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4)
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4)
1. 第一節·發汗劑
【秀按】此即《肘後》蔥豉粳米煎加簿荷。《內經》所謂因其輕而揚之也。治小兒傷寒初起一二日。頭痛身熱。發冷無汗。藥雖輕穩。用之輒效。醫者勿以平淡而忽之。查王氏《外臺》。有升麻、葛根者。甚則有加麻黃者。有加麻、葛、梔子者。有加梔、芩、石膏、葛根者。
有加童便者。有加葛根、生薑、粳米者。有加葛根、粳米者。有加葳蕤、粳米、鼠屎者。有加冬花、麥冬、桔梗、甘草、檳榔、生地汁者。有加天冬、百部、紫菀、川貝、葛根、白前、廣皮、生薑者。有加杏仁、童便者。有加生地、生薑、童便者。有加葳蕤、羚角、人參者。
對證選用。投無不效。
新加三拗湯,宣上發汗法,俞氏經驗方
帶節麻黃(六分),荊芥穗(二錢),苦桔梗(一錢),金橘餅(一枚),苦杏仁(一錢半),蘇薄荷(一錢),生甘草(五分),大蜜棗(一枚)
【秀按】太陽經為一身之外衛。主皮毛。而皮毛又為肺之合。故足太陽與手太陰二經之病。往往互見。如《傷寒論》頭痛惡寒。固太陽經症。鼻鳴而喘。即肺經症矣。此以麻黃湯去桂枝為君。而麻黃留節。發中有收。苦杏仁留尖取其發。留皮取其澀。略杵取其味易出。甘草生用。
補中有散。三味與仲景法相拗故名。俞氏佐以荊、薄疏風。桔、甘宣上。使以橘餅、蜜棗。辛甘微散。變仲景峻劑為平劑。以治風傷肺、寒傷太陽、頭痛惡寒、無汗而喘、咳嗽白痰等證。效如桴鼓。可謂屢用達藥。善於化裁者矣。
【榮齋按】「達藥」二字,出南齊《褚氏遺書》,見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》總論。它的意義,大概是指喚得應,拿得穩的藥物。
麻附五皮飲,溫下發汗法,俞氏經驗方
麻黃(一錢),淡附片(八分),浙苓皮(三錢),大腹皮(二錢),細辛(五分),新會皮(錢半),五加皮(三錢),生薑皮(一錢)
【秀按】此以仲景麻附細辛湯。合華元化五皮飲為劑。君以麻黃。外走太陽而上開肺氣。臣以辛附。溫化腎氣。佐以五皮。開腠理以達皮膚。為治一身盡腫。化氣發汗之良方。
【廉勘】麻黃雖為發汗之峻品。而用於水腫證。其力較減。其性反緩者。以水氣抵抗之力大也。妙在下行之性。又能利溺。故前哲於水腫證。多用麻黃者以此。惜世俗無普通醫識。輒畏麻黃如虎。致良藥見棄。良可慨焉。但必須先煎數沸。掠去浮沫。以減麻烈之性。庶無流弊。
小青龍湯,化飲發汗法,俞氏經驗方,載《傷寒論》
麻黃(八分),姜半夏(三錢),炒乾姜(八分拌搗五味子三分),川桂枝(一錢),北細辛(五分),白芍(一錢),清炙草(六分)
【秀按】風寒外搏。痰飲內伏。發為痰嗽氣喘者。必須從小青龍加減施治。蓋君以麻、桂辛溫泄衛。即佐以芍、草酸甘護營。妙在乾薑與五味拌搗為臣。一溫肺陽而化飲。一收肺氣以定喘。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。細辛之辛潤行水。則痰飲悉化為水氣。自然津津汗出而解。若不開表而徒行水。
白話文:
第一節 發汗劑
【秀按】這就是《肘後備急方》中的蔥豉粳米湯,再加薄荷。這也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用輕的藥物向上宣散」的道理。 用來治療小孩子剛開始得傷寒的一兩天,出現頭痛、發熱、發冷、沒有汗的症狀,藥性雖然輕微平和,但使用後往往有效。醫生不要因為藥性平淡就忽略它。查看王氏的《外台秘要》,有的方子會加入升麻、葛根,嚴重的會加入麻黃,有的會加麻黃、葛根、梔子,有的會加梔子、黃芩、石膏、葛根。
