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3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3)

1. 第一節·發汗劑

獨怪近世醫流。偏謂參、苓助長邪氣。棄而不用。專行群隊升發。鼓激壯火飛騰。必至爍竭津液不已。良可慨焉。

七味蔥白湯,養血發汗法,俞氏經驗方,方載王氏《外臺》

鮮蔥白(三枚至四枚),生葛根(一錢至錢半),細生地(錢半至三錢),淡豆豉(二錢至三錢),原麥冬(一錢至錢半),鮮生薑(一片或兩片),百勞水,四碗煎藥

以長流水盛桶中。以竹杆揚之數百。名百勞水。

【秀按】蔥白香豉湯。藥味雖輕。治傷寒寒疫。三日以內。頭痛如破。及溫病初起煩熱。其功最著。配以地、麥、葛根。養血解肌。百勞水輕宣流利。即治虛人風熱。伏氣發溫。及產後感冒。靡不隨手獲效。真血虛發汗之良劑。凡奪血液枯者。用純表藥全然無汗。得此陰氣外溢則汗出。

加減葳蕤湯,滋陰發汗法,俞氏經驗方

生葳蕤(二錢至三錢),生蔥白(二枚至三枚),桔梗(一錢至錢半),東白薇(五分至一錢),淡豆豉(三錢至四錢),蘇薄荷(一錢至錢半),炙草(五分),紅棗(兩枚)

【秀按】方以生玉竹滋陰潤燥為君。臣以蔥、豉、薄、桔。疏風散熱。佐以白薇苦鹹降泄。使以甘草、紅棗。甘潤增液。以助玉竹之滋陰潤燥。為陰虛體感冒風溫。及冬溫咳嗽。咽乾痰結之良劑。

參附再造湯,助陽發汗法,俞氏經驗方,方從陶節庵再造散加減

高麗參(一錢至錢半),淡附片(五分),川桂枝(一錢),羌活(八分),綿耆皮(錢半酒洗),北細辛(三分),清炙草(八分),防風(八分)

【秀按】陽虛者陰必盛。故君以附、桂破陰。陰盛者氣必弱。故臣以參、耆扶氣。佐羌、防、細辛。以溫散陰寒。使以甘草。以緩辛、附、羌、防之性。專治傷寒夾陰。陽虛不能作汗。尺脈遲弱者。方義固高出前輩。但稍嫌羌防冗雜。然無害於溫補助衛之大旨。且足為專用麻、桂、羌、防等發汗。而汗不出者進一解。

香蘇蔥豉湯,理氣發汗法,俞氏經驗方,方載張氏《醫通》婦科門

制香附(錢半至二錢),新會皮(錢半至二錢),鮮蔥白(二枚至三枚),紫蘇(錢半至三錢),清炙草(六分至八分),淡香豉(三錢至四錢)

【秀按】女子善懷。每多抑鬱。故表郁無汗。以香蘇飲為主方。蓋香附為氣中血藥。善疏氣鬱。紫蘇為血中氣藥。善解血鬱。況又臣以蔥豉。輕揚發表。佐以陳皮理氣。炙草和藥。又氣血調和。則表郁解而津津汗出矣。此為妊婦傷寒之主方。既能疏郁達表。又能調氣安胎。血虛者可略加歸芍。參嚴氏紫蘇飲子法。專門產科者注意之。

蔥豉荷米煎,和中發汗法,喻氏經驗方

鮮蔥白(一枚切碎),淡香豉(二錢),蘇薄荷(四分沖),生粳米(三十粒)

白話文:

第一節·發汗劑

實在很奇怪近代的醫生們,竟然偏頗地認為人參、茯苓這些藥材會助長邪氣,因此捨棄不用,反而一味地使用升散的藥物,促使體內陽氣過於旺盛而向上升騰,這樣必定會耗竭體內的津液,實在令人感到惋惜。

七味蔥白湯,屬於養血發汗的方法,是俞氏的經驗方,這個方子記載在王氏的《外台秘要》中。

藥方組成:新鮮蔥白(三到四段),生葛根(一錢到一錢半),細生地(一錢半到三錢),淡豆豉(二錢到三錢),原麥冬(一錢到一錢半),新鮮生薑(一片或兩片),百勞水,用四碗水煎藥。

