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五章·傷寒診法 (10)
第五章·傷寒診法 (10)
1. 第五節·問口渴否
《難經》云。問而知之之謂工。工於問者。即其現症以求其病源。定其病名。察其病所。明其病情。度其病勢。防其病變。茲必先問其口渴與否。以胃為十二經之海。凡傷寒傳變。必歸陽明。傷寒證治。全藉陽明。欲知里症之寒熱。全在渴、不渴。辨之。此勘傷寒之精要也。
於診法上為第五要訣。凡症屬虛寒者。口多不渴。症屬實熱者。口多燥渴。其常也。若論其變。凡渴喜熱飲者。皆屬痰飲阻中。否則氣不化津。渴喜冷飲者。飲多者火就燥。飲少者濕化火。陽明實熱之渴。大渴引飲。太陰濕熱之渴。渴不引飲。少陰虛熱之渴。口燥而渴不消水。
厥陰風火之渴。口苦而渴則消水。自利而渴者。陽明熱瀉。自利不渴者。太陰寒瀉。胃中液干而欲飲。飲必喜冷而能多。膀胱蓄水而欲飲。飲必吐水而不多。先渴後嘔者。水停心下。先嘔後渴者。火爍胃液。口中乾而消渴者。總屬肝胃熱病。口中和而不渴者。多屬脾腎寒症。
白話文:
第五節·問口渴否
《難經》說:「詢問就能了解病情,這才是醫生的高明之處。」精於詢問的醫生,能從患者當下的症狀探求病因,確定病名,觀察病灶,明瞭病情,推斷病勢,預防病情變化。因此,必須首先詢問患者是否口渴。因為胃是十二經脈的總匯,所有傷寒的傳變,最終都會歸於陽明經。傷寒的診治,完全依靠對陽明經的辨證。想要了解內在寒熱的症狀,全憑口渴與否來判斷。這是診斷傷寒的精髓所在,在診斷方法中是第五個關鍵步驟。
一般來說,症狀屬於虛寒的,大多不口渴;症狀屬於實熱的,大多口乾舌燥。但如果考慮到病情變化,口渴喜喝熱飲的,大多是痰飲阻滯於內;否則就是氣機失調,不能化生津液。口渴喜喝冷飲的,喝得多者是內熱熾盛,喝得少者是濕邪化熱。陽明經實熱引起的口渴,會非常渴,大量飲水;太陰經濕熱引起的口渴,雖然口渴卻不願喝水;少陰經虛熱引起的口渴,口乾舌燥卻喝水不解渴;厥陰經風火引起的口渴,口苦,喝水則解渴。
自行腹瀉並伴有口渴的,是陽明經熱盛瀉下;自行腹瀉但不口渴的,是太陰經寒邪瀉下。胃中津液乾燥而想喝水,喝水一定喜歡喝冷水而且能喝很多;膀胱蓄水而想喝水,喝水則會嘔吐出來,而且喝水量不多。先口渴後嘔吐的,是水停留在心下;先嘔吐後口渴的,是胃液被熱灼傷。口中乾燥且消渴的,都屬於肝胃熱病;口中濕潤而不口渴的,大多屬於脾腎寒症。
2. 第六節·詢二便
《內經》云。中氣不足。溲便為之變。變也者。如中氣不足以禦寒。溲則澄澈清冷。甚則膀胱不約而遺溺。便則溏瀉飧泄。甚則大小腸直傾而洞泄。中氣不足以制熱。溲則水液渾濁。甚則膀胱不利為癃。便則膠閉燥結。甚則大小腸膠結為痢。
【廉勘】觀察二便。西醫於診斷上最為注重。謂二便中往往含有黴菌微蟲。必以化學藥品。投入二便之中。細細辨析。以判其病毒之所在。此種診斷。實堪效法。凡腸寒者溺白。腸熱者溺黃。清白如冷水者為陰寒。渾白如米泔者為濕熱。紅黃色者為實熱。淡黃色者為虛熱。深紅老黃者為肝陽盛。
淺紅淡黃者為腎陰虛。清長而利者。心陽虛而腎氣下陷也。短澀而痛者。心火盛而膀胱熱結也。溺自遺而不知者。病必死。溺極多而虛煩者。病亦危。小兒由睡中遺溺者。謂之尿床。腎與膀胱虛寒也。小兒初溲黃赤色。落地良久。凝如白膏者。謂之溺白。肝熱逼成腎疳也。如飲一溲一。
色亦凝如白膏。味甜無臭者。三消症中之下消也。溺時點滴。尿管痛如刀割者。砂淋、石淋、血淋、膏淋、勞淋等之五淋症也。輕為濕火。重為淋毒。溺時不痛。色凝如膏。細白稠黏者。精濁之候。色如米泔。渾濁滑流者。溺濁之候。一為房事傷腎。一為濕火下注。太陽蓄血在膀胱。
