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17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17)

1. 第十八節·發癍傷寒

【因】凡傷寒當汗不汗。當下不下。熱毒蘊於胃中。血熱氣盛。從肌透膚而外潰。乃發癍。即溫毒、熱病、發癍者。亦由於血熱毒盛而發。此皆謂之陽證發癍。有癍疹併發者。甚有癍瘡併發者。鮮紅者為胃熱。紫紅者為熱甚。紫黑者為胃爛。先發於胸背兩脅脘腹。續發於頭面項頸四肢。

若先由房勞太過。內傷腎陰。及涼遏太過。(如多服涼藥恣食生冷等)內傷脾陽。一經新感寒氣。逼其無根失守之火。上熏肺經。浮游於皮膚而發癍點者。此皆謂之陰證發癍。亦謂之虛癍。其形如蚊蚤蝨咬痕。稀少而色多淡紅。或淡白微紅。亦有淡黑色而僅發於兩腰小腹之間者。

白話文:

凡是傷寒應該要出汗卻沒有出汗,應該要瀉下卻沒有瀉下,熱毒就積聚在胃中,血熱氣盛,從肌膚透出來,向外潰爛,就會發出斑疹。也就是說溫毒、熱病、發斑疹的人,也是因為血熱毒盛而發病。這些都是屬於陽證發斑疹。有些會併發斑疹,有的甚至會併發斑瘡。鮮紅色表示胃熱,紫紅色表示熱度更重,紫黑色表示胃已經潰爛。斑疹先從胸背兩側、脘腹部位開始出現,接著會蔓延到頭面、項頸、四肢。

如果之前房事過度,損傷腎陰,或者過度受涼(比如服用太多涼性藥物,或者過多食用生冷食物),損傷脾陽,一旦再次受到寒氣的侵襲,就會逼迫沒有根基、無法固守的陽氣,上熏肺經,浮游到皮膚表面而形成斑點。這些都是屬於陰證發斑疹,也稱為虛斑疹。其形狀像蚊子、跳蚤、蝨子叮咬的痕跡,稀疏且顏色大多是淡紅色,或者淡白色略帶紅色,也有淡黑色只長在兩腰和小腹之間的。

故發癍必察其虛實寒熱四端。為臨病求源之首要。

【證】陽證發癍。新感傷寒為輕。伏氣熱病較重。時行溫毒尤重。傷寒應汗失汗。其癍當欲出未出之際。證尚頭疼體痛。壯熱無汗。微惡風寒。胸悶不舒。舌苔黃白相兼。或白薄微燥。邊尖已紅。應下失下。其癍當欲出未透之時。證必熱壯脘悶。躁擾不安。頭疼鼻乾。咽乾口燥。

呻吟不寐。便閉溺澀。舌苔由白轉黃。輕則嫩黃薄膩。重則深黃帶灰。熱病發癍。急則發熱一二日便出。緩亦發熱四五日而出。淺則鮮紅起發。鬆浮皮面。深則紫赤稠密。堅束有根。證必胸膈煩悶。熱壯神昏。嘔惡不納。咽痛喉腫。渴喜冷飲。口穢噴人。舌苔正黃。輕淺者。

白話文:

故發癍必察其虛實寒熱四端。為臨病求源之首要。

因此,對於發疹的病人,一定要仔細觀察其身體虛實、寒熱等四方面的狀況,這是臨床上探求病源的首要步驟。

【證】陽證發癍。新感傷寒為輕。伏氣熱病較重。時行溫毒尤重。

症狀:陽證發疹。

  • 新感傷寒引起的發疹較輕。
  • 伏氣熱病引起的發疹較重。
  • 時行溫毒引起的發疹最重。

傷寒應汗失汗。其癍當欲出未出之際。證尚頭疼體痛。壯熱無汗。微惡風寒。胸悶不舒。舌苔黃白相兼。或白薄微燥。邊尖已紅。

  • 傷寒應出汗卻出不了汗的病人, 發疹即將出現但尚未完全顯現時,症狀包括頭疼、全身痠痛、發燒、無汗、輕微怕冷、胸悶、呼吸不順暢。舌頭上覆蓋著黃白色苔,或白薄且乾燥,舌邊和舌尖已經發紅。

應下失下。其癍當欲出未透之時。證必熱壯脘悶。躁擾不安。頭疼鼻乾。咽乾口燥。呻吟不寐。便閉溺澀。舌苔由白轉黃。輕則嫩黃薄膩。重則深黃帶灰。

  • 應排泄卻排泄不出來的病人, 發疹即將出現但尚未完全透出時,症狀包括發熱、胸悶、心煩意亂、頭疼、鼻腔乾燥、咽喉乾燥、口乾舌燥、呻吟、失眠、大便不通、小便困難。舌苔由白色轉為黃色,輕者為嫩黃色薄膩苔,重者為深黃色帶灰苔。

熱病發癍。急則發熱一二日便出。緩亦發熱四五日而出。淺則鮮紅起發。鬆浮皮面。深則紫赤稠密。堅束有根。

  • 熱病引起的發疹, 發病急的病人,發燒一、兩天就會出疹;發病緩慢的病人,發燒四、五天就會出疹。
  • **發疹較淺的病人,**疹子顏色鮮紅,摸起來鬆軟,不緊貼皮膚。
  • **發疹較深的病人,**疹子顏色紫紅,密集且堅硬,像根一樣扎在皮膚裡。

證必胸膈煩悶。熱壯神昏。嘔惡不納。咽痛喉腫。渴喜冷飲。口穢噴人。舌苔正黃。輕淺者。

  • **症狀必包括:**胸悶氣短,發燒神志不清,嘔吐噁心,食慾不振,咽喉疼痛腫脹,口渴喜喝冷飲,口氣臭,舌苔呈正黃色。
  • **症狀較輕的病人,**發疹較淺。

