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17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17)

1. 第三節·攻下劑

五者嘔多。嘔屬少陽。邪在上焦。故未可攻也。六者脈遲。遲為寒。攻之則呃。七者津液內竭。病人自汗出。小便自利。此為津液內竭。不可攻之。宜蜜煎導而通之。八者小便少。病人平日小便日三四行。今日再行。知其不久即入大腸。宜姑待之。不可妄攻也。知此八禁。庶免誤投。

五仁橘皮湯,滑腸通便法,俞氏經驗方

甜杏仁(三錢研細),松子仁(三錢),郁李淨仁(四錢,杵),原桃仁(二錢杵),柏子仁(二錢杵),廣橘皮(錢半,蜜炙)

【秀按】杏仁配橘皮。以通大腸氣閉。桃仁合橘皮。以通小腸血秘。氣血通潤。腸自滑流矣。故以為君。郁李仁得橘皮。善解氣與水互結。洗滌腸中之垢膩。以滑大便。故以為臣。佐以松、柏、通幽。幽通則大便自通。此為潤燥滑腸。體虛便閉之良方。若欲急下。加元明粉二錢。

提淨白蜜一兩。煎湯代水可也。挾滯。加枳實導滯丸三錢。挾痰。加礞石滾痰丸三錢。挾飲。加控涎丹一錢。挾瘀。加代抵當丸三錢。挾火。加當歸龍薈丸三錢。挾蟲。加椒梅丸錢半。或吞服。或包煎。均可隨證酌加。此最為世俗通行之方。時醫多喜用之。取其潤不滯氣。下不傷飲耳。

增附丸方

枳實導滯丸,緩下食滯法,方載李明之《脾胃論》

小枳實(五錢),六神麯(五錢),青子芩(三錢),赤苓(三錢),生曬術(三錢),制錦紋(一兩),小川連(三錢),澤瀉(二錢)

礞石滾痰丸,峻攻痰火法,方載王隱君《養生主論》

青礞石(一兩火硝煅研),沉香(五錢),川錦紋(八兩酒蒸),青子芩(八兩酒洗)

控涎丹,峻攻痰涎法,方載《丹溪心法》

白芥子(一兩),煨甘遂(一兩),紅牙大戟(一兩),生薑汁糊丸

代抵當丸,峻攻瘀熱法,方載《王氏準繩》

生川軍(四兩酒炒),炒川甲(一兩),元明粉(一兩),歸尾(一兩),光桃仁(三十枚),蓬莪朮(一兩醋炒),紫猺桂(三錢),細生地(一兩)

當歸龍薈丸,峻瀉肝火法,方載丹溪《心法》

龍膽草(一兩),當歸(一兩),小川連(一兩),川黃柏(一兩),蘆薈(五錢),廣木香(錢半),青子芩(一兩),生山梔(一兩),生川軍(五錢),青黛(五錢),麝香(五分)

椒梅丸,緩攻蟲積法,方載《張氏醫通》

炒川椒(三錢),烏梅肉(一錢),小川連(一錢),飴糖為丸(附方完)

雪羹合更衣丸,肝與小腸並治法,俞氏經驗方

淡海蜇(四兩),大荸薺(六個),更衣丸(錢半,或吞服或包煎)

【秀按】雪羹之方。始見於王晉三《古方選注》。謂海蜇味鹹。荸薺味甘微咸。皆性寒而質滑。有清涼內沁之妙。凡肝經熱厥。少腹攻衝作痛。諸藥不效者。用以泄熱止痛。捷如影響。然以予所驗。功不止此。凡痰喘胸痞。嘔吐脹滿。便閉滯下。癥瘕疳黃等病。由於肝火為患者。

白話文:

第三節·攻下劑

有五種情況是嘔吐太多的,嘔吐屬於少陽病,邪氣在上焦,所以不可以攻下。第六種情況是脈象遲緩,遲脈代表寒證,攻下會引起呃逆。第七種情況是體內津液耗竭,病人會自己出汗,小便順暢,這是津液耗竭,不可攻下,應該用蜂蜜煎煮後導便來通便。第八種情況是小便量少,病人平常每天小便三四次,今天卻只小便兩次,表示不久就會入大腸,應該暫時等待,不可妄自攻下。了解這八種禁忌,才可以避免誤用攻下藥。

