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九章·傷寒夾證 (12)

回本書目錄

第九章·傷寒夾證 (12)

1. 第三節·夾飲傷寒

(一名傷寒夾水)

【因】素有停飲,外感風寒;或先受風寒,後飲冷水,及恣飲冷茶冷酒,或貪食瓜果生冷。

【證】頭痛身熱,惡寒無汗,胸痞乾嘔,咳吐稀涎。甚則胸脅串痛,喘不得臥。舌苔白滑,甚或黑滑;或半邊夾一二條白色,或中間夾一段白色。

【脈】浮弦而緩,甚則遲弦。仲景所謂傷寒脈浮緩,身但重,無少陰證是也。

【治】先當辛溫發散。輕則蘇羌達表湯加半夏、茯苓;重則小青龍湯加減。如風寒外解,或變心下痞硬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者,即當急下停飲,蠲飲萬靈湯主之。若變腹痛自利,四肢重痛,咳而兼嘔者,即當通陽利水,真武湯加減為主。(本方重用茯苓八錢,去白芍,加乾薑八分拌搗五味子五分,姜半夏四錢。)勢輕者,但用苓朮二陳煎,溫中利水可也。

【秀按】風寒邪從外入,裹其停飲。雖當以小青龍湯,散邪滌飲;然惟夾溢飲症,水流四肢,身體疼重,最為的對。若夾支飲症,咳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,形腫胸滿,喉中如水雞聲者,則當用射干麻黃湯。(射干錢半,麻黃八分,姜半夏二錢,款冬花、紫菀各三錢,五味子、細辛各三分,生薑兩片,紅棗兩枚;去射干、紫菀、款冬、薑棗、五味,加川樸一錢、石膏四錢、杏仁四錢、乾薑一錢、淮小麥三錢,名厚朴麻黃湯,亦治咳而脈浮、喉中水雞聲。)發表下氣,潤燥開痰。四法一方,以分解其外內夾發之證,始有效力。若支飲射肺則肺脹,咳而上氣,煩噪而喘,脈浮者,則當用小青龍加石膏湯,發表利水,豁痰清熱,始效。至若蠲飲萬靈湯,則合小半夏加茯苓、甘遂半夏、十棗三湯為劑;無論心下支飲,膈間留飲,胃腸懸飲,為喘為滿,為痛為脹,為巔眩心悸,為嘔涎吐沫,善用者投無不效。然皆治夾飲之屬實也。惟苓朮二陳及真武加減,一主外飲治脾,一主內飲治腎,則治夾飲之屬虛者也。夾飲症得此七方,則表裡虛實,皆可從此類推矣。

【廉勘】飲入於胃,經火蒸變而稠濁者為痰;未經蒸變而清稀者為水。觀此則痰從火化;水從寒凝。痰能作熱;水能作冷。此夾痰與夾水病源之異也,故其脈舌證治,亦因而各異。一辨其脈:脈必弦,或偏弦,或雙弦,或弦緩,或遲弦,或沉弦,或弦緊類數。二辨其舌:苔多白潤,間有轉黃轉黑者,亦必仍有滑苔;或滿舌黃黑,每夾一二條白色;或舌苔邊尖俱黃,中間辨一段白色;久則舌前半光滑而不生苔,後半白滑而厚。三辨其證:胸脘雖滿痛,按之則軟;略加揉按,轆轆有聲;甚則腸下抽痛,乾嘔短氣,或腰重足腫,下利溺少。四辨其治:風寒夾飲,固當以辛藥散之,溫藥和之。即溫熱症見夾水,雖有表邪,不宜純用辛涼發散,純用則表不能解,而轉見沉困;有里症不可早用苦寒,早用則必轉加昏愦。此水氣鬱遏熱邪,陽氣受困,宜於發表清裡藥中,加辛淡利水利氣之品,以祛水氣。迨水氣去,郁遏發,然後議攻議涼。

白話文:

第三節·夾飲傷寒

本節討論的是傷寒夾雜停飲的病症,又稱傷寒夾水。

成因:體內原本就有積聚的停飲(體液停滯),再感受風寒外邪。或者先受風寒,之後又飲用冷水,或過量飲用冷茶冷酒,或貪食寒涼的瓜果。

症狀:頭痛、發熱、惡寒無汗、胸部痞悶、乾嘔、咳嗽並咳出稀薄的唾液,嚴重者胸脅部串痛、呼吸困難無法平臥,舌苔白滑,嚴重時舌苔黑滑,或舌苔上夾雜一至兩條白色,或舌苔中間夾雜一段白色。

