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九章·傷寒夾證 (1)

回本書目錄

第九章·傷寒夾證 (1)

1. 第九章·傷寒夾證

後漢張仲景著《傷寒雜病論》。以傷寒二字。統括四時六氣之外感證。以雜病二字。統括全體臟腑之內傷證。外感時病者。言其病從外受。非專指正傷寒也。內傷雜病者。言其病從內生。非但屬虛損病也。傷寒最多夾證。其病內外夾發。較兼證尤為難治。凡傷寒用正治法。而其病不愈。

或反加重者。必有所夾而致。或夾食。或夾痰。或夾飲。或夾血。或夾陰。或夾哮。或夾痞。或夾痛。或夾脹。或夾瀉。或夾痢。或夾疝。或夾癆。或夾臨經。或夾妊娠。或夾產後。必先辨明因證。刻意精別。用藥庶無差誤。故前哲善治傷寒者。其致力雖在雜病未研之先。而得心轉在雜病悉通之後。

不親歷者不知也。臨證不博者更不知也。其證約計十六。條治於後。

白話文:

第九章·傷寒夾證

張仲景的《傷寒雜病論》用「傷寒」二字涵蓋了四季六氣導致的外感疾病,用「雜病」二字涵蓋了所有臟腑內部的疾病。所謂外感時病,是指疾病從體外入侵,不單指正傷寒;內傷雜病,是指疾病從體內產生,也不僅限於虛損的疾病。傷寒最常見夾雜其他證候,疾病內外同時發作,比單純的兼證更難治療。

如果用正常的治療方法治療傷寒,病情卻沒有好轉,甚至加重,那必定是夾雜了其他症狀,例如夾雜食積、痰飲、水飲、出血、陰虛、哮喘、痞滿、疼痛、脹滿、腹瀉、痢疾、疝氣、肺癆、月經期、懷孕或產後等情況。必須先仔細辨別病因和症狀,才能用藥準確。所以,古代善於治療傷寒的名醫,雖然一開始致力於研究雜病之前,但真正掌握治療傷寒的訣竅,卻是在徹底了解各種雜病之後。沒有親身經歷的人是不會知道的,臨床經驗不足的人就更不知道了。這些夾雜的證候大約有十六種,其治療方法將在後面詳細闡述。

2. 第一節·夾食傷寒

(一名傷寒夾食,或名停食感冒)

【因】傷寒夾食。十常七八。或先傷食而後感寒。或先受寒而後傷食。或病勢少間。強與飲食。重複發熱。變證百出。

【證】頭痛身熱。惡寒無汗。胸痞噁心。噯腐吞酸。甚或嘔吐泄瀉。或脘悶腹痛。劇則昏厥不語。舌苔白厚。或兼淡黃。或兼灰膩。

【脈】左右俱緊盛有力。沉澀似伏者。食填膈上。仲景所謂宿食在上脘者。當吐之是也。右數而滑者。食積胃腸。仲景所謂下利不欲食者。有宿食故。脈反滑。當有所去。下之乃愈是也。緊如轉索無常者。宿食中結。仲景所謂脈緊頭痛有風寒。腹中有宿食不化也。

【治】先去外邪。春冬香蘇蔥豉湯。加生枳殼(一錢或錢半。)苦桔梗(八分。)夏秋藿香正氣湯加枳桔。繼除裡實。在胃宜消。消導二陳湯主之。(生枳殼錢半、六和曲三錢、炒楂肉二錢、真川樸一錢、仙半夏二錢、廣皮紅一錢、焦蒼朮八分、童桑枝一兩。)急則先用吐法。

姜鹽湯探吐最穩。(生薑末五分、拌炒食鹽五錢、開水沖一湯碗、頓服後、以雞毛掀其咽喉、於不透風處吐之。)在腸宜下。枳實導滯湯主之。不應。可用大承氣湯急下之。若因冷食固結者。大黃必須姜炒。略加附子行經。庶免下利稀水之弊。總以舌乾口燥。大便不通。手按胸脅臍腹。

