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九章·傷寒夾證 (1)

回本書目錄

第九章·傷寒夾證 (1)

1. 第九章·傷寒夾證

後漢張仲景著《傷寒雜病論》。以傷寒二字。統括四時六氣之外感證。以雜病二字。統括全體臟腑之內傷證。外感時病者。言其病從外受。非專指正傷寒也。內傷雜病者。言其病從內生。非但屬虛損病也。傷寒最多夾證。其病內外夾發。較兼證尤為難治。凡傷寒用正治法。而其病不愈。

或反加重者。必有所夾而致。或夾食。或夾痰。或夾飲。或夾血。或夾陰。或夾哮。或夾痞。或夾痛。或夾脹。或夾瀉。或夾痢。或夾疝。或夾癆。或夾臨經。或夾妊娠。或夾產後。必先辨明因證。刻意精別。用藥庶無差誤。故前哲善治傷寒者。其致力雖在雜病未研之先。而得心轉在雜病悉通之後。

不親歷者不知也。臨證不博者更不知也。其證約計十六。條治於後。

白話文:

東漢時期的張仲景所著的《傷寒雜病論》,以「傷寒」兩字概括了因四季六氣外感而引起的疾病,而「雜病」兩字則涵蓋了所有臟腑內傷所致的病症。所謂外感時病,指的是病症源於外界的感染,不單指正傷寒;內傷雜病則指的是病症由內而生,不只局限於虛損疾病。傷寒病症常伴隨其他症狀,內外夾雜而發作,比單純的兼證更難治療。若使用正治方法治療傷寒卻不見效,甚至病情加重,必然是夾雜了其他因素所致。這些因素可能是飲食不當、痰飲、水飲、血瘀、陰虛、哮喘、痞塞、疼痛、脹滿、腹瀉、痢疾、疝氣、癆病、臨近經期、懷孕、產後等,需要仔細辨明病因和症狀,精準區分,才能用藥準確,避免失誤。因此,古人精通傷寒醫術者,雖然他們在尚未深入研究雜病之前就已對傷寒治療有獨到見解,但真正得心應手的治病之道,卻是在對雜病有了全面了解之後才得以體悟。

沒有親身經歷的人無法理解,而臨症經驗不豐富的人更是難以領悟。這些夾雜症狀約莫有十六種,詳細的治療方法將在後文中一一闡述。

2. 第一節·夾食傷寒

(一名傷寒夾食,或名停食感冒)

【因】傷寒夾食。十常七八。或先傷食而後感寒。或先受寒而後傷食。或病勢少間。強與飲食。重複發熱。變證百出。

【證】頭痛身熱。惡寒無汗。胸痞噁心。噯腐吞酸。甚或嘔吐泄瀉。或脘悶腹痛。劇則昏厥不語。舌苔白厚。或兼淡黃。或兼灰膩。

【脈】左右俱緊盛有力。沉澀似伏者。食填膈上。仲景所謂宿食在上脘者。當吐之是也。右數而滑者。食積胃腸。仲景所謂下利不欲食者。有宿食故。脈反滑。當有所去。下之乃愈是也。緊如轉索無常者。宿食中結。仲景所謂脈緊頭痛有風寒。腹中有宿食不化也。

【治】先去外邪。春冬香蘇蔥豉湯。加生枳殼(一錢或錢半。)苦桔梗(八分。)夏秋藿香正氣湯加枳桔。繼除裡實。在胃宜消。消導二陳湯主之。(生枳殼錢半、六和曲三錢、炒楂肉二錢、真川樸一錢、仙半夏二錢、廣皮紅一錢、焦蒼朮八分、童桑枝一兩。)急則先用吐法。

白話文:

傷寒夾食,或名停食感冒

【病因】

傷寒夾食,十之八九。可能是先傷食後感寒,也可能是先受寒後傷食。病情輕微時,強行飲食,容易導致反覆發熱,並產生各種不同的症狀。

【症狀】

頭痛、發熱、惡寒無汗、胸悶、噁心、噯氣、吞酸,嚴重者甚至嘔吐、腹瀉。也可能出現脘腹脹悶、腹痛,甚至昏厥不語。舌苔白厚,可能伴隨淡黃或灰膩。

【脈象】

左右脈皆緊實有力,沉澀如伏。食積停滯於膈上,如同仲景所言“宿食在上脘”,應當予以吐出。右脈數而滑者,食積於胃腸,如同仲景所言“下利不欲食者,有宿食故,脈反滑”,應當有所去,瀉下才能痊癒。脈象緊如轉索無常者,宿食在中結聚,如同仲景所言“脈緊頭痛有風寒,腹中有宿食不化也”。

【治療】

首先去除外邪。春冬季節可用香蘇蔥豉湯,加入生枳殼(一錢或錢半)和苦桔梗(八分)。夏秋季節可用藿香正氣湯,同樣加入枳殼和桔梗。之後再去除裡面的積食。胃中積食,宜用消導二陳湯主治。(生枳殼錢半、六和曲三錢、炒楂肉二錢、真川樸一錢、仙半夏二錢、廣皮紅一錢、焦蒼朮八分、童桑枝一兩。)病情危急者,應先用吐法。

註解:

  • 傷寒夾食:傷寒是指外感寒邪,夾食是指飲食不節,二者結合而成的病症。
  • 停食感冒:是指因為食積停滯,導致抵抗力下降,而引發的感冒。
  • 枳殼、桔梗:都是具有消食化積、理氣降逆功效的中藥。
  • 消導二陳湯:是治療食積停滯的常用方劑。
  • 吐法:是指用藥物或方法,刺激嘔吐,排除胃中積食。

姜鹽湯探吐最穩。(生薑末五分、拌炒食鹽五錢、開水沖一湯碗、頓服後、以雞毛掀其咽喉、於不透風處吐之。)在腸宜下。枳實導滯湯主之。不應。可用大承氣湯急下之。若因冷食固結者。大黃必須姜炒。略加附子行經。庶免下利稀水之弊。總以舌乾口燥。大便不通。手按胸脅臍腹。

硬滿而痛。手不可近。頻轉矢氣。方是急下之證。前哲謂發表未除。不可攻裡。上盛未除。不可下奪。真先後緩急之定例也。另有一種剛剛感冒風寒。而誤食冷物。或先食冷物。而又感冒風寒。此冷物入於胃邪傳於脾。而為寒中太陰之證。其證胸膈䐜滿。腹脹閉塞。面目及唇。

白話文:

薑鹽湯用來催吐最有效,方法是將五分生薑末和五錢炒食鹽用開水沖泡成一碗湯,喝下去後,用雞毛刺激喉嚨,在不通風的地方催吐。如果食物停留在腸胃,可以用枳實導滯湯治療。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用大承氣湯急救。如果是因為吃冷食導致腸胃不適,大黃必須用薑炒,可以加一點附子來促進藥效,避免腹瀉。總之,如果舌頭乾燥、口渴、便秘,用手按壓胸部、脅肋、肚臍和腹部時,感到硬滿疼痛,手無法靠近,而且不斷放屁,這就是需要急救的症狀。古人說,表證沒有消除,不能攻裡;上焦的病症沒有消除,不能下瀉,這是治療疾病的先後緩急原則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剛開始感冒風寒,卻誤食冷物,或是先吃了冷物,然後又感冒風寒,這種情況是冷物進入胃部,邪氣傳到脾臟,導致寒中太陰症。症狀表現為胸部和膈肌脹滿,腹部脹氣閉塞,臉色和嘴唇發白。

皆無色澤。手足冷。脈沉細。或腹痛少神。治宜理中湯加青皮、陳皮。或枳實理中丸(即理中丸加枳實)及五積散之類。若誤投巴霜急下。必愈不快。甚或吐利。一二日後。遂致不救。蓋不知寒中太陰及損動胃氣而成也。

