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7)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7)
1. 第八節·濕溫傷寒
(一名濕溫兼寒)。
【因】伏濕醞釀成溫。新感暴寒而發。多發於首夏初秋兩時。但濕溫為伏邪。寒為新邪。新舊夾發。乃寒濕溫三氣雜合之病。與暑濕兼寒。暑濕為伏氣。寒為新感者。大同小異。惟濕溫兼寒。寒濕重而溫化尚緩。暑濕兼寒。濕熱重而寒象多輕。
【證】初起頭痛身重。惡寒無汗。胸痞腰疼。四肢倦怠。肌肉煩疼。胃鈍腹滿。便溏溺少。舌苔白滑。甚或白膩浮漲。
【脈】右緩而滯。左弦緊。此濕溫兼寒。阻滯表分上中氣機。足太陽與足太陰同病也。
【治】首宜芳淡辛散。藿香正氣湯加蔥豉。和中解表。祛其搏束之外寒。次宜辛淡疏利。大橘皮湯加川樸(錢半)、蔻末(六分沖)、宣氣利溺。化其鬱伏之內濕。寒散濕去。則醞釀之溫邪無所依附。其熱自清。即或有餘熱未清者。只須大橘皮湯去蒼朮、官桂。加焦山梔、綿茵陳(各三錢)、以肅清之。足矣。余詳傷寒傳入太陰火化條。
白話文:
濕溫兼寒
病因:
此病因伏濕積聚化為溫邪,再因新感寒邪而發病,多發生於初夏和初秋季節。濕溫是伏邪,寒邪是新感之邪,二者夾雜發病,屬於寒濕溫三氣雜合的病症。
此病與暑濕兼寒類似,但暑濕兼寒是以暑濕為伏氣,寒邪為新感,而濕溫兼寒則以寒濕為重,溫邪化勢緩慢;暑濕兼寒則濕熱較重,寒象較輕。
症狀:
起初會出現頭痛、身重、惡寒無汗、胸悶、腰痛、四肢乏力、肌肉酸痛、胃脘沉重、腹部脹滿、大便稀溏、小便量少、舌苔白滑,嚴重者舌苔白膩浮腫。
脈象:
右脈緩慢而遲滯,左脈弦緊。這是因為寒濕溫三氣阻滯了表分上中氣機,導致足太陽經和足太陰經同時生病。
治療:
首先應採用芳香淡滲、辛散解表的方劑,如藿香正氣湯加蔥豉,以和中解表,祛除外寒。
其次應使用辛淡疏利之方,如大橘皮湯加川樸(半錢)、蔻末(六分沖),以宣氣利尿,化解內濕。
寒邪散去,濕邪消除後,溫邪就無處依附,熱邪自然會消退。
若有餘熱未清者,可用大橘皮湯去蒼朮、官桂,加焦山梔、綿茵陳(各三錢),以清熱肅邪。
詳細內容可參考傷寒論中太陰病火化條。
【秀按】濕溫兼寒。與傷寒兼濕證。大旨相同。須從濕未化熱與濕已化熱。及有無夾痰夾食。隨證酌治。庶免貽誤。
【廉勘】濕溫兼寒。有發於首夏梅雨蒸時者。有發於仲秋桂花蒸時者。一則防有春溫伏熱。一則防有夏暑內伏。其因雖有溫暑之不同。而潛伏既久、醞釀蒸變。無一不同歸火化。又加以外寒搏束。往往郁之愈甚。則發之愈暴。全在初起一二日。藿、樸、蔥、豉。疏中發表。使寒濕從微汗而泄。
蔻、苓、滑、通。芳透淡滲。使濕熱從小便而泄。汗利兼行。表裡雙解。自然寒散濕開。伏熱外達。易於措手。繼辨其濕多熱少。側重太陰。用苦辛淡溫法。熱多濕少。側重陽明。用苦辛淡涼法。濕熱俱多。則太陰陽明並治。當開泄清熱。兩法兼用。其法已詳於傷寒兼濕勘語中。
白話文:
湿温兼寒与伤寒兼湿证在本质上是相似的。治疗需要根据湿气是否化热、是否有痰食夹杂等情况来判断,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,避免延误病情。
