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六章·傷寒脈舌 (1)

第六章·傷寒脈舌 (1)

1. 第六章·傷寒脈舌

脈舌已詳前論總訣之中。茲又一再叮嚀。重語以申明之者。誠以切脈辨舌。為臨證斷病。醫生行道之必要。證有疑似憑諸脈。脈有疑似憑諸舌。前論只詳六經脈舌。而切脹則診法若何。部分若何。常脈怪脈若何。辨舌則形質若何。苔色若何。真苔假苔若何。未曾一一申論。故特分切脈舉要。

辨舌舉要兩道。以作臨病之指南針。然脈理精微。心中易了。指下難明。舌色顯著。既能目睹。又可手捫。辨舌較切脈為尤易。舌色之確切。究不同脈理之微茫。但其苔之易於變化。較脈象為尤速。即假苔染苔。亦必細觀而詳問。故臨證切脈辨舌。全憑活法推求。可意會不可言傳。

經驗多。心思細。自能得診宗三昧。今試晰。言其要。

【榮齋按】四明胡安邦對診脈辨舌方面,有一種經驗的見解。其說如下:「診斷上之各種脈舌,不過樹其大體,吾人既能略明此脈主何病?此舌主何病後?即當尋得其系統。如:舌苔白膩為表寒,黃為化熱而漸入里,干黃為熱盛於內,乾黑即熱極而津枯;又如舌質淡紅為正色,正紅為熱,深紅為熱深,絳為熱甚,紫為熱極。此其一。

更須辨其疑似,如:脈遲而不流利則為澀,中有歇止則為結,浮大且軟為虛;又如:脈數而弦急則為緊,流利則為滑,中有歇止則為促,來如豆粒則為動,來而過極則為疾。此其二。前者能明,則逐日觀其脈舌,可知病情傳變之輕重;後者能明,則臨診觀其脈舌,可知病情之隱微顯著。

至於初臨診時,指下渺茫,舌苔變幻,不能確斷病狀;則惟一之法,先事細詢詳問,聽其所言,證以脈舌之象,自然能中肯綮。故內經曰:三伍合參,以決死生。又曰:能合色脈,可以萬全。非謂得其片段,即能盡診斷之能事也。如病人言咳嗽,觀其脈浮苔白,則為風寒;脈數苔黃,則為燥熱;脈細數而舌質紅,則為陰虛;脈濡滑而苔厚膩,則為痰濕。於是疏之清之,養陰溫化,無不攸利。

」這樣的舉例說明,頗能從感性認識而進入理性認識的階段。

2. 第一節·診法

切脈時。男先診左。女先診右。以中指先按關部。(即手掌後高骨下、動脈應指處。)次下前後二指。前指按寸口。後指按尺部。人長則疏排三指。人短則密排三指。人瘦則肌肉薄。宜輕取。人肥則肌肉厚。宜重取。初排指於皮膚上。輕手診之曰浮舉。浮以候神。凡脈浮舉有力不勁疾者。

為有神。浮舉無力而渙散者。為無神。繼乃排指於皮膚之下。肌肉之間。略重診之曰中尋。中以候胃。凡脈中候有力。應手中和而搏指者。為有胃。中候雖有力。應手急勁而勒指者。為無胃。終則重指切至肌肉之下。筋骨之間。重手診之曰沉按。沉以候根。凡脈沉按有力有神。

能應指而如按鼓上者。為有根。沉按無力無神。不應指而如入灰中者。為無根。沉按寸口數大。兩尺弦勁勒指者。亦為無根。沉按寸口應指。兩尺沉微欲絕者。尤為無根。以兩尺為根中之根也。至證之陰陽寒熱。在沉按中區分。為予數十年曆驗之秘訣。總之脈以胃神根三字為最要。

此診寸關尺九候之要訣。

【廉勘】昔吳草廬曰。醫者以寸關尺。輒名之曰此心脈。此肺脈。此脾脈。此肝脈。此腎脈者。非也。五臟六腑。凡十二經。兩寸關尺。皆手太陰之一脈也。分其部位。以候他臟之氣耳。脈行始於肺。終於肝。而復會於肺。肺為出氣之門戶。故名氣口。而為六脈之大會。以佔一身焉。

故診察脈位。分而不分。不分而分。全在臨診時一片靈機。又按英醫合信氏曰。中國所分三部九候。實難憑信。蓋周身脈管。皆由心系總管而出。散布四肢百體。流行貫通。豈兩手寸許之管。五臟六腑遂遍繫於此耶。且直通一貫。何以知三指分部。寸關尺必不紊耶。故謂一脈可驗周身之病則可。

