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4)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4)
1. 第四節·傷寒兼瘧
(一名寒瘧俗稱脾寒病)
【因】外因多風寒暑濕。內因多夾食夾痰。其病有日髮間日發之殊。其證有經病腑病臟病之異。且必寒熱往來。確有定候。方謂之瘧。與乍寒乍熱。一日二三度發。寒熱無定候者迥異。其病新久輕重不一。全在臨證者。細審病源。辨明病狀之寒熱虛實。病所之經絡腑臟。應以溫涼補瀉耳。先述痎瘧。
【證】痎瘧因風寒而發。初起惡寒無汗。頭身俱痛。繼即寒熱往來。發有定期。深者間日一發。極深者三日一發。發冷時形寒戰慄。齒齘齘然有聲。面頭手足皆冷。甚則口唇指甲皆青。發冷過期。即發大熱。皮膚壯熱色赤。頭甚痛。呼吸粗。渴欲飲冷。神倦嗜睡。或心煩懊憹。
白話文:
寒瘧,俗稱脾寒病,多因外感風寒暑濕,或內傷飲食、痰濕引起。這種病症有每日發作、隔日發作的區別,也有經脈病變、腑臟病變、臟器病變的差異。但寒瘧一定有寒熱交替、發作時間固定的特徵,與突然發冷發熱、一日發作兩三次、寒熱不定的疾病截然不同。寒瘧的病程長短、輕重程度各不相同,醫生必須仔細觀察病人的病因、病狀,辨別寒熱虛實、病變的經絡、腑臟,再用溫涼補瀉的藥物來治療。
痎瘧是因風寒而起,初期會出現惡寒無汗、頭身疼痛的症狀,接著就出現寒熱交替,發作時間固定。病症嚴重的,會隔天發作一次,非常嚴重的則三天發作一次。發冷時,病人會感到寒冷、顫抖,牙齒打顫,面部、頭部、手腳冰冷,嚴重時甚至口唇、指甲都發青。發冷過後,就會發熱,皮膚發熱發紅,頭部劇痛,呼吸粗重,口渴想喝冷水,精神倦怠想睡覺,或心煩意亂。
少則二三時。多則四五時。周身大汗。諸證若失。依此反復而作。累月經年。纏綿難愈。舌苔白滑而膩。甚或灰膩滿布。
【脈】沉弦而遲。沉為在臟。弦遲者多寒。此內經所謂邪氣內薄五臟。橫連膜原。其道遠。其氣深。故休數日乃作也。亦即後賢所謂三陰瘧。俗稱脾寒病。四日兩頭是也。
【治】必先辨其脅下有塊與否。無塊者。脾臟積水與頑痰也。輕則清脾飲(浙茯苓六錢、川桂枝一錢、炒冬朮錢半、清炙草五分、姜半夏四錢、炒廣皮二錢、川樸、草果、柴胡、黃芩各一錢、小青皮八分、生薑二片、大紅棗二枚、煎成、熱退時服、忌酸冷油膩)送下除瘧勝金丸(酒炒透常山四兩、草果、檳榔、製蒼朮各二兩、共為細末、水法小丸。外用半貝丸料為衣。
白話文:
發病時間短則兩三小時,長則四五小時,全身大汗淋漓,各種症狀消失,然後反覆發作,持續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,纏綿難愈。舌苔白滑且膩,甚至滿布灰膩。脈象沉弦而遲,沉則病在臟腑,弦遲則多為寒症。這正如《內經》所言,邪氣內侵五臟,橫貫經絡,病邪深入臟腑,故發病間隔較長,需數日才能發作。這也是後世醫家所稱的三陰瘧,俗稱脾寒病,每四天發作一次,發病時間在清晨或傍晚。治療要先辨別患者脅下是否有腫塊,無腫塊者,多為脾臟積水或頑痰。輕症可用清脾飲治療,重症則需服用除瘧勝金丸,並以半貝丸為藥丸外衣。
每服二十丸、至三十丸)溫利積水。消化頑痰。重則補中益氣湯加減。(別直參,炙綿耆、炒冬朮各錢半、清炙草八分、姜半夏三錢、炒廣皮一錢、川柴胡六分、醋炒青皮七分、生薑一錢、紅棗二枚)。送下痎瘧除根丸(煉人言八毫、真綠豆細粉一錢、巴霜九釐二毫、辰砂三分、須研極勻、至無聲為度、用白蜜作二十丸、生甘草末為衣、每服一粒)溫補中氣。吐下頑痰。
有塊者。脾臟敗血與陳莝也。先與十將平痎湯。(酒炒常山錢半、檳榔三錢、草果仁、春砂仁各八分、醋炒三稜、莪朮、青皮、姜半夏、炒廣皮各一錢、烏梅肉三分。)送下鱉甲煎丸(炙鱉甲、牙硝各十二分、柴胡炒蜣螂各六分、乾薑、大黃、桂枝、石韋、川樸、紫葳、赤芍、丹皮、䗪蟲、阿膠、姜半夏各五分、炙蜂房四分、射干、黃芩、炒鼠婦各三分、桃仁、瞿麥各二分、葶藶、人參各一分、以上二十三味為末、取煅灶下灰一斗、清酒一斗五升浸灰、俟酒盡一半入鱉甲於中、煮令如膠、絞取汁、納諸藥、煎為丸、如桐子大、空心服七丸、日三服。)開豁痰結。
白話文:
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,溫暖利水,消化頑固的痰液。病情嚴重者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加減(別直參,炙綿耆、炒冬朮各一錢半,清炙草八分,姜半夏三錢,炒廣皮一錢,川柴胡六分,醋炒青皮七分,生薑一錢,紅棗二枚)。服用完畢後,再服用痎瘧除根丸(煉人言八毫、真綠豆細粉一錢、巴霜九釐二毫,辰砂三分,研磨至極其細膩,無聲為度,用白蜜做成二十丸,生甘草末包裹,每次服用一粒),溫補中氣,吐出頑固的痰液。
如果出現有塊狀物,那是因為脾臟積聚了敗血和陳舊的積食。先服用十將平痎湯(酒炒常山錢半,檳榔三錢,草果仁、春砂仁各八分,醋炒三稜、莪朮、青皮、姜半夏、炒廣皮各一錢,烏梅肉三分)。服用完畢後,再服用鱉甲煎丸(炙鱉甲、牙硝各十二分,柴胡炒蜣螂各六分,乾薑、大黃、桂枝、石韋、川樸、紫葳、赤芍、丹皮、䗪蟲、阿膠、姜半夏各五分,炙蜂房四分,射干、黃芩、炒鼠婦各三分,桃仁、瞿麥各二分,葶藶、人參各一分,以上二十三味藥研磨成粉末,取煅灶下灰一斗,清酒一斗五升浸泡灰燼,等到酒剩下一半時,加入鱉甲,煮到像膠狀,濾取汁液,加入藥粉,煎成丸子,如桐子大小,空腹服用七丸,每天服用三次)。可以開通痰結。
攻利營血。以消瘧母。瘧母消。痎自除。至若風寒變瘧。多發於深秋初冬。暑濕化瘧。多發於夏末秋初。而痰食化瘧。陰虛化瘧。勞役化瘧。及婦人郁瘧。小兒胎瘧。四時皆有。惟疫瘧不常有。爰將因證脈治。二條述如下。
【榮齋按】瘧疾若無他種特殊症狀的,則兩三發後,可設法使它不再發,叫做「截瘧」。截瘧必於兩三發後者,因發過兩三次後,病人之抗毒力已生出不少,得截瘧的藥劑相助,可以遏止了。截早則抗毒力未足,不能得效的。截瘧方劑,據陸淵雷先生經驗:《外臺》療瘧丸最效——知母、常山、甘草;此方本是丸方,作煎劑也好,須於瘧發前後四小時間各服一次,即不復發。
白話文:
治療瘧疾,要攻破營血中的邪氣,以消滅瘧疾的根源。瘧疾的根源消除,痎症自然消失。至於風寒引起的瘧疾,多發生在深秋初冬;暑濕引起的瘧疾,多發生在夏末秋初;而痰食、陰虛、勞役、婦女鬱結、小兒胎熱引起的瘧疾,則一年四季皆有可能發生,只有疫病引起的瘧疾並不常見。因此,治療瘧疾要根據病症和脈象,對症下藥。
治療瘧疾,若沒有其他特殊症狀,可以在發病兩三次後,設法阻止它再次發作,這就是「截瘧」。截瘧一定要在兩三次發作後進行,因為發病兩三次後,病人的抗病能力已經增強了不少,服用截瘧藥物可以幫助遏止病情的發展。如果太早截瘧,病人抗病能力不足,藥物就無法發揮作用。截瘧方劑,根據陸淵雷先生的經驗,《外臺》中的「療瘧丸」最有效,藥方是知母、常山、甘草。這個藥方原本是丸劑,煎服也可以,需要在瘧疾發作前後四個小時各服用一次,就可以防止再次發作。
一,風寒瘧(俗稱傷寒變瘧。一名正瘧)
【因】淺者、先受風寒。繼而變瘧。隨感隨發。深者、夏傷於暑。久伏陰分。至深秋重感冷風。新邪引動伏邪而發瘧。
【證】瘧因風寒轉變者。初起惡寒無汗。頭疼身痛。繼即邪傳少陽。寒已而熱。熱已而汗。寒長熱短。確有定候。胸脅痞滿。嘔吐黃涎。舌苔白多黃少。或兩邊白滑。中心灰膩。若伏暑重感冷風而發者。初起寒多熱少。肢冷脅痛。渴喜熱飲。飲即吐涎。繼則寒熱並重。或寒輕熱重。舌苔白滑。略兼黃色。或灰膩色。
【脈】右浮滑。左弦緊者。內經所謂先傷於寒。後傷於風。病以時作。名曰寒瘧是也。若右浮緩而滑。左沉弦而遲。《金匱》所謂寒多者名曰牡瘧。外臺改為牝瘧是也。
白話文:
一、風寒瘧(俗稱傷寒變瘧。一名正瘧)
病因:
- **輕者:**先受風寒,繼而轉變成瘧疾。隨感隨發。
- **重者:**夏天受暑熱,邪氣潛伏在身體陰寒部位。等到深秋時節,再次受寒風侵襲,新邪氣引動舊邪氣而發病。
症狀:
- 由於風寒轉變而成的瘧疾,初期會出現惡寒無汗、頭痛身痛。
- 繼而邪氣傳入少陽經,寒邪退去後發熱,熱退後出汗。寒長熱短,發作時間固定。
- 胸脅部脹滿,嘔吐黃色唾液,舌苔白色多,黃色少,或兩邊白滑,舌頭中心灰膩。
- 若伏暑後再次受寒風而發病,初期寒多熱少,肢體冰冷,脅肋疼痛,口渴喜喝熱飲,喝了就吐唾液。
- 隨後寒熱並重,或寒輕熱重。舌苔白滑,略帶黃色,或灰膩色。
脈象:
- 右手寸脈浮滑,左手寸脈弦緊,符合《內經》中「先傷於寒,後傷於風,病以時作,名曰寒瘧」的描述。
- 若右手寸脈浮緩而滑,左手寸脈沉弦而遲,符合《金匱》中「寒多者名曰牡瘧」的描述,而《外臺》中將其改稱為「牝瘧」。
【治】寒瘧宜先與蘇羌達表湯。發汗散寒。繼與柴胡枳桔湯。輕劑以和解之。服一二劑後。瘧發寒熱並重者。則以柴芩雙解湯。重劑以和解之。俟病勢轉輕。則用小柴胡湯。方中東參用常山(二錢)拌炒以截之。牝瘧宜先與柴胡桂薑湯。和解溫透。服後。表寒去而伏暑外潰。熱重寒輕者。則以新加木賊煎清泄之。或用蒿芩清膽湯涼解之。
白話文:
治療寒瘧,宜先服用蘇羌達表湯以散寒發汗。繼而服用柴胡枳桔湯以和解。服藥一至兩劑後,若瘧疾發作時寒熱並重,則以柴芩雙解湯重劑和解。待病情轉輕,則用小柴胡湯,方中用常山拌炒以截瘧。牝瘧宜先服用柴胡桂薑湯,溫和解表透邪。服藥後,表寒去除,而伏暑外潰,熱重寒輕者,則以新加木賊煎清泄之,或用蒿芩清膽湯涼解之。
【榮齋按】何廉臣先生在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中曾說:「瘧疾因於風寒者多,初起無汗,當用發散,如羌防蘇葛之類;若在深秋初冬,寒重無汗,口不渴,脈弦緩者,當用麻桂各半湯。又有一種寒瘧發厥者,多由內伏寒飲,醒後多吐稀痰,是其明證;此為高年所最忌,治宜鎮逆溫化。」特錄於此,以資互闡。
二,暑濕瘧(俗稱暑濕化瘧一名時瘧。)
【因】內經謂夏傷於暑。秋必痎瘧。但暑必挾濕。當辨其暑重於濕者為暑瘧。濕重於暑者為濕瘧。
【證】暑瘧初起。寒輕熱重。口渴引飲。心煩自汗。面垢齒燥。便閉溺熱。或瀉不爽。舌苔黃而糙澀。甚或深黃而膩。或起芒刺。或起裂紋。濕瘧初起。寒熱身重。四肢倦怠。肌肉煩疼。胸腹痞滿。胃鈍善嘔。便溏溺澀。舌苔白滑厚膩。甚則灰而滑膩。或灰而糙膩。舌邊滑潤。
白話文:
榮齋按:
何廉臣先生在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中曾說:「瘧疾由於風寒者居多,初期無汗,應當使用發散藥物,例如羌活、防風、蘇葉、葛根等;若是深秋初冬,寒邪重且無汗,口不渴,脈象弦而緩者,應當使用麻黃桂枝各半湯。此外,還有一種寒瘧發作時伴隨昏厥的,多是由於體內積聚寒飲所致,醒來後常常吐出稀薄的痰液,這是明顯的症狀;這種病症對於老年人來說最為忌諱,治療應以鎮逆溫化為原則。」我特地將這段話記錄下來,希望能與大家共同研討。
二、暑濕瘧(俗稱暑濕化瘧,又名時瘧)
病因:
《內經》中說:「夏季傷於暑,秋季必發痎瘧。」但暑邪必然會伴隨濕邪,應當區分暑邪重於濕邪者為暑瘧,濕邪重於暑邪者為濕瘧。
症狀:
暑瘧:
- 初期寒輕熱重,口渴欲飲,心煩自汗,面容憔悴,牙齒乾燥,大便不通,小便熱,或瀉而不爽。
- 舌苔黃而粗糙,甚至深黃而膩,或出現芒刺或裂紋。
濕瘧:
- 初期寒熱交加,身體沉重,四肢乏力,肌肉痠痛,胸腹脹滿,胃脘沉悶,易於嘔吐,大便稀溏,小便澀滯。
- 舌苔白而滑潤厚膩,甚至灰白而滑潤或灰白而粗糙,舌邊光滑潤澤。
【脈】右弦洪搏數。左弦數者。瘧因於暑。金匱所謂弦數者多熱是也。若右弦滯。左沉弦細軟者。瘧因於濕。《金匱》所謂沉細者濕痹是也。
【治】暑瘧。先與蒿芩清膽湯清其暑。暑熱化燥者。則用柴胡白虎湯清其燥。若兼肢節煩疼者。去柴芩加桂枝(五分)以達肢。兼胸痞身重者。去柴芩花粉。加蒼朮(一錢)以化濕。肺中氣液兩虧者。去柴芩。加西洋參(錢半至二錢)以益氣生津。濕瘧先與柴平湯燥其濕。濕去而熱多寒少。
白話文:
脈象右邊弦而洪大且跳動頻數,左邊也弦數,這是暑邪引起的瘧疾。金匱要略裡所說的弦數脈多半是熱證。如果右邊弦而遲滯,左邊沉而弦細軟,這是濕邪引起的瘧疾。《金匱要略》裡所說的沉細脈是濕痹。
治療暑瘧,先用蒿芩清膽湯清暑熱。暑熱化燥者,則用柴胡白虎湯清燥。若兼有肢節煩疼,去掉柴胡、黃芩,加桂枝以達肢節。兼有胸悶、身體沉重,去掉柴胡、黃芩、花粉,加蒼朮以化濕。肺中氣液兩虧,去掉柴胡、黃芩,加西洋參以益氣生津。濕瘧先用柴平湯燥濕。濕去而熱多寒少。
