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6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6)

1. 第七節·風濕傷寒

(即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。故通稱痹證。傷寒論總名濕痹。風勝者名風濕。寒勝者名寒濕)。

【因】先傷於濕。復兼風寒。但傷濕須分內外。濕從外受者。多由於居濕涉水。汗雨沾衣。濕從內傷者。多由於恣飲茶酒。貪食瓜果。《內經》通稱曰痹。又分其同中之異。有行痹著痹痛痹三種。實則皆風寒濕三氣所襲。流注經絡而成。

【證】濕痹則一身重痛。關節尤疼。肢體則麻木不仁。頭痛惡寒。身熱心煩。小便不利。大便反快。風濕多傷在上。肩背麻木。手腕硬痛。頭重鼻塞。惡風微汗。一身痛無定處。寒濕多傷在下。腿腳木重。足膝疼酸。狀如石墜。怕冷無汗。一身痛有定處。在皮則頑不自覺。在肉則四肢不仁。

白話文:

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結合在一起就會造成痹症,所以統稱為痹證。《傷寒論》中將其稱為濕痹。如果風氣較盛,則稱為風濕;如果寒氣較盛,則稱為寒濕。

造成痹症的原因,首先是受了濕氣的侵襲,接著又伴隨風寒。但濕氣的侵襲必須分內外:外受濕氣多因居住潮濕、涉水、汗雨沾衣等原因造成;內傷濕氣多因過度飲酒、貪吃瓜果等造成。《內經》中將所有這些症狀統稱為痹症,又根據其不同的表現分為行痹、著痹、痛痹三種。事實上,這三種痹症都是由風寒濕三氣侵入經絡所致。

濕痹的表現是全身沉重疼痛,關節尤其疼痛,肢體麻木無知覺,頭痛畏寒,發熱心煩,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通暢。風濕多侵犯上半身,肩背麻木,手腕僵硬疼痛,頭重鼻塞,怕風微汗,全身疼痛部位不定。寒濕多侵犯下半身,腿腳沉重,足膝疼痛酸楚,感覺像有石頭壓著一樣,怕冷無汗,全身疼痛部位固定。濕氣侵犯皮膚,就會出現頑固的無感症狀;濕氣侵犯肌肉,就會出現四肢麻木無知覺。

在筋則屈而不伸。在脈則血凝不流。在骨則重而不舉。濕勝則舌多白滑而膩。風勝則舌多白薄而潤。寒勝則舌多白滑而淡。

【脈】沉濡而細者。《內經》所謂濕氣勝者為著痹。《傷寒論》所云濕痹之候也。浮濡弦緩者。《內經》所謂風氣勝者為行痹。《傷寒論》所云風濕相搏是也。沉濡弦遲者。《內經》所謂寒氣勝者為痛痹。《傷寒論》所云中寒濕是也。

【治】著痹燥濕為君。佐以祛風散寒。藿香正氣湯加羌活、防風(各錢半)。行痹疏風為君。佐以散寒燥濕。桂枝橘皮湯加制川烏(五分)、製蒼朮(一錢)。痛痹散寒為君。佐以祛風滲濕。蘇羌達表湯加酒炒延胡、全當歸(各錢半)此為三痹分治之法。有時獨用蘇羌達表湯。

白話文:

筋絡受濕氣影響,就會僵硬彎曲,無法伸展。脈絡受濕氣影響,就會血液凝滞不流通。骨骼受濕氣影響,就會沉重難以抬起。濕氣過盛,舌苔會呈現白滑厚膩。風邪過盛,舌苔會呈現白薄潤澤。寒邪過盛,舌苔會呈現白滑淡薄。

脈象沉而濡潤,細小者,這是《內經》所說的濕氣過盛導致的著痹。這也是《傷寒論》中所描述的濕痹症狀。脈象浮而濡潤,弦而緩者,這是《內經》所說的風氣過盛導致的行痹。這也是《傷寒論》中所描述的風濕相搏所致。脈象沉而濡潤,弦而遲者,這是《內經》所說的寒氣過盛導致的痛痹。這也是《傷寒論》中所描述的中寒濕所致。

