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3)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3)
1. 第三節·傷寒兼痧
(俗稱冷痧。勢急者又名急痧。勢緩者則名慢痧)。
【因】日間觸聞臭穢。夜間露宿貪涼。其大要也。夏秋最多。緩則寒濕凝滯於脈絡。或濕熱鬱遏於經隧。急則鼻聞臭毒而阻逆上氣。或內因食積而壅塞中氣。皆能氣脹成痧。故通稱痧氣。又稱痧脹。或稱痧穢。
【證】頭脹暈痛。發熱惡寒。胸悶氣逆。腹痛脹滿。輕現紅點。重現青筋。甚有上下不通。吐瀉不得。四肢厥逆。絞腸劇痛。或挾臭毒。或挾食滯。面色青黯而指甲亦青。舌苔灰白而滑者。冷痧夾食也。面色紫濁而指甲亦紫。舌紅苔白而糙者。熱痧夾食也。甚或猝然腹痛昏倒。
面色黑脹。不呼不叫。舌苔灰膩者。此為痧閉。證最危急。亦有一發即洞泄肢冷。腹脹無脈。舌苔白膩者。此為痧瀉。證亦凶險。
白話文:
俗稱冷痧,嚴重者稱為急痧,輕微者稱為慢痧。主要原因是白天接觸到惡臭或夜晚露宿貪涼,夏秋季節最常見。輕微的痧氣是因為寒濕凝滯在經脈,或濕熱鬱積在經絡,嚴重的痧氣則是因為聞到臭氣而導致氣逆上衝,或因為食物積滯阻塞中氣,這些都會導致氣脹形成痧氣,所以也稱為痧氣、痧脹或痧穢。
痧氣的症狀包括頭脹暈痛、發熱惡寒、胸悶氣逆、腹痛脹滿、身上出現輕微的紅點或明顯的青筋。嚴重時會上下不通,吐瀉不止,四肢厥逆,絞腸劇痛,並伴有臭氣或食物積滯。面色青黯,指甲也呈青色,舌苔灰白而滑者,是冷痧夾雜食物積滯;面色紫濁,指甲也呈紫色,舌頭紅而苔白且粗糙者,是熱痧夾雜食物積滯。最嚴重的情況是突然腹痛昏倒,面色黑脹,不呼不叫,舌苔灰膩,稱為痧閉,非常危險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突然腹痛,接著出現腹瀉、肢體冰冷、腹脹無脈,舌苔白膩,稱為痧瀉,也很危險。
【脈】沉弦而滯。甚則沉伏者。此寒閉於外。痧鬱於內。氣鬱血凝而不能外達也。若沉弦而數。甚則沉牢者。此冷食中阻。痧毒內伏。濕遏熱結而不能外發也。初尚弦勁搏指。繼則昏厥無脈者。《內經》所謂大氣入於臟腑。病多猝死是也。
【治】傷寒兼痧者。先去外寒。急用辛香流氣以發表。香蘇蔥豉湯去甘草。加越鞠丸(三錢)白蔻末(六分沖)、繼辨其因以去痧。寒濕凝滯脈絡者。急用辛溫流氣以芳透。仁香湯加浙苓皮(四錢)、生苡仁(六錢)、濕熱鬱遏經隧者。急用苦辛涼淡以疏利。藿香正氣湯加辰砂拌滑石(五錢)、綿茵陳(三錢)、焦山梔(三錢)。
白話文:
脈象解讀及治療方案
【脈象】
脈象沉弦而滯,嚴重者沉伏無脈。這是由於外寒閉阻,痧毒鬱結於內,氣血鬱滯凝結,無法向外流通。
若脈象沉弦而數,嚴重者沉牢無脈。這是由於食用寒涼食物導致寒邪內阻,痧毒內伏,濕氣阻遏熱氣,無法外發。
起初脈象弦勁有力,搏擊手指,之後昏厥無脈。這正如《內經》所言「大氣入於臟腑」,病症嚴重,多猝死。
【治療】
傷寒兼痧者,應先去外寒。需急用辛香之品,宣通氣血,使之發散。可服用香蘇蔥豉湯,去甘草,加越鞠丸(三錢)、白蔻末(六分沖),之後辨明病因,去除痧毒。
寒濕凝滯脈絡者,應急用辛溫之品,宣通氣血,使之芳香透達。可服用仁香湯,加浙苓皮(四錢)、生苡仁(六錢)。
濕熱鬱遏經絡者,應急用苦辛涼淡之品,以疏通利導。可服用藿香正氣湯,加辰砂拌滑石(五錢)、綿茵陳(三錢)、焦山梔(三錢)。
注:
- 以上括號內的詞語,指的是中藥材或中藥方劑,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。