總結: 這段古代文字主要講述了發疹病人的症狀和辨別方法,強調要根據病人的虛實寒熱等情況,結合發疹的時間、顏色、深淺等特徵,來判斷病情的輕重。同時,也提到了不同的病因,例如傷寒、熱病、溫毒等,以及這些病因引發的具體症狀。

黃而糙澀。舌質鮮紅。深重者。黃夾灰點。舌本紫紅。溫毒發癍。當癍毒內伏之際。證反身熱不揚。神識不清。糊言妄笑。甚或昏厥如屍。舌苔灰黑。中心黑暈。在癍毒暴出之時。每多癍疹併發。或癍夾疱瘡。劇則皮膚統紅。癍如針頭稠密。紫黑成片。或雜爛癍黑爛。證必面紅咽痛。

喉疼赤腫。甚則起腐。目赤唇焦。脘悶煩灼。大渴引飲。口開吹氣。臭穢噴人。耳聾足冷。便閉溺赤。神昏譫語。甚或不語如屍厥。舌紫苔黃。或黃膩帶灰。甚則焦紫起瓣。或見黑暈。此皆發癍淺深輕重之陽證。有實無虛。若陰證發癍。皆屬內傷夾外感。內傷脾陽者。癍點隱隱而稀。

白話文:

舌頭顏色發黃且粗糙。舌頭顏色鮮紅。病情嚴重者,舌頭顏色偏黃且帶灰點。舌根顏色紫紅。溫熱毒素導致疹子出現。當疹子毒素潛伏體內時,症狀表現為反覆發燒、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傻笑,甚至昏迷不醒,如同屍體。舌苔灰黑,中間有黑色暈圈。當疹子毒素爆發時,往往伴隨疹子和水泡疹,嚴重者皮膚泛紅,疹子密集如針尖,呈紫黑色一片,或出現潰爛的黑色疹子。症狀表現為臉頰紅腫、喉嚨痛、喉嚨紅腫,嚴重者會潰爛,眼睛紅腫、嘴唇乾裂、胸悶煩躁、口渴想喝水、張嘴呼吸、臭氣熏人、耳朵聾、腳冰冷、便秘、小便赤黃、神志昏迷、胡言亂語,甚至不說話,如同屍厥。舌頭呈紫色,舌苔發黃,或黃色粘膩帶灰,嚴重者舌苔焦黑起皺,或出現黑色暈圈。以上皆為疹子發病程度不同所表現出的陽證,屬實證而非虛證。如果陰證出現疹子,則屬於內傷夾雜外感。內傷脾陽者,疹子隱隱約約,數量稀少。

色多淡紅。或夾淡灰。或夾㿠白。多則六七點。少則三五點。形如蚊跡。只見於手足。或略見於腹部。似癍而實為細疹。證多四肢厥冷。神倦嗜臥。喜向里睡。神識似寐非寐。乍清乍昧。聲低息短。少氣懶言。大便多溏。溺色清白。或淡黃。舌苔白而嫩滑。或胖嫩而黑潤。內傷腎陰者。

癍多淡黑而枯。或淡白而嫩。多者十餘點。少者八九點。多發於兩腰及少腹部。證多頭暈目眩。或頭重難舉。或目閉畏光。耳鳴似聾。兩顴嫩紅。腰痠足冷。精神衰弱。五液乾枯。甚則筋惕肉瞤。手足微微瘛瘲。男多精滑夢遺。女多帶下腰重。舌形圓嫩胖大。苔色淡黑而少津。

白話文:

皮膚呈現淡紅色,或夾雜淡灰色,或夾雜白色,多則六七個,少則三五個,形狀像蚊子叮咬的痕跡,只見於手腳,或略微出現於腹部,看起來像斑點,實際上是細小的疹子。症狀通常伴隨四肢冰冷、精神倦怠、嗜睡、喜歡向裡側睡覺、神志似睡非睡、時而清醒時而模糊、聲音低沉呼吸短促、氣虛懶言、大便稀溏、尿液清澈或淡黃、舌苔白而嫩滑,或胖嫩而黑潤。這是內傷腎陰造成的。

斑點多呈現淡黑色而乾燥,或淡白色而柔軟,多者十餘個,少者八九個,多發於腰部兩側及腹部下方。症狀通常伴隨頭暈目眩、頭重難抬、閉眼畏光、耳鳴似聾、兩頰泛紅、腰痠腿冷、精神衰弱、五液枯竭,嚴重者甚至出現筋惕肉瞤、手足微微抽搐。男性多出現精液滑泄夢遺,女性多出現帶下腰重。舌頭圓潤柔軟肥大,苔色淡黑且缺乏津液。

或舌紅而苔如煙煤隱隱。或舌紫絳而圓。雖干無刺。或紫而鮮潤。間有微白苔。此皆似癍非癍之陰證。多虛少實。總之發癍形狀。並無點粒高起。以手摸之。皆平貼於皮肉之間。不拘或大或小。總無礙手之質。但有觸目之形。紅色成片。稠如錦紋者。屬胃熱血毒。毒盛者色紅而紫。

毒重者色黑而青。色淡不鮮稀如蚊跡者。屬虛多邪少。氣虛者色淡微紅。陰虛者色淡微黑。必先辨其病狀之寒熱虛實。以定病勢之輕重吉凶。(榮齋按。後段的總結。是辨證要訣)。

【脈】左浮弦而急。右浮洪而滑者。此客寒包火。當汗不汗。熱毒乘隙而發癍也。右洪盛滑數。數大過於左手者。此胃熱大盛。當下不下。火毒外潰而發癍也。右長大滑數。左亦浮弦搏數者。此胃中血熱大盛。毒邪傳遍三焦而發癍也。脈伏而癍亦伏。癍現而脈亦現者。此胃中血毒壅結。