謂某部之脈。獨決某經之病則不可。合二說而觀之。手脈分寸關尺。按部可知其內臟病所。卻是一疑問題。考總脈管由心左下房而出。直插上房。而上離二寸許。即回屈而下。變作一拱。拱之上。歧為三大支。左二右一。離右支寸許。復歧為二。一由頸右達腦。一由右肩達手。

此即右手寸口脈之源也。其左二支。一由頸左達腦。一由左肩達手。此即左手寸口脈之源也。周身皆有動脈。寸口獨分三部之理由。惟唐容川解釋。語尚明通。試節述其說曰。脈為血脈。西醫名為脈管。脈管之內。內經名營。脈管之外。皆其網膜。內經名腠理。為衛氣往來之所。

故診脈有單論脈管者。脈管只是一條。數則均數。遲則均遲。細則均細。大則均大。皆是應心而動。故無三部之分。知此。則凡脈管中營分所主者。如小、散、芤、澀、革、弱等脈理均可識矣。亦有單論氣分者。氣附脈行。脈動而氣亦應之。氣升則脈浮。氣降則脈沉。氣盛則脈洪。

氣衰則脈微。皆是隨氣呈露。故有寸浮尺沉寸洪尺微之異。隨氣之部分。而異其強弱。所以有三部之別。知此。則凡脈管外氣分所主者。如弦、緊、滑、濡、牢、結等脈理均可識矣。總之辨脈能知氣在脈外。血在脈中。脈之動根於心。氣之原生於肺。於仲景一切脈法。自然貫通。

3. 第二節·崔真人四言脈訣

脈為血府。氣血之神。心機舒縮。逼令循行。資始於腎。資生於胃。陰陽相貫。本乎營衛。營行脈中。衛行脈外。脈不循行。營壅衛敗。氣如橐籥。血如波瀾。血脈氣息。上下循環。十二經中。皆有動脈。惟手太陰。寸口取決。脈之大會。息之出入。脈行六寸。一呼一吸。初持脈時。

令仰其掌。掌後高骨。是謂關上。關前為陽。關後為陰。陽寸陰尺。先後推尋。心肝居左。肺脾居右。腎與命門。兩尺推究。左大順男。右大順女。男左女右。各宜分主。關前一分。十二經注。左為人迎。右為氣口。神門決斷。兩在關後。人無二脈。病死不愈。男女脈同。惟尺則異。

脈有七診。曰浮中沉。上下左右。消息求尋。又有九候。舉按輕重。三部浮沉。各候五動。寸候關上。關後膈下。尺候於臍。下至跟踝。左脈候左。右脈候右。病隨所在。不病者否。浮主心肺。沉主腎肝。脾胃中洲。浮沉之間。專主中氣。脈宜和緩。命門元陽。右尺同斷。春弦夏洪。

秋毛冬石。四季和緩。是謂平脈。太過實強。病生於外。不及虛微。病生於內。四時百病。胃氣為本。脈貴有神。不可不審。

【秀按】此總括《內》《難》二經脈理診法之精義。句句名言。字字金玉。學者當熟讀之。

【榮齋按】本節開首「脈為血府」四字,是內經原文。說明了脈之所以搏動,搏動之所以有差別,皆本於血行,也皆本於心髒的舒縮,這就是所謂血行循環。至於脈搏的遲數,關係著血行的快慢;脈搏的軟硬,關係著心臟的弛張;脈搏的頓挫,關係著心臟瓣膜的啟閉。不過,這裡有一個先決問題:就是血為什麼能夠行?心臟為什麼能夠舒縮?我體會出主要是在乎「氣」;氣與血是不能分家的,所以下文說:「氣如橐籥,血如波瀾。」也說明了「氣」與「血」是脈搏的主要動力。

下文講到「七診」「九候」:我認為「七診」只浮、沉兩診可靠,中、上、下、左、右這五診都無著落。至於九候,也難肯定;因血管決不能分作三層,血液在脈管中間,其量常超過血管的客積,所以輕按重按,可能候脈搏的虛實,中按則無標準可得了。

調停自氣。呼吸定息。四至五至。平和之則。三至為遲。遲則為冷。六至為數。數即熱症。轉遲轉冷。轉數轉熱。遲數既明。浮沉當別。浮沉遲數。辨內外因。外因於天。內因於人。天有陰陽。風雨晦冥。人喜怒憂。思悲恐驚。外因之浮。則為表症。沉里遲陰。數則陽盛。內因之浮。