【秀按】古諺云。病從口入。故凡外感時證。夾食最多。不但正傷寒為然。如初起頭痛身熱。不論惡風惡寒惡熱。即見胸前大熱。顱脹腹滿。按之痛。或嘔逆。或泄利。或腹疼。皆是外感夾食之候。俞君先表后里。在胃則消。在腸則下。法固井然有條。即春冬主香蘇蔥豉。夏秋主藿香正氣。

白話文:

患者沒有什麼面色,手腳冰冷,脈象沉細,可能伴隨腹痛和精神不振。治療宜用理中湯加青皮、陳皮,或枳實理中丸(即理中湯加枳實)和五積散等。如果誤用巴霜急著瀉下,病情一定不會很快好轉,甚至會出現嘔吐腹瀉,一兩天后就無法救治。這是因為患者體內寒氣侵襲太陰,損傷了胃氣所致。

古諺語說:「病從口入。」所以凡是外感疾病,夾雜食物的狀況很多。不只是正傷寒如此,比如剛開始頭痛發熱,不論是惡風、惡寒還是惡熱,只要出現胸前發熱、頭脹腹滿、按壓疼痛,或者嘔吐、腹瀉、腹痛,都是外感夾雜食物的表現。俞君先治表後治裡,在胃裡消食,在腸裡瀉下,這個方法非常正確合理。春天和冬天主要用香蘇、蔥、豉,夏天和秋天主要用藿香、正氣。

二湯均加枳桔。理氣疏滯。既不純用升散表藥。使宿食上逆。而成䐜脹不通之弊。又不混用消導里藥。致引邪內陷。而成結胸下利之患。必俟表邪解散。或消或下。庶免引賊破家之慮。方法恰當。若四五日右脈滑數。苔白轉黃。宿食化火也。法當清化。小陷胸合梔樸枳實湯。

(全栝蔞四錢、半夏曲二錢、姜炒川連八分、焦山梔三錢、川樸、枳實各一錢。)口甜而膩。加蘇佩蘭。(錢半至二錢)腹滿而痛。加酒炒延胡。(一錢至錢半。)痛甚便秘。加青木香(六分。)酒炒生川軍(錢半至三錢。)若因誤下而熱邪內陷。中氣受傷。愈加脹滿。熱雖不止而右脈虛小者。

白話文:

兩種湯劑都加入枳實和橘皮,可以理氣疏通,既不單獨使用升散表面的藥物,避免宿食上逆,造成脹滿不通的弊端;也不混用消導裡面的藥物,避免引邪內陷,造成結胸腹瀉的毛病。必須等到表邪消散後,再進行消導或瀉下,才能避免引賊破家。方法要恰當,如果四五天後右脈滑數,舌苔白轉黃,說明宿食化火,就需要清化,用小陷胸湯加梔子樸實湯。如果口甜而膩,就加蘇佩蘭;如果腹滿疼痛,就加酒炒延胡索;如果疼痛嚴重便秘,就加青木香;如果因誤下導致熱邪內陷,中氣受傷,更加脹滿,雖然熱氣不退但右脈虛小,就要用酒炒生川軍。

小陷胸合枳實理中湯。(栝蔞仁四錢、姜半夏二錢、姜炒川連一錢、小枳實一錢拌炒生曬術一錢、米炒潞黨參一錢、炒乾姜五分、炙黑甘草三分。)若右脈堅大。重按沉滯有力。便秘已五六日。臍下按之痛甚者。此為大腸氣鬱而實也。當用大承氣湯急下之。雖然。臟性有陰陽。

宿食亦有寒熱。如其人胃素虛寒。寒食結而不化。右脈反澀滯伏結。身雖熱而兩足反冷者。必兼溫中疏滯。神術湯加減為主。如其人胃素強盛。宿食不久化熱。右脈多洪盛滑數。身壯熱而胸膈煩悶者。必兼清中疏滯。調中飲加減為主。(小枳實、姜炒川連各一錢、六神麯、炒楂肉各二錢、真川樸、廣橘紅各八分、青木香汁兩匙、生蘿蔔汁一瓢同沖。)若過用消克傷胃。