白話文:

舌頭可能是紅色的,上面覆蓋著像煤煙一樣的暗淡苔蘚,或者舌頭是紫紅色的,圓潤光滑,雖然乾燥但沒有刺痛感,也可能是紫色的,鮮潤濕潤,間或有少許白色苔蘚。這些都是看似像斑疹但又不是真正的斑疹的陰證,多半是虛弱少實,總之,發疹的形狀沒有點點顆粒突出,用手摸起來都平貼在皮膚和肌肉之間,不論斑疹大小,摸起來手感都很正常,只是眼睛能看到斑疹形狀。紅色斑疹成片出現,密集如同錦緞上的紋理,屬於胃熱血毒。毒性強烈的斑疹顏色紅而紫,毒性更重的斑疹顏色黑而青。顏色淡不鮮明,稀疏如同蚊子叮咬的痕跡,屬於虛多邪少,氣虛者顏色淡微紅,陰虛者顏色淡微黑。一定要先辨別病狀的寒熱虛實,才能確定病勢的輕重吉凶。(榮齋注:後段總結是辨證要訣)。

脈象方面,左手浮弦而急,右手浮洪而滑,這是寒邪包藏火熱,應該出汗卻沒有出汗,熱毒趁機發作而導致斑疹。右手洪盛滑數,數比左手大,這是胃熱盛極,應該瀉下卻沒有瀉下,火毒外泄而導致斑疹。右手長大滑數,左手也浮弦搏數,這是胃中血熱盛極,毒邪傳遍三焦而導致斑疹。脈象沉伏,斑疹也沉伏;斑疹出現,脈象也出現,這是胃中血毒壅結。

瘀熱凝塞營衛而伏癍。癍出必夾丹疹。甚則夾發豌豆瘡也。右浮濡而虛。左沉澀欲絕者。此陽為陰逼。不走即飛。故淡紅癍微發於四肢大腹。陶節庵所謂內傷寒發癍也。左細數而急。右浮大而空者。此陰被陽銷。非枯則槁。故淡黑癍點微發於兩腰少腹。陳念義所謂腎陰虛發癍也。

總之凡癍既出。脈洪滑有力。手足溫而神識清爽者。病勢順而多吉。脈沉弱無神。四肢厥而神識昏沉者。病勢逆而多凶。(榮齋按。後段總結是察脈辨證要訣。)

【治】傷寒應汗失汗者。宜與透癍解毒湯(方載疫瘧治法中)加生葛根(一錢至錢半)、辛涼解肌以發表。速使癍與汗並達。應下失下者。宜與柴芩清膈煎。去柴胡、加生葛根(一錢)、炒牛蒡(三錢)、活水蘆筍(二兩)、鮮茅根(一兩、上二味煎湯代水)、開上達下以清中。務使癍與便並出。

白話文:

當瘀熱停滯在營氣和衛氣,就會出現斑疹。斑疹出現時,往往伴隨丹疹,嚴重時還會出現豌豆瘡。右脈浮而濡弱,左脈沉而澀欲絕,這是陽氣被陰氣壓制,不走則飛,因此會在四肢和大腹出現淡紅色的斑疹,這正是陶節庵所說的內傷寒發斑疹。左脈細數而急,右脈浮大而空,這是陰氣被陽氣消融,非枯則槁,因此會在兩腰和少腹出現淡黑色的斑點,這是陳念義所說的腎陰虛發斑疹。

總而言之,斑疹出現後,脈象洪大滑利有力,手足溫暖,神志清醒,病勢順利,預後多吉。脈象沉弱無力,四肢厥冷,神志昏沉,病勢逆轉,預後多凶。這段總結是根據脈象辨別病症的要訣。

治療上,傷寒應當出汗卻沒有出汗的,應該服用透斑解毒湯,並加入生葛根,辛涼解肌以發汗,使斑疹與汗液同時排出。應當大便卻沒有大便的,應該服用柴芩清膈煎,去除柴胡,加入生葛根、炒牛蒡、活水蘆筍和鮮茅根,開上達下以清熱解毒,使斑疹與大便同時排出。

熱病發癍。便通者。新加白虎湯。加青連翹、炒牛蒡(各三錢)。辛涼透癍以泄熱。便閉者。白虎承氣湯。加連翹牛蒡(各三錢)。活水蘆筍、鮮野菰根尖(各二兩、煎湯代水),表裡雙解以逐熱。溫毒發癍。便通者。宜與犀羚竹石湯。(方載赤膈治法中)加活水蘆筍(二兩)、大青葉(五錢)、清涼解毒以透癍。

便閉者。解毒承氣湯加紫雪。直攻三焦以逐毒。陰證發癍。內傷脾陽。陽為陰逼者。緩則參附三白湯。(老東參、生白朮、白茯苓、炒白芍各錢半、黑附塊一錢、清炙草八分、生薑兩片、大紅棗二枚)。補中益氣以扶陽。急則回陽急救湯。益氣固脫以追陽。陶氏引用調中湯。

白話文:

熱病發癍,辨證論治:

