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4)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4)
1. 第四節·傷寒兼瘧
(一名寒瘧俗稱脾寒病)
【因】外因多風寒暑濕。內因多夾食夾痰。其病有日髮間日發之殊。其證有經病腑病臟病之異。且必寒熱往來。確有定候。方謂之瘧。與乍寒乍熱。一日二三度發。寒熱無定候者迥異。其病新久輕重不一。全在臨證者。細審病源。辨明病狀之寒熱虛實。病所之經絡腑臟。應以溫涼補瀉耳。先述痎瘧。
【證】痎瘧因風寒而發。初起惡寒無汗。頭身俱痛。繼即寒熱往來。發有定期。深者間日一發。極深者三日一發。發冷時形寒戰慄。齒齘齘然有聲。面頭手足皆冷。甚則口唇指甲皆青。發冷過期。即發大熱。皮膚壯熱色赤。頭甚痛。呼吸粗。渴欲飲冷。神倦嗜睡。或心煩懊憹。
少則二三時。多則四五時。周身大汗。諸證若失。依此反復而作。累月經年。纏綿難愈。舌苔白滑而膩。甚或灰膩滿布。
【脈】沉弦而遲。沉為在臟。弦遲者多寒。此內經所謂邪氣內薄五臟。橫連膜原。其道遠。其氣深。故休數日乃作也。亦即後賢所謂三陰瘧。俗稱脾寒病。四日兩頭是也。
【治】必先辨其脅下有塊與否。無塊者。脾臟積水與頑痰也。輕則清脾飲(浙茯苓六錢、川桂枝一錢、炒冬朮錢半、清炙草五分、姜半夏四錢、炒廣皮二錢、川樸、草果、柴胡、黃芩各一錢、小青皮八分、生薑二片、大紅棗二枚、煎成、熱退時服、忌酸冷油膩)送下除瘧勝金丸(酒炒透常山四兩、草果、檳榔、製蒼朮各二兩、共為細末、水法小丸。外用半貝丸料為衣。
每服二十丸、至三十丸)溫利積水。消化頑痰。重則補中益氣湯加減。(別直參,炙綿耆、炒冬朮各錢半、清炙草八分、姜半夏三錢、炒廣皮一錢、川柴胡六分、醋炒青皮七分、生薑一錢、紅棗二枚)。送下痎瘧除根丸(煉人言八毫、真綠豆細粉一錢、巴霜九釐二毫、辰砂三分、須研極勻、至無聲為度、用白蜜作二十丸、生甘草末為衣、每服一粒)溫補中氣。吐下頑痰。
有塊者。脾臟敗血與陳莝也。先與十將平痎湯。(酒炒常山錢半、檳榔三錢、草果仁、春砂仁各八分、醋炒三稜、莪朮、青皮、姜半夏、炒廣皮各一錢、烏梅肉三分。)送下鱉甲煎丸(炙鱉甲、牙硝各十二分、柴胡炒蜣螂各六分、乾薑、大黃、桂枝、石韋、川樸、紫葳、赤芍、丹皮、䗪蟲、阿膠、姜半夏各五分、炙蜂房四分、射干、黃芩、炒鼠婦各三分、桃仁、瞿麥各二分、葶藶、人參各一分、以上二十三味為末、取煅灶下灰一斗、清酒一斗五升浸灰、俟酒盡一半入鱉甲於中、煮令如膠、絞取汁、納諸藥、煎為丸、如桐子大、空心服七丸、日三服。)開豁痰結。
攻利營血。以消瘧母。瘧母消。痎自除。至若風寒變瘧。多發於深秋初冬。暑濕化瘧。多發於夏末秋初。而痰食化瘧。陰虛化瘧。勞役化瘧。及婦人郁瘧。小兒胎瘧。四時皆有。惟疫瘧不常有。爰將因證脈治。二條述如下。