白話文:

治療小陷胸合症,可用枳實理中湯,包括栝蔞仁、半夏、川連、枳實、術、黨參、乾姜、甘草等藥材。如果患者右脈堅大,重按沉滯有力,便秘已五六日,臍下按之痛甚,則屬於大腸氣鬱而實,應當用大承氣湯急下。不過,臟腑有陰陽之分,宿食也有寒熱之別。如果患者胃原本虛寒,寒食結而不化,右脈反澀滯伏結,身雖熱而兩足反冷,則需要兼溫中疏滯,以神術湯加減為主。如果患者胃原本強盛,宿食不久化熱,右脈多洪盛滑數,身壯熱而胸膈煩悶,則需要兼清中疏滯,以調中飲加減為主,包括枳實、川連、六神麯、楂肉、川樸、橘紅、青木香汁、生蘿蔔汁等藥材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過度使用消克藥物會傷胃。

其證自利肢厥。胸膈痞滿。按之不堅不痛。時脹時減。右脈始雖浮大。久按漸轉虛小者。必兼溫和脾胃。白朮和中湯為主。總之右脈滑盛。手足溫和者易治。右脈短澀。四肢逆冷者難療。此為外感夾食之總訣。

【廉勘】傅學淵曰。凡外感病挾食者頗多。當思食為邪裹。散其邪則食自下。若雜消導於發散中。不專達表。胃汁復傷。因而陷閉者有之。說與俞氏符合。然亦不可盡拘。凡治外感夾食。先辨舌苔。挾食者苔必白厚。根兼黃膩。或黃白相兼而必厚。次察胸脘。挾食者胸脘必痞滿。

且必拒按。按之堅痛。雖舌赤神昏。但胸下拒按。即不可率投涼潤。及早用苦寒。發表藥中。必參以辛開之品。輕則蔥、豉、橘、蔻。重則枳、樸、蔞、薤。始有效力。雖然。傷寒為外感通稱。凡勘夾食證治。不但四時有異。即四方風土。亦各不同。如西北高原。病多風寒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出現腹瀉、四肢冰冷、胸悶腹脹,按壓肚子不硬也不痛,脹氣時有時無,而且脈象一開始浮大,但久按後逐漸轉為虛小,這就代表可能兼有脾胃虛寒的症狀,需要溫和脾胃,可以用白朮和中湯來治療。總而言之,如果脈象滑利旺盛,手腳溫暖,治療起來比較容易;但如果脈象短促澀滯,四肢冰冷,就比較難治。這是治療外感夾食的總原則。

許多外感疾病都伴隨著飲食不當,要明白食物會阻礙邪氣外散,散掉邪氣就能讓食物順利消化。如果在發散藥物中混雜消導藥物,不專注於疏解表證,反而會傷及胃氣,導致氣機閉塞。這個觀點和俞氏的說法一致。不過也不要完全拘泥於此,治療外感夾食,首先要觀察舌苔,夾食者舌苔必定白厚,根部伴有黃膩,或者黃白相兼且一定很厚。其次要觀察胸脘,夾食者胸脘必定脹滿,而且會拒按,按壓時堅硬疼痛。即使舌頭發紅、神志昏迷,只要胸下拒按,就不能草率地使用清涼潤燥的藥物,要及早使用苦寒發表藥物,並且在藥物中加入辛開之品,輕者可以用蔥、豉、橘、蔻,重者可以用枳、樸、蔞、薤,才能有效。雖然傷寒是外感疾病的通稱,但辨別夾食症狀和治療方法,不僅要考慮季節的不同,也要考慮各地風土的不同。比如西北高原地區,疾病多為風寒。