熱病發疹,大便通暢者,宜用新加白虎湯,並加青連翹、炒牛蒡(各三錢)。此方辛涼透疹,以泄熱氣。

熱病發疹,大便閉塞者,宜用白虎承氣湯,並加連翹、牛蒡(各三錢)。另加活水蘆筍、鮮野菰根尖(各二兩,煎湯代水),表裡雙解,以逐熱氣。

溫毒發疹,大便通暢者,宜用犀羚竹石湯(方載赤膈治法中),並加活水蘆筍(二兩)、大青葉(五錢),清涼解毒以透疹。

溫毒發疹,大便閉塞者,宜用解毒承氣湯,並加紫雪。直攻三焦,以逐毒氣。

陰證發疹,內傷脾陽,陽氣被陰邪所逼者,若病情緩慢,宜用參附三白湯(老東參、生白朮、白茯苓、炒白芍各錢半、黑附塊一錢、清炙草八分、生薑兩片、大紅棗二枚)。此方補中益氣,以扶助陽氣。

若病情急迫,則宜用回陽急救湯。此方益氣固脫,以追回陽氣。

陶氏引用調中湯,亦可參考使用。

辛散之品太多。反速虛陽外越。未免方不對證。慎勿妄投。內傷腎陰。陰被陽消者。龜柏地黃湯。滋腎益陰煎。酌用二方以清滋之。若因房勞及陰陽易。熱入精室者。則以陶氏逍遙湯加減之。此二者。皆虛癍證。均不必見癍治癍。總而言之。凡見癍不可專以癍治。必須察脈之浮大滑數。

沉弱澀微。病人之氣血虛實。病狀之寒熱濕燥。而分別用藥。隨證制方。此治癍之要訣也。

【秀按】傷寒證汗下適宜。溫熱病清解得法。邪不壅塞。並不發癍。即有隱隱見點者。亦惟疹子居多。孫絡血熱者多發紅疹。膜留濕熱者多發白疹。(白疹後人改曰白㾦、其實㾦是疹之俗稱。)今世俗通稱發癍傷寒者。實因發疹誤作發癍耳。或有發癍。大率由溫熱兼寒。初起不敢用辛涼開達。

白話文:

如果過度使用辛散類藥物,容易導致陽氣外泄,虛損身體。因此,處方時必須根據病症,不可隨意使用。若內傷腎陰,導致陰氣被陽氣消損,可以用龜柏地黃湯或益陰煎滋補腎陰。如果因房事過度或陰陽失衡,導致熱邪侵入精室,則可以用逍遙湯加減治療。這兩種情況都是虛損引起的斑疹,不必專注於治療斑疹本身。總之,遇到斑疹,不能單純以斑疹為目標治療,必須觀察脈象的浮沉、滑數、沉弱、澀微,以及患者氣血的虛實、病症的寒熱濕燥等因素,才能用藥精準,隨證制方。這是治療斑疹的關鍵。

有些傷寒病人適當汗出或服瀉藥,溫熱病得到有效治療,邪氣沒有阻滯,便不會出現斑疹。即使有少量斑疹出現,也多半是疹子,而不是真正的斑疹。血熱者常發紅疹,濕熱者常發白疹。現在很多人把發斑疹誤認為傷寒,其實是因為疹子誤認為斑疹。有時候出現斑疹,可能是溫熱夾雜寒邪,初起時不敢用辛涼解表藥,導致邪氣郁積而形成斑疹。

仍拘守傷寒成法。恣用辛溫燥烈之藥。強逼邪熱走入營中而發。故凡傷寒發癍。多由於汗下失當。溫熱發癍。多由於應清失清。皆由邪遏於胃而熱蒸成癍。如果初治不誤。何致成癍。惟溫毒熱疫兩證。必發癍疹。若已成癍。當其將發未發之際。首必辨其症候。凡若汗若清若下後。

邪仍不解。其人壯熱無汗。胸膈煩悶。喘嗽嘔惡。起臥不安。呻吟不寐。耳聾足冷。兩寸關脈躁盛。甚或沉伏。便是癍點欲出之候。及其既出。先將紅紙蘸香油燃著。照看病人面部、背心、胸膛、四肢。有大紅點平鋪於皮膚之上。謂之癍。若小紅點突起於皮膚之上。謂之疹。

白話文:

仍舊依照傷寒的治療方法,胡亂使用辛辣溫燥的藥物,強行逼迫病邪熱氣進入營氣之中而發病。所以傷寒發疹,大多是因為汗下不當,溫熱發疹,大多是因為應該清熱卻沒有清熱,都是因為病邪阻遏在胃中,熱氣蒸發而形成疹子。如果初期治療沒有錯誤,怎麼會形成疹子呢?只有溫毒熱疫兩種病症,必然會發疹。如果已經形成疹子,當疹子將要發未發的時候,首先一定要辨別症狀。凡是汗、清、下治療後,病邪仍然沒有解除,病人發高燒沒有汗,胸膈煩悶,喘咳嘔吐,起身躺下都很不安,呻吟不睡,耳朵聾,腳冰冷,寸關脈躁動而有力,甚至沉伏,就是疹子即將要發出的徵兆。當疹子已經發出,先用紅紙沾香油點燃,照看病人面部、背部、胸膛、四肢。如果有大紅點平鋪在皮膚上,稱為癍。如果小紅點突出於皮膚上,稱為疹。

癍大而疹小。癍平而疹突。癍重而疹輕。癍夾丹疹併發者重。癍夾豌瘡併發者尤重。黑癍如果實靨。藍癍如爛青果。極重而必死不治。至其治法。總以涼血宣氣。解毒透癍為首要。涼血如犀角、羚角、大青葉、鮮生地、鮮茅根、青蒿腦、紫草、丹皮、山梔、元參之類。宣氣如蔥白、豆豉、葛根、薄荷、嫩桑芽、水蘆筍、菰根尖、青箬葉、鮮竹葉捲心、鮮石菖蒲葉之類。解毒如淨銀花、鮮菊葉、鮮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生綠豆汁、瑩白金汁、人中黃、尿浸石膏。