【榮齋按】瘧疾若無他種特殊症狀的,則兩三發後,可設法使它不再發,叫做「截瘧」。截瘧必於兩三發後者,因發過兩三次後,病人之抗毒力已生出不少,得截瘧的藥劑相助,可以遏止了。截早則抗毒力未足,不能得效的。截瘧方劑,據陸淵雷先生經驗:《外臺》療瘧丸最效——知母、常山、甘草;此方本是丸方,作煎劑也好,須於瘧發前後四小時間各服一次,即不復發。
一,風寒瘧(俗稱傷寒變瘧。一名正瘧)
【因】淺者、先受風寒。繼而變瘧。隨感隨發。深者、夏傷於暑。久伏陰分。至深秋重感冷風。新邪引動伏邪而發瘧。
【證】瘧因風寒轉變者。初起惡寒無汗。頭疼身痛。繼即邪傳少陽。寒已而熱。熱已而汗。寒長熱短。確有定候。胸脅痞滿。嘔吐黃涎。舌苔白多黃少。或兩邊白滑。中心灰膩。若伏暑重感冷風而發者。初起寒多熱少。肢冷脅痛。渴喜熱飲。飲即吐涎。繼則寒熱並重。或寒輕熱重。舌苔白滑。略兼黃色。或灰膩色。
【脈】右浮滑。左弦緊者。內經所謂先傷於寒。後傷於風。病以時作。名曰寒瘧是也。若右浮緩而滑。左沉弦而遲。《金匱》所謂寒多者名曰牡瘧。外臺改為牝瘧是也。
【治】寒瘧宜先與蘇羌達表湯。發汗散寒。繼與柴胡枳桔湯。輕劑以和解之。服一二劑後。瘧發寒熱並重者。則以柴芩雙解湯。重劑以和解之。俟病勢轉輕。則用小柴胡湯。方中東參用常山(二錢)拌炒以截之。牝瘧宜先與柴胡桂薑湯。和解溫透。服後。表寒去而伏暑外潰。熱重寒輕者。則以新加木賊煎清泄之。或用蒿芩清膽湯涼解之。
【榮齋按】何廉臣先生在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中曾說:「瘧疾因於風寒者多,初起無汗,當用發散,如羌防蘇葛之類;若在深秋初冬,寒重無汗,口不渴,脈弦緩者,當用麻桂各半湯。又有一種寒瘧發厥者,多由內伏寒飲,醒後多吐稀痰,是其明證;此為高年所最忌,治宜鎮逆溫化。」特錄於此,以資互闡。
二,暑濕瘧(俗稱暑濕化瘧一名時瘧。)
【因】內經謂夏傷於暑。秋必痎瘧。但暑必挾濕。當辨其暑重於濕者為暑瘧。濕重於暑者為濕瘧。
【證】暑瘧初起。寒輕熱重。口渴引飲。心煩自汗。面垢齒燥。便閉溺熱。或瀉不爽。舌苔黃而糙澀。甚或深黃而膩。或起芒刺。或起裂紋。濕瘧初起。寒熱身重。四肢倦怠。肌肉煩疼。胸腹痞滿。胃鈍善嘔。便溏溺澀。舌苔白滑厚膩。甚則灰而滑膩。或灰而糙膩。舌邊滑潤。
【脈】右弦洪搏數。左弦數者。瘧因於暑。金匱所謂弦數者多熱是也。若右弦滯。左沉弦細軟者。瘧因於濕。《金匱》所謂沉細者濕痹是也。
【治】暑瘧。先與蒿芩清膽湯清其暑。暑熱化燥者。則用柴胡白虎湯清其燥。若兼肢節煩疼者。去柴芩加桂枝(五分)以達肢。兼胸痞身重者。去柴芩花粉。加蒼朮(一錢)以化濕。肺中氣液兩虧者。去柴芩。加西洋參(錢半至二錢)以益氣生津。濕瘧先與柴平湯燥其濕。濕去而熱多寒少。
