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5)
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5)
1. 第一節·發汗劑
何以解風寒之搏束。若一味開表。而不用辛以行水。又何以去其水氣。此方開中有闔。升中有降。真如神龍之變化不測。設非風寒而為風溫。麻桂亦不可擅用。學者宜細心辨證。對證酌用也。
【加減法】渴者去姜半夏。加天花粉三錢。喘者去麻黃。加苦杏仁三錢。小便不利。少腹滿者。重加茯苓六錢。誤飲冷水。寒與水相搏。其人噎者。再加淡附片一錢。但咳而不上氣。脈右浮滑者。去桂枝芍草。加川樸錢半。苦杏仁三錢。生石膏四錢。淮小麥三錢。咳而上氣。
喉中作水雞聲者。亦去桂枝芍草。加射干二錢、款冬花(三錢),紫菀(四錢),大棗(二枚)。如汗解後。肺有支飲而嘔者。去麻、桂、白芍。加浙茯苓四錢。飲去嘔止。
其人形腫者。加苦杏仁三錢。如胃熱上衝。面熱如醉者。加酒炒生錦紋一錢。如咳而上氣。煩躁而喘。脈右浮滑。心下有水而肺脹者。原方加石膏八錢。
越脾加半夏湯,蠲痰發汗法,俞氏經驗方,載《金匱要略》
蜜炙麻黃(一錢),姜半夏(四錢),鮮生薑(一錢),生石膏(四錢),生粉,甘草(八分),大黑棗(四枚泡去皮)
【秀按】外感風寒。激動肺臟痰火。發為喘嗽。目突如脫。右脈浮大者。則以越脾加半夏湯為正治。方用麻黃、生薑開表為君。以辛散外來之風寒。石膏清裡為臣。以寒降上逆之肺火。妙在姜半夏之辛滑滌痰。以開肺氣之壅塞。使以草棗。滋補中氣。緩和諸藥。俾肺竅中之痰涎淨盡。則火無所依傍而自出矣。此為辛散風寒。肅清痰火之良方。
【榮齋按】程鍾齡說:「汗者,散也。《經》云:『邪在皮毛者汗而發之』是也。又云『體若燔炭汗出而散』是也。然有當汗不汗誤人者,有不當汗而汗誤人者,有當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誤人者,有當汗而汗之不中其經,不辨其藥,知發而不知斂以誤人者,是不可以不審也。何則?風寒初客於人也,頭痛發熱而惡寒,鼻塞聲重而體痛;此皮毛受病,法當汗之。
若失時不汗,或汗不如法,以致腠理閉塞,榮衛不通,病邪深入,流傳經絡者有之,此當汗不汗之過也。亦有頭痛發熱與傷寒同,而其人倦怠無力,鼻不塞,聲不重,脈來虛弱,此內傷元氣不足之症;又有勞心好色,其陰虧損,內熱晡熱,脈細數而無力者;又有傷食病胸膈滿悶,吞酸噯腐,日晡潮熱,氣口脈緊者;又有寒痰厥逆,濕淫腳氣,內癰外癰,瘀血凝結,以及風溫濕溫,中暑自汗諸症;皆有寒熱,與外感風寒,似同而實異,若誤汗之,變症百出矣。所謂不當汗而汗者此也。
若夫症在外感應汗之例,而其人臍之左右上下,或有動氣,則不可以汗。《經》云:『動氣在右,不可發汗,汗則衄而渴,心煩,飲水即吐。動氣在左,不可發汗,汗則頭眩,汗不止,筋惕肉瞤。動氣在上,不可發汗,汗則氣上衝,正在心中。動氣在下,不可發汗,汗則無汗,心大煩骨節疼,目運,食入則吐,舌不得前。
白話文:
第一節·發汗劑
要如何解除風寒的侵襲?如果只是一味地用藥物打開體表,而不使用辛味的藥材來疏通體內的水分,又要如何去除體內的水氣呢?這個方子既有打開體表的藥材,也有收斂的藥材;既有向上提升的藥材,也有向下沉降的藥材,真的就像神龍變化莫測。假如不是風寒而是風溫,麻黃和桂枝也不可以隨便使用。學習的人應該仔細辨別證候,針對病症來斟酌用藥。
【加減法】
如果口渴,就去除方中的生薑和半夏,加入三錢天花粉。如果氣喘,就去除麻黃,加入三錢苦杏仁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小腹脹滿,就加重茯苓的用量到六錢。如果誤喝了冷水,導致寒氣和水氣相互搏結,病人出現噎住的感覺,就再加入一錢淡附片。如果只是咳嗽而沒有氣喘,脈象右寸浮滑,就去除桂枝、白芍和甘草,加入一錢半川樸、三錢苦杏仁、四錢生石膏和三錢淮小麥。如果咳嗽又氣喘,喉嚨裡發出像水雞叫的聲音,也要去除桂枝、白芍和甘草,加入二錢射干、三錢款冬花、四錢紫菀和二枚大棗。如果發汗後,肺部有痰飲而出現嘔吐,就去除麻黃、桂枝和白芍,加入四錢浙茯苓,喝完藥後痰飲消除,嘔吐就會停止。