虛風所為。沉氣遲泠。數熱何疑。浮數表熱。沉數里熱。浮遲表虛。沉遲冷結。表裡陰陽。風氣冷熱。辨內外因。脈症參別。脈理浩繁。總括於四。既得提綱。引申觸類。浮脈法天。輕手可得。泛泛在上。如水漂木。有力洪大。來盛去悠。無力虛大。遲而且柔。虛甚則散。渙漫不收。

有邊無中。其名曰芤。浮小為濡。綿浮水面。濡甚則微。不任尋按。沉脈法地。近於筋骨。深深在下。沉極為伏。有力為牢。實大弦長。牢甚則實。愊愊而強。無力為弱。柔小如綿。弱甚則細。如蛛絲然。遲脈屬陰。一息三至。小駃於遲。緩不及四。三損一敗。病不可治。兩息奪精。

脈已無氣。浮大虛散。或見芤革。浮小濡微。沉小細弱。遲細為澀。往來極難。促則來數。一止即還。結則來緩。止而復來。代則來緩。止不能回。數脈屬陽。六至一息。七疾八極。九至為脫。浮大者洪。沉大牢實。往來流利。是謂之滑。有力為緊。彈如轉索。數見寸口。有止為促。

數見關中。動脈可候。厥厥動搖。狀如小豆。長則氣治。過於本位。長而端直。弦脈應指。短則氣病。不能滿部。不見於關。惟尺寸候。

【秀按】此總括各脈常象之精義。

【廉勘】前哲王燕昌曰。臨證先問病因。因、乃病之由來也。問明病因。然後切脈問證。望其形體之強弱。容色之枯潤。聞其聲音之鉅細。呼吸之緩急。則是據其病因。參合望聞問切四法。雖一脈有儱侗。或反形。或閉伏。而病情已得於四法中矣。指下之疑自釋也。否則脈僅二三十象。

病乃千變無窮。一脈不僅屬一病一症。而一病一症。亦不僅見於一脈。故臨診先據見症。最有把握。如九竅者。臟腑之門戶也。必先據九竅所見之症。與脈覈對。自胸至頭有症。脈必見象於寸。臍上兩手兩脅有症。脈必見象於關。少腹兩腿二便有症。脈必見象於尺。此其大要也。

總之凡診諸脈。均合四診以施治。乃不致率爾操觚。如謂不須望聞問。但一診脈。即能悉其病狀。抉其病隱。明其病源。達其病變。乃術士欺人語耳。

又曰。每臨一症。六脈皆動。須先明其何部之脈無病。然後一一比較。乃知其何經有病。如診外感時病。執定浮沉以辨其寸關尺。蓋初感由於經絡。病在表。輕者寸浮盛。重者關尺亦浮盛。迨傳入里生內熱。則沉部盛矣。病在上則見於寸。病在中則見於關。病在下則見於尺。

又診內傷雜症。執定寸關尺以辨其浮沉。蓋初病即分臟腑。其脈各見於本位。病在腑則本部浮。病在臟則本部沉。迨日久有腑病而連引臟者。有臟病而傷及腑者。有數經兼病者。皆按部而察其浮沉。凡數經兼病。須治其緊要者為主。蓋有當前之症候形色。與致病之原因。覈對於所診脈象。

要歸一路。則得其主腦而治之。其餘連類相及。與舊有之病。或可兼治緩治。尤必問其本脈。庶診時之脈。乃能有準。總之脈之作用。不過揣測心力之強弱。肺氣之盛衰。以定其病之表裡陰陽。寒熱虛實而已。於望聞問三者。已得其病之真相。然後與脈覈對互勘耳。

一脈一形。各有主病。數脈相兼。則見諸症。浮脈主表。里必不足。有力風熱。無力血弱。浮遲風虛。浮數風熱。浮緊風寒。浮緩風濕。浮虛傷暑。浮芤失血。浮洪虛火。浮微勞極。浮細陰虛。浮散虛劇。浮弦痰食。浮滑痰熱。沉脈主裡。主寒主積。有力痰食。無力氣鬱。沉遲虛寒。

沉數熱伏。沉緊冷痛。沉緩水蓄。沉牢痼冷。沉實熱極。沉弱陰虛。沉細痹濕。沉弦飲痛。沉滑宿食。沉伏吐利。陰毒聚積。遲脈主臟。陽氣伏潛。有力為痛。無力虛寒。數脈主腑。主吐主狂。有力為熱。無力為瘡。滑脈主痰。或傷於食。下為蓄血。上為吐逆。澀脈少血。或中寒濕。