白話文:

斑疹病症中,斑大而疹小,斑平而疹突,斑重而疹輕,斑夾丹疹併發者病情較重,斑夾豌瘡併發者則更嚴重。黑色斑塊如實靨,藍色斑塊如腐爛青果,屬於極度嚴重的病症,必然會導致死亡,無法醫治。治療方法以涼血宣氣、解毒透斑為首要。涼血藥物包括犀角、羚角、大青葉、鮮生地、鮮茅根、青蒿腦、紫草、丹皮、山梔、元參等。宣氣藥物包括蔥白、豆豉、葛根、薄荷、嫩桑芽、水蘆筍、菰根尖、青箬葉、鮮竹葉捲心、鮮石菖蒲葉等。解毒藥物包括淨銀花、鮮菊葉、鮮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生綠豆汁、瑩白金汁、人中黃、尿浸石膏等。

大黑木耳、紫金錠片之類。透癍如牛蒡、連翹、蟬衣、殭蠶、角刺、鉤藤鉤、刺蒺藜、鮮西河柳葉之類。(蒺藜河柳二味、配入於清涼藥中、善能循經速達、提癍最捷、切勿嫌其性溫透、棄而不用。)如癍伏而不出。嵌於肉裡。非略佐以升麻細辛之升竄。癍毒終不得速透。若毒蘊便閉。

又當以解毒承氣、犀連承氣等湯速下之。必裡氣通而伏癍隨出。如果內傷脾陽。氣虛下陷。脈虛大無力者。則以補中益氣湯、人參三白湯等。升補中氣以提透之。內傷腎陽。陽被陰遏。脈沉細或沉微者。則以真武湯加高麗參、鹿角尖。通脈四逆湯加人參、鹿茸。溫化陰凝以補托之。

白話文:

黑木耳、紫金錠之類,可以幫助疹子透發。像牛蒡、連翹、蟬衣、僵蠶、角刺、鉤藤鉤、刺蒺藜、鮮西河柳葉之類,也有同樣的效果。尤其是蒺藜和河柳這兩種藥,配入清涼藥中,能快速循經直達患處,最快地促進疹子透發。不要因為它們性溫而拒絕使用。如果疹子潛伏著不出來,嵌在肉裡,就必須稍微加入一些升麻和細辛,它們具有升散的作用,讓疹毒能夠快速透發。

如果毒素積聚,導致便秘,就要使用解毒承氣湯、犀連承氣湯等,快速瀉下,讓裡氣通暢,疹子自然就會出來。如果內傷脾陽,氣虛下陷,脈象虛大無力,就要用補中益氣湯、人參三白湯等來補益中氣,促進疹子透發。如果內傷腎陽,陽氣被陰氣阻遏,脈象沉細或沉微,就要用真武湯,加上高麗參、鹿角尖,或者用通脈四逆湯,加上人參、鹿茸,溫化陰寒,補益陽氣,讓疹子透發出來。

二者必陽氣通而虛癍乃出。蓋溫毒證內邪壅結。得涼瀉藥。疏通其里而癍出。與虛寒證陰氣寒凝。得溫補藥。鼓舞其陽而癍出。其法雖殊。其理則一。若脾腎陰虛。衝任陰虛。則以張氏補陰益氣煎。陶氏逍遙湯二方為主。隨證加減。一則峻補其下。疏啟其中。一則清補其陰。

疏啟其氣。得屢次補托滋墊。而虛癍始出。又與陰證發癍。得溫補以鼓舞而出。同一理也。故凡治癍。必察病人元氣虛實。陰陽盛衰。先其所因。辨其現證。察其色脈。庶免草率誤人之弊。俞君治癍方法。大致已備。學者由此而推廣之。足以盡治癍之精微矣。

白話文:

無論是溫毒證還是虛寒證,只要陽氣通暢,虛斑就會顯現。溫毒證由於內邪壅結,使用涼瀉藥疏通其里,虛斑就會出現;而虛寒證則因陰氣寒凝,使用溫補藥鼓舞其陽,虛斑也會出現。雖然治療方法不同,但原理一致。若脾腎陰虛或衝任陰虛,則應以張氏補陰益氣煎和陶氏逍遙湯為主方,並根據症狀加減。補陰益氣煎峻補其下,疏啟其中;逍遙湯則清補其陰,疏啟其氣。經過多次補托滋墊,虛斑才得以顯現。這與陰證發斑,使用溫補藥鼓舞陽氣而顯現,道理相同。因此,治療虛斑必須觀察病人元氣虛實、陰陽盛衰,先了解其病因,辨別其現症,並觀察其色脈,才能避免草率誤診。俞君治癍方法大致已齊備,學者可以以此為基礎推廣,足以掌握治療虛斑的精微之處。

【廉勘】前清光緒時名醫陸九芝。著《丹痧癍疹》辯。獨操己見。爰節述其說曰。丹痧癍疹四者。丹與癍類。痧與疹類。痧輕而丹重。疹輕而癍重。丹與癍皆出於膚。平而成片。痧與疹皆高出於膚而成點。痧自痧。丹自丹也。渾言之則通曰痧。亦疹自疹。癍自癍也。渾言之則通曰疹。

而痧之原出於肺。因先有痧邪而始發表熱。治痧者當治肺。以升達為主。而稍佐以清涼。疹之原出於胃。因表熱不解。已成裡熱。而蘊為疹邪。治疹者當治胃。以清涼為主。而稍佐以升達。痧於當主表散時。不可早用寒瀉。疹於當主苦泄時。不可更從辛散。大旨升達、主升葛柴之屬。