胸膈滿痛者。則以柴胡陷胸湯寬其胸。胸寬而熱透口燥。溺短赤澀者。則以桂苓甘露飲(川桂枝二分拌飛滑石六錢、赤苓、豬苓各二錢、澤瀉錢半、生曬術五分、生石膏、寒水石各研細四錢)。辛通以清化之。
【榮齋按】桂枝白虎湯為治暑瘧的正方,葉天士謂此方二進必愈,確是實際經驗。濕瘧治法,何廉臣先生在全國名醫驗案卷四第十頁指出:「濕瘧之為病,當辨濕重於熱者,藿香正氣散加減;熱重於濕者,蒼朮白虎湯加減。」
白話文:
胸部和膈膜感到滿悶疼痛,可以用柴胡陷胸湯來舒緩胸部。如果胸部舒緩後,出現熱氣逼人、口乾舌燥、小便量少、顏色深紅且澀的症狀,可以用桂苓甘露飲來治療,以辛辣的藥物通暢經絡,用清涼的藥物化解病邪。
三,痰瘧
【因】或肺胃素有痰飲。或膜原積濕釀痰。或夏令乘涼飲冷。坐臥濕地。濕鬱化痰。皆能變瘧。
【證】痰踞肺胃者。初起咳嗽痰多。胸痞嘔吐。頭目暈眩。寒從背起。熱已微汗。舌苔白滑。甚則白滑厚膩。痰阻膜原者。初起胸膈痞滿。心煩懊憹。頭眩口膩。咯痰不爽。間日發瘧。舌苔粗如積粉。捫之糙澀。
【脈】弦而滑。此《金匱》所謂瘧脈自弦也。滑則為痰。故俗稱無痰不成瘧。
【治】必以消痰為主。在肺胃、先與越婢加半夏湯。開肺和胃。繼與柴胡枳桔湯加炒川貝(三錢)炒常山(二錢)、劫而截之。在膜原、先與柴胡達原飲。和解三焦。繼與大柴胡湯。加檳榔(三錢)和解兼下。痰除則瘧自止。惟肥人痰多者。寒戰時。間有痰迷清竅。昏厥不語者。
白話文:
三、痰瘧
【病因】
- 可能是肺胃原本就有痰飲積聚。
- 可能是脾胃積濕釀成痰濁。
- 可能是夏天貪涼飲冷,或久坐濕地,導致濕氣鬱積化為痰濁。
- 以上這些因素都能導致瘧疾。
【症狀】
- 痰積在肺胃者:初期咳嗽痰多,胸悶氣短,嘔吐,頭暈眼花,背部發冷,發熱後微汗,舌苔白滑,嚴重時舌苔白滑厚膩。
- 痰阻於膜原者:初期胸膈痞滿,心煩意亂,頭暈口粘,咳痰不暢,隔日發瘧,舌苔粗糙如積粉,觸摸起來粗糙不平。
【脈象】
- 脈象弦而滑。這正是《金匱要略》中所說“瘧脈自弦”。滑脈代表痰濁,所以民間有“無痰不成瘧”的說法。
【治療】
- 必須以消痰為主。
- 痰積在肺胃者:先服用越婢加半夏湯,以開肺和胃。然後服用柴胡枳桔湯,並加入炒川貝(三錢)、炒常山(二錢),以截斷瘧疾。
- 痰阻於膜原者:先服用柴胡達原飲,以和解三焦。然後服用大柴胡湯,並加入檳榔(三錢),以和解兼下。
- 痰除則瘧疾自止。
- 對於肥胖痰多者,寒戰發作時,可能會出現痰迷清竅,昏厥不語的狀況。
最險。急與淡薑湯調下《局方》妙香丸。開竅導痰以救之。救之稍緩。老年及小兒。每多痰壅氣閉而死。
四,食瘧
【因】飲食不節。飢飽不常。胃氣受傷而成。恣食瓜果油膩者獨多。
【證】胸滿腹痛。噯腐吞酸。噫氣惡食。食即嘔逆。寒熱交作。舌苔白膩而厚。或黃厚而膩。
【脈】右緊盛。或滑而有力。此《內經》所謂飲食自倍。腸胃乃傷。俗稱無食不成瘧是也。
【治】當分緩急輕重。勢緩而輕者。只須柴平湯加萊菔子(二錢)拌炒春砂仁(八分)、小青皮(一錢)、和解兼消。不應。則求其屬以消之。屬於瓜果。加公丁香(七支)、白蔻末(七分)、屬於油膩。加芒硝(三分)、拌炒枳實(二錢)。炒山楂(四錢)。若羊肉積。非毛慄殼灰不能消。
白話文:
最危險的情況,要趕快用淡薑湯調服《局方》的妙香丸來解毒。要開竅導痰來救治,如果救治緩慢,老年人和小孩,很容易因為痰壅氣閉而死亡。
飲食不節制,飢飽無常,胃氣受傷就會導致瘧疾。經常吃瓜果油膩食物的人更容易得病。
症狀包括胸悶腹痛、噯氣吞酸、打嗝惡食、吃東西就嘔吐、寒熱交替、舌苔白膩厚,或者黃厚膩。
脈象是右邊脈搏緊而盛,或者滑而有力。這符合《內經》中所說的“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”,也就是俗稱的“無食不成瘧”。
治療要分輕重緩急。病情緩慢輕微的,只要用柴平湯加入萊菔子、拌炒春砂仁、小青皮,和解兼消即可。如果效果不好,就要根據病因來治療。如果是吃瓜果引起的,就加公丁香、白蔻末;如果是吃油膩食物引起的,就加芒硝、拌炒枳實、炒山楂。如果是羊肉積食,就必須用毛栗殼灰才能消解。
牛肉積非稻草灰汁不能化。食消則瘧自除。若挾濕者。食雖消化。瘧仍不止。則用大橘皮湯溫化之。濕已化熱者。則用增減黃連瀉心湯清泄之。熱急而重。脘腹刺痛脹悶者。必先用備急丸(生川軍末乾薑末各一錢、巴豆霜一分、共研極勻、蜜丸、如綠豆大、每服三丸、不知、更服三丸、腹鳴吐下、便愈)。或吐或瀉以逐之。
繼與小柴胡湯。益氣以和解之。
白話文:
牛肉積食,用稻草灰汁無法消化,若能消化,瘧疾自然消失。如果夾雜濕氣,即使消化了食物,瘧疾仍舊不會停止,就要用大橘皮湯溫和化解濕氣。濕氣轉為熱氣的,就用增減黃連瀉心湯清泄熱氣。如果熱氣急迫而嚴重,脘腹刺痛脹悶,必須先用備急丸,或吐或瀉來驅除。之後再服用小柴胡湯,益氣和解。
五,陰虛瘧(統稱虛瘧)
【因】或素體陰虛而病瘧。或久瘧不愈而陰虛。然有胃陰虛。脾陰虛。肝陰虛。腎陰虛之別。當審其因而治之。
【證】胃陰虛者。申酉時寒熱交作。寒輕熱重。甚則但熱不寒。少氣煩郁。手足熱甚。氣逆欲嘔。肌肉消爍。口渴自汗。舌苔黃燥起刺。中有直裂。脾陰虛者。間日發瘧。寒熱自汗。發於未時者。至丑時而熱退。發於丑時者。至未時而熱退。面白神餒。聲微氣怯。心悸肢軟。
肌肉消瘦。口乾不思飲。飲則嘔水。腹痛腸鳴。舌質粗澀。苔灰而干。或舌心雖灰。無甚苔垢。肝陰虛者。瘧髮間日。日暮時寒輕熱重。發於申酉時者。每至寅卯時微汗而熱退。身體枯瘦。頭目暈眩。肢節痠痛。筋脈拘攣。腰痛溺澀。少腹脹滿。舌紫而赤。甚或紅如胭脂。腎陰虛者。
白話文:
五,陰虛瘧(統稱虛瘧)
由於體質原本虛弱,容易生病,或是久病不愈導致陰虛,就會出現陰虛瘧。陰虛瘧根據虛損的部位不同,又可以分為胃陰虛、脾陰虛、肝陰虛、腎陰虛,需要根據不同的原因進行治療。
胃陰虛的人,在申酉時(下午三點到五點)寒熱交替出現,寒輕熱重,嚴重時只熱不寒。患者容易感到氣短心煩,手腳發熱,氣逆想吐,肌肉消瘦,口渴自汗,舌苔發黃乾燥並有裂痕。
脾陰虛的人,每隔一天發作一次瘧疾,寒熱交替並伴隨自汗。如果在未時(下午一點到三點)發作,則會在丑時(凌晨一點到三點)退熱;如果在丑時發作,則會在未時退熱。患者面色蒼白,精神萎靡,聲音低微氣息虛弱,心悸肢體無力,肌肉消瘦,口乾不想喝水,喝水就嘔吐,腹部疼痛腸鳴,舌質粗糙,舌苔灰白乾燥,或者舌尖灰白但沒有明顯的苔垢。