所謂的百勞水,就是將長流水盛在桶中,用竹竿攪動數百次。

【說明】蔥白香豉湯,藥味雖然輕淡,但對於治療傷寒、寒疫,在發病三天內,頭痛欲裂,以及溫病初期出現的煩躁發熱,效果非常顯著。搭配生地、麥冬、葛根,可以養血解肌。百勞水性輕,可以宣通流暢。這個方子也能治療體虛之人感受風熱、伏藏的邪氣引發的溫病,以及產後感冒,幾乎都能立即見效。這實在是治療血虛發汗的良方。凡是因失血導致身體枯竭的人,使用純粹的發汗藥往往無法發汗,但用了這個方子,由於體內陰氣向外發散,就能順利出汗。

加減葳蕤湯,屬於滋陰發汗的方法,是俞氏的經驗方。

藥方組成:生葳蕤(二錢到三錢),生蔥白(二到三段),桔梗(一錢到一錢半),東白薇(五分到一錢),淡豆豉(三錢到四錢),蘇薄荷(一錢到一錢半),炙甘草(五分),紅棗(兩枚)。

【說明】這個方子以生玉竹滋養陰液、潤燥為主要藥材。搭配蔥、豆豉、薄荷、桔梗,疏散風熱。用白薇的苦味和鹹味來降泄。再用甘草、紅棗,甘甜滋潤,增加津液,以輔助玉竹滋養陰液、潤燥的功效。這個方子是治療陰虛體質感受風溫,以及冬天出現咳嗽、咽喉乾燥、痰液黏稠的良方。

參附再造湯,屬於助陽發汗的方法,是俞氏的經驗方,這個方子是從陶節庵的再造散加減而來。

藥方組成:高麗參(一錢到一錢半),淡附片(五分),川桂枝(一錢),羌活(八分),綿黃耆皮(一錢半,用酒洗過),北細辛(三分),清炙甘草(八分),防風(八分)。

【說明】陽氣虛弱的人,體內陰氣必然旺盛。所以這個方子以附子、桂枝來破除陰邪。陰邪旺盛的人,體內氣必然虛弱。所以用人參、黃耆來扶助氣。再用羌活、防風、細辛來溫散陰寒。最後用甘草,緩解附子、羌活、防風的辛散之性。這個方子專門治療傷寒夾雜陰邪,陽氣虛弱而不能發汗,脈象遲緩無力的情況。這個方子的立意確實比前人高明,但稍微嫌羌活、防風用得太多,略顯雜亂。不過這並不影響它溫補扶正的大方向。而且這個方子足以為那些使用麻黃、桂枝、羌活、防風等發汗藥,卻仍然無法發汗的人,提供一種新的解決思路。

香蘇蔥豉湯,屬於理氣發汗的方法,是俞氏的經驗方,這個方子記載在張氏的《醫通》婦科門中。

藥方組成:制香附(一錢半到二錢),新會陳皮(一錢半到二錢),新鮮蔥白(二到三段),紫蘇(一錢半到三錢),清炙甘草(六分到八分),淡豆豉(三錢到四錢)。

【說明】女子常常容易多愁善感,容易產生氣鬱。所以,表邪被鬱滯而無法發汗。這個方子以香蘇飲為主方。香附是氣中血藥,善於疏通氣鬱。紫蘇是血中氣藥,善於解除血鬱。再加上蔥豉,輕揚發表。再佐以陳皮來理氣,炙甘草調和藥性。這樣氣血調和,那麼表邪被解除,就能順利出汗了。這個方子是孕婦患傷寒的主要方子。既能疏通鬱滯、發散表邪,又能調和氣機、安胎。如果血虛,可以稍微加當歸、芍藥。參照嚴氏紫蘇飲子的用法。專門從事婦產科的醫生要特別注意這個方子。

蔥豉荷米煎,屬於和中發汗的方法,是喻氏的經驗方。

藥方組成:新鮮蔥白(一小段,切碎),淡豆豉(二錢),蘇薄荷(四分,沖服),生粳米(三十粒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