湿温兼寒,有的发生在初夏梅雨季节,有的发生在仲秋桂花盛开时节。前者需防范春温伏热,后者需防范夏暑内伏。虽然其病因有所不同,但潜伏时间较长,酝酿变化,最终都归于火化。再加上外寒的束缚,往往郁积得越厉害,发病就越猛烈。病发初期一二日,需用藿香、苍术、葱白、豉汁等药物疏中发表,使寒湿从微汗中排出。
蔻仁、茯苓、滑石、通草等药物芳香透达,淡渗利湿,使湿热从小便中排出。汗利并行,表里双解,自然寒散湿开,伏热外达,容易控制病情。之后根据湿多热少或热多湿少的情况,进行针对性治疗。湿多热少,侧重太阴,用苦辛淡温法;热多湿少,侧重阳明,用苦辛淡凉法;湿热俱多,则太阴阳明并治,应开泄清热,两法兼用。具体的治疗方法,已在伤寒兼湿证的勘语中详细阐述。
茲不贅。
【榮齋按】「濕溫傷寒」是一個大症,俞氏所說,不夠全面。秀山先生按語中提出了「須從濕未化熱與濕已化熱,及有無夾食、夾痰,隨證酌治,庶免貽誤。」這是應該的,也是必要的。《紹興醫學衛生報》發表何廉臣先生主編的《濕溫時疫治療法》,學說內容,是很符合秀山先生的要求的。節載如下,以資補充:濕溫本症。
當須分別濕多熱多之界限。現症與治法。判分兩歧。試詳述如下。濕多者。濕重於熱也。其病發自太陰肺脾。多兼風寒。
【舌色】苔必白膩。或白滑而厚。或白苔帶灰。兼黏膩浮滑。或白帶黑點而黏膩。或兼黑紋而黏膩。或舌苔滿布。厚如積粉。板貼不松。
白話文:
關於這個議題,就不再多說了。俞氏的論述不夠全面,秀山先生的補充非常重要,他提出要根據濕氣是否化熱、是否有夾食夾痰等情況,分別對症治療,才能避免誤診。紹興醫學衛生報刊登了何廉臣先生主編的濕溫時疫治療法,這本書的理論和秀山先生的要求十分吻合。下面節錄部分內容作為補充:濕溫病症本身就有不同的類型,需要區分濕氣重還是熱氣重的界限。根據病症和治療方法,可以分為兩種類型,詳細說明如下:濕氣重的患者,濕氣比熱氣更重,病症主要發自太陰肺脾,常常還伴隨風寒。 舌苔會呈現白色厚膩,或是白色光滑且厚,或是白色苔上帶灰色,並且黏膩滑潤,或是白色苔上帶黑色斑點且黏膩,或是白色苔上帶黑色紋路且黏膩,也有可能舌苔佈滿整個舌面,厚得像積粉一樣,緊貼舌面不易剝落。
【脈象】模糊不清。或沉細似伏。斷續不勻。
【神色】多沉困嗜睡。
【症狀】必凜凜惡寒。甚而足冷。頭目脹痛昏重。如裹如蒙。身痛不能屈伸。身重不能轉側。肢節肌肉疼而且煩。腿足痛而且酸。胸膈痞滿。渴不引飲。或竟不渴。午後寒熱。狀若陰虛。小便短澀黃熱。大便溏而不爽。甚或水瀉。
【治法】以輕開肺氣為主。肺主一身之氣。肺氣化則脾濕自化。即有兼邪。亦與之俱化。宜用藿樸夏苓湯。疏中解表。使風寒從皮腠而排泄。芳淡滲利。使濕邪從內腎膀胱而排泄。汗利兼行。自然濕開熱透。表裡雙解矣。雖然。濕熱自內而出。恆結於中焦而成痞滿。必有痰食錯雜其間。
白話文:
脈象摸起來模糊不清,或沉細像是埋藏在裡面,跳動斷斷續續不均勻。患者大多昏沉嗜睡,而且必定會感到凜凜惡寒,甚至腳冷。頭部、眼目脹痛昏沉,感覺像是被包裹著、蒙著一樣,全身疼痛難以伸展,身體沉重難以翻身,四肢關節和肌肉又痛又煩躁,腿腳疼痛且酸軟。胸口悶脹,口渴卻不想喝水,甚至完全不渴。下午會感到寒熱交替,像是陰虛的表現。小便量少,排尿費力,顏色黃且熱,大便稀軟不成形,甚至水瀉。治療應以輕輕疏通肺氣為主,因為肺主一身之氣,肺氣通暢,脾濕自然會化解,即使有其他邪氣,也會隨著肺氣一起化解。建議服用藿樸夏苓湯,疏通脾胃,解表散寒,讓風寒從皮膚表層排出,芳香清淡,滲透利濕,讓濕邪從內腎膀胱排出。汗出利尿並行,自然可以化解濕氣,散開熱邪,達到表裡雙解的效果。不過,濕熱從內部排出,常常會停留在中焦,形成胸悶脹滿,必定會有痰食混雜其中。