治療著痹要以燥濕為主要治療方法,輔以祛風散寒。可用藿香正氣湯,再加入羌活、防風各一錢半。治療行痹要以疏風為主要治療方法,輔以散寒燥濕。可用桂枝橘皮湯,再加入制川烏五分、制蒼朮一錢。治療痛痹要以散寒為主要治療方法,輔以祛風滲濕。可用蘇羌達表湯,再加入酒炒延胡、全當歸各一錢半。這是三痹的分别治疗方法。有时候也可以单独使用蘇羌達表湯。

加川桂枝、光桃仁各錢半、小活絡丹(制川烏、制草烏、制南星各六兩、明乳香、淨沒藥、乾地龍各二兩二錢、刨花水為丸、每丸約重一錢、輕服一丸、重服二丸、燒酒磨汁沖服)。用流水陳酒各半煎服。此為三痹合治之法。凡新病在皮肌血脈者。已歷驗不爽矣。若留連筋骨。

久而不痛不仁。手足癱瘓者。必要壯筋健骨為君。佐以活血行氣。蠲痹防痿湯(煅透羊脛骨二錢、炙酥虎脛骨一錢、酒炒透蹄筋一錢、鹽水炒杜仲三錢、酒炒川斷二錢、炙去毛狗脊二錢。制淮牛膝三錢、骨碎補六錢、生黃耆一兩、全當歸三錢、酒水各半煎服。)調下一粒金丹。

白話文:

桂枝、桃仁各半錢,小活絡丹(制川烏、制草烏、制南星各六兩,乳香、沒藥、地龍各二兩二錢,刨花水為丸,每丸約重一錢)輕服一丸,重服二丸,燒酒磨汁沖服。用流水陳酒各半煎服。這是治療三痹的合治方法。凡是新發的病症,病在皮肌血脈者,已經驗證有效。如果病症延續到筋骨,久而不痛不仁,手足癱瘓,就必須以壯筋健骨為主要治療方法,輔以活血行氣。蠲痹防痿湯(煅透羊脛骨二錢,炙酥虎脛骨一錢,酒炒透蹄筋一錢,鹽水炒杜仲三錢,酒炒川斷二錢,炙去毛狗脊二錢,制淮牛膝三錢,骨碎補六錢,生黃耆一兩,全當歸三錢)酒水各半煎服,再配合一粒金丹服用。

番木鱉煨去油、五靈脂、制草烏、乾地龍、芸香各一兩五錢、明乳香、淨沒藥、當歸各七錢五分、當門子二錢五分、陳京墨一錢五分(燒煙盡)各研細末、再合研勻、糯米糊為丸、如雞頭子大、每服一丸、極重二丸、藥湯化下、或溫酒磨下。久服庶可收功。

【秀按】風濕傷寒。一田野間俗名耳。俞君遵守經旨。因症施治。精切不磨。洵不愧積學之老名醫也。但此證新而輕淺。能任辛散香燥者。極易奏功。予曾用五苓散加羌防治著痹。桂枝加二烏治行痹。麻黃加朮附治痛痹。效如桴鼓。若久而深重。血瘀化火。液郁化痰。皮膚不榮。

白話文:

將番木鱉去除油脂後,與五靈脂、製草烏、乾地龍、芸香各一兩五錢,明乳香、淨沒藥、當歸各七錢五分,當門子二錢五分,陳京墨一錢五分(燒至煙盡)一同研磨成細末,再混合均勻,用糯米糊製成丸藥,大小如雞頭子。每次服用一丸,重症可服用兩丸,用藥湯或溫酒送服。長期服用,或許可以收到療效。

經絡時疏。大筋軟短。小筋弛長。手足麻痹。骨痿於床者。最難奏效。俗謂痛風易治。木風難醫。真閱歷之諺也。惟有用《外臺》竹瀝湯。化下丹溪神效活絡丹。生津滌痰。活血通絡。以漸取效。間服史國公酒。養血祛風。舒筋活絡。一面囑家訪求善針者。七日一針。二七一針。