臭毒阻逆上氣者。急用芳香闢穢以宣上。連翹梔豉湯加紫金錠(二枚、磨汁沖)。食積壅塞中氣者。若其人吐瀉不得。急用湧吐法。炒鹽湯沖生蘿蔔汁。繼用理氣法。香砂二陳湯沖紫金錠汁。若其人瀉利無脈。當辨陰陽。陰痧急用正陽四逆湯。以回陽通脈。陽痧急用紅靈丹。
(一二分、涼開水調下。)或行軍散。(二三分、鮮石菖蒲湯調下。)以開關通脈。至其外治法。輕則用刮痧法。(用瓷碗蓋搽香油。刮肩背及手足臂灣等處)。搐鼻法。(用通關散吹入鼻孔以取嚏)。重則用刺痧法。(用銀刀刺入少商、中衝、尺澤、委中、及舌紫筋出血以放痧)。
白話文:
如果體內有臭毒阻礙氣機上行,導致呼吸不暢,要立即使用芳香辟穢的藥物來宣通上焦。可以服用連翹梔豉湯,再加入磨成汁的紫金錠兩枚。
如果食物積滯阻塞中焦,導致嘔吐或腹瀉,無法順暢排泄,要立即使用湧吐法。可以用炒鹽湯沖服生蘿蔔汁,之後再用理氣的方法,服用香砂二陳湯並加入紫金錠汁。
如果病人腹瀉無脈,需要辨明是陰痧還是陽痧。如果是陰痧,要緊急使用正陽藥物四逆湯來回陽通脈。如果是陽痧,要緊急服用紅靈丹。可以取十二分藥量,用涼開水調服,或用二三分藥量,用鮮石菖蒲湯調服。
除此之外,還可以採用外治法。輕症可用刮痧法,用瓷碗蓋塗抹香油,刮拭肩背、手足臂灣等部位。也可以用搐鼻法,用通關散吹入鼻孔,引發噴嚏。重症則可用刺痧法,用銀刀刺入少商、中衝、尺澤、委中穴,以及舌頭上的紫色筋脈,讓痧氣排出。
此皆宣氣活血。內外開通之法也。
【秀按】自古醫書。從無痧證之名。始見於趙宋三世醫張季明醫說。引葉氏錄驗方辯痧一則。謂痧病江南舊無。今東西皆有之。其證初發寒慄似傷寒。狀似瘧。頭疼壯熱。手足厥冷。初以飲艾湯試吐。即是其證。急以五月蠶蛻紙一片。剪碎按碗中。以碟蓋密。以沸湯泡半碗許。
仍以紙封碟縫。勿令透氣。良久。乘熱飲之。就臥。以厚衣被蓋之。令汗透便愈云云。此即後世所謂冷痧之濫觴也。繼起者。前明張景岳。著刮痧新案。其說簡略。惟國初郭張王三家。各有發明。郭右陶著痧脹玉衡。其說甚辯。大旨謂書雖不載痧名。而所云青筋白虎。中惡。
白話文:
這些方法都是宣通氣血、使內外暢通的方法。
【秀按】自古以來醫書中並沒有「痧證」這個名詞。直到宋朝三世醫家張季明醫說中才首次出現。他引用了葉氏錄驗方中關於「辯痧」的一則記載,說「痧病」以前在江南地區沒有,現在東西各地都有。其症狀初發時會感到寒慄,像傷寒一樣,也像瘧疾,頭疼發熱,手腳冰冷。一開始可以用艾湯試著催吐,如果吐出來就是這個症狀。要趕緊用五月的蠶蛻紙一片,剪碎放在碗中,用碟子蓋住密封,用沸水泡半碗左右。
然後用紙封住碟子的縫隙,不要讓它透氣。過一段時間,趁熱喝下,馬上躺下,用厚厚的棉被蓋住,讓汗水滲透出來,就會痊癒。這就是後世所稱的「冷痧」的起源。後來,明朝張景岳寫了《刮痧新案》,他的說法比較簡略。只有國初郭張王三家各自有新的發明。郭右陶寫了《痧脹玉衡》,他的說法非常有道理。大意是說,雖然書上沒有記載「痧」這個名字,但書中所說的「青筋白虎」、「中惡」等等,其實都是痧病的症狀。
乾霍亂等名。實皆痧證之見於諸書也。至俗稱絞腸痧。由來已久。其病種種不一。或為暗痧。或為悶痧。或為痧暈。或為痧痛。或為痧脹。或為痧塊。或現痧筋。或現痧斑。總由於氣鬱血凝。濕滯食積。其總因則以地方不潔。冷熱不調。飲食不節。情志不暢者居多。看法。先辨表裡。
次辨冷熱。其治法。痧在肌膚。當刮即刮。痧在血肉。當放即放。痧在胃腸經絡。當藥即藥。若痧氣橫行。表裡充斥。當三法兼用。刮痧用油鹽搽在瓷碗蓋中。先刮胸前脘腹。次刮後背脊骨。又次刮手足兩灣。使痧毒不致內攻。放痧要看痧筋。痧筋色青者。血毒初郁。證尚輕而易放。
