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六章·傷寒脈舌 (2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章·傷寒脈舌 (2)

1. 第一節·診法

氣衰則脈微。皆是隨氣呈露。故有寸浮尺沉寸洪尺微之異。隨氣之部分。而異其強弱。所以有三部之別。知此。則凡脈管外氣分所主者。如弦、緊、滑、濡、牢、結等脈理均可識矣。總之辨脈能知氣在脈外。血在脈中。脈之動根於心。氣之原生於肺。於仲景一切脈法。自然貫通。

白話文:

氣虛弱時,脈象也會變得微弱。這些脈象的變化都隨著體內氣的運行而顯現出來。所以會有寸脈浮而尺脈沉,或寸脈洪大而尺脈微弱的差異。這些差異是隨著氣在身體不同部位的分布,而表現出強弱的不同,因此才會有寸、關、尺三部的區分。了解這個道理,就能明白所有脈管外氣所主導的脈象,例如弦脈、緊脈、滑脈、濡脈、牢脈、結脈等各種脈理。總而言之,診脈能分辨出氣在脈管之外,血在脈管之中;脈搏的跳動根源於心臟,而氣的產生則源於肺。這樣,就能貫通張仲景所提出的所有脈法。

2. 第二節·崔真人四言脈訣

脈為血府。氣血之神。心機舒縮。逼令循行。資始於腎。資生於胃。陰陽相貫。本乎營衛。營行脈中。衛行脈外。脈不循行。營壅衛敗。氣如橐籥。血如波瀾。血脈氣息。上下循環。十二經中。皆有動脈。惟手太陰。寸口取決。脈之大會。息之出入。脈行六寸。一呼一吸。初持脈時。

令仰其掌。掌後高骨。是謂關上。關前為陽。關後為陰。陽寸陰尺。先後推尋。心肝居左。肺脾居右。腎與命門。兩尺推究。左大順男。右大順女。男左女右。各宜分主。關前一分。十二經注。左為人迎。右為氣口。神門決斷。兩在關後。人無二脈。病死不愈。男女脈同。惟尺則異。

脈有七診。曰浮中沉。上下左右。消息求尋。又有九候。舉按輕重。三部浮沉。各候五動。寸候關上。關後膈下。尺候於臍。下至跟踝。左脈候左。右脈候右。病隨所在。不病者否。浮主心肺。沉主腎肝。脾胃中洲。浮沉之間。專主中氣。脈宜和緩。命門元陽。右尺同斷。春弦夏洪。

秋毛冬石。四季和緩。是謂平脈。太過實強。病生於外。不及虛微。病生於內。四時百病。胃氣為本。脈貴有神。不可不審。

【秀按】此總括《內》《難》二經脈理診法之精義。句句名言。字字金玉。學者當熟讀之。

【榮齋按】本節開首「脈為血府」四字,是內經原文。說明了脈之所以搏動,搏動之所以有差別,皆本於血行,也皆本於心髒的舒縮,這就是所謂血行循環。至於脈搏的遲數,關係著血行的快慢;脈搏的軟硬,關係著心臟的弛張;脈搏的頓挫,關係著心臟瓣膜的啟閉。不過,這裡有一個先決問題:就是血為什麼能夠行?心臟為什麼能夠舒縮?我體會出主要是在乎「氣」;氣與血是不能分家的,所以下文說:「氣如橐籥,血如波瀾。」也說明了「氣」與「血」是脈搏的主要動力。

下文講到「七診」「九候」:我認為「七診」只浮、沉兩診可靠,中、上、下、左、右這五診都無著落。至於九候,也難肯定;因血管決不能分作三層,血液在脈管中間,其量常超過血管的客積,所以輕按重按,可能候脈搏的虛實,中按則無標準可得了。

調停自氣。呼吸定息。四至五至。平和之則。三至為遲。遲則為冷。六至為數。數即熱症。轉遲轉冷。轉數轉熱。遲數既明。浮沉當別。浮沉遲數。辨內外因。外因於天。內因於人。天有陰陽。風雨晦冥。人喜怒憂。思悲恐驚。外因之浮。則為表症。沉里遲陰。數則陽盛。內因之浮。

虛風所為。沉氣遲泠。數熱何疑。浮數表熱。沉數里熱。浮遲表虛。沉遲冷結。表裡陰陽。風氣冷熱。辨內外因。脈症參別。脈理浩繁。總括於四。既得提綱。引申觸類。浮脈法天。輕手可得。泛泛在上。如水漂木。有力洪大。來盛去悠。無力虛大。遲而且柔。虛甚則散。渙漫不收。

