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六章·傷寒脈舌 (3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章·傷寒脈舌 (3)

1. 第二節·崔真人四言脈訣

有邊無中。其名曰芤。浮小為濡。綿浮水面。濡甚則微。不任尋按。沉脈法地。近於筋骨。深深在下。沉極為伏。有力為牢。實大弦長。牢甚則實。愊愊而強。無力為弱。柔小如綿。弱甚則細。如蛛絲然。遲脈屬陰。一息三至。小駃於遲。緩不及四。三損一敗。病不可治。兩息奪精。

脈已無氣。浮大虛散。或見芤革。浮小濡微。沉小細弱。遲細為澀。往來極難。促則來數。一止即還。結則來緩。止而復來。代則來緩。止不能回。數脈屬陽。六至一息。七疾八極。九至為脫。浮大者洪。沉大牢實。往來流利。是謂之滑。有力為緊。彈如轉索。數見寸口。有止為促。

數見關中。動脈可候。厥厥動搖。狀如小豆。長則氣治。過於本位。長而端直。弦脈應指。短則氣病。不能滿部。不見於關。惟尺寸候。

【秀按】此總括各脈常象之精義。

【廉勘】前哲王燕昌曰。臨證先問病因。因、乃病之由來也。問明病因。然後切脈問證。望其形體之強弱。容色之枯潤。聞其聲音之鉅細。呼吸之緩急。則是據其病因。參合望聞問切四法。雖一脈有儱侗。或反形。或閉伏。而病情已得於四法中矣。指下之疑自釋也。否則脈僅二三十象。

病乃千變無窮。一脈不僅屬一病一症。而一病一症。亦不僅見於一脈。故臨診先據見症。最有把握。如九竅者。臟腑之門戶也。必先據九竅所見之症。與脈覈對。自胸至頭有症。脈必見象於寸。臍上兩手兩脅有症。脈必見象於關。少腹兩腿二便有症。脈必見象於尺。此其大要也。

總之凡診諸脈。均合四診以施治。乃不致率爾操觚。如謂不須望聞問。但一診脈。即能悉其病狀。抉其病隱。明其病源。達其病變。乃術士欺人語耳。

又曰。每臨一症。六脈皆動。須先明其何部之脈無病。然後一一比較。乃知其何經有病。如診外感時病。執定浮沉以辨其寸關尺。蓋初感由於經絡。病在表。輕者寸浮盛。重者關尺亦浮盛。迨傳入里生內熱。則沉部盛矣。病在上則見於寸。病在中則見於關。病在下則見於尺。

又診內傷雜症。執定寸關尺以辨其浮沉。蓋初病即分臟腑。其脈各見於本位。病在腑則本部浮。病在臟則本部沉。迨日久有腑病而連引臟者。有臟病而傷及腑者。有數經兼病者。皆按部而察其浮沉。凡數經兼病。須治其緊要者為主。蓋有當前之症候形色。與致病之原因。覈對於所診脈象。

要歸一路。則得其主腦而治之。其餘連類相及。與舊有之病。或可兼治緩治。尤必問其本脈。庶診時之脈。乃能有準。總之脈之作用。不過揣測心力之強弱。肺氣之盛衰。以定其病之表裡陰陽。寒熱虛實而已。於望聞問三者。已得其病之真相。然後與脈覈對互勘耳。

白話文:

第二節·崔真人四言脈訣

脈象摸起來邊緣有感覺,中間空空的,這叫做芤脈。浮在表面又細又軟的,像是漂在水面的棉花,叫做濡脈。濡脈更嚴重時就變得非常微弱,幾乎摸不到。沉在底下,接近筋骨的脈象,叫做沉脈。沉到最深處,像隱藏起來一樣的,叫做伏脈。沉在底下但摸起來有力的,叫做牢脈。脈象摸起來很強,又大又長像琴弦的,叫做實脈。牢脈更嚴重,就會變成實脈,脈動很有力。摸起來軟弱無力的,叫做弱脈。像細細的棉線一樣柔軟,弱脈更嚴重時就變得非常細微,像是蜘蛛絲一樣。脈搏跳動遲緩,一息之間跳三次的,叫做遲脈,屬陰。比遲脈稍微快一點,但還不到一息四次的,叫做緩脈。如果一息跳動不到三次,就表示身體很虛弱,病很嚴重,無法醫治。一息跳動兩次,表示精氣嚴重虧損。