白話文:
乾霍亂等名稱,其實都是痧證在各種醫書中的記載。民間俗稱絞腸痧,已經流傳很久了。這種病症有很多不同的表現,有的表現為暗痧,有的表現為悶痧,有的表現為痧暈,有的表現為痧痛,有的表現為痧脹,有的表現為痧塊,有的出現痧筋,有的出現痧斑。總的來說,都是由於氣鬱血凝,濕滯食積所致。其主要原因多半是環境衛生不佳,冷熱不調,飲食不節,心情不暢。
診斷時,首先要辨別表裡,其次辨別寒熱。治療方法是,如果痧氣在皮膚表面,就應該刮痧;如果痧氣在血肉之中,就應該放血;如果痧氣在胃腸經絡,就應該用藥物治療。如果痧氣橫行,表裡充斥,就應該三種方法同時使用。刮痧時,用油鹽塗抹在瓷碗蓋上,先刮胸前脘腹,再刮後背脊骨,然後刮手足兩彎,避免痧毒內攻。放血時,要觀察痧筋,痧筋呈青色,表示血毒剛開始鬱積,病情較輕,容易放血。
色紫紅者。血毒已盛。證已重而難放。色黯黑者。證極重而放亦不出。或現於數處。或現於一處。必須用銀針刺之。去其毒血。一放頭頂百會穴。一放兩太陽穴。一放印堂。一放舌下兩旁。一放喉外兩旁。一放雙乳兩旁。均須淺刺。一放兩手足十指頭。一放兩臂腿灣。均須深刺。
放盡然後審因用藥。痧因氣鬱者。藿香湯(杜藿香、制香附、小青皮各錢半、生枳殼、蘇薄荷、青連翹各一錢、略煎數沸、稍冷服。)理氣避穢。痧因血結者。必勝湯(光桃仁、炒山楂、生川軍、五靈脂、小青皮、赤芍各一錢、制香附錢半、川貝二錢、杜紅花四分、煎十餘沸微溫服。)破血散結。
白話文:
如果痧的顏色是紫紅色,代表血毒已經很嚴重,病情也比較嚴重,不易消退。如果顏色是黯黑色,則病情非常嚴重,即使放痧也很難排出。痧可能會出現在身體的幾個部位,也可能只出現在一個地方。必須用銀針刺破痧點,排出毒血。可以刺頭頂百會穴、兩太陽穴、印堂、舌下兩旁、喉外兩旁、雙乳兩旁,這些部位要淺刺。還可以刺兩手足十指頭、兩臂腿灣,這些部位要深刺。
放完痧後,要根據病因用藥。如果痧是因氣鬱造成的,可以用藿香湯來理氣避穢。如果痧是因血結造成的,可以用必勝湯來破血散結。
痧因食結者。宣化飲(新會皮、大腹皮、炒麥芽、前胡各錢半、炒蘿蔔子三錢、小青皮一錢、先用小山楂一兩、煎湯代水、煎成去渣、稍溫服。)消食和氣。痧因竅閉者。牛黃八寶丹(西黃、琥珀、辰砂、梅冰、雄精各一錢、羚角片、明乳香各三錢、犀角片錢半各為細末、先用蜜銀花、紫花地丁各二兩、川貝、川連各三錢、煎膠、打糊為丸、每丸重二分、年幼者一丸、長者二丸、鮮石菖蒲葉一錢、燈心三小帚、鮮捲心竹葉三十六枝、煎湯調下。)開竅透毒。
白話文:
對於食物引起的痧症,可以使用宣化飲來進行治療。宣化飲的配方包括:新會皮、大腹皮、炒麥芽、前胡各錢半、炒蘿蔔子三錢、小青皮一錢。首先使用小山楂一兩煎湯代替水,再進行煎煮後去渣,稍微加熱後服用。
對於因氣道阻塞引起的痧症,可以使用牛黃八寶丹。其配方包括:西黃、琥珀、辰砂、梅冰、雄精各一錢、羚角片、明乳香各三錢、犀角片錢半,這些成分均需研磨為細末。首先使用蜜銀花、紫花地丁各二兩、川貝、川連各三錢,煎煮後加入膠,打成糊狀,製成丸劑,每丸重二分。年幼者每次服用一丸,年長者則服用二丸。另外還需準備鮮石菖蒲葉一錢、燈心三小帚、鮮捲心竹葉三十六枝,一起煎湯,調和服用。
痧因斑隱者。活絡透毒飲(荊芥穗、小青皮、淨蟬衣各一錢、青連翹、蜜銀花各錢半、炒牛蒡、紫花地丁各二錢、杜紅花五分、先用活水蘆筍一兩、大青葉四錢、煎湯代水。)解毒透斑。痧因痰壅者。清氣化痰飲(光杏仁、川貝各二錢、廣橘紅、生枳殼、小青皮各一錢、萊菔子二錢、天竺黃三錢、白蔻末五分沖、煎成、微冷服。)理氣消痰。
白話文:
如果身上有痧氣,但顏色不明顯,可以服用活絡透毒飲,以解毒透斑;若因痰濕阻滯而導致痧氣,則應服用清氣化痰飲,以理氣消痰。
至於傷寒兼痧。必先治痧。痧退後。乃治傷寒。痧類傷寒。輕則刮痧。重則放痧。用藥以理氣活血透竅解毒為主。切忌誤認傷寒。妄用辛溫發汗。反助痧毒益張。慎之。張路玉。著臭毒番痧二則。謂觸犯臭穢。腹痛嘔逆。世俗以瓷器蘸油。刮其脊上。隨發紅斑者。俗為之痧。
若感惡毒異氣。腹疼肢麻。嘔惡神昏。驟發黑斑。起於漠北。流入中原者。俗名番痧。欲吐不吐。欲瀉不瀉。乾嘔絞痛者。曰絞腸痧。甚或形寒肢厥。面青脈伏。或壯熱神昏。面紫脈堅。此由其人素體火衰火盛。麻油惡毒異氣。俗稱冷痧熱痧之別也。其病與瘴癘相似。霍亂相類。
白話文:
至於傷寒合併痧症,一定要先治療痧症。痧症退去之後,才能治療傷寒。痧症類似傷寒,輕微的可以用刮痧,嚴重的則要放血。用藥以理氣活血、通竅解毒為主。切記不要誤認為是傷寒,胡亂使用辛溫發汗的藥物,反而會助長痧毒,使病情加重,要謹慎。張路玉在《臭毒番痧二則》中說,如果接觸到臭穢之物,出現腹痛嘔吐,民間會用沾了油的瓷器刮病人脊背,哪裡出現紅斑,就叫做痧。
如果受到惡毒的異氣感染,出現腹痛、肢體麻木、嘔吐、神志昏迷,突然出現黑色斑點,這種病起源於漠北,流傳到中原地區,民間叫做番痧。想要嘔吐卻吐不出來,想要腹瀉卻拉不出來,乾嘔絞痛,就叫做絞腸痧。嚴重者甚至出現四肢冰冷發麻、面色青白、脈象微弱,或者發高燒、神志昏迷、面色紫紅、脈象強勁。這是因為病人的體質本身就存在火氣不足或火氣過旺,再加上惡毒異氣的侵襲,民間習慣上稱之為冷痧或熱痧。這種疾病與瘴癘、霍亂的症狀相似。
緩則尚可遷延時日。急則夕發早死。初覺先將紙捻點淬頭額。即以蕎麥焙燥。去殼取末三錢。冷開水調服。重者少頃再服即安。蓋蕎麥能煉腸胃滓穢。降氣寬胸。善消濁滯。為痧毒之專藥。其毒甚面黑者。急於兩膝後委中穴刺出惡血。以泄毒邪。如蕎麥一時莫得。或服之不應。
即宜理氣為先。如香蘇飲加薄荷荊芥。辛涼透表。次則避邪為要。梔子豉湯加牛蒡、生甘草。解毒和中。表熱勢甚。清熱為急。黃芩湯加連翹、木通。分利陰陽。煩渴引飲遺溺。速清陽明。白虎湯加蔥豉。斑點深赤。毒在血分者。濃煎益母草兩許。少投生蜜。衝入生萊菔汁半杯。
白話文:
病情緩慢的,還能夠拖延些時日;病情急迫的,則傍晚發病,很快就會死亡。剛開始感覺不舒服的時候,先用紙捻蘸水點在頭額上,然後用蕎麥焙乾,去殼取粉三錢,用冷開水調服。病情嚴重者,過一會兒再服用一次,就能夠緩解。因為蕎麥能夠煉化腸胃中的雜質穢物,降氣寬胸,善於消除濁氣和積滯,是治療痧毒的專門藥物。如果毒性很重,臉色發黑,要趕緊在兩膝後面的委中穴刺出血,排出毒邪。如果一時找不到蕎麥,或者服用之後沒有效果,就應該先以理氣為主。比如香蘇飲中加入薄荷、荊芥,辛涼透表。其次要避邪,梔子豉湯中加入牛蒡、生甘草,解毒和中。如果表熱症狀嚴重,要以清熱為主。黃芩湯中加入連翹、木通,分利陰陽。如果感到煩渴引飲,小便失禁,要趕緊清熱解毒。白虎湯中加入蔥豉。如果斑點顏色深紅,毒性在血分,就用濃煎益母草兩份,加入少許蜂蜜,冲入生蘿蔔汁半杯服用。
放溫恣服。散其惡血。取效最捷。此皆使毒從表化。若見煩擾腹脹。便閉脈疾。表裡俱急者。急投涼膈散。使毒從下泄。世俗有用水搭肩背及臂者。有以苧麻水濕刮之者。有以瓷碗油潤刮之者。有以瓷鋒刺委中出血者。有以炒鹽探吐者。有以冷水送下川椒數粒者。有以研生白礬冷水調服二三錢者。
有以油紙點照。視背上有紅點處皆焠之者。總欲使腠理開通。氣血暢達之意耳。其脈多伏。即不伏亦渾渾不清。或細小緊澀。或緊勁搏指。中帶促結。皆是陰匿陽伏之象。不可誤認陰寒而投熱藥。亦勿以腹痛足冷而與溫藥。若見面青唇黑。脈勁搏指。厥逆喘促。多不可救。王晉三著古方選注。