胸膈滿痛者。則以柴胡陷胸湯寬其胸。胸寬而熱透口燥。溺短赤澀者。則以桂苓甘露飲(川桂枝二分拌飛滑石六錢、赤苓、豬苓各二錢、澤瀉錢半、生曬術五分、生石膏、寒水石各研細四錢)。辛通以清化之。
【榮齋按】桂枝白虎湯為治暑瘧的正方,葉天士謂此方二進必愈,確是實際經驗。濕瘧治法,何廉臣先生在全國名醫驗案卷四第十頁指出:「濕瘧之為病,當辨濕重於熱者,藿香正氣散加減;熱重於濕者,蒼朮白虎湯加減。」
三,痰瘧
【因】或肺胃素有痰飲。或膜原積濕釀痰。或夏令乘涼飲冷。坐臥濕地。濕鬱化痰。皆能變瘧。
【證】痰踞肺胃者。初起咳嗽痰多。胸痞嘔吐。頭目暈眩。寒從背起。熱已微汗。舌苔白滑。甚則白滑厚膩。痰阻膜原者。初起胸膈痞滿。心煩懊憹。頭眩口膩。咯痰不爽。間日發瘧。舌苔粗如積粉。捫之糙澀。
【脈】弦而滑。此《金匱》所謂瘧脈自弦也。滑則為痰。故俗稱無痰不成瘧。
【治】必以消痰為主。在肺胃、先與越婢加半夏湯。開肺和胃。繼與柴胡枳桔湯加炒川貝(三錢)炒常山(二錢)、劫而截之。在膜原、先與柴胡達原飲。和解三焦。繼與大柴胡湯。加檳榔(三錢)和解兼下。痰除則瘧自止。惟肥人痰多者。寒戰時。間有痰迷清竅。昏厥不語者。
最險。急與淡薑湯調下《局方》妙香丸。開竅導痰以救之。救之稍緩。老年及小兒。每多痰壅氣閉而死。
四,食瘧
【因】飲食不節。飢飽不常。胃氣受傷而成。恣食瓜果油膩者獨多。
【證】胸滿腹痛。噯腐吞酸。噫氣惡食。食即嘔逆。寒熱交作。舌苔白膩而厚。或黃厚而膩。
【脈】右緊盛。或滑而有力。此《內經》所謂飲食自倍。腸胃乃傷。俗稱無食不成瘧是也。
【治】當分緩急輕重。勢緩而輕者。只須柴平湯加萊菔子(二錢)拌炒春砂仁(八分)、小青皮(一錢)、和解兼消。不應。則求其屬以消之。屬於瓜果。加公丁香(七支)、白蔻末(七分)、屬於油膩。加芒硝(三分)、拌炒枳實(二錢)。炒山楂(四錢)。若羊肉積。非毛慄殼灰不能消。
牛肉積非稻草灰汁不能化。食消則瘧自除。若挾濕者。食雖消化。瘧仍不止。則用大橘皮湯溫化之。濕已化熱者。則用增減黃連瀉心湯清泄之。熱急而重。脘腹刺痛脹悶者。必先用備急丸(生川軍末乾薑末各一錢、巴豆霜一分、共研極勻、蜜丸、如綠豆大、每服三丸、不知、更服三丸、腹鳴吐下、便愈)。或吐或瀉以逐之。
繼與小柴胡湯。益氣以和解之。
五,陰虛瘧(統稱虛瘧)
【因】或素體陰虛而病瘧。或久瘧不愈而陰虛。然有胃陰虛。脾陰虛。肝陰虛。腎陰虛之別。當審其因而治之。
【證】胃陰虛者。申酉時寒熱交作。寒輕熱重。甚則但熱不寒。少氣煩郁。手足熱甚。氣逆欲嘔。肌肉消爍。口渴自汗。舌苔黃燥起刺。中有直裂。脾陰虛者。間日發瘧。寒熱自汗。發於未時者。至丑時而熱退。發於丑時者。至未時而熱退。面白神餒。聲微氣怯。心悸肢軟。