驗其小便之利與不利。陽明蓄血在腸胃。驗其大便之黑與不黑。大抵虛寒之證。大便必或溏或瀉。實熱之證。大便必既燥且結。故凡大便形如鴨糞而稀者寒濕。形如蟹渤而黏者暑濕。下利清穀。有生腥氣者。為陰寒。有酸臭氣者。為積熱。大便色青。形稀而生腥氣重者為脾腎虛寒。
汁黏而臭穢氣重者為肝膽實熱。大便老黃色者為實熱。淡黃色者為虛熱。大便紅如桃漿者為血熱。黑如膠漆者為瘀熱。大便白色者屬脾虛。亦主膽黃。醬色者屬脾濕。亦主腸垢。大便褐色者火重。黑色者火尤重。大便酸臭如壞醋者傷食滯。腥臭如敗卵者傷乳積。大便急迫作聲者小腸熱。
肛門熱灼而痛者直腸熱。
【榮齋按】問大便應瞭解其稀硬度、數量、顏色、有沒有血或黏液。普通腹瀉的大便是稀的(水樣)。數量很多。而痢疾病人的大便,則是很少而有血、黏液或膿。霍亂病人的大便好像淘米水。同時,還應問大便時有沒有痛苦,腹痛還是肛門痛?有沒有「裡急後重」的現象。
(裡急後重,是直腸里一種想解大便的感覺,而實在又解不出大便來,常見於痢疾病人。)
白話文:
第六節·詢二便
《內經》說,中氣不足,小便與大便就會發生變化。什麼樣的變化呢?如果中氣不足以抵禦寒冷,小便就會清澈冰冷,嚴重的話,膀胱失控而尿失禁;大便則會稀溏、水瀉,嚴重的話,大小腸功能失調而腹瀉不止。如果中氣不足以控制體內的熱,小便就會混濁,嚴重的話,膀胱排尿不利而出現尿閉;大便則會乾燥堅硬,嚴重的話,大小腸阻塞而導致痢疾。
觀察二便,在西醫診斷中非常重要,因為二便中往往含有黴菌或微生物。西醫會使用化學藥品檢驗二便,仔細分析,以判斷病毒的種類。這種診斷方法確實值得借鑑。一般來說,腸寒者小便顏色發白,腸熱者小便顏色發黃。小便清白如冷水般,表示陰寒;渾白如米湯般,表示濕熱;紅黃色,表示實熱;淡黃色,表示虛熱;深紅或深黃色,表示肝陽亢盛;淺紅淡黃色,表示腎陰虛;小便清長而排尿順暢,表示心陽虛而腎氣下陷;小便短少澀痛,表示心火旺盛而膀胱熱結;小便不自覺流失,病情危急;小便量多而感到煩躁不安,病情也危急;小兒睡覺時尿床,表示腎與膀胱虛寒;小兒剛出生時小便黃赤,時間久了,顏色凝固如白膏,表示肝熱導致腎臟疾病;如果小便量多,顏色凝固如白膏,味道甜而不臭,是消渴症中的下消;排尿時點滴而下,尿道疼痛如刀割,是砂淋、石淋、血淋、膏淋、勞淋等五種淋病;輕者為濕熱,重者為淋病毒素;排尿時不痛,顏色凝固如膏狀,細白黏稠,是精液混濁的徵兆;顏色如米湯,渾濁而流動順暢,是小便混濁的徵兆,一種是房事傷腎,一種是濕熱下注;太陽經蓄血於膀胱,可從小便的通利與否來驗證;陽明經蓄血於腸胃,可從大便的顏色是否發黑來驗證。總而言之,虛寒證的大便多半稀溏或腹瀉,實熱證的大便則乾燥堅硬。所以,大便像鴨糞一樣稀薄,是寒濕;像蟹肉一樣黏稠,是暑濕;大便稀薄,含有未消化的食物,有腥味,是陰寒;有酸臭味,是積熱;大便青色,稀薄,腥味重,是脾腎虛寒;大便黏稠,臭味重,是肝膽實熱;大便深黃色,是實熱;大便淡黃色,是虛熱;大便紅色如桃漿,是血熱;大便黑色如膠漆,是瘀熱;大便白色,是脾虛,也可能是膽黃;大便醬色,是脾濕,也可能是腸垢;大便褐色,是火熱;大便黑色,火熱更重;大便酸臭如壞醋,是食物積滯;大便腥臭如腐敗的雞蛋,是乳汁積滯;大便急迫且有聲音,是小腸熱;肛門灼熱疼痛,是直腸熱。
榮齋按語:詢問大便的情況,應該了解其軟硬度、數量、顏色,是否有血或黏液。普通的腹瀉,大便稀薄(水樣),量多;而痢疾患者的大便,量少,並伴有血、黏液或膿。霍亂患者的大便像淘米水一樣。同時,還應該詢問排便時是否有痛苦,是腹痛還是肛門痛?是否有「裡急後重」的現象。(裡急後重,是指直腸內有便意,卻排不出大便的感覺,常見於痢疾患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