有的方子會加入童子小便,有的會加入葛根、生薑、粳米,有的會加入葛根、粳米,有的會加入萎蕤、粳米、鼠屎,有的會加入冬花、麥冬、桔梗、甘草、檳榔、生地汁,有的會加入天冬、百部、紫菀、川貝、葛根、白前、廣陳皮、生薑,有的會加入杏仁、童子小便,有的會加入生地、生薑、童子小便,有的會加入萎蕤、羚羊角、人參。
根據不同的症狀選擇合適的方子,使用後沒有不見效的。
新加三拗湯,是宣發上焦發汗的方法,是俞氏的經驗方。
帶節的麻黃(六分),荊芥穗(二錢),苦桔梗(一錢),金橘餅(一枚),苦杏仁(一錢半),蘇薄荷(一錢),生甘草(五分),大蜜棗(一枚)。
【秀按】太陽經是身體外表的屏障,主管皮膚毛髮,而皮膚毛髮又與肺相合。所以足太陽經和手太陰肺經的疾病,常常會同時出現。例如《傷寒論》中說的頭痛惡寒,是太陽經的症狀,鼻鳴喘息,則是肺經的症狀。這個方子是以麻黃湯去掉桂枝作為主藥,而麻黃保留莖節,意在發散中兼有收斂的作用。苦杏仁保留尖端,取其發散之性,保留皮,取其澀斂之性,稍微搗碎,容易使藥味釋放出來。甘草生用,有補益中兼有散發的作用。這三味藥的用法與張仲景的方法相反,所以叫做「拗」。俞氏加上荊芥、薄荷來疏散風邪,桔梗、甘草宣發上焦。用橘餅、蜜棗,用辛甘的味道來微微發散,將仲景的峻猛的方劑變為平和的方劑,用來治療風邪傷肺,寒邪傷太陽,頭痛惡寒,無汗而喘,咳嗽白痰等症狀,效果非常顯著,可以說是每次用藥都能見效,真是善於靈活運用藥物的人。
【榮齋按】「達藥」這兩個字,出自南齊《褚氏遺書》,見於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》總論。它的意思是,大概是指那些隨叫隨到、能發揮作用的藥物。
麻附五皮飲,是溫下發汗的方法,是俞氏的經驗方。
麻黃(一錢),淡附片(八分),浙茯苓皮(三錢),大腹皮(二錢),細辛(五分),新會陳皮(一錢半),五加皮(三錢),生薑皮(一錢)。
【秀按】這個方子是以仲景的麻黃附子細辛湯,結合華元化的五皮飲而成。以麻黃作為主藥,向外走太陽經而向上打開肺氣;用附子、細辛作為輔助,溫化腎氣;佐以五皮,打開皮膚紋理,使之能達到皮膚。是治療全身水腫,化解體內水氣,發汗的良方。
【廉勘】麻黃雖然是發汗的峻猛藥物,但用於治療水腫的症狀時,它的作用反而減弱,藥性反而變得緩和,這是因為水氣的抵抗力很大。它的妙處在於它有向下的特性,又能利尿。所以,古代的醫家在治療水腫時,多會使用麻黃,原因就在這裡。可惜的是,現在一般人不具備醫學常識,往往把麻黃看得像老虎一樣可怕,以致於良藥被拋棄,真是令人感嘆。但必須先煎煮幾次,撇去浮沫,以減輕麻黃藥性的猛烈,這樣才不會有弊端。
小青龍湯,是化解痰飲發汗的方法,是俞氏的經驗方,記載於《傷寒論》。
麻黃(八分),姜半夏(三錢),炒乾薑(八分拌搗五味子三分),川桂枝(一錢),北細辛(五分),白芍(一錢),炙甘草(六分)。
【秀按】外感風寒,體內潛伏著痰飲,引發痰嗽氣喘的症狀,必須從小青龍湯加減來治療。因為以麻黃、桂枝辛溫發散,來驅除衛外的風寒,同時又佐以芍藥、甘草酸甘來保護營血。妙處在於用乾薑與五味子拌炒後作為輔助藥,一個溫補肺陽以化解痰飲,一個收斂肺氣以平定喘息。再用半夏的辛滑來降痰,細辛的辛潤來行水。這樣,痰飲就都化為水氣,自然會津津有汗而出,症狀也就解除了。如果只是單純地利水而不開表,效果就不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