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六章·傷寒脈舌 (1)
第六章·傷寒脈舌 (1)
1. 第六章·傷寒脈舌
脈舌已詳前論總訣之中。茲又一再叮嚀。重語以申明之者。誠以切脈辨舌。為臨證斷病。醫生行道之必要。證有疑似憑諸脈。脈有疑似憑諸舌。前論只詳六經脈舌。而切脹則診法若何。部分若何。常脈怪脈若何。辨舌則形質若何。苔色若何。真苔假苔若何。未曾一一申論。故特分切脈舉要。
辨舌舉要兩道。以作臨病之指南針。然脈理精微。心中易了。指下難明。舌色顯著。既能目睹。又可手捫。辨舌較切脈為尤易。舌色之確切。究不同脈理之微茫。但其苔之易於變化。較脈象為尤速。即假苔染苔。亦必細觀而詳問。故臨證切脈辨舌。全憑活法推求。可意會不可言傳。
經驗多。心思細。自能得診宗三昧。今試晰。言其要。
【榮齋按】四明胡安邦對診脈辨舌方面,有一種經驗的見解。其說如下:「診斷上之各種脈舌,不過樹其大體,吾人既能略明此脈主何病?此舌主何病後?即當尋得其系統。如:舌苔白膩為表寒,黃為化熱而漸入里,干黃為熱盛於內,乾黑即熱極而津枯;又如舌質淡紅為正色,正紅為熱,深紅為熱深,絳為熱甚,紫為熱極。此其一。
更須辨其疑似,如:脈遲而不流利則為澀,中有歇止則為結,浮大且軟為虛;又如:脈數而弦急則為緊,流利則為滑,中有歇止則為促,來如豆粒則為動,來而過極則為疾。此其二。前者能明,則逐日觀其脈舌,可知病情傳變之輕重;後者能明,則臨診觀其脈舌,可知病情之隱微顯著。
至於初臨診時,指下渺茫,舌苔變幻,不能確斷病狀;則惟一之法,先事細詢詳問,聽其所言,證以脈舌之象,自然能中肯綮。故內經曰:三伍合參,以決死生。又曰:能合色脈,可以萬全。非謂得其片段,即能盡診斷之能事也。如病人言咳嗽,觀其脈浮苔白,則為風寒;脈數苔黃,則為燥熱;脈細數而舌質紅,則為陰虛;脈濡滑而苔厚膩,則為痰濕。於是疏之清之,養陰溫化,無不攸利。
」這樣的舉例說明,頗能從感性認識而進入理性認識的階段。
白話文:
第六章·傷寒脈舌
脈診和舌診的詳細論述已在之前的總訣中闡述,這裡再次反复叮囑,詳細說明其重要性,是因為切脈辨舌是醫生診斷疾病、行醫的必要步驟。診斷有疑似之處,可以依靠脈象;脈象有疑似之處,可以依靠舌象。之前的論述只詳細說明了六經脈象和舌象,但對於脹滿的診斷方法、部位、以及常脈和怪脈如何辨別,舌象的形質、苔色、真苔和假苔如何區分,卻沒有一一詳述,因此特別分列切脈和辨舌的要點,作為臨證診斷的指南。
脈理精微,容易理解,但實際操作卻不容易掌握;而舌色明顯,既能目視,又能觸摸,辨舌比切脈更容易。舌色的確切性,遠勝於脈理的模糊性,但舌苔變化很快,比脈象變化更快,即使是假苔、染苔,也必須仔細觀察並詳細詢問病史。所以臨證切脈辨舌,全憑經驗和活學活用,可意會而不可言傳,經驗多,心思細,才能掌握診斷的精髓。
四明胡安邦對診脈辨舌方面有獨到的經驗見解,他說:「診斷中的各種脈象和舌象,只是概括性的描述。我們只要大致明白某種脈象或舌象代表什麼疾病,就要進一步探究其病理系統。例如:舌苔白膩表示表寒,黃苔表示化熱漸入裡,乾黃苔表示裡熱盛,乾黑苔表示熱極津枯;又如舌質淡紅為正常顏色,舌質紅為熱,深紅為熱深,絳紅為熱甚,紫紅為熱極。這是第一點。
更要辨別其疑似之處,例如:脈遲而不流利則為澀脈,脈中有間歇則為結脈,脈浮大而軟弱則為虛脈;又如:脈數而弦急則為緊脈,脈流利則為滑脈,脈中有間歇則為促脈,脈來如豆粒則為動脈,脈來過於迅速則為疾脈。這是第二點。能掌握第一點,就能通過每日觀察脈象和舌象,了解病情輕重緩急的變化;能掌握第二點,就能通過觀察脈象和舌象,了解病情隱伏或顯露的程度。
