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18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18)

1. 第三節·攻下劑

皆可酌用。即宜下之證。而體虛不任硝黃者。隨證佐以枳樸等品。每收默效。惟俞氏謂其力薄。輒佐以更衣丸。屢奏殊功。

蠲飲萬靈湯,急下停飲法,俞氏經驗方

芫花(五分酒炒),煨甘遂(八分),姜半夏(六錢),浙茯苓(八錢),大戟(一錢酒炒),大黑棗(十枚),炒廣皮(三錢),鮮生薑(一錢)

【秀按】停飲為患。輕則痞滿嘔吐。重則腹滿肢腫。甚則化脹成臌。非峻逐之。無以奏功。此方君以芫花之辛辣。輕清入肺。直從至高之分。去郁陳莝。又以甘遂大戟之苦泄。配大棗甘而潤者緩攻之。則自胸及脅腹之飲。皆從二便出矣。此仲景十棗湯之功用也。俞氏臣以二陳湯去甘草者。

遵仲景痰飲以溫藥和之之法。佐以生薑之辛。合十棗之甘。則辛甘發散。散者散。降者降。停飲自無容留之地矣。名曰萬靈。洵不愧也。

張氏濟川煎,增液潤腸兼調氣法,俞氏經驗方,方載《景岳全書》

淡蓯蓉(四錢),淮牛膝(二錢生),升麻(五分蜜炙),油當歸(三錢),福澤瀉(錢半),枳殼(七分蜜炙)

【秀按】大便秘一證。有熱結。有氣滯。有液枯。熱結則諸承氣為正治。固已。氣滯必求其所以滯之者。而為之去其滯。如食滯則枳實導滯。痰滯則加味涼膈。瘀滯則桃仁承氣。飲滯則蠲飲萬靈。寒滯則厚朴七物。熱滯則六磨飲子。皆足奏功。液枯多兼熱結。則養榮承氣為正治。

若液枯而兼氣滯。輕則五仁橘皮。重則張氏濟川。夫濟川煎。注重肝腎。以腎主二便。故君以蓯蓉、牛膝。滋腎陰以通便也。肝主疏泄。故臣以當歸、枳殼。一則辛潤肝陰。一則苦泄肝氣。妙在升麻清氣以輸脾。澤瀉降濁氣以輸膀胱。佐蓉膝以成潤利之功。張景岳謂病淺虛損。

而大便不通。則硝黃攻擊等劑。必不可用。若勢有不得不通者。宜此方主之。此用通於補之劑也。最妙。

【榮齋按】程鍾齡說:「下者攻也,攻其邪也。病在表則汗之,在半表半裡則和之,病在裡則下之而已。然有當下不下誤人者;有不當下而下誤人者;有當下不可下,而妄下之誤人者;有當下不可下,而又不可以不下,下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;有當下而下之不知深淺,不分便溺、蓄血,不論湯丸以誤人者;又雜症中,不別寒熱積滯,痰水蟲血癰膿以誤人者;是不可不察也。何謂當下不下?仲景云:『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乾者,急下之。

少陰病六七日,腹滿不大便者,急下之。下利脈滑數,不欲食,按之心下硬者,有宿食也,急下之。陽明病,譫語不能食,胃中有燥屎也,可下之。陽明病,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。少陰病,下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燥者,急下之。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症,大便難者,急下之。

白話文:

攻下劑

這些藥方都可以根據情況斟酌使用。凡是適合用瀉下藥的情況,但病人體虛不能承受芒硝、大黃等猛烈藥物時,可以根據具體症狀,佐以枳實、厚朴等藥材,往往能收到不顯著卻有效的效果。只是俞氏認為這些藥力道不足,經常佐以更衣丸,屢次獲得顯著的療效。

蠲飲萬靈湯,是緊急瀉下停留在體內的痰飲的方法,這是俞氏的經驗方

藥方組成:芫花(五分,用酒炒過)、煨甘遂(八分)、姜半夏(六錢)、浙茯苓(八錢)、大戟(一錢,用酒炒過)、大黑棗(十枚)、炒廣陳皮(三錢)、新鮮生薑(一錢)。

【秀按】體內痰飲為患,輕則胸悶腹脹、噁心嘔吐,重則腹部脹滿、肢體腫脹,嚴重則會發展成腹部膨大如鼓的臌脹病。不用猛烈的瀉下藥,無法奏效。這個方子用芫花的辛辣,輕清之性,直達肺部,清除積滯的痰飲。又用甘遂、大戟的苦泄之性,搭配大棗的甘潤之性,來緩和攻瀉的藥力。這樣,從胸腔到脅肋到腹部的痰飲,都能從大小便排出。這正是張仲景十棗湯的功效。俞氏在方中加入二陳湯(去掉甘草),是遵循張仲景用溫藥調和痰飲的法則,佐以生薑的辛散,結合十棗湯的甘潤,達到辛甘發散的效果。該散的就散開,該下降的就下降,痰飲自然沒有容身之地。稱之為「萬靈」,實在當之無愧。