如果身體出現浮腫,就加入三錢苦杏仁。如果胃熱上衝,臉色發紅像喝醉酒一樣,就加入一錢酒炒過的生錦紋。如果咳嗽、氣喘、煩躁不安、脈象右寸浮滑,心下有水飲並且肺脹,就在原方中加入八錢石膏。
越婢加半夏湯,是蠲痰發汗的方法,是俞氏的經驗方,記載在《金匱要略》中。
藥方內容:蜜炙麻黃(一錢)、姜半夏(四錢)、鮮生薑(一錢)、生石膏(四錢)、生粉、甘草(八分)、大黑棗(四枚泡過後去皮)。
【秀按】
外感風寒,激發肺部的痰火,導致氣喘咳嗽,眼睛突出,右脈浮大,這時就應該用越婢加半夏湯來治療。方中用麻黃和生薑來發汗,打開體表,散除外來的風寒,作為君藥。用石膏清熱降火,治療上逆的肺火,作為臣藥。妙在用姜半夏的辛滑之性來化痰,開通阻塞的肺氣。再用甘草和大棗來滋養中氣,緩和藥性,使肺竅中的痰涎完全清除,那麼火就沒有依附的地方而自然消退了。這是一個辛散風寒,清除痰火的好方子。
【榮齋按】
程鍾齡說:「發汗就是疏散。《內經》說:『邪氣在皮膚毛孔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散發它』,又說『身體像被火燒一樣,只要汗出就能散熱』。然而,有些情況是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反而誤事的,有些是不應該發汗卻發汗反而誤事的,有些是應該發汗卻不能發汗反而妄自發汗誤事的,還有一些是應該發汗卻發汗的方法不對,沒有辨明藥物的特性,只知道發散而不知道收斂而誤事的,這些都是不可以不仔細審慎的。為什麼呢?風寒剛開始侵襲人體的時候,會出現頭痛、發熱、怕冷、鼻塞、聲音變重、身體疼痛,這些都是皮膚毛孔受到病邪侵犯的症狀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
如果錯過了發汗的時機,或是發汗的方法不對,導致皮膚毛孔閉塞,氣血運行不暢,病邪深入體內,傳到經絡,這就是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的過錯。也有一些情況是,雖然出現頭痛發熱,跟傷寒的症狀相似,但病人卻感到疲倦無力,鼻塞不嚴重,聲音不變重,脈象虛弱,這是內傷導致元氣不足的症狀;還有一些人因為勞心過度、沉迷於酒色,導致陰液虧損,體內發熱,尤其是在午後發熱,脈象細而無力;還有些人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胸膈滿悶,吞酸噯氣,每天下午會出現發熱,脈象緊繃;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寒痰阻塞氣機,或是因為濕氣導致腳氣,或是出現內部的癰瘡或外部的癰瘡,或是因為瘀血凝結,以及風溫、濕溫、中暑自汗等各種症狀,這些都會出現寒熱,跟外感風寒的症狀很像,但本質卻不一樣,如果誤用發汗的方法,就會導致各種變症出現。這就是所謂的不應該發汗卻發汗的情況。
如果遇到屬於外感應發汗的情況,但是病人的肚臍周圍,上下左右有氣在跳動,就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。《內經》說:『氣在右側跳動,不能發汗,發汗的話會導致流鼻血、口渴、心煩、喝水就會吐。氣在左側跳動,不能發汗,發汗的話會導致頭暈、汗流不止、肌肉抽搐。氣在上部跳動,不能發汗,發汗的話會導致氣往上衝,好像要衝到心臟。氣在下部跳動,不能發汗,發汗的話反而沒有汗,會感到心煩,骨節疼痛,眼睛昏花,吃東西就吐,舌頭僵硬無法伸出。』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