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20)
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20)
1. 第三節·攻下劑
又有太陽傷風症,誤下而傳太陰,以致腹痛者,則用桂枝湯加芍藥;大實痛者,桂枝湯加大黃;是解表之中兼攻裡也。又有邪從少陽來,寒熱未除,則用大柴胡湯,是和解之中兼攻裡也。又結胸症,項背強,從胸至腹硬滿而痛,手不可近者,仲景用大陷胸湯丸;若不按不痛者,只用小陷胸湯;若寒食結胸,用三白散熱藥攻之。又水結胸,頭出汗者,用小半夏加茯苓湯;水停脅下痛不可忍者,則用十棗湯。
凡結胸陰陽二症,服藥罔效,活人俱用枳實理中丸,應手而愈。又《河間三書》云:『鬱熱蓄甚神昏厥逆,脈反滯澀,有微細欲絕之象,世俗未明造化之理,投以溫藥則不可救,或者妄行攻下,致殘陰暴絕勢大可危,不下亦危,宜用清膈散,合解毒湯,養陰退陽,積熱藉以宣散,則心胸和暢,而脈漸以生。』此皆用藥淺深之次第也。
又如太陽症未罷,口渴,小便短澀,大便如常,此為熱澀不通之症,治用五苓散。又太陰傳經,熱結膀胱其人如狂,少腹硬滿而痛,小便自利者,此為蓄血下焦,宜抵當湯丸。若蓄血輕微,但少腹急結未至硬滿者,則用桃核承氣湯,或用生地四物湯,加酒洗大黃各半下之,尤為穩當。
蓋溺澀症大便如常,燥糞症小便不利,蓄血症小便自利、大便黑色也;此便溺蓄血之所有分也。血結膀胱。病勢最急,則用抵當湯,稍輕者抵當丸。結胸惡症悉具,則用大陷胸湯,稍輕者小陷胸丸,其他盪滌腸胃,推陳致新之法,則皆用湯。古人有言,凡用下藥攻邪氣,湯劑勝丸散,誠以熱淫於內,用湯液滌除之為清淨耳;此湯丸之別也。
然又有雜症中,不別寒熱積滯,痰水蟲血癰膿以誤人者何也?東垣治傷食症,腹痛便閉拒按者,因於冷食,用睍癰丸。因於熱食,用三黃枳朮丸,若冷熱互傷,則以二丸酌其食之多寡而互用之,應手取效。又有實熱老痰、滾痰丸,水腫實證、神佑丸,蟲積剪紅丸,血積花蕊丹、失笑丸,腸癰牡丹皮散;隨症立方,各有攸宜,此雜症攻下之良法也。」
白話文:
如果太陽傷風的症狀,因為誤用下瀉藥而傳入太陰經,導致腹痛,就用桂枝湯加上芍藥來治療;如果腹痛劇烈,就用桂枝湯加上大黃來治療,這是用解表的方法同時兼顧攻裡。又如果病邪從少陽經傳來,出現寒熱未退的情況,就用大柴胡湯來治療,這是用和解的方法同時兼顧攻裡。
另外,如果出現結胸症,患者頸背僵硬,從胸部到腹部都硬滿疼痛,而且不能讓人觸摸,張仲景會用大陷胸湯或大陷胸丸;如果按壓時不痛,就只用小陷胸湯;如果是寒食引起的結胸,就用三白散等溫熱藥來攻下。如果是水飲停留在胸部引起的結胸,並且頭部出汗,就用小半夏加茯苓湯;如果水飲停留在脅下,疼痛難忍,就用十棗湯。
凡是結胸這種疾病,不論是陰證還是陽證,如果吃藥沒有效果,名醫活人會用枳實理中丸,通常都能見效。另外,《河間三書》中提到:「鬱熱積聚嚴重導致神昏厥逆,脈象反而變得遲緩澀滯,甚至出現微弱到快要消失的跡象。世俗之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用溫熱藥來治療就無法救治,或者胡亂用攻下藥,導致陰液突然耗盡,情況非常危急。不用攻下藥也很危險,應該用清膈散配合解毒湯,來滋養陰液,使陽氣退去,讓積熱得以宣散,這樣心胸才能舒暢,脈搏也會逐漸恢復。」這些都是用藥由淺入深的次第。
又比如太陽病的症狀還沒消除,患者口渴,小便短少澀滯,大便正常,這是熱邪阻滯不通的症狀,用五苓散來治療。又如果太陰病傳入經絡,熱邪與膀胱結聚,患者出現如癲狂的症狀,少腹硬滿疼痛,小便卻正常,這是瘀血積蓄在下焦,應該用抵當湯或抵當丸來治療。如果瘀血較輕微,只是少腹感覺急迫緊繃,還沒到硬滿的程度,就用桃核承氣湯,或者用生地四物湯,加上用酒洗過的大黃各一半來攻下,這樣會比較穩妥。
總之,尿液澀滯,大便正常,是屬於熱澀不通的病症;大便乾燥,小便不通暢,是屬於燥屎的病症;小便正常,大便呈黑色,是屬於蓄血的病症。這是分辨大便、小便和蓄血症狀的要點。如果瘀血結在膀胱,病情最危急,就用抵當湯,病情稍輕就用抵當丸。如果結胸症狀嚴重,就用大陷胸湯,稍輕就用小陷胸丸。其他蕩滌腸胃,推陳出新的方法,都是用湯劑。古人說,凡是用下藥來攻邪氣,湯劑比丸散效果更好,這是因為熱邪侵入體內,用湯液來滌除可以達到清淨的效果。這就是湯劑和丸散的區別。
然而,又有一些雜病,不分辨寒熱、積滯、痰水、蟲血、癰膿等情況就亂用藥,這是為什麼呢?李東垣治療因飲食積滯引起的腹痛,如果腹痛拒絕按壓,並且大便不通,是因為吃了寒涼的食物,就用睍癰丸。如果是吃了熱性食物引起的,就用三黃枳朮丸。如果寒熱互傷,就根據飲食的多少,酌情交替使用這兩種藥丸,通常能很快見效。還有針對實熱老痰的滾痰丸、針對水腫實證的神佑丸、針對蟲積的剪紅丸、針對血積的花蕊丹、失笑丸、以及針對腸癰的牡丹皮散;根據不同的症狀來選用不同的方劑,各有其適宜之處。這些都是治療雜病攻下的良好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