以疏通其脈絡。內外並治而已。

【廉勘】痹者。肢體失其感覺。重著而不能移動也。風寒濕三氣固可合成。即風濕熱三氣亦可合成。初病侵襲經氣。繼必留連血絡。終則殘害腦筋。故其證始而痛。繼而痹。終而痿。痛尚易治。《內經》論行痹痛痹。後世皆稱為痛風。以活血祛風。宣通經隧為首要。羌防行痹湯為主。

白話文:

經絡不通暢,大筋僵硬短縮,小筋鬆弛過長,手腳麻木,骨頭萎縮臥床不起,是最難治療的。俗話說痛風容易治,木風難醫,真是有經驗的諺語。只能使用《外台秘要》中的竹瀝湯,以及丹溪翁的《神效活絡丹》,滋陰潤燥、化痰通絡,慢慢見效。間歇服用史國公酒,滋養血液、祛除風邪、舒筋活絡。同時囑咐家人尋找精通針灸的人,七天扎一次針,兩週扎一次針,疏通脈絡,內外兼治。

(羌活、防風各一錢、秦艽、川斷各二錢、威靈仙、全當歸各二錢、明乳香、淨沒藥、杜紅花各五分、先用童桑枝、青松針各一兩、煎湯代水、顧松園經驗方。)古歌所謂治風先治血。血行風自滅也。若肩背腰腿及周身疼痛。痛有定處。重著不移者。寒凝血瘀也。以通瘀散寒。

宣通絡脈為正法。身痛逐瘀湯加減。〔全當歸、光桃仁、絡石藤各三錢、片薑黃、杜紅花、川芎各八分、淮牛膝、五靈脂(酒炒)虎頭蕉、秦艽各錢半、清炙草七分、王清任經驗方〕化下續命丹。

白話文:

羌活、防風各一錢,秦艽、川斷各二錢,威靈仙、全當歸各二錢,明乳香、淨沒藥、杜紅花各五分,先用童桑枝、青松針各一兩,煎湯代水,這是顧松園的經驗方。古歌說治風先要治血,血行風自滅。如果肩背腰腿及周身疼痛,痛處固定,疼痛嚴重且不移動,這是寒凝血瘀造成的。因此要以通瘀散寒,宣通絡脈為正法。可以用身痛逐瘀湯加減,全當歸、光桃仁、絡石藤各三錢,片薑黃、杜紅花、川芎各八分,淮牛膝、五靈脂(酒炒)、虎頭蕉、秦艽各錢半,清炙草七分,這是王清任的經驗方。化下續命丹。

(小活絡丹原方、加羌活、天麻、殭蠶各二兩、白附子、全蠍、辰砂、雄黃輕粉,各一兩、片腦錢半、當門子一錢二分五匣、同研細末、後入冰麝研勻、糯米粉糊丸、每丸計重五分、蠟匱、一名神授保生丹、較小活絡丹功用尤宏、輕服一丸、重服二丸。)外用馮了性酒遍擦周身痛處(用洋絨布浸擦)。

內外並治。屢收敏效。失治則風寒外邪。絡瘀內傷。均從熱化。凡辛散風寒燥烈藥皆忌。曾用俞氏五汁一枝煎。合清宣瘀熱湯。(活水蘆筍、鮮枇杷葉各一兩、旋覆花三錢包、新絳錢半、青蔥管二寸切、廣鬱金汁四匙沖、常熟曹仁伯經驗方。)歷治多驗。若著痹,世皆稱麻木不仁。

白話文:

活絡丹原方加入羌活、天麻、僵蠶各二兩,白附子、全蠍、辰砂、雄黃、輕粉各一兩,片腦半錢,當門子一錢二分五匣,一同研磨成細粉,再加入冰麝研勻,用糯米粉糊成丸,每丸重五分,以蠟封存。此方名為神授保生丹,功效比小活絡丹更強,輕症服用一丸,重症服用兩丸。外用馮了性酒塗抹全身疼痛處,用洋絨布浸濕後擦拭。內外兼治,屢試有效。若治療失敗,則可能是風寒外邪入侵,或絡瘀內傷,均由熱化引起。凡辛散風寒燥烈的藥物皆忌用。曾用俞氏五汁一枝煎,合清宣瘀熱湯,以鮮蘆筍、鮮枇杷葉各一兩,旋覆花三錢包,新絳錢半,青蔥管二寸切,廣鬱金汁四匙沖服,此方為常熟曹仁伯經驗方,治病多驗。若患痹症,世人皆稱之為麻木不仁。

俗稱木風。較痛風已進一層。由絡瘀壓迫腦筋。腦筋將失覺動之能力。丹溪翁所謂麻是氣虛。木是濕痰瘀血是也。初用除濕蠲痹湯加減。(杜蒼朮、赤苓各二錢、生於朮、澤瀉、廣皮各錢半、川桂枝八分、拌研滑石四錢包、淡竹瀝三瓢、薑汁三滴、和勻同沖、先用酒炒桑枝、青松針各一兩、煎湯代水、林義桐經驗方。)調下小活絡丹一二丸。

如已濕鬱化熱。留滯關節肢絡。當用防己苡仁湯。(酒炒木防己、杜赤豆、川萆薢、大豆卷、綿茵陳各三錢、晚蠶沙四錢包、製蒼朮、宣木瓜各八分、川柏五分、木通一錢、先用生苡仁、酒炒桑枝各一兩、煎湯代水、耶溪胡在茲驗方。)送下桃仁控涎丹。(桃仁泥、煨甘遂、制大戟、白芥子各一兩、薑汁竹瀝、搗糊為丸、如桐子大、每服七丸至十丸、丹溪《心法附余方》。)峻逐濕熱痰瘀。

白話文:

俗稱木風,比痛風更嚴重,是因經絡瘀阻壓迫腦部,導致腦部失去感覺和運動能力。丹溪翁說麻是氣虛,木則是濕痰瘀血。初期可用除濕蠲痹湯加減,搭配小活絡丹。

若已濕鬱化熱,留滯關節經絡,則需用防己苡仁湯,並服用桃仁控涎丹,以峻逐濕熱痰瘀。

宣經隧以通絡脈。外用電氣療法。以催促血行。刺激腦筋。屢收全效。至已由痹而痿。四肢癱瘓。則神經麻痹。全失知覺運動之作用。長沙雖有經熱則痹。絡熱則痿之說。然有上下左右之別。凡上截癱。右肢癱者。多屬陽虛陰凝。每用清任補陽還五湯。送下人參再造丸。下截癱。

左肢癱者。多屬陰虛絡熱。每用仲淳集靈膏。或用四物絳覆湯。送下顧氏加味虎潛丸。間用河間地黃飲子去萸、味、桂。或用鞠通專翕大生膏。外治仍用電氣療法。亦可十愈五六。

白話文:

透過疏通經絡,運用電氣療法促進血液循環,刺激腦部,治療效果顯著。但如果病情發展到痺症轉為痿症,四肢癱瘓,神經麻痺,完全失去知覺和運動功能,就需要分清楚病症的上下左右差異。上半身癱瘓,右肢癱瘓者,多屬於陽虛陰凝,常使用清任補陽還五湯,配合人參再造丸服用。下半身癱瘓,左肢癱瘓者,多屬於陰虛絡熱,常用仲淳集靈膏或四物絳覆湯,配合顧氏加味虎潛丸服用。也可用河間地黃飲子去除茱萸、味、桂,或用鞠通專翕大生膏。外治方面持續使用電氣療法,療效可達六成以上。

【榮齋按】另有一種尚不到「痹」的程度的「風濕證」,如雷少逸《時病論》所說:「風濕之病,其證頭痛發熱,微汗惡寒,骨節煩疼,體重微腫,小便欠利,脈來浮緩。」我認為如遇這種症狀,當分析它是風勝、還是濕勝?如果屬於風勝,則勢必熱化,治宜先用七味蔥白湯(防風一錢,蘇葉嫩枝錢半,生薑皮一錢,淡豆豉三錢,秦艽錢半,絡石藤三錢,鮮蔥白四個,嫩桑枝一兩。)以通絡祛風;使風濕從微汗而解。

