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六章·傷寒脈舌 (1)
第六章·傷寒脈舌 (1)
1. 第六章·傷寒脈舌
脈舌已詳前論總訣之中。茲又一再叮嚀。重語以申明之者。誠以切脈辨舌。為臨證斷病。醫生行道之必要。證有疑似憑諸脈。脈有疑似憑諸舌。前論只詳六經脈舌。而切脹則診法若何。部分若何。常脈怪脈若何。辨舌則形質若何。苔色若何。真苔假苔若何。未曾一一申論。故特分切脈舉要。
辨舌舉要兩道。以作臨病之指南針。然脈理精微。心中易了。指下難明。舌色顯著。既能目睹。又可手捫。辨舌較切脈為尤易。舌色之確切。究不同脈理之微茫。但其苔之易於變化。較脈象為尤速。即假苔染苔。亦必細觀而詳問。故臨證切脈辨舌。全憑活法推求。可意會不可言傳。
白話文:
脈象和舌苔的診斷方法,之前在總訣中已經詳細說明過。現在我再次強調並重複說明,因為切脈和辨舌是醫生診斷疾病的必要手段。如果診斷結果有疑似情況,就需要依靠脈象來確認;如果脈象也存在疑慮,就需要依靠舌苔來判定。之前只詳細講解了六經脈象和舌苔,但如何切脈辨證,如何辨別部位,如何區分常脈和怪脈?如何辨別舌苔的形狀和質地,如何區分苔色,如何區分真苔和假苔?這些問題之前都未曾一一說明。因此,我特意將切脈和辨舌的要點分開講解,作為臨病診斷的指南針。
雖然脈理十分精微,心中容易理解,但手指下卻難以明辨。而舌色卻十分明顯,既可以目睹,又可以用手觸摸,辨舌比切脈更加容易。舌色確切,不像脈理那樣微茫難辨。但是,舌苔的變化比脈象更快,即使是假苔或染苔,也需要仔細觀察並詳細詢問。因此,臨證切脈辨舌,完全依靠臨床經驗來推求,可以意會卻無法言傳。
經驗多。心思細。自能得診宗三昧。今試晰。言其要。
【榮齋按】四明胡安邦對診脈辨舌方面,有一種經驗的見解。其說如下:「診斷上之各種脈舌,不過樹其大體,吾人既能略明此脈主何病?此舌主何病後?即當尋得其系統。如:舌苔白膩為表寒,黃為化熱而漸入里,干黃為熱盛於內,乾黑即熱極而津枯;又如舌質淡紅為正色,正紅為熱,深紅為熱深,絳為熱甚,紫為熱極。此其一。
更須辨其疑似,如:脈遲而不流利則為澀,中有歇止則為結,浮大且軟為虛;又如:脈數而弦急則為緊,流利則為滑,中有歇止則為促,來如豆粒則為動,來而過極則為疾。此其二。前者能明,則逐日觀其脈舌,可知病情傳變之輕重;後者能明,則臨診觀其脈舌,可知病情之隱微顯著。
白話文:
經驗多。心思細。自能得診宗三昧。今試晰。言其要。
【榮齋按】 四明胡安邦在診脈辨舌方面,有一套獨特的經驗見解。他的觀點如下:
一、脈舌的總體特徵:
診斷上各種脈象和舌象,只是概括了它們的大致特點。我們要明白,某種脈象代表什麼病症,某種舌象又代表什麼病症的發展趨勢之後,更要深入探究其內在的規律。
例如:
- 舌苔白膩,代表表寒;
- 舌苔黃,代表熱邪化熱而逐漸侵入內部;
- 舌苔乾黃,代表內熱較盛;
- 舌苔乾黑,代表熱邪極盛,津液枯竭。
又例如:
- 舌質淡紅,是正常的顏色;
- 舌質正紅,代表有熱;
- 舌質深紅,代表熱邪深入;
- 舌質絳紅,代表熱邪非常嚴重;
- 舌質紫,代表熱邪已達極點。
二、脈舌的疑似特徵:
更要仔細辨別脈象和舌象的細微變化,比如:
- 脈象遲緩不流利,則為澀脈;