肌肉消瘦。口乾不思飲。飲則嘔水。腹痛腸鳴。舌質粗澀。苔灰而干。或舌心雖灰。無甚苔垢。肝陰虛者。瘧髮間日。日暮時寒輕熱重。發於申酉時者。每至寅卯時微汗而熱退。身體枯瘦。頭目暈眩。肢節痠痛。筋脈拘攣。腰痛溺澀。少腹脹滿。舌紫而赤。甚或紅如胭脂。腎陰虛者。
間日發瘧。先熱後寒。寒短熱長。發於子時者。每至午時而熱方退淨。腰脊痠痛。心煩口燥。兩顴微紅。足後跟痛。甚或夢泄遺精。兩腿痿軟。舌絳胖嫩。或舌黑燥而無刺。
【脈】右弦大而數者。《內經》所謂陰氣先傷。陽氣獨發。名曰癉瘧是也。右弦軟細弱者。內經所謂病至善嘔。嘔已乃衰。足太陰之瘧也。左關尺弦小搏數者。《內經》所謂腹中悒悒。小便如癃。足厥陰之瘧也。左關尺沉細虛數者。《內經》所謂病藏於腎。因遇大暑。或有所用力。邪氣與汗皆出。名曰溫瘧是也。
【治】胃陰虛瘧。先與人參白虎湯。加鮮石斛(四錢)、蔗漿梨汁(各一瓢沖)甘寒法以退其熱。繼與麥門冬湯加減。(原麥冬三錢、西洋參二錢、生甘草八分、鮮官棗四枚、北秫米五錢、仙半夏一錢、建蘭葉三錢、鮮稻穗露一兩沖)甘潤法以救胃陰。脾陰虛瘧。先與加味何人飲。
(生首烏四錢、潞黨參三錢、生黃耆二錢、歸身錢半、新會皮、蘇佩蘭各一錢、煨生薑五分、大南棗二枚。)斂補法以截其瘧。繼與補陰益氣煎。滋補法以復其陰。肝陰虛瘧。先與加減追瘧飲。(生首烏四錢、當歸二錢、生白芍三錢、清炙草五分、青蒿腦錢半、生鱉甲五錢、銀胡錢半、地骨皮六錢、醋炒青皮八分、井水河水合煎)。清斂法以截其瘧。
繼與四物絳覆湯。加陳阿膠(二錢)、炙鱉甲(五錢)、清滋法以濡血絡。腎陰虛瘧。先與阿膠黃連湯。加制首烏(四錢)炙鱉甲(五錢)。清斂法以截其瘧。繼與坎氣潛龍湯。滋潛法以復真陰。
【榮齋按】虛人久瘧,或瘧久虛弱者,可用《必讀》截瘧飲——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砂仁、草果、橘紅、五味子、烏梅、甘草。若前症多寒象者,宜補中益氣湯加姜附。至於首烏治虛瘧,《本草綱目》不提及,而張景岳有「何人飲」,用首烏、人參。惲鐵樵先生治虛瘧,常用小柴胡湯加鮮首烏,頗有療效。
六,勞瘧
【因】中氣素虛。遇勞即發。或一二月而愈。或半年一年不愈。或由禁截太早。或由口腹不慎。
【證】寒熱往來。病以時作。輕則晝發。發時短而漸早。深則夜發。發時長而漸晏。或間一日而發。或間二日而發。肢冷自汗。神倦嗜臥。寒重熱輕。食少便溏。舌苔白而嫩滑。或淡灰薄潤。
【脈】右細軟而弱。或虛大無力。多由勞役過度。飲食失節。內傷脾陽而發瘧也。
【治】法當補氣升陽以和解之。先與補中益氣湯加減。繼則健脾和胃以斂補之。四獸飲為主(別直參、炒於朮、浙茯苓、姜半夏各錢半、廣皮一錢、炙草六分、草果五分、烏梅二分、生薑一錢、紅棗四枚)。
七,郁瘧
【因】初病氣鬱。久必絡瘀。甚則累及陽維。皆能釀變瘧狀。
