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19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19)

1. 第二十節·漏底傷寒

【因】外感證一起。即直腸洞瀉。不因攻下而自利者。世俗通稱為漏底傷寒。然有協風、協寒、協熱、協食之別。必先其所因而明辨之。

【證】協風自利者。初起頭痛怕風。自汗腹疼。腸鳴飧泄。完穀不化。舌苔白薄而潤。或淡白而嫩滑。協寒自利者。初起惡寒蜷臥。身雖發熱而手足厥冷。或吐清水。大便色青。完穀不變。形如鶩溏。小便清白。臍下必冷。腹多脹滿。舌苔白嫩而滑。或灰滑而淡白。協熱自利者。

一起即身發壯熱。背微惡寒。面垢齒燥。口乾渴飲。大便雖亦有完穀不化。而狀如垢膩。色多黃赤黑。且皆熱臭。氣暖如湯。後重而滯。溺色黃赤。或澀或閉。臍下必熱。舌苔黃膩而糙。中後截厚腐垢膩。協食自利者。初起雖微惡風寒。而身熱口燥。渴飲而嘔。胸脘硬痛。噯腐吞酸。

傍流糞水。熱臭難聞。矢氣亦臭。舌苔黃而垢膩。厚腐堆起。中後愈厚。或如豆腐渣炒黃滿布。

【脈】左弦浮。右沉濡者。乃外風搏動腸風。《內經》所謂清氣在下。則生飧泄是也。沉遲無力。甚則沉微似伏者。《傷寒論》所謂胃中虛冷。水穀不別故也。數而有力。甚則洪弦而實者。王太僕謂大熱內結。淫瀉不止。陶節庵所云熱邪不殺穀是也。弦長而滑。或滑數而實者。《傷寒論》所謂下利有宿食也。若下利譫語者。腸中必有燥糞也。

【治】協風自利。初與劉氏腸風湯加味。(生曬朮、炒白芍各錢半、炒廣皮、煨防風、焦麥芽各一錢、煨葛根川芎各八分)疏表建中以止瀉。繼與變證去當歸。加煨木香。帶殼春砂(各八分)調中益氣以善後。協寒自利。輕則胃苓湯。溫胃利水以止瀉。重則附子理中湯

熱壯脾陽以住泄。終與白朮和中湯。溫和脾胃以善後。協熱自利。先與葛根芩連湯加味。(生葛根、青子芩各錢半、小川連八分、拌炒廣木香六分、滑石三錢、清炙草六分)。清中解表以泄熱。繼與加味白頭翁湯。清熱堅腸以止利。終與三黃熟艾湯。(條芩一錢、川連六分、川柏四分、熟艾二分、豬苓澤瀉、生白芍各錢半、烏梅肉二分、燈心兩小帚。)酸苦泄熱。

芳淡利濕以善後。協食自利先與枳實導滯湯。消積下滯以廓清胃腸。繼與芩連二陳湯。苦降辛通以肅清餘熱。終與麥門冬湯。加鮮石斛、蔗漿。清養津液以調和胃氣。總之證既自利。當先其所因以治利。利止內實。正氣得復。邪氣自解。往往微汗出而愈。蓋下利為內虛里急。

仲景所謂裡急者即當救里也。若不救里。專發其汗以治表。則內外俱虛。變證蜂起。輕則氣上逆而為嘔噦。重則氣內虛而成痞滿。虛則誤汗亡陽而轉脫。實則誤汗助火而轉閉。臨證者慎之。

【秀按】漏底傷寒。始見於陶氏《六書》。乃田野間俗名耳。陶氏謂傷寒自利。多責於熱。雜病自利。多責於寒。亦不盡然。又謂傷寒三陽下利。身必熱。太陰下利。手足溫。少陰厥陰下利。身涼無熱。此亦言其大概耳。總以審察病機。色脈合參為首要。俞君明辨病因。別風寒熱食四端。

對證發藥。分際自清。庶不致草率誤人矣。雖然。凡病一起即下利。甚至洞泄不止。如俗稱漏底者。雖由外感。必夾內傷。死證甚多。約計之則有六。(一)下利譫語。兩目直視。(二)下利厥逆。煩躁不眠。(三)下利發熱。厥逆自汗。(四)下利清穀。肢厥無脈。灸之不溫。

脈終不出。(五)下利一日十數行。脈反實。(六)下利脈弦。大熱不止。此六者。雖對證施治。竭力挽救。效者甚鮮。不效者多。雖醫聖如仲景。《傷寒論》具在。善用其方者。亦未必方方奏效也。食古不化者。其亦深長思哉。

【榮齋按】「漏底傷寒」是傷寒症中的一個證候,不是傷寒外另有所謂漏底傷寒。這個名稱,深入在一般醫家和病人的心目中,成為習俗的、可怕的一個病名。上海丁仲英先生把它的病狀、病理和治法,簡單介紹出來,他說:「有人於此。初起一二日。身發大熱。至三四日。

熱甚而為焦渴煩躁。至五六日。躁甚而至於四肢忽然厥冷。甚則過於肘膝。厥甚。則神情煩躁者。至此轉為呆鈍。當此之時。設大便忽爾泄瀉如注。甚則純下清水。按其脈。輕舉不可得。重手按之。始覺指下躍躍大動。參其證情。似為三陰虛寒之證。然無初起發熱之理。無以名之。

乃巧立漏底傷寒之名。證情如此。無經驗之醫家。必以為非救逆回陽。不足以挽回。於是以參苓耆朮補其虛。附桂萸姜溫其陽。恐其厥之不回。利之不止。而卒至厥冷不回。利下不止。以至撤手長逝。醫家病家。卒不致悟。遂委為此症之難治。故一聞漏底寒傷。莫不驚惶相告。

以為九死一生。回春無計矣。不知所謂漏底傷寒者。大多為熱結旁流之證。《內經》曰。暴注下迫。皆屬於熱是也。《傷寒論》云。下利譫語。有燥屎也。宜小承氣湯。(大黃、川樸、枳實)又云。少陰病下利清水。心下必痛。口乾燥者。可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(大黃、芒硝厚朴、枳實)此明示人為熱結旁流。

急當用下法。去其實熱。病可轉機。熱結旁流之原因為腸受,疾病之影響。失其蠕動作用。糞積不下。久則腐解。其毒素、上衝於巔。擾亂清明之府。成為厥逆之象。腐解之後。奪路而出。成為下利。故其治法。宜用承氣。下其燥糞。若投以溫中回湯等法。無異火上加油。變生頃刻。

」這篇文字,丁先生髮表在一九三三年《新聞報醫藥副刊》中,針對當時所謂「漏底傷寒無治法」或用「溫補法治漏底傷寒」的錯誤工作法,予以有力的抨擊。強調指出「漏底傷寒」是「熱結旁流」,治宜「急下」。這種去火抽薪的療法,足補俞氏所不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