白話文:

清朝光緒年間的名醫陸九芝,寫了一本名叫《丹痧癍疹》的醫書,書中提出了他獨特的觀點。這裡節錄他的論述:

丹痧和癍疹這四種病,丹和癍是同一類,痧和疹是同一類。痧比較輕,丹比較重;疹比較輕,癍比較重。丹和癍都出現在皮膚表面,平平地形成一片;痧和疹則高於皮膚表面,形成點狀。痧是痧,丹是丹,統稱之為痧;疹是疹,癍是癍,統稱之為疹。

痧的病因來自肺,由於先有痧邪,才開始發熱。治療痧病應該治肺,以升達為主,輔以清涼。疹的病因來自胃,因為表熱未解,發展成裡熱,積聚成疹邪。治療疹病應該治胃,以清涼為主,輔以升達。痧病在應該主表散的時候,不可過早使用寒涼瀉下藥物;疹病在應該主苦泄的時候,不可再用辛散藥物。總之,升達藥物主要是指葛根、柴胡之類的藥材。

清涼、主芩梔桑丹之屬。惟宗仲景葛根芩連一法。出入增減。(方用升、葛、翹、蒡、柴、芩、桅、草、銀花、赤芍、元參、或加蠶、蟬、河柳、升散清涼合法。)則於此際之細微層折。皆能曲中而無差忒。此治痧疹之要道也。自來治此證者。主辛散則禁寒泄。主寒泄則禁辛散。

故兩失之。至不僅為痧與疹而為丹為癍。則皆裡熱之甚。惟大劑寒藥。(須用石膏、切忌犀角)。乃克勝任。非第痧疹之比矣。有是四者脘必悶。四者之齊與不齊。以脘悶之解與未解為辨。有是四者熱必壯。四者之解與不解。以汗出之透與未透為辨。故當正治痧疹時。必兼行升清兩法。

白話文:

清涼類藥材,主要包括芩、梔、桑、丹等。張仲景的葛根芩連湯方是一個重要的參考,可以根據病情加減藥物。例如,可以用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蒡子、柴胡、黃芩、梔子、淡竹葉、金銀花、赤芍、玄參等藥材,也可以加入蠶蛻、蟬蛻、河柳、升麻等清涼散熱的藥材。在治療痧疹時,要注意細微的層次變化,藥物運用要恰到好處,不能有差錯。這是治療痧疹的重要方法。自古以來,治療痧疹的藥物,主要有辛散和寒泄兩種。如果過於注重辛散,則會抑制寒泄;如果過於注重寒泄,則會抑制辛散。

因此,如果兩種方法都失誤,不僅會導致痧疹,還會發展成丹毒或斑疹。這是因為內熱過盛,必須使用大量的寒涼藥物,例如石膏,但要避免使用犀角。這已經不是單純的痧疹了。如果有以上四種症狀,患者的胸脘必然悶脹。這四種症狀同時出現或不完全出現,可以通過胸脘悶脹是否解除來判斷。如果有以上四種症狀,患者的熱症必然強盛。這四種症狀解除或未解除,可以通過汗液是否出透來判斷。因此,在治療痧疹時,必須同時採用升清和清熱兩種方法。

表裡交治。務使痧疹與汗並達。惟痧疹當發出之際。病人每悶極不可耐。稍一輾轉反側。其點即隱。病邪反從內陷。此正不必有外來之風也。即袖端被角間略有疏忽。其汗便縮。一縮之後。旋即周身皆干。此時厥有二弊。一則汗方出時。毛孔盡開。新風易入。一則汗已大出。

不可再汗。非特痧疹之隱。且津液既泄。熱必益熾。後此變端。皆從此起。病家只道未愈。醫家亦但說變病。孰知皆汗不如法之故耶。凡病之宜從汗解者。無不皆然。而兼痧疹者尤甚。故特於此發之。其言如此。竊思痧即麻疹之俗稱。故邵仙根前哲。謂疹即痧瘄一類。即時毒入肺經而發。

白話文:

治療疾病時要兼顧表裡,務必使疹子與汗水同時發散。但疹子要發出來時,病人往往悶得受不了,稍一翻身,疹子就隱沒,病邪反倒從內部入侵。這時並不需要外來的風寒,只要袖口衣角稍有疏忽,汗水就會收縮,一收縮後,全身馬上就乾了。這樣會有兩個弊端:一是汗水剛出時,毛孔全開,很容易被風寒入侵;二是汗水已經大量流出,不能再出汗了,不僅疹子會隱沒,而且津液過度流失,熱氣會更加熾盛,之後的變化都是從這裡開始的。病人只知道病情沒有好轉,醫生也只說病情變化,卻不知道都是出汗不規律造成的。凡是應該用汗法治療的病症,都是這樣,而兼有疹子的病症就更嚴重了。所以特別在此說明,疹子就是麻疹的俗稱,前輩邵仙根就說疹子與痧瘄是同一類病症,都是毒氣入侵肺經而發病。

邪盛者。點子稠密。肌膚微腫而稍癢。有紅白二種。邪入營者紅疹。邪入衛者白疹。大忌冒風涼遏。犯則肺閉內陷。發喘而死。治法不外辛涼清透。宣肺化邪。觀此。則痧與疹二而一。均當橫開以輕宣肺氣。肺氣宣。則痧疹自從皮膚外出。且其證每兼咽喉腫痛。咳嗽氣逆。豈可用升柴葛一意直升。