前方中痰鬱加星香導痰丸。食滯加沉香百消曲。或生蘿蔔汁和生薑汁少許最妙。既開濁穢之鬱閉。亦消痰食之停留。隨症均可加入。若兼神煩而昏蒙者。此由濕熱鬱蒸過極。內蒙清竅。前方去蔻仁、厚朴。加細辛二三分。白芥子錢許。鮮石菖蒲根葉錢半。辛潤行水。豁痰開蒙。
再加水蘆二三兩。燈心錢許。輕清甘淡。泄熱導濕。蒙閉即開。若兼大便不利者。此由濕阻氣滯。或夾痰涎。前方去藿、樸、豆豉。加蔻仁拌搗栝蔞仁。蘇子拌搗郁李淨仁等品。此皆味辛質滑。流利氣機。氣機一開。大便自解。即汗亦自出矣。熱多者。熱重於濕也。其病多發於陽明胃腸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有痰鬱結在胸中,可以服用星香導痰丸。如果食積停滯,可以加入沉香和百消曲。或者用生蘿蔔汁和少許生薑汁混合,效果最好。這些方子都能夠化解濁穢,消除痰食的積聚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可以酌情加入不同的藥物。
如果患者伴隨神志煩躁、昏蒙不清的情況,這是因為濕熱鬱蒸過度,蒙蔽了清竅。可以將方子中的蔻仁和厚朴去除,加入細辛二三分、白芥子一錢許、新鮮石菖蒲根葉半錢。這些藥物辛溫潤燥,可以行水化痰,豁痰開蒙。
再加入水蘆二三兩、燈心草一錢許,這些藥物輕清甘淡,可以泄熱導濕,消除蒙閉之症。如果患者同時伴隨大便不暢的情況,這是因為濕氣阻礙了氣機,或者夾雜着痰涎。可以將方子中的藿香、厚朴、豆豉去除,加入蔻仁拌搗栝蔞仁、蘇子拌搗郁李仁等藥物。這些藥物味辛質滑,可以流利氣機,氣機通暢後,大便自然會解,汗也會自然排出。如果患者以熱為主,熱重於濕,病症多發於陽明胃腸。
雖或外兼風邪。總屬熱結在裡。表裡俱熱。此時氣分邪熱鬱遏灼津。尚未凝結血分。
【舌色】苔必黃膩。舌之邊尖紅紫欠津。或底白罩黃。混濁不清。或純紫少白。或黃糙起刺。或苔白底絳。黃中帶黑。浮滑黏膩。或白苔漸黃而灰黑。伏邪重甚者。苔亦厚而且滿。板黏不松。
【脈象】數滯不調。
【面色】或如油膩。或如煙燻。
【症狀】必心煩口渴。渴不引飲。甚則耳聾乾嘔。口穢噴人。胸腹熱滿。按之灼手。甚或按之作痛。
【治法】宜先用枳實梔豉合劉氏桔梗湯。再加茵陳、貫眾之清芬解毒。內通外達。表裡兩徹。使伏邪從汗利而雙解。漸欲化燥。渴甚脈大。氣粗逆者。重加石膏、知母、蘆根汁等。清肺氣而滋化源。其次用清芬闢疫湯。辛涼芳烈。輕清甘淡。泄熱化濕。下行從膀胱而解。外達從白㾦而解。
白話文:
雖然可能伴隨外感風邪,但根本原因還是熱邪鬱結於內,表裡都呈現熱象。此時,氣分邪熱鬱積阻滯,灼傷津液,尚未凝結於血分。
舌象: 舌苔必然黃厚膩滑,舌邊尖紅紫且乾燥少津,或舌底白而覆蓋一層黃色,混濁不清,或舌頭呈現紫色,白色部分很少,或舌苔黃糙起刺,或舌苔白色但舌底呈現紅色,黃色中帶黑色,舌苔浮滑黏膩,或白色舌苔逐漸轉黃,並呈現灰黑色。邪氣深重者,舌苔也厚實滿布,板硬黏膩,不易剝落。
脈象: 脈象數而滯澀,不調和。
面色: 面色或如塗油般油膩,或如煙燻過後般灰暗。
症狀: 必然心煩口渴,渴但不想喝水。嚴重者,甚至出現耳聾、乾嘔、口臭噴人、胸腹熱脹滿,按壓時灼熱手,嚴重者按壓還會疼痛。