如果初次診斷時,指下脈象模糊,舌苔變化莫測,無法確診病情,唯一的方法就是詳細詢問病史,聽取病人的敘述,結合脈象和舌象,自然就能準確診斷。正如《內經》所說:「三者參合,以決死生。」又說:「能合色脈,可以萬全。」這不是說掌握了片面的信息就能完成診斷,例如病人說咳嗽,觀察到脈象浮弱、苔白,就是風寒咳嗽;脈象數、苔黃,就是燥熱咳嗽;脈象細數而舌質紅,就是陰虛咳嗽;脈象濡滑而苔厚膩,就是痰濕咳嗽。然後再根據情況疏風清熱、養陰溫化,都能收到良好的療效。 」這樣的舉例說明,非常善於將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。
2. 第一節·診法
切脈時,男先診左,女先診右。以中指先按關部(即手掌後高骨下,動脈應指處),次下前後二指,前指按寸口,後指按尺部。人長則疏排三指,人短則密排三指。人瘦則肌肉薄,宜輕取;人肥則肌肉厚,宜重取。初排指於皮膚上,輕手診之,曰浮舉。浮以候神。凡脈浮舉有力不勁疾者,為有神;浮舉無力而渙散者,為無神。繼乃排指於皮膚之下,肌肉之間,略重診之,曰中尋。中以候胃。凡脈中候有力,應手中和而搏指者,為有胃;中候雖有力,應手急勁而勒指者,為無胃。終則重指切至肌肉之下,筋骨之間,重手診之,曰沉按。沉以候根。凡脈沉按有力有神,能應指而如按鼓上者,為有根;沉按無力無神,不應指而如入灰中者,為無根。沉按寸口數大,兩尺弦勁勒指者,亦為無根;沉按寸口應指,兩尺沉微欲絕者,尤為無根,以兩尺為根中之根也。至證之陰陽寒熱,在沉按中區分,為予數十年曆驗之秘訣。總之,脈以胃、神、根三字為最要。此診寸關尺九候之要訣。
【廉勘】昔吳草廬曰:醫者以寸關尺,輒名之曰此心脈、此肺脈、此脾脈、此肝脈、此腎脈者,非也。五臟六腑凡十二經,兩寸關尺,皆手太陰之一脈也;分其部位,以候他臟之氣耳。脈行始於肺,終於肝,而復會於肺。肺為出氣之門戶,故名氣口,而為六脈之大會,以佔一身焉。故診察脈位,分而不分,不分而分,全在臨診時一片靈機。又按英醫合信氏曰:中國所分三部九候,實難憑信。蓋周身脈管,皆由心系總管而出,散布四肢百體,流行貫通。豈兩手寸許之管,五臟六腑遂遍繫於此耶?且直通一貫,何以知三指分部,寸關尺必不紊耶?故謂一脈可驗周身之病則可,謂某部之脈,獨決某經之病則不可。合二說而觀之,手脈分寸關尺,按部可知其內臟病所,卻是一疑問題。考總脈管由心左下房而出,直插上房,而上離二寸許,即回屈而下,變作一拱。拱之上,歧為三大支:左二右一。離右支寸許,復歧為二:一由頸右達腦,一由右肩達手。此即右手寸口脈之源也。其左二支:一由頸左達腦,一由左肩達手。此即左手寸口脈之源也。周身皆有動脈,寸口獨分三部之理由,惟唐容川解釋,語尚明通。試節述其說曰:脈為血脈,西醫名為脈管。脈管之內,內經名營;脈管之外,皆其網膜,內經名腠理,為衛氣往來之所。故診脈有單論脈管者:脈管只是一條;數則均數,遲則均遲,細則均細,大則均大,皆是應心而動,故無三部之分。知此,則凡脈管中營分所主者,如小、散、芤、澀、革、弱等脈理,均可識矣。亦有單論氣分者:氣附脈行,脈動而氣亦應之。氣升則脈浮,氣降則脈沉,氣盛則脈洪。
白話文:
第一節·診法
診脈時,男性先診左手,女性先診右手。先用中指按在關部(即手掌後高骨下方、動脈搏動處),然後依次放下前後二指,前指按寸口,後指按尺部。身材高大的人,三指排列疏鬆;身材矮小的人,三指排列緊密;身材瘦弱的人,肌肉薄,應輕輕診脈;身材肥胖的人,肌肉厚,應用力診脈。