白話文:
服藥後要等藥溫了再喝,可以散去瘀血,效果最快。這些都是讓毒氣從體表散發出來的方法。如果出現煩躁、腹脹、便秘、脈象急促等症狀,就要趕緊服用涼膈散,讓毒氣從下泄。民間常用的方法有:用水淋肩背和手臂、用苧麻水濕敷刮拭、用塗油的瓷碗刮拭、用瓷器尖銳部位刺委中穴放血、用炒鹽催吐、用冷水送服幾粒川椒、用生白礬研成粉末用冷水調服。
還有人用油紙點燃,照射背部,看到紅點的地方就用熱水燙。這些方法都是為了讓毛孔開通,氣血流通。這種病的脈象大多沉伏,即使不沉伏,也模糊不清,或者細小緊澀,或者有力緊緊搏動手指,中間夾雜着停頓,這些都是陰氣內藏、陽氣潛伏的表現。不可誤認為是陰寒而服用溫熱藥物,也不可因為腹痛足冷而服用溫熱藥物。如果出現面色青黑、嘴唇發黑、脈搏有力緊緊搏動手指、四肢厥冷、呼吸急促等症狀,大多難以救治。這是王晉三所著《古方選注》中的記載。
中有論痧一則。謂痧者。寒熱之濕氣。皆可為患。輕則胃脘氣逆。脹滿作痛。甚則昏憒欲死。西北人以楊柳枝蘸熱水鞭其腹。謂之打寒痧。東南人以油碗或油線。刮其胸背手足內胻。謂之刮瘀。以瓷鋒及扁針。刺舌下指尖及曲池委中出血。謂之鎙痧。更服神香散(公丁香、白豆蔻各七粒、為末、清湯調下、如小腹痛者、加春砂仁七粒。
)以治寒濕痧脹。益元散(滑石六錢、生甘草一錢、辰砂一錢、為末、每服三四錢。)以治濕熱痧脹。均有神功。是皆內外兼治以泄其氣。則氣血得以循度而行。其脹即已。非另有痧邪也。近世俗醫。另立痧科。凡見腹痛脹滿。煩悶不安。咸謂之痧。惟欲自炫其術。反戒患家勿輕用藥。
白話文:
這篇文章討論了痧症。文中提到,痧是由寒熱濕氣引起的,輕則會導致胃脘氣逆、脹滿作痛,嚴重則會昏迷欲死。
西北地區的人用柳枝沾熱水鞭打腹部,稱為打寒痧;東南地區的人則用油碗或油線刮拭胸背手足內側,稱為刮瘀;另外,用瓷鋒或扁針刺舌下、指尖及曲池、委中等穴位放血,稱為鎙痧。
文章還提到一些治療寒濕痧脹的方劑,例如神香散,可以用於治療寒濕痧脹,如小腹痛者可以加入砂仁。而益元散則可以治療濕熱痧脹。這些方劑都具有神奇的功效,它們都是內外兼治,通過泄氣的方式,使氣血得以流通,脹痛自然消失。
文章最後批評了近世俗醫另立痧科的行為。他們凡見腹痛脹滿、煩悶不安,就認為是痧症,只為了炫耀自己的醫術,反而告誡患者不要輕易用藥。
殊堪捧腹。合觀三論。右陶因龔雲林青筋之說。而著痧脹玉衡。名狀甚多。而痧之證治乃備。路玉分臭毒番痧為二。謂惡毒癘氣。甚於穢濁。晉三辨痧即外邪驟入。阻塞其正氣。氣血失循行之道。而痧之病理益明。
【廉勘】宋明時諸前哲。及前清國初石頑老人。痧皆作沙。其說有三。一謂溪礫中沙蝨射人之毒氣。一謂沙漠中惡毒之異氣。一謂塵沙中臭穢之惡氣。故其病有沙漲沙穢之名。後賢以其為病。乃加疒焉。竊謂麻疹之俗稱。亦名曰痧。未免彼痧與此痧相混。不如遵宋張季明醫說。
仍書沙證。較為典雅。若以其執沙刮沙之後。皮膚現紅點或紫黑點者。故名曰痧。則凡皮膚不現痧點者。抑又何說。其實即系各區之地方病也。故又有翻掙齷齪之別名。其俗名約有百數十種。較古今風病傷寒為尤繁。類皆見形取名。並無堅義。而於病因病理。反多缺而不講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真是讓人忍俊不禁。綜合來看三家論述,陶氏根據龔雲林關於青筋的說法,著有《痧脹玉衡》,列舉了許多痧症的症狀,對痧的證治也講述得很完備。路玉則將臭毒和番痧分為兩類,認為惡毒癘氣比穢濁之氣更為嚴重。晉代的《三辨痧》則認為外邪突然侵入人體,阻礙正氣運行,導致氣血流通不暢,進一步說明了痧的病理。