反胃結腸。自汗厥逆。弦脈主飲。病屬膽肝。弦數多熱。弦遲多寒。浮弦支飲。沉弦懸痛。陽弦頭痛。陰弦腹痛。緊脈主寒。又主諸痛。浮緊表寒。沉緊里痛。長脈氣平。短脈氣病。細則血少。大則病進。浮長風癇。沉短宿食。血虛脈虛。氣實脈實。洪脈為熱。其陰則虛。細脈為濕。

其血則虛。緩大者風。緩細者濕。緩澀血少。緩滑內熱。濡小陰虛。弱小陽竭。陽竭惡寒。陰虛發熱。陽微惡寒。陰微發熱。男微虛損。女微瀉血。陽動汗出。陰動發熱。為痛與驚。崩中失血。虛寒相搏。其名為革。男子失精。女子失血。陽盛則促。肺癰陽毒。陰盛則結。疝瘕積鬱。

代則氣衰。或泄膿血。傷寒心悸。女胎三月。

【秀按】此為各脈主病之大要。

脈之主病。有宜不宜。陰陽順逆。凶吉可推。中風浮緩。急實則忌。浮滑中痰。沉遲中氣。屍厥沉滑。卒不知人。入臟身冷。入腑身溫。風傷於衛。浮緩有汗。寒傷於營浮緊無汗。暑傷於氣。脈虛身熱。濕傷於血。脈緩細澀。傷寒熱病。脈喜浮洪。沉微澀小。症反必凶。汗後脈靜。

身涼則安。汗後脈躁。熱甚必難。陽病見陰。病必危殆。陰病見陽。雖困無害。上不至關。陰氣已絕。下不至關。陽氣已竭。代脈止歇。臟絕傾危。散脈無根。形損難醫。飲食內傷。氣口急滑。勞倦內傷。右脈大弱。欲知是氣。下手脈沉。沉極則伏。澀弱久深。六郁多沉。滑痰緊食。

氣澀血芤。數火細濕。滑主多痰。弦主留飲。熱則滑數。寒則弦緊。浮滑兼風。沉滑兼氣。食傷短疾。濕留濡細。瘧脈自弦。數弦者熱。弦遲者寒。代散者折。泄瀉下痢。沉小滑弱。實大浮洪。發熱則惡。嘔吐反胃。浮滑者昌。弦數緊澀。結腸者亡。霍亂之候。脈代勿訝。厥逆遲微。

是則可怕。咳嗽多浮。聚肺關胃。沉緊小危。浮濡易治。喘急息肩。浮滑者順。沉澀肢寒。散脈逆症。病熱有火。洪數可醫。沉微無火。無根者危。骨蒸發熱。脈數而虛。熱而澀小。必殞其軀。勞極諸虛。浮軟微弱。土敗雙弦。火炎急數。諸病失血。脈必見芤。緩小可喜。數大可憂。

瘀血內蓄。卻宜牢大。沉小澀微。反成其害。遺精白濁。微澀而弱。火盛陰虛。芤濡洪數。三消之脈。浮大者生。細小微澀。形脫可驚。小便淋閉。鼻頭色黃。澀小無血。數大何妨。大便燥結。須分氣血。陽數而實。陰遲而澀。癲乃重陰。狂乃重陽。浮洪吉兆。沉急凶殃。痛脈宜虛。

實急者惡。浮陽沉陰。滑痰數熱。喉痹之脈。數熱遲寒。纏喉走馬。微伏則難。諸風眩暈。有火有痰。左澀死血。右大虛看。頭痛多弦。浮風緊寒。熱洪濕細。緩滑厥痰。氣虛弦軟。血虛微澀。腎厥弦堅。真痛短澀。心腹之痛。其類有九。細遲從吉。浮大延久。疝氣弦急。積聚在裡。

牢急者生。弱急者死。腰痛之脈。多沉而弦。兼浮者風。兼緊者寒。弦滑痰飲。濡細腎著。大乃腎虛。沉實閃肭。腳氣有四。遲寒數熱。浮滑者風。濡細者濕。痿病肺虛。脈多微緩。或澀或緊。或細或濡。風寒濕氣。合而為痹。浮澀而緊。三脈乃備。五疸實熱。脈必洪數。澀微屬虛。

