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21)
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21)
1. 第四節·溫熱劑
藿香正氣湯,溫中化濁法,俞氏經驗加減方
杜藿梗(三錢),薄川樸(錢半),新會皮(二錢),白芷(二錢),嫩蘇梗(錢半),姜半夏(三錢),浙苓皮(四錢),春砂仁(八分,分沖)
【秀按】吾紹地居卑濕。時值夏秋。濕證居十之七八。地多穢濁。人多恣食生冷油膩。故上吸穢氣。中停食滯者甚多。方以藿、樸、二陳、溫中為君。臣以白芷砂仁。芳香闢穢。佐以蘇梗、苓皮。辛淡化濕。合而為溫化芳淡。濕滯挾穢之良方。惟溫熱暑燥。不挾寒濕者。不可妄用。
【廉勘】藿香正氣散原方有桔梗甘草白朮腹皮蘇葉。同為粗末。每服三錢。用姜三片。紅棗一枚。煎服。治風寒外感。食滯內停。或兼濕邪。或吸穢氣。或傷生冷。或不服水土等證。的是良方。故葉案引用頗多。以治溫熱寒濕等症。吳鞠通新定其名。一加減正氣散(藿香梗二錢、厚朴二錢、光杏仁二錢、茯苓皮二錢、廣皮二錢、六神麯錢半、麥芽錢半、綿茵陳二錢、大腹皮一錢。)為苦辛微寒法。
治三焦濕鬱。升降失司。脘連腹脹。大便不爽等症。二加減正氣散(藿香梗三錢、廣皮二錢、厚朴二錢、茯苓皮三錢、木防己三錢、大豆卷二錢、川通草二錢、生苡仁三錢。)為苦辛淡法。治濕鬱三焦。脘悶便溏。脈糊舌白。一身盡痛等症。三加減正氣散(杜藿香三錢、茯苓皮三錢、厚朴二錢、廣皮錢半、苦杏仁三錢、滑石五錢。
)為苦辛寒法。治穢濕著里。脘悶舌黃。氣機不宣。久則釀熱等症。四加減正氣散(藿香梗三錢、厚朴二錢、茯苓三錢、廣皮錢半、草果一錢、炒楂肉五錢、六神麯二錢。)為苦辛溫法。治穢濕著里。脈右緩。舌白滑。邪阻氣分等症。五加減正氣散(藿香梗二錢、廣皮錢半、茯苓三錢、厚朴二錢、大腹皮錢半、生穀芽一錢、蒼朮二錢。)為苦辛溫法。
治穢濕著里。脘悶便泄等症。前五法。均用正氣散加減。而用藥絲絲入扣。葉氏可謂善用成方。精於化裁者矣。惟昔老名醫趙晴初先生《存存齋醫話》三集云。吳鞠通溫病條辨中。正氣散加減有五方。主用藿、樸、陳、苓。(一)加神麯、麥芽。升降脾胃之氣。茵陳宣濕鬱。
大腹皮泄濕滿。杏仁利肺與大腸。(二)加防己、豆卷。走經絡濕鬱。通草、苡仁。淡滲小便。以實大便。(三)加杏仁利肺氣。滑石清濕中之熱。(四)加草果開發脾陽。楂、曲運中消滯。(五)加蒼朮燥脾濕。大腹皮寬腸氣。穀芽升胃氣。細參五方。雖無甚精義。然治濕溫症。
亦大都如是也。但就廉臣所驗。濕溫變症最多。首辨其濕重熱輕。熱重濕輕。濕熱並重。次辨其兼風、兼寒、兼暑、兼穢。三辨其夾症。如夾宿痰、停飲、生冷、油膩、氣鬱、血瘀、房勞、失血、脾泄、內痔、腳氣、七疝等。及經水適來適斷。崩漏淋帶。胎前產後。痘瘄驚疳等。
白話文:
第四節·溫熱劑
藿香正氣湯,溫中化濁的方法,是俞氏經驗加減方。
藥方組成:杜藿香(三錢)、厚朴(一錢半)、陳皮(二錢)、白芷(二錢)、紫蘇梗(一錢半)、乾薑半夏(三錢)、茯苓皮(四錢)、砂仁(八分,分開沖服)。