肝陰虛的人,瘧疾每隔一天發作一次,傍晚時分寒輕熱重,如果在申酉時發作,則會在寅卯時(凌晨三點到五點)稍微出汗退熱。患者身體消瘦,頭昏眼花,肢體酸痛,筋脈拘攣,腰痛小便澀痛,下腹部脹滿,舌頭紫色發紅,嚴重時會像胭脂一樣紅。
腎陰虛的人,…
間日發瘧。先熱後寒。寒短熱長。發於子時者。每至午時而熱方退淨。腰脊痠痛。心煩口燥。兩顴微紅。足後跟痛。甚或夢泄遺精。兩腿痿軟。舌絳胖嫩。或舌黑燥而無刺。
【脈】右弦大而數者。《內經》所謂陰氣先傷。陽氣獨發。名曰癉瘧是也。右弦軟細弱者。內經所謂病至善嘔。嘔已乃衰。足太陰之瘧也。左關尺弦小搏數者。《內經》所謂腹中悒悒。小便如癃。足厥陰之瘧也。左關尺沉細虛數者。《內經》所謂病藏於腎。因遇大暑。或有所用力。邪氣與汗皆出。名曰溫瘧是也。
【治】胃陰虛瘧。先與人參白虎湯。加鮮石斛(四錢)、蔗漿梨汁(各一瓢沖)甘寒法以退其熱。繼與麥門冬湯加減。(原麥冬三錢、西洋參二錢、生甘草八分、鮮官棗四枚、北秫米五錢、仙半夏一錢、建蘭葉三錢、鮮稻穗露一兩沖)甘潤法以救胃陰。脾陰虛瘧。先與加味何人飲。
白話文:
患者每隔一天發燒,先發熱後發冷,寒期短而熱期長。發燒始於子時,常常到午時熱度才退淨。腰脊痠痛,心煩口乾,兩顴微紅,足跟痛,甚至會夢遺或遺精,兩腿無力發軟。舌頭顏色偏紅,胖嫩,或者舌頭顏色偏黑乾燥,沒有舌苔。脈象方面,右邊寸脈弦緊有力,脈搏頻數,這是因為陰氣先受損傷,陽氣獨自發作,叫做癉瘧。右邊寸脈軟細弱,這是因為病情已至極點,患者嘔吐過後病情才減輕,屬於足太陰經的瘧疾。左邊關脈尺脈弦緊而細小,搏動頻數,這是因為腹部不適,小便不暢,屬於足厥陰經的瘧疾。左邊關脈尺脈沉細虛弱,脈搏頻數,這是因為病情藏在腎臟,由於遇到酷暑或者用力過度,導致邪氣和汗液都從體內排出,叫做溫瘧。治療方面,如果是胃陰虛引起的瘧疾,先服用人參白虎湯,加入鮮石斛、蔗漿梨汁,用甘寒的方法退熱。之後服用麥門冬湯加減,用甘潤的方法滋補胃陰。如果是脾陰虛引起的瘧疾,先服用加味何人飲。
(生首烏四錢、潞黨參三錢、生黃耆二錢、歸身錢半、新會皮、蘇佩蘭各一錢、煨生薑五分、大南棗二枚。)斂補法以截其瘧。繼與補陰益氣煎。滋補法以復其陰。肝陰虛瘧。先與加減追瘧飲。(生首烏四錢、當歸二錢、生白芍三錢、清炙草五分、青蒿腦錢半、生鱉甲五錢、銀胡錢半、地骨皮六錢、醋炒青皮八分、井水河水合煎)。清斂法以截其瘧。
白話文:
生首烏四錢、潞黨參三錢、生黃耆二錢、歸身錢半、新會皮、蘇佩蘭各一錢、煨生薑五分、大南棗二枚。用這個藥方可以收斂補益,止住瘧疾。接著再用補陰益氣湯來滋補。
滋補法則是為了恢復患者的陰氣。肝陰虛引起的瘧疾,先用加減追瘧飲治療。(生首烏四錢、當歸二錢、生白芍三錢、清炙草五分、青蒿腦錢半、生鱉甲五錢、銀胡錢半、地骨皮六錢、醋炒青皮八分、井水河水合煎)。用這個藥方可以清熱收斂,止住瘧疾。
繼與四物絳覆湯。加陳阿膠(二錢)、炙鱉甲(五錢)、清滋法以濡血絡。腎陰虛瘧。先與阿膠黃連湯。加制首烏(四錢)炙鱉甲(五錢)。清斂法以截其瘧。繼與坎氣潛龍湯。滋潛法以復真陰。
【榮齋按】虛人久瘧,或瘧久虛弱者,可用《必讀》截瘧飲——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砂仁、草果、橘紅、瘛瘲、烏梅、甘草。若前症多寒象者,宜補中益氣湯加姜附。至於首烏治虛瘧,《本草綱目》不提及,而張景岳有「何人飲」,用首烏、人參。惲鐵樵先生治虛瘧,常用小柴胡湯加鮮首烏,頗有療效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是因為腎陰虛導致的瘧疾,可以先服用阿膠黃連湯,再加入製首烏和炙鱉甲,以清斂的方法來止住瘧疾。之後再服用坎氣潛龍湯,滋養腎陰,恢復真陰。如果患者是虛弱體質,久患瘧疾,或因久瘧而變得虛弱,可以服用截瘧飲,裡面包含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砂仁、草果、橘紅、瘛瘲、烏梅、甘草等藥材。如果患者的症狀偏寒,則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生薑和附子。至於首烏治療虛瘧,《本草綱目》中沒有提及,但張景岳有「何人飲」方,使用首烏和人參。惲鐵樵先生治療虛瘧,經常使用小柴胡湯加入鮮首烏,療效顯著。
六,勞瘧
【因】中氣素虛。遇勞即發。或一二月而愈。或半年一年不愈。或由禁截太早。或由口腹不慎。
【證】寒熱往來。病以時作。輕則晝發。發時短而漸早。深則夜發。發時長而漸晏。或間一日而發。或間二日而發。肢冷自汗。神倦嗜臥。寒重熱輕。食少便溏。舌苔白而嫩滑。或淡灰薄潤。
【脈】右細軟而弱。或虛大無力。多由勞役過度。飲食失節。內傷脾陽而發瘧也。
【治】法當補氣升陽以和解之。先與補中益氣湯加減。繼則健脾和胃以斂補之。四獸飲為主(別直參、炒於朮、浙茯苓、姜半夏各錢半、廣皮一錢、炙草六分、草果五分、烏梅二分、生薑一錢、紅棗四枚)。
白話文:
六、勞瘧
【原因】 中氣原本虛弱,遇到勞累就發病。有時一兩個月就好了,有時半年一年都無法痊癒。也可能是禁慾太早,或因飲食不慎導致。
【症狀】 寒熱交替,病症會定時發作。輕症白天發作,發作時間短且逐漸提前。重症晚上發作,發作時間長且逐漸延後。有時隔一天發作,有時隔兩天發作。肢體冰冷,自汗,精神倦怠,嗜睡。寒重熱輕,食慾不振,大便溏泄。舌苔白且嫩滑,或淡灰色薄潤。
【脈象】 右手脈搏細軟微弱,或虛大無力。大多是因勞役過度,飲食不節,內傷脾陽而引發瘧疾。
【治療】 應當補氣升陽,和解寒熱。先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减,之後再健脾和胃,斂陰補虛。主要藥方為「四獸飲」[方劑編號:11196] (別直參、炒於朮、浙茯苓、姜半夏各錢半,廣皮一錢,炙草六分,草果五分,烏梅二分,生薑一錢,紅棗四枚)。
七,郁瘧
【因】初病氣鬱。久必絡瘀。甚則累及陽維。皆能釀變瘧狀。
【證】寒熱如瘧。發作有時。胸滿脅痛。至夜尤甚。少腹脹滿。便溏不爽。舌色紫黯而潤。或舌邊紫而苔糙白。