切忌發渴。脈得諸沉。責其有水。浮氣與風。沉石在裡。沉數為陽。沉遲為陰。浮大出厄。虛小可驚。脹滿脈弦。脾受肝克。濕熱數洪。陰寒遲弱。浮為虛滿。緊則中實。浮大可治。虛小危極。五臟為積。六腑為聚。實強者生。沉細者死。中惡腹脹。緊細者生。脈若浮大。邪氣已深。

癰疽浮數。惡寒發熱。若有痛處。癰疽所發。脈數發熱。若痛者傷。不數不熱。不疼陰瘡。未潰癰疽。不怕洪大。已潰癰疽。洪大可怕。肺癰已成。寸數而實。肺痿之形。數而無力。肺癰色白。脈宜短澀。不宜浮大。唾糊嘔血。腸癰實熱。滑數可知。數而不熱。關脈芤虛。微澀而緊。

未膿當下。緊數膿成。切不可下。

【秀按】此為脈症宜忌之大要。

【廉勘】昔趙晴初老友曰。是病應得是脈者為順。不應得是脈者為逆。此餘三十餘年閱歷。為診脈辨症之要訣。

婦人之脈。以血為本。血旺易胎。氣旺難孕。少陰動甚。謂之有子。尺脈滑利。妊娠可喜。滑疾不散。胎必三月。但疾不散。五月可別。左疾為男。右疾為女。女腹如箕。男腹如釜。關或滑大。代促無妨。舌青脈伏。其胎必傷。尺滑帶數。胎氣過強。沉遲而澀。其胎防僵。六七月後。

脈喜實長。八月弦實。沉細不祥。神門微緊。胎必防傷。大勞驚僕。胎血難藏。沉細短澀。終多凶殃。足月脈亂。反是吉象。臨產六至。脈號離經。沉細急數。胎已下臨。浮大難產。急於色徵。面舌唇色。忌黑與青。面赤舌青。子死母活。面青舌赤。母死子活。面舌俱青。口噴熱穢。

若胎在腹。子母俱殞。新產之脈。緩滑為吉。實大弦牢。諸病皆逆。沉細虛弱。產後相合。澀疾血崩。血脫陰竭。

【廉勘】古人論孕。脈多主尺。皆以左疾左大為男。右疾右大為女。獨張石頑老人。謂寸口滑實為男。尺中滑實為女。兩寸俱滑實為雙男。兩尺俱滑實為雙女。右尺左寸俱滑實。為一男一女。自信歷驗不爽。以余所驗。亦不盡然。惟孫真人千金方云。左乳房有核是男。右乳房有核是女。

名醫周八先生曰。左乳脹為男。右乳脹為女。歷驗多准。又中指之末名沖良穴。凡婦人血旺者。孕則此穴脈動。亦多經驗。他如尺脈澀微。經期定愆。尺大而旺。有胎可慶。滑疾而代。亦為有胎。將產之脈。脈必離經。產後血崩。尺不上關。其血已盡。大命將傾。皆為專門婦科之要訣。

惟以脈辨胎。不如用聞症筒按腹。聽嬰兒之聲為有據。

小兒之脈。七至為平。更察色證。與虎口紋。

【廉勘】孟河馬良伯脈法韻語曰。小兒之脈。宜定至息。二至為殃。三至亦卒。五至為虛。四至損怯。六至平和。九十至劇。浮緩傷風。浮洪風熱。浮緊傷寒。沉細乳積。沉緊腹痛。弦緊喘息。緊促痘疹。急驚弦疾。虛軟慢驚。瘧痢弦急。弦細為蟲。便秘數實。此為四五六歲小兒脈候之要訣。

若數月至二三歲。總以腹診問診望色望苗竅為有據。若虎口紋(即手絡)看法。起於滑伯仁。歌曰。小兒三歲下。虎口看三關。紫熱紅傷寒。青驚白是疳。淡紅淡黃者。斯為無病看。又謂紋見下節風關為輕。紋見中節氣關為重。紋見上節命關為危。若紫黑色直透三關。為大危。

是為要訣。歷試輒驗。其說亦本於內經。靈樞曰。凡診絡脈。脈色青則寒且痛。赤則有熱。胃中寒。手魚之絡多青矣。胃中有熱。魚際絡赤。其暴黑者。留久痹也。其有赤有黑有青者。寒熱氣也。其青短者。少氣也。足見經義之淵博。

崔真人脈訣一卷。為宋道士崔嘉言隱君撰。焦竑國史經籍志始載之。厥後、元李東垣明李瀕湖均採之。前清四庫提要及醫宗金鑑亦收之。其書簡而得要。便於記誦。足為後學讀本。無待言矣。俞氏又加增刪。尤為精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