五仁橘皮湯,滑腸通便法,俞氏經驗方

甜杏仁(三錢,磨成粉),松子仁(三錢),郁李仁(四錢,搗碎),桃仁(二錢,搗碎),柏子仁(二錢,搗碎),廣橘皮(一錢半,用蜂蜜炙過)。

【秀按】杏仁搭配橘皮,可以疏通大腸氣機阻塞;桃仁搭配橘皮,可以疏通小腸血瘀秘結。當氣血通暢潤澤,腸道自然滑利。所以說這兩者是主要藥物。郁李仁搭配橘皮,擅長解除氣和水相互結聚的情況,可以洗滌腸道中的污垢,使大便滑利,所以是輔助藥。再佐以松子仁、柏子仁,使其通達幽深之處,幽深之處通暢了,大便自然就能通暢。這是潤燥滑腸的好方子,適合體虛便秘的人使用。如果想快速攻下,可以加入二錢的元明粉。

可以使用蜂蜜一兩,煎湯代替水服用。如果兼有積滯,加入三錢的枳實導滯丸;兼有痰,加入三錢的礞石滾痰丸;兼有水飲,加入一錢的控涎丹;兼有瘀血,加入三錢的代抵當丸;兼有火熱,加入三錢的當歸龍薈丸;兼有蟲積,加入一錢半的椒梅丸。可以吞服,也可以包起來煎煮,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酌情加入。這是世俗最為常用的方子,很多醫生都喜歡用它,因為它能夠潤滑腸道而不阻礙氣機,攻下又不損傷津液。

增附丸方

枳實導滯丸,緩下食滯法,出自李杲《脾胃論》

小枳實(五錢),六神曲(五錢),青子芩(三錢),赤茯苓(三錢),生白朮(三錢),製大黃(一兩),小川連(三錢),澤瀉(二錢)。

礞石滾痰丸,峻攻痰火法,出自王隱君《養生主論》

青礞石(一兩,用火硝煅燒後研磨),沉香(五錢),大黃(八兩,用酒蒸),青子芩(八兩,用酒洗)。

控涎丹,峻攻痰涎法,出自《丹溪心法》

白芥子(一兩),煨甘遂(一兩),紅大戟(一兩),用生薑汁和成丸。

代抵當丸,峻攻瘀熱法,出自《王氏準繩》

生大黃(四兩,用酒炒),炒穿山甲(一兩),元明粉(一兩),當歸尾(一兩),桃仁(三十枚),醋炒蓬莪朮(一兩),紫猺桂(三錢),細生地(一兩)。

當歸龍薈丸,峻瀉肝火法,出自丹溪《心法》

龍膽草(一兩),當歸(一兩),小川連(一兩),黃柏(一兩),蘆薈(五錢),廣木香(一錢半),青子芩(一兩),生山梔(一兩),生大黃(五錢),青黛(五錢),麝香(五分)。

椒梅丸,緩攻蟲積法,出自《張氏醫通》

炒川椒(三錢),烏梅肉(一錢),小川連(一錢),用飴糖和成丸。

雪羹合更衣丸,肝與小腸並治法,俞氏經驗方

淡海蜇(四兩),大荸薺(六個),更衣丸(一錢半,可以吞服或包煎)。

【秀按】雪羹這個方子,最早見於王晉三《古方選注》,說海蜇味鹹,荸薺味甘微鹹,都屬性寒而質地滑潤,有清涼內滲的功效。凡是肝經熱厥,少腹疼痛,其他藥物無效的,用這個方子可以洩熱止痛,效果非常快。但是根據我的經驗,功效不僅限於此。凡是痰喘胸悶、嘔吐脹滿、便秘或便痢、癥瘕疳黃等疾病,是因為肝火引起的,都可以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