【證】寒熱如瘧。發作有時。胸滿脅痛。至夜尤甚。少腹脹滿。便溏不爽。舌色紫黯而潤。或舌邊紫而苔糙白。
【脈】左弦而澀。弦為氣鬱。澀則血結。此絡瘀在肝。肝病善作寒熱也。
【治】初與清肝達郁湯疏其氣。繼以加減小柴胡湯通其瘀。氣血調暢。寒熱自除。終用四物絳覆湯。養血濡絡以善其後
八,胎瘧
凡幼小及壯年。初次患瘧者為胎瘧。小兒尤多。紹俗通稱開行(行音杭)
【因】發於初春冬季者。風寒居多。發於夏秋之間者。暑濕居多。其中多挾痰食。
【證】先寒後熱。熱已而汗。發作有時。胃鈍善嘔。因於風寒者。怕冷無汗。頭身俱痛。舌苔白薄而滑。因於暑濕者。體疼肢懈。熱多煩渴。舌苔黃白相兼。挾痰食者。咳嗽痰涎。噯腐吞酸。舌苔白膩而厚。或黃厚而膩。若襁褓小孩。寒則戰慄。熱則氣怯神昏。狀如驚癇。當因時辨證。不可誤認為驚癇。妄用挑法。
【脈】弦緊弦遲者。風寒變瘧也。弦洪弦滯者。暑濕化瘧也。弦滑有力者。痰凝也。弦實有力者。食積也。
【治】壯年初次病瘧者。審其因而治之。方法已詳前列。若小孩體更柔脆。易虛易實。選藥制方。尤宜靈活。先分寒熱之多少。寒多熱少者。先與蔥豉荷米煎。加生薑(一分)、細芽茶(二分)、微發其汗以和之。繼與平胃散。(製蒼朮二分、川樸三分、廣皮四分、炙草二分、)加草果仁(二分)、炒常山(二分)、以截之。終與冰糖烏梅湯。
(冰糖一錢、烏梅肉一分、用水一茶鍾、濃煎半鍾)。甘酸養胃以善其後。熱多寒少者。先與白虎湯。(知母一錢、生石膏錢半、生甘草三分、生粳米三十粒、荷葉包)。加草果仁(二分)、炒常山(三分)、辛涼消痰以截之。繼與五汁一枝煎。去紫蘇旁枝、生薑汁二味。加冰糖(一錢)。
重湯燉溫服。輕清甘潤以補之。寒熱平均者。則以半貝薑茶飲。(姜半夏、川貝、生薑、細芽茶各三分、用陰陽水兩茶鍾、煎成一鍾)。溫清並用以和之。次分新久。新瘧先截後補。久瘧先補後截。其大要也。然必要分陽分陰分。晝發而病在陽分氣虛者。肢厥汗多。則以露姜飲。
(別直參三分、生薑二分、用陰陽水兩鍾、煎成一鍾、露一宿服)。溫補陽氣以截之。病在陰分血虛者。夜熱神煩。則以首烏鱉甲湯(生首烏、炙鱉甲各一錢、烏梅肉二分、冰糖八分、用雪水滾水兩鍾、煎成一鍾、去渣溫服)。清滋陰血以截之。
【榮齋按】胎瘧之病,古無此名,其說始於萬氏兒科。前明萬密齋說:「凡幼小及壯年,初次患瘧者,皆為胎瘧,當審其因而治之。因於風寒者從風寒治,因於暑濕者從暑濕治,因於痰食者從痰食治。大旨先分寒熱之多少;寒多熱少者,先與香蘇蔥豉湯發其表,繼與平胃散加草果、常山,除其瘧。熱多寒少者,先與柴胡白虎湯解其熱,繼與白虎湯加常山、草果、平其瘧。
」此萬氏治胎瘧之方法,俞氏把它掌握起來,運用起來,成為有力的一個武器。
九,疫瘧
【因】大約有四。一由嵐瘴蒸毒。二由陰水蘊毒。三由屍疰客忤。四由氣候不正之時毒。皆能變瘧。