治療方法: 宜先使用枳實、梔子、豉殼合用劉氏桔梗湯,再加入茵陳、貫眾等清熱解毒藥物,內通外達,表裡雙解,使伏藏的邪氣從汗液排出,同時內外兼治。逐漸達到化燥的目的。若口渴嚴重,脈象洪大,呼吸粗重急促,則需加重石膏、知母、蘆根汁等藥物,清熱降肺氣,滋養化源。其次,可使用清芬闢疫湯,辛涼芳香,輕清甘淡,清熱化濕,由下而上通過膀胱排泄,由外而內通過白汗排泄,達到解毒的目的。
或癍疹齊發而解。即或有邪傳心經。神昏譫煩。亦須辨明舌苔。如舌苔黃膩。仍屬氣分濕熱。內蒙包絡清竅。宜用昌陽瀉心湯。加竹瀝和薑汁少許。辛潤以達之。苦寒以降之。清淡以泄之。使濕熱濁邪。無地自容。其閉自開。極重者再加太乙紫金丹。如昏蒙而厥者。可用厥症返魂丹。
如舌色紫干。或純絳。或圓硬。或黑苔。神昏譫語。或笑或痙。甚則暈厥。閉目不語。此由濕溫化火。竄經入絡。內陷心臟。陡動肝風也。治宜大劑犀地清神湯。重加瓜霜、紫雪。清心透絡。瀉肝熄風。或用加減神犀湯合犀珀至寶丹。清營解毒。通血宣竅。急救得法。尚可十全三四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斑疹同時發出並消退,即使有邪氣傳入心經,導致神志昏迷、譫語煩躁,也需要仔細辨明舌苔。如果舌苔黃膩,依然屬於氣分濕熱,內蒙包絡清竅,應該服用昌陽瀉心湯,再加入竹瀝和薑汁少許,辛潤以使藥物到達病所,苦寒以降低熱度,清淡以利於排泄,使濕熱濁邪無處藏身,其閉塞之處自然打開。病情非常嚴重者,可以再加太乙紫金丹。如果昏迷蒙瞀並伴有厥逆,可以使用厥症返魂丹。
如果舌頭顏色紫暗,或純紅色,或圓硬,或出現黑色苔,神志昏迷並伴有譫語,或者笑或者抽搐,嚴重時甚至昏厥,閉目不語,這是由於濕溫化火,竄入經絡,內陷心臟,突然引動肝風所致。治療應當使用大劑量的犀地清神湯,再加大劑量瓜霜、紫雪,清心透絡,瀉肝熄風。也可以用加減神犀湯合犀珀至寶丹,清營解毒,通血宣竅。如果緊急救治得當,尚能保全性命。
根據編者經驗。凡昏蒙痙厥。多屬胃熱蒸腦。腦筋起炎。神即昏蒙。頭搖目瞪矣。延及脊腦筋亦發炎。則手足發痙。甚則角弓反張矣。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。其清氣上注於目。其悍氣上衝於頭。循咽喉。上走空竅。循眼系。入絡腦。腦為元神之府。所以胃熱蒸腦。無不發現神經諸病也。
治宜辨明舌苔。如黃燥黑燥而有質地。此胃腸實火。濁熱壅閉。清竅因之亦閉。宜犀連承氣湯急下之。以決壅閉。陰虛者。加鮮生地、元參、活水蘆根、鮮冬瓜子等。輕清滑利之品。滋燥養陰足矣。若陰柔滋膩藥多。雖用大黃亦恐不解。是滋陰轉致傷陰也。如舌苔黃厚而滑。
白話文:
根據我的經驗,凡是昏迷、抽搐的病症,大多屬於胃火上蒸腦部,導致腦部發炎。因此神志昏迷,頭部搖晃、眼睛直瞪。如果炎症蔓延到脊髓,就會造成手腳抽搐,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角弓反張的現象。因為胃是五臟六腑的「海」,胃的清氣向上輸送至眼睛,胃的濁氣則向上衝擊頭部,沿著咽喉向上到達空竅,再沿著眼部的經絡進入腦部。腦部是元神所在之處,所以胃火上蒸腦部,就會引起各種神經疾病。