- 脈象中間有停頓,則為結脈;
- 脈象浮大而軟,則為虛脈;
- 脈象數而弦急,則為緊脈;
- 脈象流利,則為滑脈;
- 脈象中間有停頓,則為促脈;
- 脈象如豆粒般跳動,則為動脈;
- 脈象過於急促,則為疾脈。
總結:
掌握了以上兩種層次的脈舌辨識方法,我們就可以通過每日觀察病人的脈象和舌象,來判斷病情輕重程度的變化。同時,更可以通過辨別脈象和舌象的細微變化,來察覺病情隱藏的症狀,從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療方案。
至於初臨診時,指下渺茫,舌苔變幻,不能確斷病狀;則惟一之法,先事細詢詳問,聽其所言,證以脈舌之象,自然能中肯綮。故內經曰:三伍合參,以決死生。又曰:能合色脈,可以萬全。非謂得其片段,即能盡診斷之能事也。如病人言咳嗽,觀其脈浮苔白,則為風寒;脈數苔黃,則為燥熱;脈細數而舌質紅,則為陰虛;脈濡滑而苔厚膩,則為痰濕。於是疏之清之,養陰溫化,無不攸利。
」這樣的舉例說明,頗能從感性認識而進入理性認識的階段。
白話文:
初次看病時,脈象摸起來模糊不清,舌苔變化多端,很難立即判斷病情。唯一的方法是先仔細詢問病人,聽他們描述病情,並結合脈象和舌苔的表現,才能準確地判斷病症。正如《內經》所說:「三五合參,以決死生」,「能合色脈,可以萬全」。這並不是說只要觀察到某些表面現象就能完全診斷疾病。例如病人說咳嗽,如果脈象浮而舌苔白,就是風寒;脈象數而舌苔黃,就是燥熱;脈象細數而舌質紅,就是陰虛;脈象濡滑而苔厚膩,就是痰濕。然後根據不同的病症,採取疏風清熱、滋陰溫化等治療方法,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。這種通過感官觀察,再結合理性分析的診斷方式,能夠幫助醫生從感性認識逐步進入理性認識的階段。
2. 第一節·診法
切脈時。男先診左。女先診右。以中指先按關部。(即手掌後高骨下、動脈應指處。)次下前後二指。前指按寸口。後指按尺部。人長則疏排三指。人短則密排三指。人瘦則肌肉薄。宜輕取。人肥則肌肉厚。宜重取。初排指於皮膚上。輕手診之曰浮舉。浮以候神。凡脈浮舉有力不勁疾者。
為有神。浮舉無力而渙散者。為無神。繼乃排指於皮膚之下。肌肉之間。略重診之曰中尋。中以候胃。凡脈中候有力。應手中和而搏指者。為有胃。中候雖有力。應手急勁而勒指者。為無胃。終則重指切至肌肉之下。筋骨之間。重手診之曰沉按。沉以候根。凡脈沉按有力有神。
白話文:
診脈時,男性先診左手,女性先診右手。用中指先按壓關部(也就是手掌後高骨下方、動脈跳動處),接著在中指下方排開前、後兩指,前指按寸口,後指按尺部。高個子的人就將三指疏排,矮個子的人就將三指密排。瘦的人肌肉薄,要輕輕按壓;胖的人肌肉厚,要重些按壓。一開始將手指放在皮膚上,輕輕診脈叫做「浮舉」,浮舉用來觀察神氣。脈象浮舉有力但不緊疾,說明神氣充足;浮舉無力且渙散,則說明神氣不足。接著將手指移到皮膚下方、肌肉之間,稍微重些按壓叫做「中尋」,中尋用來觀察胃氣。脈象中尋有力,按壓時手指感受到和緩的搏動,說明胃氣充足;中尋雖然有力,但按壓時手指感受到急促且緊勒的感覺,則說明胃氣不足。最後將手指重壓到肌肉下方、筋骨之間,用力按壓叫做「沉按」,沉按用來觀察根氣。脈象沉按有力且有神,說明根氣充足。