一開始,指尖輕觸皮膚表面,輕輕診脈,稱為「浮舉」。浮脈用來判斷神氣。脈象浮而有力但不疾速者,為有神;浮而無力且散漫者,為無神。接著,將指尖按壓到皮膚之下、肌肉之間,稍微用力診脈,稱為「中尋」。中脈用來判斷胃氣。脈象中尋有力,按壓時感覺和緩而有搏動者,為有胃;中尋雖有力,但按壓時感覺急促有力且繃緊者,為無胃。最後,用力將指尖按壓到肌肉之下、筋骨之間,用力診脈,稱為「沉按」。沉脈用來判斷元氣。脈象沉按有力有神,按壓時感覺如同按在鼓面上一樣者,為有根;沉按無力無神,按壓時感覺如同按在灰燼中一樣者,為無根。寸口脈沉按時脈數大,而兩尺脈弦緊有力且繃緊者,也為無根;寸口脈沉按時應指,而兩尺脈沉弱將絕者,更是無根。以兩尺脈為元氣之根本。疾病的陰陽寒熱虛實,在沉按時可以區分,這是數十年臨床經驗的秘訣。總之,診脈最重要的是「胃」、「神」、「根」三字。
這是診寸關尺九候的要訣。
古人吳草廬曾說,醫生把寸、關、尺分別稱為心脈、肺脈、脾脈、肝脈、腎脈,這是錯誤的。五臟六腑、十二經脈,都通過寸、關、尺這三部脈位來診斷,它們都是手太陰經脈的一部分,只是通過不同部位來觀察其他臟腑的氣機而已。脈象從肺開始,終於肝,然後又回到肺。肺是氣體出入的門戶,所以稱為氣口,也是六脈匯合之處,可以以此推測全身的疾病。
所以,診察脈位,既要區分又要整體把握,關鍵在於臨床診斷時的靈敏機智。又據西方醫學家合信氏所言,中國將脈象分為三部九候,實難以完全相信。因為全身的血管都由心臟總管发出,遍布四肢百體,相互貫通,怎麼可能僅僅通過手腕寸許長的血管,就能診斷五臟六腑的疾病呢?而且脈象是一脈相通的,怎麼能根據三指的分部來區分寸關尺呢?所以,說從脈象可以診斷全身的疾病是可以的,但說某一部位的脈象就能確定某一經絡的疾病,這是不可取的。
綜合兩種說法來看,手部脈象分寸關尺,按部位可以了解內臟的病變,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。考證總脈管從心臟左下房出來,直接通到上房,向上約兩寸後回彎向下,形成一個拱形,拱形的上面分出三大支,左邊兩支,右邊一支;右支再分出兩支,一支通向右頸部到達腦部,一支通向右肩到達手臂,這就是右手寸口脈的來源。其左邊兩支,一支通向左頸部到達腦部,一支通向左肩到達手臂,這就是左手寸口脈的來源。全身都有動脈,寸口脈為什麼要分為三部呢?只有唐容川的解釋比較清楚,簡述其說如下:
脈是血管,西醫稱為血管;血管內,內經稱為營氣;血管外,皆是其網膜,內經稱為腠理,是衛氣出入之所。所以,診脈有單論血管的,血管只有一條,脈數均勻,脈遲均遲,脈細均細,脈大均大,都是隨心臟而動,所以沒有三部之分。明白了這一點,那麼凡是血管內營氣所主導的脈象,例如小、散、芤、澀、革、弱等脈理,都能識別了。也有單論氣分的,氣依附於脈而運行,脈動則氣也隨之應,氣上升則脈浮,氣下降則脈沉,氣盛則脈洪,氣衰則脈微,這些都是氣的表現,所以有寸浮尺沉、寸洪尺微的區別,根據氣的不同部位而有所差異,所以才有三部之分。明白了這一點,那麼凡是血管外氣分所主導的脈象,例如弦、緊、滑、濡、牢、結等脈理,都能識別了。總之,辨脈能夠了解氣在脈外,血在脈內,脈的運動根源於心臟,氣的產生源於肺臟,那麼就能夠理解仲景的一切脈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