【脈】左弦而澀。弦為氣鬱。澀則血結。此絡瘀在肝。肝病善作寒熱也。
【治】初與清肝達郁湯疏其氣。繼以加減小柴胡湯通其瘀。氣血調暢。寒熱自除。終用四物絳覆湯。養血濡絡以善其後
八,胎瘧
凡幼小及壯年。初次患瘧者為胎瘧。小兒尤多。紹俗通稱開行(行音杭)
【因】發於初春冬季者。風寒居多。發於夏秋之間者。暑濕居多。其中多挾痰食。
白話文:
七、郁瘧
【原因】 初患此病時,氣機鬱結不通。時間久了,就會導致血脈瘀阻。嚴重的話,還會影響陽維脈,都能演變成瘧疾的症狀。
【症狀】 寒熱交替如同瘧疾,發作時間固定。胸悶脅痛,夜間加重。下腹部脹滿,大便稀溏不成形。舌頭顏色紫暗而濕潤,或舌頭邊緣發紫,舌苔粗糙發白。
【脈象】 左手脈弦而澀。弦脈代表氣機鬱結,澀脈代表血脈瘀阻。這說明血瘀在肝臟,而肝臟容易引起寒熱交替的症狀。
【治療】 初期使用清肝達郁湯疏通氣機。之後使用加減小柴胡湯化解瘀血。氣血調和暢通,寒熱自然消除。最後用四物絳覆湯滋養血液,潤滑血脈,鞏固療效。
八、胎瘧
凡是幼童或壯年,初次患瘧疾的,稱為胎瘧。兒童尤為多見,民間俗稱開行(行音杭)。
【原因】 發生於春季或冬季的,多半是風寒侵襲。發生於夏季或秋季的,多半是暑濕所致。其中大多伴隨痰食積聚。
【證】先寒後熱。熱已而汗。發作有時。胃鈍善嘔。因於風寒者。怕冷無汗。頭身俱痛。舌苔白薄而滑。因於暑濕者。體疼肢懈。熱多煩渴。舌苔黃白相兼。挾痰食者。咳嗽痰涎。噯腐吞酸。舌苔白膩而厚。或黃厚而膩。若襁褓小孩。寒則戰慄。熱則氣怯神昏。狀如驚癇。當因時辨證。不可誤認為驚癇。妄用挑法。
【脈】弦緊弦遲者。風寒變瘧也。弦洪弦滯者。暑濕化瘧也。弦滑有力者。痰凝也。弦實有力者。食積也。
【治】壯年初次病瘧者。審其因而治之。方法已詳前列。若小孩體更柔脆。易虛易實。選藥制方。尤宜靈活。先分寒熱之多少。寒多熱少者。先與蔥豉荷米煎。加生薑(一分)、細芽茶(二分)、微發其汗以和之。繼與平胃散。(製蒼朮二分、川樸三分、廣皮四分、炙草二分、)加草果仁(二分)、炒常山(二分)、以截之。終與冰糖烏梅湯。
白話文:
瘧疾的表現形式很多,先發冷後發熱,發熱後出汗,發作時間固定。胃口不好,容易嘔吐。如果是因為風寒引起的,會怕冷、不出汗,頭身疼痛,舌苔白薄而滑。如果是因為暑濕引起的,身體疼痛、四肢無力、發熱、口渴,舌苔黃白相間。如果合併痰食,會咳嗽、痰多、噯氣、反酸,舌苔白膩而厚,或黃厚而膩。嬰幼兒如果患瘧疾,發冷時會顫抖,發熱時精神萎靡、昏昏沉沉,表現像驚癇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,不可誤認為驚癇而妄用挑法。
脈象方面,弦緊弦遲的脈象屬於風寒導致的瘧疾;弦洪弦滯的脈象屬於暑濕導致的瘧疾;弦滑有力的脈象屬於痰凝;弦實有力的脈象屬於食積。
治療方法:年輕人初次患瘧疾,應根據病因治療,方法已在前面詳細列出。如果是孩子,由於身體嬌嫩,容易虛實變化,用藥配伍要靈活。先要區分寒熱的程度,寒多熱少的,先用蔥豉荷米煎,加生薑、細芽茶,微微發汗以和解寒氣。接著用平胃散,加草果仁、炒常山,以截斷瘧疾。最後用冰糖烏梅湯。
(冰糖一錢、烏梅肉一分、用水一茶鍾、濃煎半鍾)。甘酸養胃以善其後。熱多寒少者。先與白虎湯。(知母一錢、生石膏錢半、生甘草三分、生粳米三十粒、荷葉包)。加草果仁(二分)、炒常山(三分)、辛涼消痰以截之。繼與五汁一枝煎。去紫蘇旁枝、生薑汁二味。加冰糖(一錢)。
重湯燉溫服。輕清甘潤以補之。寒熱平均者。則以半貝薑茶飲。(姜半夏、川貝、生薑、細芽茶各三分、用陰陽水兩茶鍾、煎成一鍾)。溫清並用以和之。次分新久。新瘧先截後補。久瘧先補後截。其大要也。然必要分陽分陰分。晝發而病在陽分氣虛者。肢厥汗多。則以露姜飲。
白話文:
將冰糖一錢、烏梅肉一分,用水一茶鍾,濃煎至半鍾。甘酸養胃,以改善後續症狀。若是熱症多、寒症少的人,先服用白虎湯,包含知母一錢、生石膏錢半、生甘草三分、生粳米三十粒,用荷葉包起來。再加入草果仁二分、炒常山三分,辛涼消痰以阻止瘧疾發作。接著服用五汁一枝煎,去除紫蘇旁枝,加入生薑汁和冰糖一錢。
以重湯燉煮溫服,輕清甘潤以補充元氣。如果寒熱症狀相當的人,則以半貝薑茶飲,包含姜半夏、川貝、生薑、細芽茶各三分,用陰陽水兩茶鍾,煎成一鍾。溫清並用,以調和寒熱。接下來要分新久瘧疾。新瘧疾先阻止發作再補氣,久瘧疾則先補氣再阻止發作。這就是主要的治療原則。然而,還需要分陽分陰。如果瘧疾在白天發作,病在陽分氣虛,出現肢體厥冷、汗多等症狀,則服用露姜飲。
(別直參三分、生薑二分、用陰陽水兩鍾、煎成一鍾、露一宿服)。溫補陽氣以截之。病在陰分血虛者。夜熱神煩。則以首烏鱉甲湯(生首烏、炙鱉甲各一錢、烏梅肉二分、冰糖八分、用雪水滾水兩鍾、煎成一鍾、去渣溫服)。清滋陰血以截之。
【榮齋按】胎瘧之病,古無此名,其說始於萬氏兒科。前明萬密齋說:「凡幼小及壯年,初次患瘧者,皆為胎瘧,當審其因而治之。因於風寒者從風寒治,因於暑濕者從暑濕治,因於痰食者從痰食治。大旨先分寒熱之多少;寒多熱少者,先與香蘇蔥豉湯發其表,繼與平胃散加草果、常山,除其瘧。熱多寒少者,先與柴胡白虎湯解其熱,繼與白虎湯加常山、草果、平其瘧。
白話文:
將別直參三份、生薑兩份,用陰陽水兩杯,煎煮成一杯,放涼一夜後服用。這個方法可以溫補陽氣,來抑制瘧疾。如果病症屬於陰虛血虛,晚上發熱、心神煩躁,則可以用首烏鱉甲湯治療。首烏和炙鱉甲各取一錢,烏梅肉兩份,冰糖八份,用雪水和滾水各一杯,煎煮成一杯,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。這個方法可以滋陰清血,來抑制瘧疾。
」此萬氏治胎瘧之方法,俞氏把它掌握起來,運用起來,成為有力的一個武器。
九,疫瘧
【因】大約有四。一由嵐瘴蒸毒。二由陰水蘊毒。三由屍疰客忤。四由氣候不正之時毒。皆能變瘧。
【證】瘴毒初起。即身重迷悶。口喑不語。繼即譫語狂言。或寒微熱甚。或寒甚熱微。胸痞腹滿。舌苔灰膩滿布。或白厚而膩。水毒初起。寒重熱輕。胸膈滿痛。揉按則漉漉有聲。乾嘔短氣。或吐清水。甚則腹痛便泄。肢冷足腫。腰重溺少。舌苔白潤。或舌尖邊俱黃。中夾一段白色。
