸(生半夏、倭硫黃各一兩,用開水泡七次,用薑汁製成丸子,每次服用一二錢,用米湯送服),也都是治療寒性腹脹的重要藥物。(張壽甫說,生倭硫黃治療沉寒痼冷的病症效果很好,但他會先自己慢慢嘗試,確認效果確實奇特又穩妥之後,才敢用來治病,而且生硫磺比製熟的效果更快。我認為現在上海的藥房都有淨化過毒性的倭硫黃,用起來更安全。)

(四)熱脹

多半是因為肝氣鬱結、經絡瘀滯,或是濕熱積聚在中焦。會出現少腹堅硬脹滿、左脅部聚氣、口苦、沒有食慾、小便赤黃、大便困難、身體消瘦、四肢冰冷、舌頭紅、舌苔黃等症狀。《內經》所說的各種腹脹,都是屬於熱證。

治療原則是疏通經絡、瀉肝火。可使用龍薈絳覆湯(新絳二錢、旋覆花、蜜炙延胡索、川楝子各錢半、生白芍五錢、青皮一錢、鮮蔥鬚二分,用淡海蜇四兩、大地栗六個、鮮刮淡竹茹五錢,煎湯代替水來服用,這是王孟英的驗方)搭配當歸龍薈丸二三錢。這個方子非常苦寒,可以洩熱,並加入少量辛味藥來疏通經絡。

如果是濕熱積聚在中焦,導致腹部脹滿,則只需清熱、導濕。可使用樸果四皮飲(川樸、廣陳皮、豬苓各錢半、浙茯苓皮、大腹皮各三錢、草果仁、青皮各一錢,用冬瓜皮、冬瓜子各一兩,煎湯代替水服用,這是《葉案》的驗方)搭配中滿分消丸(子芩一兩二錢、川樸一兩、川連、枳實、仙半夏各五錢、炒知母四錢、廣陳皮、澤瀉各三錢、浙茯苓、砂仁、乾薑各二錢、黨參、白朮、豬苓、薑黃、炙甘草各一錢,一起研磨成細末,用蒸熟的餅做成丸子,像小桐子一樣大,每次服用三錢,這是李東垣的驗方)。這個方子苦味和辛味兼具,可以疏通氣機、下降濁氣,並加入少量疏肝理氣的藥材來調和中焦。

(五)虛脹

多半是因為脾胃衰弱、氣虛導致腹部脹滿。腹部雖然脹大,但是按壓不會感到疼痛,會有腹瀉、腸鳴、舌苔白、脈搏虛弱等症狀。早上腹脹比較緩和,晚上比較嚴重是氣虛;反之,早上嚴重晚上緩和是血虛;如果早晚都嚴重,則是氣血俱虛。《內經》所說的足太陰經虛弱就會導致腹脹。

治療原則是溫養陽氣。初期可使用參朮健脾湯(太子參、生白朮、浙茯苓、姜半夏、廣陳皮、川樸各錢半、生麥芽、炒山楂、春砂仁各一錢,這是尤在涇《金匱翼》中的方子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