獨不慮其肺痹氣喘而死耶。方中宜去升、柴、黃芩、三味。加蘆筍、通草、燈心。斯合輕揚清透之法矣。至其所謂丹與癍。皆由裡熱之甚。法當大劑寒瀉。其說甚善。但謂須用石膏。切忌犀角。將古來犀角大青湯(犀角二錢半、大青五錢、梔子十枚、香豉一撮。)之治癍毒熱甚。

白話文:

邪氣旺盛時,疹子密集,皮膚略微腫脹並稍微發癢,有紅色和白色兩種。邪氣侵入營分則出現紅疹,侵入衛分則出現白疹。最忌諱吹風受寒,因為會導致肺氣閉塞而內陷,引起喘息甚至死亡。治療方法主要是使用辛涼清透的藥物,宣發肺氣,化解邪氣。從這裏可以看出,痧和疹其實是一回事,都需要用輕宣肺氣的方法治療。肺氣宣發之後,痧疹就會自然從皮膚排出。而且,這些病症往往伴隨咽喉腫痛、咳嗽氣逆,怎麼可以用升麻、柴胡一味向上提升呢?

難道不擔心會導致肺氣閉塞,喘息而死嗎?方劑中應該去掉升麻、柴胡、黃芩三味,加入蘆筍、通草、燈心,這樣才符合輕揚清透的治療原則。至於所謂的丹和癍,都是由於內熱過甚引起的,應該用大劑量的寒涼藥物瀉火。這種說法非常好,但說一定要用石膏,而忌用犀角,就過於片面了。古時候用犀角大青湯治療癍毒熱症,效果很好。

心煩咽痛。犀角元參湯(犀角、元參、大青、升麻、射干、黃芩、人參、生甘草、加連柏山梔、去射干人參、亦名犀角大青湯。)之治發癍毒盛。心煩狂言。消毒犀角飲(犀角、牛蒡、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大青、連翹、桔梗、生甘、內熱加芩連。)之治發癍癮疹。咽喉腫痛。

一概抹煞。未免執一偏之見矣。惟余師愚《疫疹一得》。詳辯癍疹。確有見地。足為近今猩紅熱疫之標準。今特節述其說曰。古人言熱未入胃。早下之。熱乘虛入胃。故發癍。熱已入胃。不即下之。胃熱不得泄。亦發癍。此指傷寒化熱。誤下失下而言。若疫證未經表下。不一二日而即發癍疹者。

白話文:

心煩口渴,喉嚨疼痛,可以用犀角元參湯治療,若病情嚴重出現發疹,則可去人參和射干,改用犀角大青湯。若心煩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可以用消毒犀角飲治療,若伴隨發疹或蕁麻疹,則可在方中加入黃芩和連翹。咽喉腫痛則需要一併治療,不可一概而論,只用一種方法。

我師傅愚公在《疫疹一得》中详细阐述了疹子的病理,对于现今的猩紅熱疫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。古人说热气未进入胃,就要及早服用泻药,但若热气乘虛而入胃,就会导致发疹。如果热气已经进入胃,而不及时泻下,胃热无法排出也会导致发疹。这指的是伤寒化热,误用泻药或泻下不当的情况。然而,对于疫病,如果症状未经表邪下泄,一两天内就出现发疹,则不能简单地用泻药来治疗。

若遲至四五日而仍不透者。非胃虛受毒愈深。即發表攻裡過當。至論赤者胃熱極。五死一生。紫黑者胃爛。九死一生。余斷生死。則又不在癍之大小紫黑。總以其形之鬆浮緊束為憑。如癍一出。松活浮於皮面。紅如朱點紙。黑如墨塗膚。此毒之松活外見者。雖紫黑成片可生。

一出雖小如粟。緊束有根。如履透針。如矢貫的。此毒之有根錮結者。縱不紫黑亦死。其色紅而活。榮而潤。或淡而潤。皆癍疹之佳境也。若淡而不榮。或嬌而豔。或干而滯。其血最熱。若色深紅。較淡紅稍重。色紫豔如胭脂。較深紅更惡。色紫赤類雞冠花。較豔紅毒火更盛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發四五天了病情還沒有好轉,不是因為胃虛受毒太深,就是因為發散攻裡藥用過度。至於疹子顏色,紅色代表胃熱極度嚴重,十死無生;紫黑色代表胃部潰爛,九死一生。我判斷生死,並不只看疹子的大小和顏色,主要依據疹子的鬆緊狀態。如果疹子一出現,就鬆軟浮在皮膚表面,紅色像朱砂點,黑色像墨汁塗抹,這表示毒氣鬆散外露,即使紫黑色成片也能活下來。

如果疹子一出現,雖然只有米粒大小,卻緊束有根,像是針扎穿透,像是箭射入靶心,這表示毒氣有根深蒂固,即使沒有紫黑色也必死無疑。疹子顏色紅潤有光澤,或淡潤,都是疹子好的徵兆。如果顏色淡而無光澤,或嬌豔,或乾燥滯澀,表示血熱嚴重;如果顏色深紅,比淡紅更嚴重;顏色紫豔像胭脂,比深紅更惡劣;顏色紫赤像雞冠花,比豔紅毒火更盛。

色青紫如浮萍之背。多見於胸背。乃胃熱將爛之候。其治法。總宜大清胃熱。兼涼血解毒。以清瘟敗毒飲為主。(生石膏、知母、犀角、鮮生地、赤芍、丹皮、梔子、黃芩、連翹、元參、桔梗、生甘、鮮竹葉、重加大青、少佐升麻、或加紫草、紅花、或加桃仁、歸尾。)此治溫毒、熱疫、癍疹併發。