客忤初起。寒熱日作。間有譫語。夜多惡夢時或躁擾。心悸膽怯。多生恐怖。舌苔淡白。間挾淡灰。時毒初起。風毒則頭痛怕風。始雖寒熱日作。繼即熱多寒少。咽痛喉腫。或發痄腮。或發紅痧。或發赤癍。舌苔白薄。邊尖紅燥。穢毒則頭重腹痛。胸脘痞滿。噁心欲嘔。腹痛悶亂。
白話文:
萬氏治療胎瘧的方法,俞氏精通掌握,並運用自如,成為治療胎瘧的利器。
疫瘧的病因大約有四種:一是由於瘴氣蒸毒;二是由於陰水蘊毒;三是由於屍疰客忤;四是由於氣候不正之時毒。這些因素都能導致瘧疾。
瘴毒初起時,患者會感覺身體沉重、昏昏沉沉、口不能言。接著便會胡言亂語,或寒輕熱重,或寒重熱輕,胸部和腹部脹滿,舌苔灰膩布滿,或白厚而膩。
水毒初起時,患者會寒重熱輕、胸膈脹痛、揉按時會有漉漉聲、乾嘔氣短,或吐清水。嚴重者會腹痛泄瀉、肢體冰冷、足部腫脹、腰部沉重、小便減少,舌苔白潤,或舌尖和邊緣都發黃,中間夾雜一塊白色。
客忤初起時,患者會寒熱交替發作,偶爾胡言亂語,晚上多惡夢,有時會躁擾不安,心悸膽怯,容易恐懼,舌苔淡白,偶爾夾雜淡灰色。
時毒初起時,風毒會引起頭痛怕風,開始時寒熱交替發作,之後熱重寒輕,咽喉疼痛腫脹,或發痄腮,或發紅疹,或發赤斑,舌苔白薄,邊緣和尖端紅而乾燥。穢毒會引起頭重腹痛,胸脘痞滿,噁心欲嘔,腹痛悶亂。
寒熱交作。不甚分明。舌苔黃白相兼。或夾灰膩。
【脈】右寸伏。兩關弦滑者。此由天氣炎熱。山氣黴蒸。猝中嵐瘴之毒也。雙弦而緩。甚則弦遲者。此由水氣鬱遏。陽氣受困。內傷陰凝之毒也。乍大乍小。乍數乍疏者。此由素性屬陰。膽氣不壯。猝被客忤。俗稱夜發為鬼瘧者是也。兩手浮弦而數者。此手太陰與足少陽經同受風毒也。兩手弦細而緩者。此手太陰與足太陰經同受穢毒也。
【治】瘴毒先與《局方》妙香丸。宣竅導痰、以醒其神。繼與藿香正氣湯。調沖紫金片。(文蛤四錢。毛茨菇二錢五分、辰砂、腰黃各二錢、紅牙大戟、千金霜各一錢八分、蘇合香一錢、冰片五分、當門子三分各研細末、再同研極勻、米糊印成小片、曬燥、瓷瓶密藏、每服三分至五分、極重一錢)。避瘴解毒。
白話文:
患者寒熱交替,症状不甚明显,舌苔呈现黄白相间,或夹杂灰腻。脉象右寸脉伏,两关脉弦滑,这是由于天气炎热,山气湿热,突然感染瘴气之毒。双弦脉且脉缓,严重者甚至弦迟,这是由于水气郁结,阳气受阻,内伤阴寒之毒。脉象忽大忽小,忽数忽疏,这是由于体质偏阴,胆气不强,突然遭受外邪侵袭,俗称夜间发作的鬼疟。两手脉浮弦而数,这是手太阴与足少阳经同时受风毒。两手脉弦细而缓,这是手太阴与足太阴经同时受秽毒。
治疗方法是,瘴毒先用《局方》妙香丸,宣通窍道,化解痰饮,以醒神。继而服用藿香正气汤,调理冲脉,并服用紫金片,以避瘴解毒。
以除其瘧。終用柴平湯合除瘧勝金丸。化濕泄熱。以芟其根。水毒先與苓朮二陳煎。化氣利水。以解陰毒。繼與柴平湯加炒常山(二錢)、草果仁(八分)、溫中滌涎。以截其瘧。終與香砂二陳湯。芳淡溫化。以和胃氣。客忤先與蘇合香丸。
(蘇合香、安息香、廣木香各二兩、犀角、麝香、梅冰、香附、乳香、沉香、丁香、冬朮各一兩、共研極勻、蜜丸、作二百丸、以辰砂一兩為衣、蠟匱、此從王晉三新定)辛香開發以除邪。繼與溫膽湯加減。(淡竹茹三錢、姜半夏二錢、炒廣皮錢半、辰茯神、青龍齒、左牡蠣、各四錢川桂枝、清炙草各五分、紫金片三分、烊沖)辛通鎮攝以壯膽、若時毒由於厲風者。則以荊防敗毒散加減。
白話文:
要消除瘧疾,首先用柴平湯配合除瘧勝金丸,化解濕氣,泄去熱毒,從根本上消除病根。接著用苓朮二陳煎化氣利水,以解陰毒。之後再用柴平湯加入炒常山、草果仁,溫中滌涎,截斷瘧疾發作。最後用香砂二陳湯芳香溫和,以調和胃氣。如果患者是客忤,首先服用蘇合香丸,辛香開竅,驅除邪氣。接著根據情況加減溫膽湯,辛通鎮攝,以壯膽。如果時毒是由於厲風所致,則用荊防敗毒散加減治療。
(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連翹、牛蒡各三錢、柴胡、前胡各錢半、羌活、獨活各一錢、橘紅、枳殼、桔梗各二錢、紫金片、生甘草各一錢、研粗末每服七錢、開水泡取清湯、隨漱隨咽、日二服、夜二服)、辛散風毒以解表。癍痧尚未盡透者。急與透癍解毒湯。(連翹、薄荷、炒牛蒡各二錢、蟬衣一錢、淡豆豉二錢、鮮蔥白二枚切、大青葉、鮮桑葉、腦頭各四錢、先用野菰根二兩、鮮西河柳三錢、煎湯代水)。竄經透絡以提癍。
白話文:
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連翹、牛蒡各三錢、柴胡、前胡各錢半、羌活、獨活各一錢、橘紅、枳殼、桔梗各二錢、紫金片、生甘草各一錢,研成粗末,每次服用七錢,用開水浸泡取清湯,漱口後咽下,每天服用兩次,晚上再服用兩次。這方劑辛散風毒,可解表。如果癍痧尚未完全透出,應立即服用透癍解毒湯,由連翹、薄荷、炒牛蒡各二錢、蟬衣一錢、淡豆豉二錢、鮮蔥白兩枚切碎、大青葉、鮮桑葉、腦頭各四錢,先用野菰根二兩、鮮西河柳三錢煎湯,用此湯代替水。此方竄經透絡,可幫助癍痧透出。
癍痧透淨。津氣受傷者。則以人參白虎湯。加鮮生地(一兩)、鮮石斛(四錢)、鮮茅根(八錢)、大生津液以善後。由於臭穢者。先與藿香正氣湯加紫金片。芳香避穢以解毒。毒解穢除。繼與香砂二陳湯加炒穀麥芽。溫和胃氣以善後。
【秀按】俞君審因辨證。對症施治。可謂知無不言。言無不盡。治瘧一道。殆無遺蘊。至若截瘧以常山草果最效。半貝丸(生半夏、生川貝各三錢、研細、薑汁搗勻為丸、每服三釐至五釐、生熟湯送下、)亦驗。若三陰老瘧。痎瘧除根丸如神。截止後。仍須服藥以調理之。庶免復發增重。
白話文:
如果疹子痧氣已經透出,但津液受損,則可以用人參白虎湯,再加入鮮生地、鮮石斛、鮮茅根,以滋潤津液,作為後續調理。如果病因是由於臭穢之氣導致,則先服用藿香正氣湯加紫金片,以芳香避穢解毒。毒氣解除了,臭穢之氣也去除後,再服用香砂二陳湯加炒穀麥芽,溫和胃氣,作為後續調理。
【榮齋按】關於疫瘧,俞何原作,俱失重心;由於紹興在那個年代裡,不發生過疫瘧,兩先生又不肯無中生有,捏造治驗,所以說理比較零亂些。現在我把一九三四年江蘇省如皋縣中醫公會巡迴診療隊工作報告,摘錄於下,以充實治例。因如皋縣及其附近地區,在這一年秋季,曾發生過大流行性的疫瘧。
根據報告上說:「照保甲調查,各區染疫者多至五、六萬人,一甲內,最少有半數以上之住戶,患此疫瘧,每保中死亡者約計三十人,總共已達五千人以上。」報告者:為實地參加巡迴診療工作的黃星樓先生。
