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一章·傷寒要義 (23)
第一章·傷寒要義 (23)
1. 三 暑病藥
氣鬱者疏氣。如香附、鬱金、陳皮、枳殼、白蔻仁、青木香等選用。若干霍亂證。其人吐瀉不得。腹痛昏悶。俗名絞腸痧。病雖險急而易愈。急用湧吐法。川椒五七粒和食鹽拌炒微黃。開水泡湯。調入飛馬金丹十四五粒。作速灌服。使其上吐下瀉。急祛其邪以安正。歷驗如神。
白話文:
針對暑熱引起的疾病,如果患者是氣機鬱滯不暢,就應該使用疏理氣機的藥物。例如香附、鬱金、陳皮、枳殼、白蔻仁、青木香等,可以選用這些藥物。
如果遇到像是霍亂的症狀,病人出現嘔吐、腹瀉卻又排不出來,腹部疼痛、昏迷悶亂,俗稱絞腸痧的病症,雖然病情危險又急迫,但其實容易治好。這時要趕快用催吐的方法。將五到七顆川椒和食鹽一起拌炒到稍微變黃,再用開水沖泡成湯。調入十四、五顆飛馬金丹,快速給病人灌服。讓病人上吐下瀉,快速排除體內的邪氣,使正氣恢復平穩。依照過去的經驗,效果非常顯著。
2. 四 濕病藥
《內經》云。脾惡濕。濕宜淡滲。二苓、苡、滑、是其主藥。濕重者脾陽必虛。香砂、理中、是其主方。濕著者腎陽亦虧。真武湯是正本清源之要藥。他如風濕宜溫散以微汗之。通用羌、防、白芷。重則二朮、麻、桂。所謂風能勝濕也。寒濕宜辛熱以乾燥之。輕則二蔻、砂、樸。
重則薑、附、丁、桂。所謂濕者燥之也。濕熱宜芳淡以宣化之。通用如蔻、藿、佩蘭、滑通、二苓、茵澤之類。重則五苓、三石。亦可暫用以通泄之。所謂辛香疏氣。甘淡滲濕也。惟濕火盤踞肝絡。膽火內熾。血瘀而熱。與濕熱但在肺脾胃氣分者迥異。宜用苦寒瀉火為君。佐辛香以通里竅。
如梔、芩、連、柏、龍薈、清麟丸等。略參冰、麝、歸鬚、澤蘭。仿當歸龍薈丸法。始能奏效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脾臟怕濕。治療濕邪應該用淡滲的方法。二苓、苡仁、滑石是主要的藥物。濕邪重的人,脾陽必定虛弱,香砂六君子湯、理中湯是主要的方劑。濕邪嚴重的人,腎陽也會虧損,真武湯是治療根本的要藥。
其他方面,風濕病宜用溫散的方法,微微發汗,常用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。病情嚴重則用蒼朮、白朮、麻黃、桂枝。這是因為風能勝濕。寒濕病宜用辛熱的藥物使其乾燥,輕症用肉蔻、砂仁、樸硝;重症則用生薑、附子、丁香、桂枝。這是因為濕邪要用燥的方法來治療。
濕熱病宜用芳香平和的藥物來宣通、化濕,常用肉蔻、藿香、佩蘭、滑石、二苓、茵陳等。病情嚴重則用五苓散、三石湯,也可以暫時使用以通利瀉下。這運用辛香之品疏通氣機,甘淡之品滲濕的原理。
但是,如果濕熱之邪盤踞在肝經、膽經,膽火熾盛,血液瘀滯而發熱,這就與濕熱停留在肺、脾、胃等氣分者完全不同了。這就應該用苦寒瀉火的藥物為主藥,輔以辛香之品來疏通裡面的經絡竅穴。例如梔子、黃芩、黃連、柏子仁、龍膽草、清心蓮子丸等,可以酌情加入冰片、麝香、當歸尾、澤蘭,仿效當歸龍薈丸的組方方法,才能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