脈象:脈浮而弦且緩,嚴重時脈象遲而弦。這符合張仲景所說的傷寒脈象浮緩,身體沉重,沒有少陰病的症狀。

治療:應先使用辛溫解表藥發散風寒。症狀較輕者,可用蘇羌達表湯加半夏、茯苓;症狀較重者,可用小青龍湯加減。如果風寒表邪已解,或出現心下痞硬、牽引脅下疼痛、乾嘔氣短等症狀,則應立即攻下停飲,用蠲飲萬靈湯主治。如果出現腹痛、大便溏瀉、四肢沉重疼痛、咳嗽兼嘔吐等症狀,則應通陽利水,用真武湯加減(本方重用茯苓八錢,去除白芍,加乾薑八分、五味子五分、乾薑半夏四錢)。症狀較輕者,可用苓朮二陳湯溫中利水即可。

補充說明:風寒外邪入侵,裹挾停飲,雖然應該用小青龍湯散邪祛飲,但只有夾雜溢飲(水液充盈於四肢)、身體疼痛沉重的情況,才最適合此方。如果夾雜支飲(水液停滯於胸肺),出現咳嗽、呼吸急促、氣短不能平臥、身體浮腫、胸部滿悶、喉中聲音如水雞叫等症狀,則應使用射干麻黃湯(射干錢半、麻黃八分、乾薑半夏二錢、款冬花、紫菀各三錢、五味子、細辛各三分、生薑兩片、紅棗兩枚;去射干、紫菀、款冬、薑棗、五味子,加川樸一錢、石膏四錢、杏仁四錢、乾薑一錢、淮小麥三錢,名厚朴麻黃湯,也用於治療咳嗽、脈浮、喉中水雞聲的症狀),以發表下氣、潤燥開痰。

總之,治療此病需根據表裡虛實,運用四種治療方法,才能有效分解外內夾雜的症狀。如果支飲影響到肺部,導致肺脹、咳嗽、氣喘、煩躁、脈浮,則應使用小青龍湯加石膏湯,發表利水、豁痰清熱。至於蠲飲萬靈湯,則結合小半夏加茯苓、甘遂半夏、十棗三湯等藥物組成,無論是心下支飲、膈間留飲、胃腸懸飲,出現喘息、胸悶、疼痛、脹滿、頭暈目眩、心悸、嘔吐涎沫等症狀,使用得當,效果甚佳。但這些方法都適用於夾飲實證。而苓朮二陳湯及真武湯加減,一個主治外飲,調理脾胃;一個主治內飲,調理腎臟,則適用於夾飲虛證。總之,掌握這七個方劑,就可以根據表裡虛實推類治療夾飲了。

辨證論治:飲水進入胃中,經過胃火蒸化後變得稠濁的稱為痰;沒有經過蒸化,仍然清稀的稱為水。由此可見,痰是因火化而成,水是因寒凝而成;痰能生熱,水能生寒。這是夾痰與夾水病因的區別,因此其脈象、舌苔、症狀和治療方法也因此不同。

一、辨脈:脈象必定弦,或偏弦,或雙弦,或弦緩,或遲弦,或沉弦,或弦緊等。 二、辨舌:舌苔多為白潤,偶爾轉黃或轉黑,但仍是滑苔,或滿舌黃黑,夾雜一至兩條白色,或舌苔邊緣尖端黃,中間夾一段白色,久病則舌前半光滑無苔,後半白滑而厚。 三、辨證:胸脘雖然滿悶疼痛,按壓則柔軟,輕輕揉按則有咕嚕聲,嚴重時腸下抽痛、乾嘔氣短,或腰重腳腫、大便溏瀉、小便量少。 四、辨治:風寒夾飲,固然應該用辛味藥物散寒,溫味藥物溫和;即使是溫熱病夾雜水飲,即使有表邪,也不宜單純使用辛涼解表藥物,單純使用則表邪不解,反而更加沉困;有裡證也不宜過早使用苦寒藥物,過早使用則會加重昏迷。因為水氣阻滯,熱邪被遏制,陽氣受損,應該在發表清裡藥物的基礎上,加入辛溫利水利氣的藥物,以祛除水氣,待水氣去除,鬱遏之邪發散後,再考慮攻邪清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