硬滿而痛。手不可近。頻轉矢氣。方是急下之證。前哲謂發表未除。不可攻裡。上盛未除。不可下奪。真先後緩急之定例也。另有一種剛剛感冒風寒。而誤食冷物。或先食冷物。而又感冒風寒。此冷物入於胃邪傳於脾。而為寒中太陰之證。其證胸膈䐜滿。腹脹閉塞。面目及唇。

皆無色澤。手足冷。脈沉細。或腹痛少神。治宜理中湯加青皮、陳皮。或枳實理中丸(即理中丸加枳實)及五積散之類。若誤投巴霜急下。必愈不快。甚或吐利。一二日後。遂致不救。蓋不知寒中太陰及損動胃氣而成也。

【秀按】古諺云。病從口入。故凡外感時證。夾食最多。不但正傷寒為然。如初起頭痛身熱。不論惡風惡寒惡熱。即見胸前大熱。顱脹腹滿。按之痛。或嘔逆。或泄利。或腹疼。皆是外感夾食之候。俞君先表后里。在胃則消。在腸則下。法固井然有條。即春冬主香蘇蔥豉。夏秋主藿香正氣。

二湯均加枳桔。理氣疏滯。既不純用升散表藥。使宿食上逆。而成䐜脹不通之弊。又不混用消導里藥。致引邪內陷。而成結胸下利之患。必俟表邪解散。或消或下。庶免引賊破家之慮。方法恰當。若四五日右脈滑數。苔白轉黃。宿食化火也。法當清化。小陷胸合梔樸枳實湯。

(全栝蔞四錢、半夏曲二錢、姜炒川連八分、焦山梔三錢、川樸、枳實各一錢。)口甜而膩。加蘇佩蘭。(錢半至二錢)腹滿而痛。加酒炒延胡。(一錢至錢半。)痛甚便秘。加青木香(六分。)酒炒生川軍(錢半至三錢。)若因誤下而熱邪內陷。中氣受傷。愈加脹滿。熱雖不止而右脈虛小者。

小陷胸合枳實理中湯。(栝蔞仁四錢、姜半夏二錢、姜炒川連一錢、小枳實一錢拌炒生曬術一錢、米炒潞黨參一錢、炒乾姜五分、炙黑甘草三分。)若右脈堅大。重按沉滯有力。便秘已五六日。臍下按之痛甚者。此為大腸氣鬱而實也。當用大承氣湯急下之。雖然。臟性有陰陽。

宿食亦有寒熱。如其人胃素虛寒。寒食結而不化。右脈反澀滯伏結。身雖熱而兩足反冷者。必兼溫中疏滯。神術湯加減為主。如其人胃素強盛。宿食不久化熱。右脈多洪盛滑數。身壯熱而胸膈煩悶者。必兼清中疏滯。調中飲加減為主。(小枳實、姜炒川連各一錢、六神麯、炒楂肉各二錢、真川樸、廣橘紅各八分、青木香汁兩匙、生蘿蔔汁一瓢同沖。)若過用消克傷胃。

其證自利肢厥。胸膈痞滿。按之不堅不痛。時脹時減。右脈始雖浮大。久按漸轉虛小者。必兼溫和脾胃。白朮和中湯為主。總之右脈滑盛。手足溫和者易治。右脈短澀。四肢逆冷者難療。此為外感夾食之總訣。

【廉勘】傅學淵曰。凡外感病挾食者頗多。當思食為邪裹。散其邪則食自下。若雜消導於發散中。不專達表。胃汁復傷。因而陷閉者有之。說與俞氏符合。然亦不可盡拘。凡治外感夾食。先辨舌苔。挾食者苔必白厚。根兼黃膩。或黃白相兼而必厚。次察胸脘。挾食者胸脘必痞滿。

且必拒按。按之堅痛。雖舌赤神昏。但胸下拒按。即不可率投涼潤。及早用苦寒。發表藥中。必參以辛開之品。輕則蔥、豉、橘、蔻。重則枳、樸、蔞、薤。始有效力。雖然。傷寒為外感通稱。凡勘夾食證治。不但四時有異。即四方風土。亦各不同。如西北高原。病多風寒。