【證】瘴毒初起。即身重迷悶。口喑不語。繼即譫語狂言。或寒微熱甚。或寒甚熱微。胸痞腹滿。舌苔灰膩滿布。或白厚而膩。水毒初起。寒重熱輕。胸膈滿痛。揉按則漉漉有聲。乾嘔短氣。或吐清水。甚則腹痛便泄。肢冷足腫。腰重溺少。舌苔白潤。或舌尖邊俱黃。中夾一段白色。
客忤初起。寒熱日作。間有譫語。夜多惡夢時或躁擾。心悸膽怯。多生恐怖。舌苔淡白。間挾淡灰。時毒初起。風毒則頭痛怕風。始雖寒熱日作。繼即熱多寒少。咽痛喉腫。或發痄腮。或發紅痧。或發赤癍。舌苔白薄。邊尖紅燥。穢毒則頭重腹痛。胸脘痞滿。噁心欲嘔。腹痛悶亂。
寒熱交作。不甚分明。舌苔黃白相兼。或夾灰膩。
【脈】右寸伏。兩關弦滑者。此由天氣炎熱。山氣黴蒸。猝中嵐瘴之毒也。雙弦而緩。甚則弦遲者。此由水氣鬱遏。陽氣受困。內傷陰凝之毒也。乍大乍小。乍數乍疏者。此由素性屬陰。膽氣不壯。猝被客忤。俗稱夜發為鬼瘧者是也。兩手浮弦而數者。此手太陰與足少陽經同受風毒也。兩手弦細而緩者。此手太陰與足太陰經同受穢毒也。
【治】瘴毒先與《局方》妙香丸。宣竅導痰、以醒其神。繼與藿香正氣湯。調沖紫金片。(文蛤四錢。毛茨菇二錢五分、辰砂、腰黃各二錢、紅牙大戟、千金霜各一錢八分、蘇合香一錢、冰片五分、當門子三分各研細末、再同研極勻、米糊印成小片、曬燥、瓷瓶密藏、每服三分至五分、極重一錢)。避瘴解毒。
以除其瘧。終用柴平湯合除瘧勝金丸。化濕泄熱。以芟其根。水毒先與苓朮二陳煎。化氣利水。以解陰毒。繼與柴平湯加炒常山(二錢)、草果仁(八分)、溫中滌涎。以截其瘧。終與香砂二陳湯。芳淡溫化。以和胃氣。客忤先與蘇合香丸。
(蘇合香、安息香、廣木香各二兩、犀角、麝香、梅冰、香附、乳香、沉香、丁香、冬朮各一兩、共研極勻、蜜丸、作二百丸、以辰砂一兩為衣、蠟匱、此從王晉三新定)辛香開發以除邪。繼與溫膽湯加減。(淡竹茹三錢、姜半夏二錢、炒廣皮錢半、辰茯神、青龍齒、左牡蠣、各四錢川桂枝、清炙草各五分、紫金片三分、烊沖)辛通鎮攝以壯膽、若時毒由於厲風者。則以荊防敗毒散加減。
(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連翹、牛蒡各三錢、柴胡、前胡各錢半、羌活、獨活各一錢、橘紅、枳殼、桔梗各二錢、紫金片、生甘草各一錢、研粗末每服七錢、開水泡取清湯、隨漱隨咽、日二服、夜二服)、辛散風毒以解表。癍痧尚未盡透者。急與透癍解毒湯。(連翹、薄荷、炒牛蒡各二錢、蟬衣一錢、淡豆豉二錢、鮮蔥白二枚切、大青葉、鮮桑葉、腦頭各四錢、先用野菰根二兩、鮮西河柳三錢、煎湯代水)。竄經透絡以提癍。
癍痧透淨。津氣受傷者。則以人參白虎湯。加鮮生地(一兩)、鮮石斛(四錢)、鮮茅根(八錢)、大生津液以善後。由於臭穢者。先與藿香正氣湯加紫金片。芳香避穢以解毒。毒解穢除。繼與香砂二陳湯加炒穀麥芽。溫和胃氣以善後。
