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九章·傷寒夾證 (13)

回本書目錄

第九章·傷寒夾證 (13)

1. 第三節·夾飲傷寒

則無不效者矣。總之夾飲病初起。不外乎風寒外侵。肥甘內滯。氣機因而不利。往往畏風畏寒。汗閉溲閉。咳逆倚息不得臥。甚則膚腫。水為陰邪。故時而頭目眩暈。是水邪怫鬱。陽氣不上升。非痰火濕熱之謂也。總宜以宣氣滌飲。振胃陽以逐寒水。宜汗則汗。宜利則利。隨證酌加他藥。

而不可遽補。雖在高年。亦必先通後補。即補亦惟參、朮、薑、附是宜。如仲景苓桂朮甘湯及理中湯、真武湯輩。為水飲正治之方。縱使久咳肺虛。終是水寒在胃。故雖行補劑。但當壯氣以通陽。不可益陰而助病。若洋參、石斛之養胃。生熟二地之滋陰。麥冬、阿膠之保肺。

兜鈴、蛤殼之清金。貝母、栝蔞輩之滑痰潤燥。則皆宜於夾痰之火燥。適相反於夾飲之水寒。即有熱飲。達表宜越脾加半夏湯。逐里宜己椒藶黃丸及控涎丹。三方加減為宜。時醫不讀《傷寒》《金匱》不知飲證。放棄仲景良方。反有所謂陰虛痰飲者。豈知痰飲為陰盛之病。乃以陰盛而誤認陰虛。

一味清滋。宜乎飲咳久病之數見不鮮也。

【榮齋按】本節證治,俞何兩先生都根據吳坤安《傷寒指掌》而加以經驗化裁,學說已達到「簡而明」的階段。此證初起時,吳氏主張用桂枝、淡乾薑、半夏、茯苓、杏仁、炙草,這方法是根據葉天士,有可靠的療效。另有一種「絡中伏飲」,吳氏也有經驗治法。「他說:如胸脅刺痛,時吐酸水,脈沉弦而口不渴者,此伏飲在絡也;宜桂枝五苓加薑汁炒蒺藜、半夏、全福花主之。

」《全國名醫驗案》卷二載袁桂生治季姓婦風寒夾痰飲一案,證見:咳喘,倚息不得臥,惡寒發熱,頭疼身痛,胸悶不舒,胸痛徹背。脈沉弦而滑,舌苔白膩。藥用:麻黃四分、桂枝四分、淡乾薑五分、北細辛四分、生白芍一錢半、五味子五分、甘草五分、栝蔞仁三錢(杵)、干薤白三錢(白酒搗洗)、姜半夏三錢。服後得汗,而寒熱喘息俱平,惟身痛咳嗽未已。

易方以:桂枝湯加乾薑五味子各五分、細辛三分;兩劑後愈。廉臣先生對此案的評語說:「小青龍湯為治風寒外搏、痰飲內動之主方,臨證善為加減,莫不隨手而愈;況合栝蔞薤白辛滑滌痰,當然奏效更速。接方桂枝湯加味,陳修圓治身痛咳嗽,凡夾痰飲者,輒用五味姜辛推為神應之妙法,故仲景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兩書,不可不悉心研究也。」我認為這個病例,是「夾飲傷寒」用小青龍湯的一個事實,所以把它轉錄過來。

白話文:

總而言之,夾飲病剛開始發作,不外乎是風寒侵襲體外,或是飲食過於肥膩甘甜導致體內積滯,使得氣機運行不順暢。常常會出現怕風怕冷、不出汗、小便不順暢、咳嗽、呼吸困難無法平躺、嚴重時甚至會有皮膚腫脹等症狀。水是屬於陰邪,所以時常會感到頭暈目眩,這是因為水邪鬱積,陽氣無法上升的緣故,並不是所謂的痰火濕熱。治療原則應該以宣暢氣機、排除體內水飲為主,同時要振奮脾胃陽氣,將寒水驅逐出去。該發汗的時候就發汗,該利小便的時候就利小便,並依照個別情況酌加其他藥物。

絕對不可以急著進補。即使是年紀大的病人,也必須先疏通後才能進補。即使要補,也只能使用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附子等溫陽的藥物。像是仲景的苓桂朮甘湯、理中湯、真武湯等方劑,都是治療水飲的標準方。縱使是久咳導致肺虛,根本原因還是胃部有水寒,所以即使要使用補藥,也應該以增強氣機來疏通陽氣為主,不可以滋陰,以免反而助長病情。至於像是西洋參、石斛等滋養胃陰的藥物,或是生地黃、熟地黃等滋陰的藥物,以及麥冬、阿膠等保養肺部的藥物,還有兜鈴、蛤殼等清肺熱的藥物,和貝母、栝蔞等潤燥化痰的藥物,這些都適用於痰火燥熱的病症,與夾飲水寒的情況恰恰相反。如果有熱飲的症狀,想要將藥力發散到體表,應該使用越婢加半夏湯;想要將藥力導入體內,則可以使用己椒藶黃丸或控涎丹等方劑,並依照情況加減藥物。現在的醫生不讀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,不了解飲證,放棄仲景的良方,反而提出所謂的陰虛痰飲的說法。他們不知道痰飲是陰盛的病症,竟然把陰盛誤認為陰虛,一味地使用清熱滋陰的藥物,難怪會有許多久咳不癒的病例出現。

【榮齋按】本節的證治方法,俞和何兩位先生都是根據吳坤安《傷寒指掌》的內容,再結合自己的經驗加以變通,學說已經達到「簡明扼要」的階段。這種病症剛開始發作時,吳先生主張使用桂枝、淡乾薑、半夏、茯苓、杏仁、炙甘草等藥物,這個方法是根據葉天士的經驗,有很好的療效。另外還有一種「絡中伏飲」,吳先生也有經驗治法。他說:「如果胸脅刺痛,時常吐出酸水,脈象沉弦,但口不渴,這是伏飲在經絡的表現;應該使用桂枝五苓散,再加入薑汁炒蒺藜、半夏、全福花等藥物來治療。」《全國名醫驗案》卷二記載袁桂生治療一位季姓婦人風寒夾痰飲的案例,這位婦人出現咳嗽、喘息、無法平躺、怕冷發熱、頭痛身痛、胸悶不舒服、胸痛牽連背部等症狀,脈象沉弦而滑,舌苔白膩。袁先生用麻黃、桂枝、淡乾薑、北細辛、生白芍、五味子、甘草、栝蔞仁(搗碎)、乾薤白(用白酒洗過後搗碎)、薑半夏等藥物來治療,服藥後出了汗,寒熱和喘息的症狀都減輕了,只剩下身體疼痛和咳嗽還沒好。於是袁先生改變藥方,改用桂枝湯加上乾薑、五味子、細辛等藥物,服用兩劑後就痊癒了。廉臣先生對這個案例的評論說:「小青龍湯是治療風寒侵襲體表,痰飲在體內發動的主要方劑,如果能在臨床上靈活加減藥物,幾乎都能藥到病除;況且還加入了栝蔞、薤白等辛溫滑利、能夠滌痰的藥物,效果當然會更快。接續使用的桂枝湯加味,陳修圓用來治療身體疼痛和咳嗽,凡是屬於夾雜痰飲的患者,他都使用五味子、乾薑、細辛等藥物,認為有神效。所以,仲景的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這兩本書,一定要仔細研究才行。」我認為這個病例,是屬於「夾飲傷寒」的證型,使用小青龍湯治療是符合病情的,所以特別將它轉錄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