東南卑下。病多濕熱。即四季之中。亦有暴冷暴暖。久晴久雨之各殊。風寒風熱。不少變遷。寒濕溫燥。常多間雜。雖同一夾食。而感症不同。治法亦異。就余所驗。凡有外感。胃腸中氣。即不健運。不必傷於食也。特傷於食者。多而尤甚。故余治外感夾食。必先辨其病因。

因於風寒者。荊防楂曲湯加減。(荊芥防風各錢半、蘇葉梗二錢、苦桔梗一錢、建神麯三錢、南楂炭二錢、萊菔子錢半拌炒春砂仁六分、傷麵食、加焦麥芽錢半、傷飯食、加焦穀芽二錢、傷酒、加生葛花一錢、枳椇子三錢、傷瓜果冷食、加公丁香七支、清化桂二三分、黑炮姜五分、方載陸九芝先生《世補齋》。)因於風熱者。

蔥豉桔梗湯加枳殼為主。或陸氏桑薄銀翹湯加減。(冬桑葉錢半、蘇薄荷八分、濟銀花錢半、青連翹二錢、光杏仁三錢、廣橘紅一錢、生枳殼一錢、苦桔梗八分、生甘草四分、鮮淡竹葉三十片、目赤加滁菊花、夏枯草各二錢、頤腫、加鮮大青、天葵草各三錢、牙疼加穀精草二錢、北細辛二分、白知母三錢、喉痧加牛蒡子錢半、用水蘆筍二兩、青箬葉一兩、煎湯代水。)因於濕溫者。

三仁湯加保和丸。(光杏仁、生苡仁各三錢、蔻末六分拌滑石四錢、姜半夏錢半、真川樸一錢、絲通草、淡竹葉各錢半、丹溪保和丸四錢包煎。)因於傷暑者。陸氏青蒿二香湯加減。(青蒿腦錢半、杜藿香二錢、西香薷、薄川樸、扁豆花、陳木瓜各一錢、六一散三錢荷葉包煎。用西瓜翠衣嫩桑枝各一兩、煎湯代水。

)因於風燥者。陸氏桑杏蔞貝湯加減。(冬桑葉、光杏仁、栝蔞皮、川貝母各二錢、蘇薄荷一錢、牛蒡子錢半、生枳殼一錢、苦桔梗七分、生甘草三分、鮮枇杷葉五錢、去毛筋淨。)因於痧疹者。陸氏蒡葛銀翹湯加減。(牛蒡子錢半、生葛根一錢、濟銀花錢半、青連翹三錢、淨蟬蛻一錢、制殭蠶、焦梔皮、綠豆皮各錢半、生甘草四分。)繼則辨其在胃宜消者。

會解神麯湯加減。(範制曲三錢、炒山楂二錢、半夏曲、生枳殼各錢半、廣橘紅一錢、連翹殼二錢、焦麥芽一錢、萊菔子錢半拌炒砂仁六分。)或用枳實梔豉湯加生蘿蔔汁、淡竹瀝(各二瓢)、生薑汁(四滴、和勻、同沖。)在腸宜下者。梔樸枳實湯合陸氏潤字丸為主。

(湯方焦山梔三錢、川樸、枳實各錢半、丸方半夏、橘紅、牙皂各一兩、杏仁、前胡、花粉、枳實、楂肉各二兩、炙甘草三錢、檳榔七錢、生川軍十二兩、水發丸、每服三錢或四錢。)其間有癍疹內伏。連用開透而不出。用消導法。如會解神麯湯加蘆筍(二兩)細辛(二分)往往癍出神清而愈。

若因肝火甚而熱結不下者。另吞更衣丸一錢。最效。惟葷腥油膩。與邪熱癍毒。紐結不解。唇舌焦裂。口臭牙疳。煩熱昏沉。與以尋常消導。病必不解。徒用清裡。其熱愈甚。設用下奪。其死更速。惟用秦皇士升麻清胃湯加枳殼、楂肉。(升麻五分、丹皮錢半、鮮生地五錢、小川連八分、細木通一錢、生甘細梢七分、生枳殼錢半、炒楂肉二錢。)庶能清理腸胃血分中之膏粱積熱。

多獲生全。故臨證處方之際。苟非胸有定規。必難合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