及時行爛喉丹疹。出死入生之正法眼藏也。凡溫熱病發癍疹。予每用俞氏透癍解毒湯加葛根石膏。若溫毒熱疫及爛喉痧。或發癍疹。或發丹痧。皆主清瘟敗毒飲加減。二方皆屢投輒驗。較之秦皇士透化癍疹之升麻清胃湯。(升麻、鮮生地、丹皮、川連、木通、生甘草、誤食葷腥者、加山楂、砂仁。

白話文:

如果皮膚呈現青紫色,像浮萍的背面一樣,多見於胸背部,表示胃熱快要潰爛了。治療方法主要是清熱解毒,可以用清瘟敗毒飲,其中包含生石膏、知母、犀角、鮮生地、赤芍、丹皮、梔子、黃芩、連翹、元參、桔梗、生甘草、鮮竹葉,並加大青的用量,少許升麻,也可以根據情況添加紫草、紅花、桃仁、歸尾。這個方子主要治療溫毒、熱疫、癍疹併發症。

及時治療爛喉丹疹,是救治危重病人的關鍵,也是醫者必須掌握的精髓。凡是溫熱病發癍疹,我通常用俞氏透癍解毒湯加葛根石膏。如果出現溫毒熱疫或爛喉痧,無論是發癍疹還是發丹痧,都主要用清瘟敗毒飲加減。這兩個方子屢試不爽,療效比秦皇士的透化癍疹的升麻清胃湯還要好。升麻清胃湯包含升麻、鮮生地、丹皮、川連、木通、生甘草,如果誤食葷腥,可以加山楂、砂仁。

)奏功尤捷。獨內癍一證。最難診察。特述趙晴初《存存齋醫》話一則。(榮齋按:內癍一則出自吳坤安傷寒指掌第三卷。趙氏也是轉載而來的。)時毒溫疫。口鼻吸受。直行中道。邪伏募原。毒凝氣滯。發為內癍。猶內癰之類。其證似躁非躁。耳熱面紅。目赤口乾。手足指冷。

或作寒噤。心煩氣急。不欲見火。惡聞人聲。甚則昏不知人。鄭聲作笑。其脈短滑。其舌苔多黃濁。中見黑點。或純黑中見紅點。或黑苔聚於中心。治宜宣通氣血。解毒化癍為主。(銀花、連翹、殭蠶、鉤藤勾、紫花地丁、赤芍、丹皮、紫草、楂肉、人中黃等。)得脈和神清。

白話文:

內癍這種病症最難診斷,特別容易混淆。趙晴初在《存存齋醫》中提到,溫疫毒氣從口鼻吸入,直達內臟,邪氣聚集於募原,毒氣凝滯,形成內癍,類似於內癰。患者表面看似躁動不安,卻又不像真正的燥熱,表現為耳熱面紅、目赤口乾、手足指冷,甚至出現寒噤、心煩氣急,不願見火,厭惡人聲,嚴重者昏迷不醒,神志不清,還可能出現無緣無故的笑聲。脈象短滑,舌苔多黃濁,中間帶有黑點,或是純黑色中夾雜紅色點,也有可能黑苔集中在舌頭中央。治療應以宣通氣血、解毒化癍為主,常用銀花、連翹、殭蠶、鉤藤、紫花地丁、赤芍、丹皮、紫草、山楂肉、人中黃等藥物。當脈象平穩,神志清醒時,就表示病情好轉了。

方為毒化癍解。但其癍發於腸胃嗌膈之間。肌膚間不得而見。往往不知為癍證。而誤治者多矣。此則俞氏所未備。節錄之。以為臨證之一助。

【榮齋按】本節俞氏所說,大致可分為陽證發癍、陰證發癍兩類,何氏補出「內癍」一則,是需要的。但尚有「伏癍」一證,也是傷寒發癍中的一個重要證候,臨床時也常有看到,俞氏只在論脈條內講起「脈伏而癍亦伏」一語,對於症狀和治法,卻沒有提及;這是罅漏,應予補充,茲從吳坤安傷寒指掌錄入,庶幾比較完備。吳坤安說:「凡傷寒邪入太陰,脈靜神呆,舌心灰黑,防有「伏癍」。

或時感之症。過經不解,舌苔灰黑,或舌心黑暈,肌表不甚發熱,脈象亦似沉緩,但神識不清,或鄭聲作笑,此陽邪陷入太陰,防有「伏癍內發」;其脈靜身涼,非邪退正復也,乃陽邪陷於陰分也。法宜宣通氣血,透提癍毒,以實證治之;如連翹、赤芍、銀花、紫草、生楂肉、檳榔、天蟲、刺蒺藜、犀角尖、角刺之類;透之提之,癍疹外達,自然毒透神清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用於治療毒性斑疹。但有些斑疹發在腸胃、咽喉之間,肌膚表面看不見,往往人們不知道是斑疹,誤診治療的情況很多。這一點是俞氏沒有記載的,我節錄下來,作為臨證參考。

」廉臣先生對「透癍」方法,另有一種經驗,特介紹如下:「溫病發癍之際,用清營透絡,解毒化癍而癍仍不透,往往用攻下逐毒,腑氣一通,而癍始大透,伏邪從癍而解者,亦常見之。」這方法雖從吳又可書中得來,但通過經驗家的實驗,更值得我們珍視了。

白話文:

廉臣先生對於「透癍」的方法,另有一種經驗,特此介紹如下:「溫病發癍之際,使用清營透絡的方法,解毒化癍,但癍仍然不透,常常需要使用攻下逐毒的方法,使腸胃氣機通暢,癍疹才會大面積透出,體內的伏邪也隨著癍疹的透發而解除,這樣的例子也經常見到。」這個方法雖然源自吳又可的著作,但經過經驗豐富的醫者驗證,更值得我們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