宋明時期的先賢,以及清初的石頑老人,都將痧寫作沙,他們有三個說法。一說是溪流中的砂礫中有沙蝨,它會射出毒氣侵害人體。二說是沙漠中存在著惡毒的異氣。三說是塵沙中含有臭穢的惡氣。所以,這種病症被稱為沙脹、沙穢。後世的醫家認為這是一種疾病,所以在「沙」字旁加上了「疒」字。我私下認為麻疹俗稱「痧」,難免會與「痧」混淆,不如遵循宋代張季明醫生的說法,仍寫作「沙證」,這樣更為典雅。
有些人認為,因為「沙」字是從刮沙後皮膚出現紅點或紫黑點而來,所以才叫做痧。那麼,那些皮膚上沒有出現痧點的人,又該如何解釋呢?事實上,這只是一些地方性的疾病而已,所以又有翻掙、齷齪等別名。民間流傳的痧症名稱多達上百種,比古今的風病、傷寒還要多,這些名稱大多是根據症狀而起,並沒有嚴謹的意義,而且對病因和病理也大多忽略不提。
王晉三所謂俗醫自炫其術是也。余於沙穢一症。歷經實驗。三十餘年來。確知沙之為病。賅夏秋雜感而統稱之也。就予所見。可先分為兩大端。一凡無傳染性者。曰恆沙。一凡有傳染性者。曰疫沙。於恆沙中。又分為濕穢暑穢兩種。再辨其所夾何邪。或夾氣鬱。或夾血瘀。或夾食積。
或夾痰水。審其因而治之。疫沙乃一種中毒性之急證。雖證有陰陽之別。而其受惡菌之毒則一。前哲名病曰中惡。見證曰青筋。早已表明疫沙之病因病狀。而王清任謂疫邪吸自口鼻。由氣管達於血管。將氣血凝結。初得病時。宜即用針刺尺澤穴出紫黑血。使毒氣外泄。一面以解毒活血之藥治之。
白話文:
王晉三所言,所謂俗醫自吹自擂,炫耀其醫術,正是如此。我對於沙穢一症,歷經三十餘年的實驗,確切地知道,沙穢乃是一類病症,包括了夏秋季節的各種雜感,統稱為沙穢。就我所見,可先分為兩大類:一者為無傳染性的,稱之為恆沙;另一者為有傳染性的,稱之為疫沙。
恆沙中,又可分為濕穢和暑穢兩種。再根據其夾雜的邪氣,分別為氣鬱、血瘀、食積、痰水等。審察其病因,然後對症下藥。
疫沙乃是一種中毒性的急症,雖然症狀有陰陽之分,但其受惡菌的毒害則是一樣的。前賢將此病稱之為中惡,症狀則表現為青筋,早已說明了疫沙的病因和病狀。而王清任認為疫邪是從口鼻吸入,經由氣管到達血管,使氣血凝結。初患此病時,應當立即用針刺尺澤穴,放出紫黑色的血,使毒氣外泄。同時,也應當服用解毒活血的藥物治療。
則更發明疫沙治法之正的矣。就余所驗。外治除提刮針刺諸法外。先用飛龍奪命丹(辰砂二錢、明雄黃、燈心灰各一錢、煅人中白八分、明礬、青黛各五分、梅冰、麻黃各四分、真珠、牙皂、當門子、硼砂各三分、西黃二分、杜蟾酥、牙硝各一分五釐、金箔三十頁、十六味各研極細、合研勻、玻瓶緊收。)少許。
白話文:
那麼就更加完善了瘟疫的治療方法。根據我的經驗,外部治療除了使用刮痧和針刺等方法之外,首先應該使用飛龍奪命丹(其中含有辰砂兩錢、明雄黃、燈心草灰各一錢、煅制的人中白八分、明礬、青黛各五分、梅片、麻黃各四分、珍珠、牙皁、麝香、硼砂各三分、西黃兩分、蟾酥、牙硝各一分五釐、金箔三十片,將這十六種成分各自研磨至極細,然後混合均勻,裝入玻璃瓶密封保存)少許。
吹鼻取嚏。即嚏者輕。無嚏者重。即以阿嚒呢啞水(按:即氨溶液)搐鼻。興奮神經。次用絳雪(辰砂、牙硝各一錢、明雄黃、硼砂各六分、煅礞石四分、梅冰、當門子各三分、金箔五頁各研極細、再研勻、治溫疫急沙、及牛馬羊瘟、以少許點其眼、喉痹牙舌諸病、湯火金石諸傷、均搽患處。)點兩眼角。
刺激神經。此皆開泄其血絡機竅之氣。為外治衝鋒要法。又次用雞子白對品生麻油入雄黃末調勻。以頭髮團蘸藥遍擦周身。既可解毒。又除表熱。此亦引毒外出之良法。若中寒陰沙。莫妙於回陽膏(生香附一錢八分、或用吳茱萸亦可、公丁香一錢二分、上桂心八分、倭硫黃五分、當門子四分、五味共研極細、每用二三分。)安入臍中。