白話文:

脈象是血液的住所,是氣血的表現,心的舒張和收縮推動血液循行。氣血的來源在於腎,滋生於胃,陰陽相互貫通,根本在營氣和衛氣。營氣運行在脈管之中,衛氣運行在脈管之外。如果脈象不循行,說明營氣壅塞,衛氣衰敗。氣的運行像風箱一樣,血的運行像波浪一樣。血液、脈搏、氣息在上下循環往復。十二經脈中都有動脈,但主要從手太陰脈(寸口)診斷。寸口是脈象會聚的地方,也是呼吸出入的地方。脈搏在六寸範圍內運行,一次呼吸是一呼一吸。

初次診脈時,要讓病人仰起手掌,手掌後方高起的骨頭是關上,關前屬陽,關後屬陽。陽關一寸,陰關一尺,要依次探查。心、肝在左側,肺、脾在右側;腎與命門在兩尺範圍內探查。左脈大而有力者為男性,右脈大而有力者為女性,男女脈象各有所主。關前一分處是十二經脈的交會點,左側為人迎脈,右側為氣口脈;神門脈和靈台脈在關後。一個人不可能有兩種脈象,如果有,則病情嚴重,難以治癒。男女脈象大致相同,只有尺脈有所不同。

診脈有七種方法:浮、中、沉;上、下;左、右,要仔細探求。還有九種候法:舉按輕重,三部(寸、關、尺)浮沉,每部五種動態。寸脈在關上,關後到膈下;尺脈從臍下到足跟踝部。診斷左脈看左側的病症,診斷右脈看右側的病症。有病的地方脈象會有異常,沒病則否。浮脈主心肺,沉脈主腎肝,脾胃在中間。浮沉之間的脈象主要反映中氣。脈象應該平和緩慢,命門元陽的診斷與右尺脈相同。春脈應弦細,夏脈應洪大,秋脈應毛細,冬脈應石硬,四季脈象平和則為平脈。脈象過於強盛有力,則病邪在體表;脈象過於虛弱微細,則病邪在內臟。一年四季的各種疾病,胃氣是根本。脈象貴在有神,不可不仔細審察。

這段文字總括了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脈診方法的精髓,句句都是名言,字字都像金玉一樣珍貴,學習者應該熟讀。

本節開頭「脈為血府」四個字,是《內經》的原文,說明了脈搏的跳動以及跳動的差異,都是由於血液運行,以及心臟的舒張和收縮造成的,這就是所謂的血行循環。脈搏的快慢關係到血液運行的速度,脈搏的軟硬關係到心臟的舒張和收縮,脈搏的頓挫關係到心臟瓣膜的開合。然而,這裡有一個前提問題:血液為什麼能夠運行?心臟為什麼能夠舒張和收縮?我認為主要在於「氣」,氣和血是不可分割的,所以下文說:「氣如橐籥,血如波瀾。」也說明了「氣」和「血」是脈搏的主要動力。

下文講到「七診」「九候」:我認為「七診」中只有浮、沉兩診可靠,中、上、下、左、右五診都不太準確。至於九候,也很難確定;因為血管不可能分為三層,血液在血管中間,其數量通常超過血管的容積,所以輕按重按,或許可以判斷脈搏的虛實,中按則沒有標準。

調整自身之氣,呼吸平穩,脈象每分鐘四至五次,則為平和;每分鐘三次則為遲脈,遲脈則為寒證;每分鐘六次則為數脈,數脈則為熱證。脈象越遲則寒證越重,脈象越數則熱證越重。遲脈和數脈確定後,再區分浮沉;浮沉、遲數結合,就能判斷內外原因。外因來自於天,內因來自於人。天有陰陽,有風雨晦明;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。外因引起的浮脈,則為表證;沉、遲、細、弱的脈象則為陰盛,數脈則為陽盛。內因引起的浮脈,是虛風引起的;沉脈、遲脈、細弱脈象則為寒證,數脈則為熱證,毫無疑問。浮數為表熱,沉數為裡熱;浮遲為表虛,沉遲為裡寒。根據表裡、陰陽、風氣、寒熱,辨別內外原因,脈象和症狀結合起來判斷。脈理非常繁雜,這裡總括為四點,掌握了綱領,就可以觸類旁通。浮脈法天,輕輕按壓就能觸摸到,浮於脈管之上,像水上的木頭一樣;有力而洪大的脈象,來勢盛,去勢悠;無力而虛大的脈象,脈搏遲緩而柔軟;虛弱到極點,則脈象散漫,不能收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