【秀按】俞君審因辨證。對症施治。可謂知無不言。言無不盡。治瘧一道。殆無遺蘊。至若截瘧以常山草果最效。半貝丸(生半夏、生川貝各三錢、研細、薑汁搗勻為丸、每服三釐至五釐、生熟湯送下、)亦驗。若三陰老瘧。痎瘧除根丸如神。截止後。仍須服藥以調理之。庶免復發增重。
【榮齋按】關於疫瘧,俞何原作,俱失重心;由於紹興在那個年代裡,不發生過疫瘧,兩先生又不肯無中生有,捏造治驗,所以說理比較零亂些。現在我把一九三四年江蘇省如皋縣中醫公會巡迴診療隊工作報告,摘錄於下,以充實治例。因如皋縣及其附近地區,在這一年秋季,曾發生過大流行性的疫瘧。
根據報告上說:「照保甲調查,各區染疫者多至五、六萬人,一甲內,最少有半數以上之住戶,患此疫瘧,每保中死亡者約計三十人,總共已達五千人以上。」報告者:為實地參加巡迴診療工作的黃星樓先生。
他說:致疫原因,入夏氣候太涼,大暑中霪雨不止,華氏寒暑表最高不出九十度以上,雖盛夏朝暮猶著夾衣;迨立秋後,天氣忽暖,寒暑表常達百度,夜靜又恆降至八十度左右,寒暖不時,病根因茲潛伏;加以近月餘來,天干少雨,氣候異常亢燥,伏邪乘機暴發,宜乎斯症之猛且烈也。
疫病症狀,始則憎寒戰慄,繼則壯熱無汗,或熱後微汗,間日輕重,熱退不清,頭痛腦脹,肢節痠麻,胸膈痞滿,飲食減少,面色黃滯,舌苔白膩,間有吐瀉;久延失治,則發斑疹,出白㾦,或昏熱頭汗,或譫語發狂,或舌黑便難,或下血吐蛔,甚則面赤足冷,夜熱神糊,氣喘呃逆,煩躁瘛瘲等現象。
病名考證,前賢論疫,以喻嘉言、張石頑、吳又可、雷少逸諸家為最詳,茲擇要節錄於後:喻氏謂四時不正之氣,感之者因而致病,初不名疫也,因病致死,病氣屍氣,混和不正之氣,斯為疫矣!又云溫暑熱濕之氣,交結互蒸,人在其中,無隙可避,焉能倖免?張氏謂疫邪皆由濕熱鬱蒸而發,人觸之者,皆從口鼻流入膜原,而至陽明之經,陽明居太陽之裡,少陽之表,為三陽之中道,邪犯膜原,當從和解,兼以逐穢。
吳氏謂瘧二三發,或七八發後,忽然晝夜發熱,煩渴不惡寒,舌苔生刺,心腹痞滿,飲食不進,此疫瘧也。雷氏謂疫瘧之為病,因天時寒熱不正,邪氣乘虛而襲膜原,欲出表而不能透達,欲陷里而未得空隙,故作寒熱往來,或一日二三次,或一次,無定期;寒輕熱重,口渴有汗,右脈多勝於左,沿門合境,長幼相似,此疫瘧也。證諸各家論說,驗之當前症狀,斯名疫瘧。
處方撮要疫邪初發,宜藿香正氣散;兼濕熱者,宜甘露消毒丹;神昏悶亂者,宜清芬闢疫湯;濕重鬱悶者,宜開鬱通絡飲;兼濕溫者,宜三仁湯;先寒後熱者,宜小柴胡湯;寒熱便秘者,宜大柴胡湯;熱多寒少者,宜白虎加桂枝湯;瘟疫瘴瘧,宜解毒萬病丹;夾痰者宜常山飲,夾食者宜清脾飲。此數方,不過略舉其例。他如兼溫熱者,仍須以溫熱門中諸法治之。