白話文:
使用吹鼻的方式來引發打噴嚏,如果能立刻打噴嚏表示病情較輕,如果不能打噴嚏則表示病情較重。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氨溶液來刺激鼻腔,以興奮神經。接著使用絳雪(成分包括辰砂、牙硝各一錢、明雄黃、硼砂各六分、煅過的礞石四分、梅冰、當門子各三分、金箔五頁,各自研磨至極細後混合均勻,用於治療溫疫急症以及牲畜瘟疫,少量用於點眼睛或喉部,也可用於治療咽喉、牙齒和舌頭等疾病,以及燒燙傷或外傷,塗抹於患處)點在兩眼的眼角。
這些方法都是為了開通釋放血液循環中的氣機。這是外部治療的重要方法。接著使用雞蛋清搭配生麻油加入雄黃末調勻,用頭髮團蘸取藥物擦拭全身,這樣既能解毒又能去除表面的熱氣,這也是一種引導毒素從體內排出的好方法。如果是因為受寒引起的病症,最好的選擇是使用回陽膏(成分包括生香附一錢八分,也可以使用吳茱萸替代、公丁香一錢二分、上桂心八分、倭硫磺五分、當門子四分,全部研磨至極細,每次使用二三分),放在肚臍中。
外以膏藥封之。一時病即輕減。惟口渴苔黃。二便俱熱者。雖見肢冷脈伏。亦勿妄貼此膏。更張其焰。內治方藥。雖以芳香辛散之劑。開閉逐穢。活血通氣為正法。然亦有別。如猝中陰性惡毒者。
莫妙於蘇合香丸(蘇合香、安息香、廣木香各二兩、犀角、當門子、梅冰、生香附、明乳香、上沉香、公丁香、冬朮各一兩、共研極勻、蜜丸、作二百丸、辰砂為衣、蠟匱、臨用去蠟殼、薄荷燈心湯、磨汁服。
白話文:
將外敷的膏藥貼在患處,可以暫時減輕病情。但是,如果病人出現口渴、舌苔發黃、大小便灼熱等症狀,即使出現四肢冰冷、脈象微弱的情況,也不要隨便使用這種膏藥,否則會加重病情。
內服藥物方面,雖然使用芳香辛散的藥物來疏通經絡、排除毒素、活血通氣是治療的正道,但也要區分情況。比如突然發病、屬陰性惡毒的患者,可以用蘇合香丸來治療。
蘇合香丸的組成:蘇合香、安息香、廣木香各二兩,犀角、當門子、梅冰、生香附、明乳香、上沉香、公丁香、冬朮各一兩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蜜做成丸劑,共製成二百丸,用辰砂包裹,以蠟封存。使用時去掉蠟殼,用薄荷燈心湯磨汁服用。
)及食積(川文蛤、山慈菇各二兩、大戟、白檀香、安息香、蘇合油各一兩五錢、千金霜一兩、明雄黃、琥珀各五錢、梅冰、當門子各三錢、十一味各研極細、再合研勻、濃糯米飲杵丸、如綠豆大、飛金為衣、每錢許、開水調下。)猝中陽性惡毒者。莫靈於諸葛行軍散(西黃、冰麝、珠粉、硼砂各一錢、明雄黃八錢、火硝三分、金箔二十頁各研極細、再合研勻、每三五分、涼開水調下。
白話文:
對於食積的情況,可以使用特定的中藥組合來治療。 對於突然遭受陽性惡毒的患者,最有效的莫過於諸葛行軍散。
)及局方紫雪(金箔千頁、寒水石、煅磁石、生石膏、滑石各五兩、犀羚角、青木香、沉香各五錢、丁香一錢、元參、升麻各一兩六錢、生甘草八錢、芒硝一兩、焰硝三兩、硃砂五錢、當門子一錢二分、每服三四分至一錢、新水調灌。)陰陽錯雜者。莫捷於來復丹(元精石、倭硫黃、牙硝各一兩、橘紅、青皮、五靈脂各二錢、每服三十丸、陰陽水送下、善治上盛下虛、裡寒外熱、伏暑夾陰、霍亂危症。
白話文:
紫雪方中包含金箔千頁、寒水石、煅磁石、生石膏、滑石各五兩,犀羚角、青木香、沉香各五錢,丁香一錢,元參、升麻各一兩六錢,生甘草八錢,芒硝一兩,焰硝三兩,硃砂五錢,當門子一錢二分,每服三四分至一錢,以新水調服。對於陰陽錯雜者,則可使用來復丹,其中包含元精石、倭硫黃、牙硝各一兩,橘紅、青皮、五靈脂各二錢,每服三十丸,以陰陽水送服,善治上盛下虛、裡寒外熱、伏暑夾陰、霍亂危症。