東南卑下。病多濕熱。即四季之中。亦有暴冷暴暖。久晴久雨之各殊。風寒風熱。不少變遷。寒濕溫燥。常多間雜。雖同一夾食。而感症不同。治法亦異。就余所驗。凡有外感。胃腸中氣。即不健運。不必傷於食也。特傷於食者。多而尤甚。故余治外感夾食。必先辨其病因。

因於風寒者。荊防楂曲湯加減。(荊芥防風各錢半、蘇葉梗二錢、苦桔梗一錢、建神麯三錢、南楂炭二錢、萊菔子錢半拌炒春砂仁六分、傷麵食、加焦麥芽錢半、傷飯食、加焦穀芽二錢、傷酒、加生葛花一錢、枳椇子三錢、傷瓜果冷食、加公丁香七支、清化桂二三分、黑炮姜五分、方載陸九芝先生《世補齋》。)因於風熱者。

白話文:

南方地勢低洼,容易受到濕熱侵襲。一年四季中,氣候變化多端,有時候忽冷忽熱,有時則久晴久雨,變化無常。風寒風熱,時常交替出現,寒濕溫燥也經常互相混雜。即使是吃錯了東西,也會出現不同的病症,治療方法也不相同。我發現,無論是外感還是吃錯東西,只要胃腸中氣不足,運化不暢,都會導致病情加重。特別是吃錯了東西,病情會更加嚴重。因此,我治療外感夾雜飲食不慎的病症,一定先要辨明病因。

如果病因是風寒,就可以用荊防楂曲湯加減治療。

蔥豉桔梗湯加枳殼為主。或陸氏桑薄銀翹湯加減。(冬桑葉錢半、蘇薄荷八分、濟銀花錢半、青連翹二錢、光杏仁三錢、廣橘紅一錢、生枳殼一錢、苦桔梗八分、生甘草四分、鮮竹葉三十片、目赤加滁菊花、夏枯草各二錢、頤腫、加鮮大青、天葵草各三錢、牙疼加穀精草二錢、北細辛二分、白知母三錢、喉痧加牛蒡子錢半、用水蘆筍二兩、青箬葉一兩、煎湯代水。)因於濕溫者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以蔥豉桔梗湯加枳殼為主。也可以參考陸氏桑薄銀翹湯加減。

具體用藥如下:

  • 冬桑葉一錢半
  • 蘇薄荷八分
  • 濟銀花一錢半
  • 青連翹二錢
  • 光杏仁三錢
  • 廣橘紅一錢
  • 生枳殼一錢
  • 苦桔梗八分
  • 生甘草四分
  • 鮮竹葉三十片

若出現目赤,可加滁菊花、夏枯草各二錢。若出現頤腫,可加鮮大青、天葵草各三錢。若出現牙疼,可加穀精草二錢、北細辛二分、白知母三錢。若出現喉痧,可加牛蒡子一錢半。

煎湯時,用蘆筍二兩、青箬葉一兩,煎湯代水。

此方適用於濕溫病證。

三仁湯加保和丸。(光杏仁、生苡仁各三錢、蔻末六分拌滑石四錢、姜半夏錢半、真川樸一錢、絲通草、淡竹葉各錢半、丹溪保和丸四錢包煎。)因於傷暑者。陸氏青蒿二香湯加減。(青蒿腦錢半、杜藿香二錢、西香薷、薄川樸、扁豆花、陳木瓜各一錢、六一散三錢荷葉包煎。用西瓜翠衣嫩桑枝各一兩、煎湯代水。

白話文:

三仁湯加入保和丸,藥方包括光杏仁、生苡仁各三錢、蔻末六分拌滑石四錢、姜半夏錢半、真川樸一錢、絲通草、淡竹葉各錢半,丹溪保和丸四錢包煎。適合因傷暑而致病者。陸氏青蒿二香湯可適當加減,藥方包括青蒿腦錢半、杜藿香二錢、西香薷、薄川樸、扁豆花、陳木瓜各一錢、六一散三錢荷葉包煎,用西瓜翠衣嫩桑枝各一兩煎湯代水。