次用木防己湯加減(木防己錢半,通草一錢,生苡仁四錢,青松針三錢,桂枝七分拌滑石五錢,絲瓜絡二錢,嬌桑枝一兩。)以利濕清熱;使已從熱化之濕,從小便排泄。最後,用五葉茅根湯(桑葉二錢,淡竹葉二錢,枇杷葉五錢去毛,蘭葉三錢,生側柏葉二錢,鮮茅根一兩。)以清餘熱。

白話文:

榮齋按:

除了已經發展到「痺」的程度,還有一種輕微的「風濕證」,就像雷少逸在《時病論》中所說:「風濕之病,其證頭痛發熱,微汗惡寒,骨節煩疼,體重微腫,小便欠利,脈來浮緩。」

我覺得遇到這種症狀,應該先分析是風邪比較盛,還是濕邪比較盛?如果屬於風邪盛行,那麼一定會伴隨熱化,治療時應該先用七味蔥白湯(防風一錢、蘇葉嫩枝錢半、生薑皮一錢、淡豆豉三錢、秦艽錢半、絡石藤三錢、鮮蔥白四個、嫩桑枝一兩),以通絡祛風,使風濕隨著微汗排出體外。

接下來,可以服用木防己湯加減(木防己錢半、通草一錢、生苡仁四錢、青松針三錢、桂枝七分拌滑石五錢、絲瓜絡二錢、嬌桑枝一兩),以利濕清熱,使已經熱化的濕邪,從小便排出體外。最後,可以用五葉茅根湯(桑葉二錢、淡竹葉二錢、枇杷葉五錢去毛、蘭葉三錢、生側柏葉二錢、鮮茅根一兩)來清餘熱。

如屬濕勝,須要照顧病人陽氣的不足,葉天士所謂「濕勝則陽微,」是一個有力的啟示!藥用汗利兼行以和解之;用桂枝附子湯辛甘發散為主,五苓散辛淡滲泄為輔——桂枝、附片、茯苓、蒼朮、甘草、澤瀉、秦艽、鮮薑、紅棗,仿活絡丹「徐徐微汗」的治法。由於「徐」則風濕俱去,「驟」則風去而濕仍留著。

此為「風濕傷寒」本病的治法。更有一種「歷節痛風」,症見頭痛身熱,肢節拘攣而痛。《病源》、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均謂之歷節風,以其痛循歷四肢的關節,因之名歷節風。對證療法,根據何廉臣先生經驗,分析如下。他說:「歷節痛風,因於寒者,辛溫發散:因於熱者,辛涼輕揚,固已;但宜分辨痛狀施治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症屬於濕邪過盛,那麼我們必須照顧到病人的陽氣可能出現的不足,這正如葉天士所言的「濕邪過盛會導致陽氣微弱」。治療上,我們可以使用既能發汗又能通利小便的藥物來調和體內的不適。其中,桂枝附子湯以辛甘發散為主,五苓散則以辛淡滲洩為輔。具體使用的藥物包括桂枝、附片、茯苓、蒼朮、甘草、澤瀉、秦艽、鮮薑、紅棗,仿照活絡丹中的方法,以「徐徐微汗」為目的進行治療。這樣做可以確保風濕兩邪都能得到有效的清除,如果操之過急,可能會導致風邪退去而濕邪依然存在。

這就是針對「風濕傷寒」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。還有一種「歷節痛風」,表現為頭痛、身體發熱、四肢關節僵硬且疼痛。在《病源》、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等古籍中,這種病症被稱為「歷節風」,因為疼痛會沿著四肢的關節流動,因此得名。對於這種病症的治療,根據何廉臣先生的經驗,其治療原則如下:如果是由於寒冷引起的疼痛,應採用辛溫發散的方法;如果是由於熱邪引起的疼痛,則應採用辛涼輕揚的方法。然而,在實際治療時,還需要根據疼痛的具體情況來進行選擇和調整。