)湯方則用夢隱解毒活血湯(生苡仁八錢、紫花地丁、益母草、晚蠶沙各五錢、銀花、連翹各三錢、大黑木耳、鮮石菖蒲各錢半、青蒿、貫眾各二錢、陰陽水煮、生綠豆四兩、取清湯煎藥、和入生藕茅根二汁各一瓢、或童便一杯、稍涼、徐徐服。)重加桃仁(四錢至五錢)。
以桃仁善殺小蟲。小蟲即洄溪所謂敗血所生之細蟲。其濂謂桃仁去血中之微生物。神妙不可思議也。至於附、薑、椒、桂等藥。極宜審慎。應用則用。切勿妄用。觀仲景用四逆湯。於既吐且利之下。緊接曰小便不利。重申曰下利清穀。何等叮嚀鄭重。故洄溪謂一證不具。即當細審。
白話文:
湯方可以用夢隱解毒活血湯,藥材包括生苡仁八錢、紫花地丁、益母草、晚蠶沙各五錢、銀花、連翹各三錢、大黑木耳、鮮石菖蒲各錢半、青蒿、貫眾各二錢,以陰陽水煮,加入生綠豆四兩,取清湯煎藥,再加入生藕和茅根汁各一瓢,或童便一杯,稍涼後慢慢服用。如果要加強效果,可以再加桃仁四到五錢,因為桃仁善於殺小蟲,而這些小蟲正是洄溪所說的敗血所生的細蟲。其濂認為桃仁可以清除血中的微生物,其功效神妙不可思議。至於附子、生薑、花椒、桂枝等藥物,需要審慎使用,必要時才能使用,絕對不能胡亂使用。就像仲景在用四逆湯時,在患者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後,馬上就說小便不利,並再次強調下利清穀,這是多麼叮嚀鄭重。所以洄溪認為,如果一個症狀不完全符合,就必須要仔細審查。
況疫痧總屬陽毒性多。陰毒性少。若忘其病之為毒。一見肢冷脈伏。驟進以附姜丁桂之劑。恐多草率誤人。蓋因此等急證。往往脈候難憑。必須細查病源。詳審舌苔。按其胸腹。詢其二便。匯參默察。則陰陽虛實之真假。庶可得其真諦也。惟溪毒、砂蝨、水弩、射工、短狐、蟈蝦之類。
俱能含沙射人。被其毒者。憎寒壯熱。百體分解。胸痞腹痛。狀似傷寒兼痧。常用酒煨大黃滴入松節油拌搗極爛。用軟帛包裹。遍擦周身。其毒自解。再用地漿水調下太乙紫金丹。以肅清其痧毒。病自除根。或用角筒按入皮肉極痛處。以口吸出其痧。外用煨蒜搗膏。封貼瘡口而愈。
白話文:
疫情中的病症大多屬於熱毒性的較多,寒毒性的較少。如果忽略了這種病是因為毒素所引起的,一看到四肢冰冷、脈象隱藏,就馬上使用附子、乾薑、丁香、肉桂等藥物來治療,恐怕會因為草率而誤診。因為這類急症,通常脈象並不可靠,必須詳細檢查病因,仔細觀察舌苔,按壓胸腹部,詢問大小便情況,綜合分析細心判斷,這樣才能辨別陰陽虛實的真假,才能瞭解真實的情況。至於溪毒、砂蝨、水弩、射工、短狐、蟈蝦等,都能噴射毒沙使人中毒。中毒的人會發冷發高燒,全身痠痛,胸悶腹痛,症狀像是感冒又帶有疫痧。常用的治療方法是用酒炒大黃,加入松節油一起搗碎成泥,用柔軟的布包裹起來,全身擦拭,毒素自然會消除。然後再用地漿水送服太乙紫金丹,以清除疫痧的毒素,疾病就能從根本去除。或者可以用角筒按在皮肉非常疼痛的地方,用嘴吸出疫痧,外面再用烤過的大蒜做成膏狀,敷在患處就可以痊癒。
或用鸂𤊿鳥白毛煅灰。用松節油調勻。搽擦周身。亦可拔毒外出而痊。此於恆痧疫痧外。另是一種蟲毒之病。必照此殺蟲解毒。方能收效。
白話文:
或者使用鸂鶒鳥的白色羽毛燒成灰。用松節油調和均勻。擦抹全身。也可以使毒素排出而康復。這是對於恆痧和疫痧之外。另一種由昆蟲毒素引起的疾病。必須按照這種方法殺蟲解毒。才能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