張氏濟川煎,是滋潤腸道,兼能調和氣機的方法,這是俞氏的經驗方,收錄於《景岳全書》

藥方組成:淡蓯蓉(四錢)、淮牛膝(二錢,生用)、升麻(五分,用蜂蜜炙過)、油當歸(三錢)、福澤瀉(一錢半)、枳殼(七分,用蜂蜜炙過)。

【秀按】大便秘結這個病症,有因為熱邪結聚的,有因為氣機阻滯的,也有因為體內津液枯竭的。因為熱邪結聚的,用大承氣湯等藥物治療是正確的。如果是氣機阻滯,就必須找出阻滯的原因,然後針對原因去除阻滯。比如因為食物積滯,就用枳實導滯丸;因為痰液阻滯,就用加味涼膈散;因為瘀血阻滯,就用桃仁承氣湯;因為痰飲阻滯,就用蠲飲萬靈湯;因為寒氣阻滯,就用厚朴七物湯;因為熱氣阻滯,就用六磨飲子。這些都能奏效。如果是津液枯竭,往往兼有熱邪結聚,這時用養榮承氣湯治療是正確的。

如果津液枯竭又兼有氣機阻滯,症狀輕微的可以用五仁丸、橘皮等藥;症狀嚴重的就用張氏濟川煎。濟川煎注重補養肝腎,因為腎主管大小便,所以用蓯蓉、牛膝來滋養腎陰,使大便暢通。肝主管疏泄,所以用當歸、枳殼,一個能辛潤肝陰,一個能苦泄肝氣。妙在升麻能升清氣來輸布到脾,澤瀉能降濁氣來輸布到膀胱。這些藥物配合蓯蓉、牛膝,就能起到潤腸通便的功效。張景岳認為,如果病人病情輕微、身體虛弱,而大便不通,就絕對不能用芒硝、大黃等猛烈的瀉下藥。如果病情迫切,不得不通便,就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這是用補益的方法來達到通便的目的,非常巧妙。

【榮齋按】程鍾齡說:「瀉下藥是攻邪的,要針對病邪來使用。病在肌表就用發汗的方法;病在半表半裡就用和解的方法;病在裡就用瀉下的方法。但是,有應該瀉下卻不瀉下而誤人的情況;有不應該瀉下而亂用瀉下藥誤人的情況;有應該瀉下但身體虛弱不能用瀉下藥,而勉強使用瀉下藥誤人的情況;有應該瀉下但身體虛弱不能用瀉下藥,但又不能不用瀉下藥,結果瀉下藥使用不當而誤人的情況;有應該瀉下,但使用瀉下藥時不知深淺,不區分小便不通還是大便不通、有沒有蓄血,不論是使用湯藥還是丸藥而誤人的情況;還有在雜病中,不區分寒熱、積滯、痰水、蟲積、血瘀、癰膿等,就亂用瀉下藥而誤人的情況。這些都是不能不仔細觀察的。什麼情況是應該瀉下卻不能瀉下呢?張仲景說:『少陰病,發病兩三天,出現口乾舌燥的,就應該趕緊用瀉下藥。少陰病六七天,出現腹部脹滿、大便不通的,就應該趕緊用瀉下藥。下痢、脈滑數、不想吃飯、按壓心下有硬塊的,是體內有宿食,就應該趕緊用瀉下藥。陽明病,出現胡言亂語、不能吃飯、胃中有燥屎的,可以用瀉下藥。陽明病,出現發熱、汗多的,應該趕緊用瀉下藥。少陰病,下利清水、顏色純青、心下疼痛、口乾舌燥的,應該趕緊用瀉下藥。傷寒六七天,眼睛迷糊不清、眼神不協調、沒有表證、大便困難的,就應該趕緊用瀉下藥。』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