脈象摸起來已經沒有氣力了,浮在表面但很大很空散,或者摸到芤脈或革脈。浮在表面又細又軟又微弱,沉在底下又細又弱的,脈搏跳動遲緩且細微的,叫做澀脈,脈象來去非常困難。脈搏跳動很快,但有時會停止一下又恢復的,叫做促脈。脈搏跳動緩慢,有時會停止一下又恢復的,叫做結脈。脈搏跳動緩慢,停止後就無法再恢復的,叫做代脈。脈搏跳動很快,一息之間跳六次的,叫做數脈,屬陽。一息跳七次就叫做疾脈,跳八次就叫做極脈,跳到九次就表示精氣脫失。浮在表面又大又大的,叫做洪脈。沉在底下又大又強的,叫做牢實脈。脈象來去流暢,像是流水一樣的,叫做滑脈。脈象摸起來有力,像是彈繩子一樣的,叫做緊脈。脈搏在寸口跳動很快,但有時會停止一下的,叫做促脈。

脈搏在關脈跳動很快,可以摸到動脈,跳動的樣子像小豆子一樣。脈象很長的,表示氣血順暢,超過了正常的位置。脈象長而且直的,叫做弦脈。脈象很短的,表示氣血有問題,無法充滿整個部位,在關脈摸不到,只能在尺脈和寸脈摸到。

【註解】 以上是總結各種脈象的精華。

【勘誤】 前輩王燕昌說,看病時要先問病因,病因就是疾病的由來。問清楚病因後,再摸脈問症狀,觀察病人的身體強弱、氣色好壞,聽聲音的大小、呼吸的快慢。這樣就可以根據病因,結合望、聞、問、切四種診斷方法。即使脈象摸起來有點模糊不清,或出現異常,或脈象沉伏摸不到,也能從四種診斷方法中了解病情,消除摸脈的疑慮。否則,脈象只有二三十種,但疾病卻千變萬化,一種脈象不只對應一種病症,一種病症也不只會出現一種脈象。所以看病時,要先根據看到的症狀,這樣比較有把握。像是人的九竅,是內臟的門戶,一定要根據九竅看到的症狀,和脈象相互印證。胸部到頭部有病,脈象一定會出現在寸部。肚臍以上,兩手兩側有病,脈象一定會出現在關部。下腹部,兩腿和大小便有病,脈象一定會出現在尺部。這是診脈的大要。

總之,診脈時,要結合四種診斷方法來治療,才不會太過輕率。如果說不需要望、聞、問,只要摸脈就可以了解所有病情,找出病因,知道病情的變化,那只是江湖術士的騙人話。

另外,每次遇到一個病症,六脈都會跳動,要先弄清楚哪個部位的脈象沒有問題,然後一一比較,才能知道哪條經絡有病。例如診斷外感疾病時,要根據脈象的浮沉來分辨寸、關、尺。外感初期,病在體表,輕微的,寸脈會比較浮盛。嚴重的,關脈和尺脈也會比較浮盛。等到傳到體內產生內熱時,沉脈就會比較盛。病在上部,脈象就會出現在寸部。病在中部,脈象就會出現在關部。病在下部,脈象就會出現在尺部。

另外,診斷內傷雜症時,要根據寸、關、尺來分辨脈象的浮沉。內傷一開始,病就分佈在各個臟腑,脈象會出現在相應的部位。病在腑,脈象就會在該部位比較浮。病在臟,脈象就會在該部位比較沉。等到時間久了,有腑病連累到臟的,也有臟病傷害到腑的,還有多條經絡同時生病的。這些都要根據部位來觀察脈象的浮沉。如果多條經絡同時生病,就要治療最嚴重的部分為主。根據當前的症狀和病因,再對照診脈的結果,將所有線索歸結在一起,就能掌握病情的關鍵,進而治療。其餘的相關疾病,可以一併治療或慢慢治療。一定要問清楚病人原本的脈象,這樣診脈時才能比較準確。總之,脈象的作用,不過是推測心臟力量的強弱、肺氣的盛衰,來判斷疾病的表裡陰陽、寒熱虛實。在望、聞、問三種方法已經了解病情的真相後,再與脈象相互印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