【廉勘】前哲皆謂瘧不離乎少陽。故治瘧皆遵仲景法。多用小柴胡湯加減。執死法以治活病。學識如張景岳徐靈臺魏玉橫諸公。尚犯此弊。何論其他。豈知葉天士先生早經申明。謂瘧之為病。因暑挾痰食而發者居多。初起必胸膈不寬。嘔吐不食。豈非食物停滯而為痰乎。即久瘧不已而成瘧母。
亦多因頑痰與瘀血互結為患。大方瘧證。須分十二經。與咳證相等。幼稚患瘧。多因脾胃受病。乃幼科多以小柴胡去參。或加香薷,葛根之屬。適犯張鳳逵《治暑全書》曰。柴胡劫肝陰。葛根竭胃汁。致變屢矣。後賢學博如張千里。亦謂江浙人病多挾濕。輕投柴葛提劑。瞑眩可必。
獲效猶賒。葉氏忌用。實閱歷之言。徐氏妄評。乃拘泥之說。劉河間所以有古法不可盲從之激論也。醫學淵博如王孟英。亦謂瘧疾本是感證。不過輕於傷寒耳。近世南方正傷寒少。溫熱暑濕之病多。瘧亦正瘧少。時瘧多。溫熱暑濕。既不可以麻桂正傷寒法治之。時瘧豈可以小柴胡正瘧法治之哉。
必當辨其為風溫。為濕溫。為暑熱。為伏邪。仍以時感法清其源耳。執是三說以觀之。柴胡治瘧之流弊。信而有徵。故予治瘧。多遵葉法。凡夏秋之間。先辨暑與濕。暑瘧多燥。其治在肺。桂枝白虎湯為主。濕瘧多寒。其治在脾。藿香正氣散加減。暑濕並重。治在脾胃。桂苓甘露飲加減。
若兼痰多者。加半夏、川貝。食滯者。加枳實、青皮。屢投輒驗。間有不驗者。則用除瘧勝金丸以截之。或用金雞納霜丸以劫之。亦多默收敏效。久瘧則明辨氣血陰陽。陽虛氣餒者。四獸飲為主。陰虛血熱者。青蒿鱉甲湯加桑葉、首烏、烏梅。瘧母則用活血通絡湯送鱉甲煎丸。
外貼鱉莧膏。信任持久者。亦收成績。其餘諸瘧。及傷寒轉瘧。悉遵氏成法。奏功亦速。
【榮齋按】關於瘧疾用柴胡的標準,根據何廉臣先生看法,同意葉天士、張鳳逵、張千里、王孟英諸家,認為:「正瘧可用,暑濕瘧不可用。」莫枚士在《研經言說》:「傷寒邪從表入,其里無根,以柴胡提之則出,夏秋之病,新涼在外,而蘊暑在中,其里有根,若以柴胡提之,則外邪雖解,而內熱即升,往往有耳聾目赤,譫語神昏,汗漏體枯,延成不治者。」他從實際問題里,肯定了柴胡的可用與不可用,是比較有依據。
然而日人湯本求真,卻另有一說,他認為:「仲景之書用柴胡皆有胸脅苦滿證,今乃施諸胸脅苦滿而寒熱往來者,其應如響;不僅瘧疾如是,其他病亦然。無胸脅苦滿症者,用之則無效。」是則柴胡之能治瘧疾,在胸脅苦滿而不在寒熱。陸淵雷先生流行病須知里,更作了詳細的分析。
他說:「用柴胡之證候,在古醫書曰「胸脅苦滿」。此「滿」字須讀作「悶」,意即胸口自覺氣悶也。然通常之胸悶,由於胃病,其悶之重心在當心口,此非柴胡所主,宜黃連黃芩之類;胸脅苦滿之悶,重心乃在兩旁肋骨之內,似脹似痛,又似窒塞,甚者,以指頭沿肋骨圈下向上挖按,則堅硬而痛,若是者,為柴胡之的證。」
又按:廉臣先生此條勘語。系概括本節的九個瘧型而言,不是單指疫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