他說:致疫原因,入夏氣候太涼,大暑中霪雨不止,華氏寒暑表最高不出九十度以上,雖盛夏朝暮猶著夾衣;迨立秋後,天氣忽暖,寒暑表常達百度,夜靜又恆降至八十度左右,寒暖不時,病根因茲潛伏;加以近月餘來,天干少雨,氣候異常亢燥,伏邪乘機暴發,宜乎斯症之猛且烈也。
白話文:
俞氏和何氏所著的疫瘧相關著作,都缺乏重點。可能是因為紹興當時沒有發生過疫瘧,兩位先生也不願意編造治療經驗,所以論述比較雜亂。我現在摘錄1934年江蘇省如皋縣中醫公會巡迴診療隊的工作報告,補充一些治療案例。那年秋季,如皋縣及其周邊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疫瘧流行。
報告指出,根據保甲調查,各區染疫者多達五、六萬人,每個保甲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住戶患病,每個保甲死亡人數約30人,總共已超過5000人。負責報告的黃星樓先生親身參與了巡迴診療工作。
他分析致病原因,認為是夏季氣溫過低,大暑時節連綿陰雨,華氏溫度最高不超過90度,即使盛夏清晨和傍晚也要穿夾衣;立秋後天氣突然轉暖,華氏溫度經常達到100度,夜晚靜止時又降到80度左右,寒暖交替,病根由此潛伏。再加上近一個多月來,天干少雨,氣候異常乾燥,伏邪乘機暴發,所以這次疫瘧如此猛烈。
疫病症狀,始則憎寒戰慄,繼則壯熱無汗,或熱後微汗,間日輕重,熱退不清,頭痛腦脹,肢節痠麻,胸膈痞滿,飲食減少,面色黃滯,舌苔白膩,間有吐瀉;久延失治,則發斑疹,出白㾦,或昏熱頭汗,或譫語發狂,或舌黑便難,或下血吐蛔,甚則面赤足冷,夜熱神糊,氣喘呃逆,煩躁瘛瘲等現象。
病名考證,前賢論疫,以喻嘉言、張石頑、吳又可、雷少逸諸家為最詳,茲擇要節錄於後:喻氏謂四時不正之氣,感之者因而致病,初不名疫也,因病致死,病氣屍氣,混和不正之氣,斯為疫矣!又云溫暑熱濕之氣,交結互蒸,人在其中,無隙可避,焉能倖免?張氏謂疫邪皆由濕熱鬱蒸而發,人觸之者,皆從口鼻流入膜原,而至陽明之經,陽明居太陽之裡,少陽之表,為三陽之中道,邪犯膜原,當從和解,兼以逐穢。
白話文:
疫病發作初期,患者會感到畏寒發抖,接著出現高燒不退,沒有汗水,或者燒退後稍微出汗,隔天病情會有輕重之分,退燒後體溫仍然不穩定,還會伴隨頭痛、頭昏腦脹、四肢酸麻、胸悶腹脹、食慾不振、面色發黃、舌苔白膩,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嘔吐和腹瀉。如果病情延誤,沒有得到及時治療,可能會出現發斑疹、長出白瘡、昏迷發燒、頭部流汗、胡言亂語、發狂、舌頭變黑、排便困難、便血、吐蛔蟲,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臉頰發紅、腳冷、晚上發熱、神志不清、氣喘、打嗝、煩躁不安、抽搐等症狀。
關於疫病的命名,歷代醫學家都有相關論述,其中喻嘉言、張石頑、吳又可、雷少逸等人的觀點最為詳盡。以下是摘錄他們的論述:喻嘉言認為,疫病是由於季節氣候變化異常所致,一開始並不稱為疫病,而是因為患病後死亡,病氣與屍氣混合,加上原本就存在的異常氣候,才形成疫病。他還說,溫熱濕氣交織在一起,蒸騰發散,人身處其中,無處可逃,怎麼可能倖免?張石頑則認為,疫病是由於濕熱鬱結蒸發所致,人體接觸後,就會從口鼻進入膜原,到達陽明經脈。陽明經脈位於太陽經脈的內側,少陽經脈的外側,是三陽經脈的中間通道。邪氣侵犯膜原,應當採用和解的方法,同時也要驅除穢氣。
吳氏謂瘧二三發,或七八發後,忽然晝夜發熱,煩渴不惡寒,舌苔生刺,心腹痞滿,飲食不進,此疫瘧也。雷氏謂疫瘧之為病,因天時寒熱不正,邪氣乘虛而襲膜原,欲出表而不能透達,欲陷里而未得空隙,故作寒熱往來,或一日二三次,或一次,無定期;寒輕熱重,口渴有汗,右脈多勝於左,沿門合境,長幼相似,此疫瘧也。證諸各家論說,驗之當前症狀,斯名疫瘧。
處方撮要疫邪初發,宜藿香正氣散;兼濕熱者,宜甘露消毒丹;神昏悶亂者,宜清芬闢疫湯;濕重鬱悶者,宜開鬱通絡飲;兼濕溫者,宜三仁湯;先寒後熱者,宜小柴胡湯;寒熱便秘者,宜大柴胡湯;熱多寒少者,宜白虎加桂枝湯;瘟疫瘴瘧,宜解毒萬病丹;夾痰者宜常山飲,夾食者宜清脾飲。此數方,不過略舉其例。他如兼溫熱者,仍須以溫熱門中諸法治之。
白話文:
吳氏說,瘧疾發作兩三次或七八次後,突然晝夜發熱,口渴但不太怕冷,舌苔生刺,心腹脹滿,吃不下東西,這是疫瘧。雷氏說,疫瘧的病因是天時寒熱不調,邪氣趁機入侵人體,想要發散但無法透出,想要深入但找不到空隙,所以出現寒熱交替,可能一天發作兩三次或一次,沒有規律;寒輕熱重,口渴出汗,右脈比左脈強,整個村子裡,大人小孩都病得一樣,這就是疫瘧。根據各家醫書的論述,並結合目前患者的症狀,可以確診為疫瘧。
治療方面,疫邪初發時,應服用藿香正氣散;兼有濕熱者,應服用甘露消毒丹;神昏悶亂者,應服用清芬闢疫湯;濕重鬱悶者,應服用開鬱通絡飲;兼有濕溫者,應服用三仁湯;先寒後熱者,應服用小柴胡湯;寒熱便秘者,應服用大柴胡湯;熱多寒少者,應服用白虎加桂枝湯;瘟疫瘴瘧,應服用解毒萬病丹;伴有痰者應服用常山飲,伴有食積者應服用清脾飲。以上僅列舉一些常用的藥方,其他情况,比如兼有溫熱症狀,還需要根據溫熱病的治療方法來處理。
【廉勘】前哲皆謂瘧不離乎少陽。故治瘧皆遵仲景法。多用小柴胡湯加減。執死法以治活病。學識如張景岳徐靈臺魏玉橫諸公。尚犯此弊。何論其他。豈知葉天士先生早經申明。謂瘧之為病。因暑挾痰食而發者居多。初起必胸膈不寬。嘔吐不食。豈非食物停滯而為痰乎。即久瘧不已而成瘧母。
亦多因頑痰與瘀血互結為患。大方瘧證。須分十二經。與咳證相等。幼稚患瘧。多因脾胃受病。乃幼科多以小柴胡去參。或加香薷,葛根之屬。適犯張鳳逵《治暑全書》曰。柴胡劫肝陰。葛根竭胃汁。致變屢矣。後賢學博如張千里。亦謂江浙人病多挾濕。輕投柴葛提劑。瞑眩可必。
白話文:
廉勘:瘧疾之辨
前輩醫家都認為瘧疾離不開少陽經。因此,治療瘧疾都遵循張仲景的醫法,多用小柴胡湯加減。執著於死板的醫法來治療活生生的病症。像張景岳、徐靈臺、魏玉橫這些學識淵博的醫家,都犯了這個毛病,更何況其他人呢?