治療時應該先辨明舌苔。如果舌苔是黃燥或黑燥,而且有厚厚的苔質,這表示胃腸積熱,濁熱阻滯,導致清竅阻塞。應該使用犀連承氣湯急下通便,以解除阻滯。如果是陰虛者,還要加入鮮生地、元參、活水蘆根、鮮冬瓜子等清涼滑利藥物,滋陰潤燥即可。如果只用滋陰柔膩的藥物,即使使用大黃也可能無法解除病症,反而會因為滋陰過度而傷陰。如果舌苔是黃厚而滑,則……
脈息沉數。中脘按之微痛不硬。大便不解。此黏膩濕熱。與有形渣滓相搏。按之不硬。多敗漿色溏糞。宜用小陷胸湯合樸黃丸。或枳實導滯丸等。緩化而行。重者合神芎導水丸。或陸氏潤字丸等。磨蕩而行。設使大劑攻下。走而不守。則必宿垢不行。反行稀水。徒傷正氣。變成壞症。
若舌苔黃如沉香色。或黃黑而燥。脈沉實而小。甚者沉微似伏。或四肢發厥。或渴喜熱飲。脘腹按痛。痞、滿、燥、實、堅悉具。痞滿者濕熱氣結。燥實堅為燥矢。甚則上蒸心腦。下爍肝腎。煩躁譫語。舌卷囊縮。宜犀連承氣湯急下之。陰傷者。加鮮生地、元參、知母、川柏之類足矣。
白話文:
患者脈象沉而數,中脘按壓時微痛不硬,大便不通暢,這是由於黏膩濕熱與食物殘渣相搏,導致按壓時不硬,且常排出稀薄帶有泡沫的糞便。宜服用小陷胸湯合樸黃丸或枳實導滯丸等,緩慢化解促進排泄。病情嚴重的,可合用神芎導水丸或陸氏潤字丸等,強行推進排泄。若使用過於強烈的攻下藥物,會導致腹瀉不止,反而無法排出宿便,只會排泄稀水,損傷正氣,加重病情。
若患者舌苔呈沉香色或黃黑色且乾燥,脈象沉實而小,嚴重者脈象沉微似伏,或出現四肢厥冷、口渴喜喝熱水、脘腹按壓疼痛、痞滿燥實堅等症状。痞滿者是濕熱氣結,燥實堅是燥屎積滯,嚴重者會上蒸心腦,下爍肝腎,出現煩躁譫語、舌頭捲縮等症状。宜服用犀連承氣湯急下之。陰虛者,可加鮮生地、元參、知母、川柏等藥物即可。
蓋速下其邪。即所以存津液也。若舌色黑潤。少腹按痛。大便色黑如漆。反覺易行。其人喜笑如狂。小便色黑自利。是胃腸蓄血。累及膀胱。宜桃仁承氣湯急下之。或合犀角鮮地黃湯。以涼血逐瘀。發黃、小便不利、腹滿者。茵陳蒿湯緩下之。其間有氣虛甚而邪實宜下者。參黃湯。
陰虧甚而邪實宜下者。《千金》生地黃湯去芒硝。或養榮承氣湯緩下之。即極虛不任下者。宜用雪羹加鮮生地汁、鮮冬瓜汁、元參、栝蔞仁、蜂蜜等汁、稍加薑汁之類。咸滑以去著。辛潤以清燥。慎勿當下不下。徒用滋膩。俾邪無出路。轉致傷陰。亦勿遲迴顧慮。致令失下。
失則邪愈盛。正愈衰。後即欲下而不可得矣。以上皆濕溫傷寒之療法也。
白話文:
快速排出病邪,才能保存津液。若舌頭顏色黑潤、小腹按壓疼痛、大便黑色如漆,卻覺得容易排便,患者還喜歡狂笑,小便顏色黑且自主排泄,這是胃腸積聚血瘀,影響到膀胱,應該用桃仁承氣湯急救瀉下。也可以配合犀角鮮地黃湯,以涼血逐瘀。如果出現發黃、小便不利、腹脹的情況,就用茵陳蒿湯緩慢瀉下。若患者氣虛嚴重,但邪氣實證,需要瀉下,就用參黃湯。
如果陰虛嚴重,但邪氣實證,需要瀉下,就用《千金》生地黃湯去芒硝,或用養榮承氣湯緩慢瀉下。如果是極度虛弱,無法瀉下,就用雪羹加上鮮生地汁、鮮冬瓜汁、元參、栝蔞仁、蜂蜜等汁,稍微加一些薑汁之類,用鹹滑的藥物去除瘀積,用辛潤的藥物來清熱燥。要注意的是,不能因為不敢瀉下,就只用滋膩的藥物,導致邪氣無路可出,反而損傷陰氣。也不能猶豫不決,導致錯過瀉下的最佳時機。
一旦錯過瀉下的時機,邪氣就會更加旺盛,正氣就會更加衰弱,之後就再也無法瀉下了。以上都是濕溫傷寒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