)因於風燥者。陸氏桑杏蔞貝湯加減。(冬桑葉、光杏仁、栝蔞皮、川貝母各二錢、蘇薄荷一錢、牛蒡子錢半、生枳殼一錢、苦桔梗七分、生甘草三分、鮮枇杷葉五錢、去毛筋淨。)因於痧疹者。陸氏蒡葛銀翹湯加減。(牛蒡子錢半、生葛根一錢、濟銀花錢半、青連翹三錢、淨蟬蛻一錢、制殭蠶、焦梔皮、綠豆皮各錢半、生甘草四分。)繼則辨其在胃宜消者。

會解神麯湯加減。(範制曲三錢、炒山楂二錢、半夏曲、生枳殼各錢半、廣橘紅一錢、連翹殼二錢、焦麥芽一錢、萊菔子錢半拌炒砂仁六分。)或用枳實梔豉湯加生蘿蔔汁、淡竹瀝(各二瓢)、生薑汁(四滴、和勻、同沖。)在腸宜下者。梔樸枳實湯合陸氏潤字丸為主。

白話文:

如果是因为风燥引起,可以参考陆氏桑杏蔞贝汤加减,药材包括冬桑叶、光杏仁、栝蔞皮、川贝母、苏薄荷、牛蒡子、生枳壳、苦桔梗、生甘草、鲜枇杷叶等。如果是由于痧疹引起,可以参考陆氏蒡葛银翘汤加减,药材包括牛蒡子、生葛根、济银花、青连翘、净蝉蜕、制殭蚕、焦梔皮、绿豆皮、生甘草等。接着要辨证,如果是在胃,宜消导,可以用会解神麯汤加减,药材包括範制曲、炒山楂、半夏曲、生枳壳、广橘红、连翘壳、焦麦芽、莱菔子、拌炒砂仁等。也可以用枳實梔豉汤,再加上生萝卜汁、淡竹沥、生薑汁。如果是在肠,宜下泄,可以用梔樸枳實汤合陆氏润字丸为主。

(湯方焦山梔三錢、川樸、枳實各錢半、丸方半夏、橘紅、牙皂各一兩、杏仁、前胡、花粉、枳實、楂肉各二兩、炙甘草三錢、檳榔七錢、生川軍十二兩、水發丸、每服三錢或四錢。)其間有癍疹內伏。連用開透而不出。用消導法。如會解神麯湯加蘆筍(二兩)細辛(二分)往往癍出神清而愈。

若因肝火甚而熱結不下者。另吞更衣丸一錢。最效。惟葷腥油膩。與邪熱癍毒。紐結不解。唇舌焦裂。口臭牙疳。煩熱昏沉。與以尋常消導。病必不解。徒用清裡。其熱愈甚。設用下奪。其死更速。惟用秦皇士升麻清胃湯加枳殼、楂肉。(升麻五分、丹皮錢半、鮮生地五錢、小川連八分、細木通一錢、生甘細梢七分、生枳殼錢半、炒楂肉二錢。)庶能清理腸胃血分中之膏粱積熱。

多獲生全。故臨證處方之際。苟非胸有定規。必難合轍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斑疹隱藏在體內,連續用藥也無法使其排出,可以用消導的方法治療。可以考慮用解神麯湯加蘆筍和細辛,通常能使斑疹排出,精神恢復而痊癒。

如果因為肝火旺盛,熱氣積聚而無法消退,可以另外服用更衣丸,效果最佳。如果患者飲食過於油膩辛辣,導致邪熱毒氣積聚,無法消散,出現唇舌乾燥、口臭牙齦潰爛、煩躁昏沉等症狀,單純使用一般的消導藥物無法治癒,只用清熱藥物會使熱氣更加嚴重,而使用下瀉藥物則會加速死亡。應該使用秦皇士升麻清胃湯加枳殼和楂肉,清理腸胃和血液中的油膩積熱,才能使患者恢復健康。

因此,在臨床上開處方時,必須要有明確的思路,才能對症下藥,取得良好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