難道他們不知道葉天士先生早就明明白白地說過,瘧疾發病的原因,大多是暑熱夾雜痰食導致。病症剛開始時,必然胸膈不舒,嘔吐不食,這不是食物停滯化為痰嗎?即使久病不愈,形成瘧母,也大多是頑痰與瘀血相互糾纏而致病。
治療瘧疾的方藥,必須根據十二經脈來區分,就像治療咳嗽一樣。小孩患瘧疾,多是脾胃受病,所以兒科醫生多用小柴胡湯去掉了人参,或加入香薷、葛根之類藥物。
但是,這恰恰犯了張鳳逵《治暑全書》中提到的弊病:柴胡會耗傷肝陰,葛根會耗竭胃液,很容易導致病情變化。後輩學者,如張千里,也認為江浙地區的人多患濕病,輕易使用柴胡、葛根等藥物,恐怕會造成昏迷,不可不慎。
獲效猶賒。葉氏忌用。實閱歷之言。徐氏妄評。乃拘泥之說。劉河間所以有古法不可盲從之激論也。醫學淵博如王孟英。亦謂瘧疾本是感證。不過輕於傷寒耳。近世南方正傷寒少。溫熱暑濕之病多。瘧亦正瘧少。時瘧多。溫熱暑濕。既不可以麻桂正傷寒法治之。時瘧豈可以小柴胡正瘧法治之哉。
必當辨其為風溫。為濕溫。為暑熱。為伏邪。仍以時感法清其源耳。執是三說以觀之。柴胡治瘧之流弊。信而有徵。故予治瘧。多遵葉法。凡夏秋之間。先辨暑與濕。暑瘧多燥。其治在肺。桂枝白虎湯為主。濕瘧多寒。其治在脾。藿香正氣散加減。暑濕並重。治在脾胃。桂苓甘露飲加減。
白話文:
取得療效尚且遙遠,葉氏忌用此法。這確實是經驗之談。徐氏妄加評論,只不過是拘泥於固有觀念。劉河間因此才有「古法不可盲從」的激烈論點。醫學知識博大精深如王孟英,也認為瘧疾本就是感受外邪而發病,不過比傷寒輕微罷了。近來南方正宗的傷寒病症減少,溫熱暑濕的病症增多。瘧疾也以正瘧減少,時瘧增多。溫熱暑濕的病症,不能用麻桂等治療傷寒的方法來醫治,時瘧又怎麼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正瘧的方法來醫治呢?
一定要辨別是風溫、濕溫、暑熱、還是伏邪,並依照時感病症的治療方法來清解病源。以此三種論點來觀察,柴胡治療瘧疾的弊端,的確存在。因此我治療瘧疾,大多遵照葉氏的方法。凡是夏秋季節,先辨別是暑症還是濕症。暑瘧多燥,治療應著重於肺,以桂枝白虎湯為主。濕瘧多寒,治療應著重於脾,以藿香正氣散加減治療。暑濕並重,治療應著重於脾胃,以桂苓甘露飲加減治療。
若兼痰多者。加半夏、川貝。食滯者。加枳實、青皮。屢投輒驗。間有不驗者。則用除瘧勝金丸以截之。或用金雞納霜丸以劫之。亦多默收敏效。久瘧則明辨氣血陰陽。陽虛氣餒者。四獸飲為主。陰虛血熱者。青蒿鱉甲湯加桑葉、首烏、烏梅。瘧母則用活血通絡湯送鱉甲煎丸。
外貼鱉莧膏。信任持久者。亦收成績。其餘諸瘧。及傷寒轉瘧。悉遵氏成法。奏功亦速。
【榮齋按】關於瘧疾用柴胡的標準,根據何廉臣先生看法,同意葉天士、張鳳逵、張千里、王孟英諸家,認為:「正瘧可用,暑濕瘧不可用。」莫枚士在《研經言說》:「傷寒邪從表入,其里無根,以柴胡提之則出,夏秋之病,新涼在外,而蘊暑在中,其里有根,若以柴胡提之,則外邪雖解,而內熱即升,往往有耳聾目赤,譫語神昏,汗漏體枯,延成不治者。」他從實際問題里,肯定了柴胡的可用與不可用,是比較有依據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同時伴有痰多,則可以加入半夏、川貝;如果患者食積停滯,則可以加入枳實、青皮。這些方法通常都能取得良好效果,偶爾也有效果不佳者,則可以服用除瘧勝金丸截斷瘧疾,或用金雞納霜丸強行驅除瘧疾,也多能收到快速有效的療效。對於久患瘧疾的患者,要根據其氣血陰陽辨證施治,如果是陽虛氣餒者,則以四獸飲為主;如果是陰虛血熱者,則以青蒿鱉甲湯加桑葉、首烏、烏梅治療。如果是瘧母,則用活血通絡湯送鱉甲煎丸,並外貼鱉莧膏。對於長期服用藥物而效果持續良好的患者,也能收到滿意的效果。其他各種瘧疾,以及由傷寒轉變為瘧疾的患者,都應遵照古法治療,療效也很快。
然而日人湯本求真,卻另有一說,他認為:「仲景之書用柴胡皆有胸脅苦滿證,今乃施諸胸脅苦滿而寒熱往來者,其應如響;不僅瘧疾如是,其他病亦然。無胸脅苦滿症者,用之則無效。」是則柴胡之能治瘧疾,在胸脅苦滿而不在寒熱。陸淵雷先生流行病須知里,更作了詳細的分析。
他說:「用柴胡之證候,在古醫書曰「胸脅苦滿」。此「滿」字須讀作「悶」,意即胸口自覺氣悶也。然通常之胸悶,由於胃病,其悶之重心在當心口,此非柴胡所主,宜黃連黃芩之類;胸脅苦滿之悶,重心乃在兩旁肋骨之內,似脹似痛,又似窒塞,甚者,以指頭沿肋骨圈下向上挖按,則堅硬而痛,若是者,為柴胡之的證。」
又按:廉臣先生此條勘語。系概括本節的九個瘧型而言,不是單指疫瘧。
白話文:
然而日本人湯本求真,卻有另外一種說法。他認為:「張仲景的書中使用柴胡,都是針對胸脅苦滿的症狀。現在將柴胡用於胸脅苦滿且寒熱往來的病人,其效果如同響應一般;不只瘧疾如此,其他疾病也是一樣。沒有胸脅苦滿症狀的病人,使用柴胡就沒有效果。」這說明柴胡能治療瘧疾,關鍵在於胸脅苦滿,而不是寒熱。陸淵雷先生在《流行病須知》中,更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分析。
他說:「使用柴胡的證候,在古醫書中叫做「胸脅苦滿」。這個「滿」字應該讀作「悶」,意思是胸口感覺氣悶。然而,一般的胸悶是由於胃病引起的,其悶的感覺集中在胸口,這不是柴胡所治療的範圍,應該使用黃連、黃芩等藥物。胸脅苦滿的悶,其感覺集中在兩側肋骨內,像是脹痛,又像是堵塞,嚴重者,用手指沿著肋骨圈往下向上按壓,就會感到堅硬疼痛,這種情況就是柴胡的適用症狀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