如肢節攣痛、伸縮不利者,血虛液燥也;法宜滋血潤燥,四物湯加首烏、木瓜、杞子、甘菊。肢節腫痛、遇陰雨更甚者,風濕入絡也;法宜驅風活絡,大羌活湯加小活絡丹。肢節注痛、得捶摩而緩者,風濕在經也;法宜散風勝濕,靈仙除痛飲。肢節煩痛、肩背沉重者,濕熱相搏也;法宜化濕泄熱,當歸拈痛散加減。

肢節刺痛、停著不移者,瘀血阻隧也;法宜消瘀活絡,趁痛散加減。肢節熱痛、夜間尤劇者,陰火灼筋也;法宜滋陰降火,四物湯合加味二妙丸。肢節木痛、身體重滯者,濕痰死血也;法宜豁痰活絡,半夏苓朮湯加小活絡丹。肢節痠痛、短氣脈沉者,留飲也;法宜蠲飲滌痰,半夏苓朮湯加指迷茯苓丸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四肢關節僵硬疼痛、活動不便,可能是血虛津液乾燥;治療方法應滋養血液、潤燥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首烏、木瓜、枸杞、甘菊。如果四肢關節腫痛,遇到陰雨天更嚴重,可能是風濕入絡;治療方法應驅風活絡,可以用大羌活湯加上小活絡丹。如果四肢關節刺痛,按揉後緩解,可能是風濕在經脈;治療方法應散風除濕,可以用靈仙除痛飲。如果四肢關節疼痛煩躁、肩背沉重,可能是濕熱交戰;治療方法應化濕泄熱,可以用當歸拈痛散加減。

如果四肢關節刺痛,固定不移,可能是瘀血阻礙經絡;治療方法應消瘀活絡,可以用趁痛散加減。如果四肢關節發熱疼痛,夜晚尤其嚴重,可能是陰火灼傷筋脈;治療方法應滋陰降火,可以用四物湯合加味二妙丸。如果四肢關節僵硬疼痛、身體沉重,可能是濕痰死血;治療方法應豁痰活絡,可以用半夏苓朮湯加上小活絡丹。如果四肢關節酸痛、呼吸短促、脈象沉細,可能是留飲;治療方法應祛除水飲、滌痰,可以用半夏苓朮湯加上指迷茯苓丸。

歷節久痛者,邪毒停留也;法宜以毒攻毒,麝香丸與乳香停痛丸間服。歷節麻痛者,氣血凝滯也;法宜通氣活絡,千金防己湯加五靈散。原因各異,故處方用藥,亦是不同;可見病因不一,所以內經有治病必求於本之訓也。」

曹穎甫先生則根據經方的實驗,說:「肢節疼痛,病名歷節。此證起於風邪外感,汗出不暢,久久濕流關節,脈遲而滑,屬寒濕。其微者用桂枝芍藥知母湯,其劇者宜烏頭湯。嘗治一吳姓男病,予用淨麻黃三錢,生白芍,生黃耆各三錢,炙甘草三錢,烏頭二枚切片,用蜜糖一碗另煎,煎至半碗,蓋悉本《金匱》法也。」

白話文:

关节疼痛时间长了,是因为邪气毒素停留在关节中,要用毒攻毒的方法治疗,服用麝香丸和乳香停痛丸。关节麻痛则是气血凝滞所致,要用通气活络的方法治疗,服用千金防己汤加上五灵散。病因不同,所以用药自然也不一样,可见诊断病因至关重要,正如《内经》所说,治病一定要从根本入手。曹颖甫先生根据经方的实验总结说,肢节疼痛,称为历节。此病是由风寒外感引起,汗出不畅,长时间湿气停留在关节,脉象迟缓而滑,属寒湿证。症状轻微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,症状严重者用乌头汤。我曾经治疗过一个姓吴的男性患者,用麻黄三钱、生白芍三钱、生黄耆三钱、炙甘草三钱、乌头两枚切片,另用蜜糖一碗煎至半碗,全部按照《金匮》的方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