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42)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42)
1. 第十二節·伏暑傷寒
發白㾦黑疹而解。惟病在中下焦胃腸。夾食積者最多。每用陸氏潤字丸。磨蕩而緩下之。或用枳實導滯丸。消化而輕逐之。此皆治伏暑晚發。博採眾長之療法也。然素心謹慎。選藥制方。大旨以輕清靈穩為主。以近今膏粱體。柔脆居多。故於去病之時。不得不兼顧其虛也。
【榮齋按】本節(伏暑傷寒)俞氏指出「邪伏膜原,外寒搏束而發為實證,邪舍於營,外寒激動而發為虛證。」治療方面:把在膜原氣分的伏邪,區分「傳胃而暑重濕輕,傳脾而濕重暑輕。」的不同病型,訂出不同的治法;把「邪舍於營而在血分「的病型,另立一種治法。
何氏則分析上中下三焦,氣、營、血三分,隨證用藥,較俞氏治法更靈活;他自己也承認是:「博採眾長之療法。」然而,他晚年對伏暑的理解,更有寶貴的實驗。他說:「伏暑解期,以候為期;每五日為一候,非若傷寒溫邪之七日為期也。如第九日有涼汗,則第十日熱解;第十四日有涼汗,則第十五日解;如無涼汗,又須一候矣。以熱解之先一日,必有涼汗,此余所歷驗不爽者。
」他對桂苓甘露飲的用法,也另有一種經驗。他說:「古法所謂桂苓者,先用紫猺桂錢半,泡濃汁,滲入茯苓片一兩五錢,曬乾;然後對症酌用分量,配入煎劑為君。每劑如是,始有捷效。」(見全國名醫驗案類編)這個經驗雖創穫於紹興張畹香(見張氏《溫暑醫旨》),然經過何氏實驗有效而轉載於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中,說明了這經驗更具有可靠性。
白話文:
如果身上出現白色的斑點,接著又出現黑色的疹子,通常代表病情正在好轉。但這種病症主要是在中下焦的胃腸部位。其中,因為飲食積滯而導致的病例最多。通常會使用陸氏的潤字丸,慢慢地磨碎藥丸使其發揮作用,以緩慢的方式來達到瀉下的效果。或是使用枳實導滯丸,幫助消化並輕微地將積滯排除。這些都是治療潛伏暑熱晚發的常用方法,是綜合眾多醫家所長的治療方式。然而,平時在選擇藥物和擬定藥方時,主要會以輕、清、靈活、穩妥為主。因為現在的人,大多體質嬌貴,所以治療疾病時,不得不考慮到他們體虛的情況。
【榮齋的看法】本節(伏暑傷寒)俞氏指出:「邪氣潛伏在膜原,外來寒氣侵襲導致發為實證;邪氣停留在營分,外來寒氣激發導致發為虛證。」在治療方面:將在膜原氣分的潛伏邪氣,區分為「傳入胃部而暑熱較重濕氣較輕,傳入脾臟而濕氣較重暑熱較輕」的不同病型,並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法;另外將「邪氣停留在營分而影響血分」的病型,另外制定一種治療方法。
何氏則分析上中下三焦,以及氣、營、血三方面,根據症狀來用藥,比俞氏的治療方法更靈活;他自己也承認這是「綜合眾多醫家所長的治療方法」。然而,他晚年對於潛伏暑熱的理解,有更寶貴的經驗。他說:「潛伏暑熱的痊癒時間,以病程的節候為準;每五天為一個節候,不像傷寒或溫邪是以七天為一個節候。如果第九天有涼汗出現,那麼第十天就會退熱;如果第十四天有涼汗出現,那麼第十五天就會退熱;如果沒有涼汗,就必須再等一個節候。因為在退熱的前一天,一定會有涼汗出現,這是我多次驗證過沒有錯的。」
他對於桂苓甘露飲的用法,也有一種特別的經驗。他說:「古書所說的桂苓,是要先用紫油桂半錢,泡成濃汁,然後滲入茯苓片一兩五錢,曬乾;然後根據症狀酌量使用,加入煎劑中作為主要的藥材。每一劑藥都這樣做,才能快速見效。」(出自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)這個經驗雖然是紹興的張畹香首創(見張氏《溫暑醫旨》),但經過何氏驗證有效而轉載於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中,說明這個經驗更加可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