【秀按】我居住的地方地勢低窪潮濕,夏秋季節,濕邪盛行,佔大多數病例。土地多污濁,人們多貪食生冷油膩食物,所以很多人吸入污濁之氣,或因飲食停滯。因此,方劑以藿香、厚朴、陳皮、茯苓溫中為君藥;臣藥用白芷、砂仁,芳香辟穢;佐藥用紫蘇梗、茯苓皮,辛淡化濕。合用則溫化芳香淡滲,是治療濕邪、污濁之氣的良方。但是,如果單純是溫熱暑燥,不夾雜寒濕的病症,則不可濫用。
【廉勘】藿香正氣散原方含有桔梗、甘草、白朮、厚朴皮、紫蘇葉,研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生薑三片,紅棗一枚煎服。治療風寒外感、飲食停滯、兼有濕邪、吸入污濁之氣、因食生冷不適、水土不服等症,是有效的方劑。因此,葉氏醫案中引用甚多,用來治療溫熱寒濕等病症。吳鞠通重新命名為正氣散,並有以下幾種加減方:
一、加減正氣散(藿香梗二錢、厚朴二錢、杏仁二錢、茯苓皮二錢、陳皮二錢、六神曲一錢半、麥芽一錢半、茵陳蒿二錢、厚朴皮一錢):苦辛微寒法,治療三焦濕熱鬱結,氣機升降失常,胸脘腹脹,大便秘結等症。
二、加減正氣散(藿香梗三錢、陳皮二錢、厚朴二錢、茯苓皮三錢、木防己三錢、炒大豆二錢、川通草二錢、薏苡仁三錢):苦辛淡法,治療濕熱鬱結三焦,胸悶腹瀉,脈象模糊、舌苔白膩,全身疼痛等症。
三、加減正氣散(杜藿香三錢、茯苓皮三錢、厚朴二錢、陳皮一錢半、苦杏仁三錢、滑石五錢):苦辛寒法,治療污濁濕邪深入臟腑,胸悶舌苔黃膩,氣機不利,久則化熱等症。
四、加減正氣散(藿香梗三錢、厚朴二錢、茯苓三錢、陳皮一錢半、草果一錢、炒神曲五錢、六神曲二錢):苦辛溫法,治療污濁濕邪深入臟腑,脈象右關緩弱,舌苔白滑,邪氣阻滯氣分等症。
五、加減正氣散(藿香梗二錢、陳皮一錢半、茯苓三錢、厚朴二錢、厚朴皮一錢半、生穀芽一錢、蒼朮二錢):苦辛溫法,治療污濁濕邪深入臟腑,胸悶腹瀉等症。
以上五個加減方,都是以正氣散為基礎加減而成,用藥精準細緻,葉氏善於運用成方,精於化裁。但據前輩名醫趙晴初先生《存存齋醫話》三集記載,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中,正氣散的加減方有五個,主要藥物是藿香、厚朴、陳皮、茯苓。
(一)加六神曲、麥芽,以升降脾胃之氣;茵陳蒿宣洩濕熱;厚朴皮瀉濕滿;杏仁宣肺利大腸。
(二)加木防己、大豆,疏通經絡濕熱;通草、薏苡仁,淡滲小便,以利大便。
(三)加杏仁利肺氣;滑石清濕熱。
(四)加草果溫助脾陽;神曲、山楂消食導滯。
(五)加蒼朮燥濕健脾;厚朴皮寬腸氣;穀芽升胃氣。
這五個方劑,雖然沒有特別精妙的理論,但治療濕溫病,大致也是如此。但根據廉臣的經驗,濕溫病的變證很多,首先要辨別濕重熱輕、熱重濕輕、濕熱並重;其次要辨別是否兼夾風、寒、暑、穢邪;再次要辨別夾雜症狀,如宿痰、停飲、生冷、油膩、氣鬱、血瘀、房勞、失血、脾虛泄瀉、內痔、腳氣、七疝等,以及月經不調、崩漏、淋濁、帶下、妊娠期前後、痘瘡、驚癇、疳積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