能應指而如按鼓上者。為有根。沉按無力無神。不應指而如入灰中者。為無根。沉按寸口數大。兩尺弦勁勒指者。亦為無根。沉按寸口應指。兩尺沉微欲絕者。尤為無根。以兩尺為根中之根也。至證之陰陽寒熱。在沉按中區分。為予數十年曆驗之秘訣。總之脈以胃神根三字為最要。
此診寸關尺九候之要訣。
【廉勘】昔吳草廬曰。醫者以寸關尺。輒名之曰此心脈。此肺脈。此脾脈。此肝脈。此腎脈者。非也。五臟六腑。凡十二經。兩寸關尺。皆手太陰之一脈也。分其部位。以候他臟之氣耳。脈行始於肺。終於肝。而復會於肺。肺為出氣之門戶。故名氣口。而為六脈之大會。以佔一身焉。
白話文:
如果手指按下去,脈搏像敲鼓一樣有彈性,就代表脈象有根基。如果按下去感覺無力、沒有彈性,像是按進灰堆一樣,就代表脈象無根。如果寸口脈按下去很多跳動,兩尺脈卻緊繃勒住手指,也代表脈象無根。如果寸口脈按下去有彈性,兩尺脈卻微弱得快要消失,就更代表脈象無根,因為兩尺脈是根中之根。要判斷病症的陰陽寒熱,就在按脈的時候仔細區分,這是數十年來累積的診脈秘訣。總之,脈象最重要的是「胃神根」這三個字。
這是診斷寸關尺九候的重要訣竅。
以前吳草廬說,醫生們用寸關尺來診脈,就隨便說這是心脈、這是肺脈、這是脾脈、這是肝脈、這是腎脈,其實是不對的。五臟六腑以及十二經脈,無論是寸關尺,都是手太陰經的一條脈絡,只是根據不同的部位,來觀察其他臟腑的氣息而已。脈絡從肺開始,到肝結束,最後又回到肺,肺是氣體出入的門戶,所以叫做「氣口」,也是六脈匯聚的地方,可以藉此了解全身的狀況。
故診察脈位。分而不分。不分而分。全在臨診時一片靈機。又按英醫合信氏曰。中國所分三部九候。實難憑信。蓋周身脈管。皆由心系總管而出。散布四肢百體。流行貫通。豈兩手寸許之管。五臟六腑遂遍繫於此耶。且直通一貫。何以知三指分部。寸關尺必不紊耶。故謂一脈可驗周身之病則可。
謂某部之脈。獨決某經之病則不可。合二說而觀之。手脈分寸關尺。按部可知其內臟病所。卻是一疑問題。考總脈管由心左下房而出。直插上房。而上離二寸許。即回屈而下。變作一拱。拱之上。歧為三大支。左二右一。離右支寸許。復歧為二。一由頸右達腦。一由右肩達手。
白話文:
因此診斷脈象時,要分又好像不分,不分又好像分,全憑臨診時的靈活應變。此外,西方醫學家合信氏認為,中國將脈象分為三部九候,難以信服。因為全身脈管都由心臟連接並控制,散佈至四肢百體,互相連通。怎麼可能僅憑兩手寸許的脈管,就能判斷五臟六腑的病變呢?而且脈管是直通連貫的,怎麼能確定三指分部的寸關尺位置呢?所以說,可以用脈象檢查全身的病變,但不能單憑某一部位的脈象,就斷定某條經脈的病變。綜合兩者的說法來看,手脈分寸關尺,按部可以了解內臟病變,這確實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。仔細觀察,總脈管由心臟左心房出來,直插上心房,往上延伸約兩寸後,便迴轉向下,形成一個拱形。拱形的上方,分為三大支,左邊兩支,右邊一支。離右支約一寸處,又分為兩支,一支由頸部右側到達腦部,另一支由右肩到達手部。
此即右手寸口脈之源也。其左二支。一由頸左達腦。一由左肩達手。此即左手寸口脈之源也。周身皆有動脈。寸口獨分三部之理由。惟唐容川解釋。語尚明通。試節述其說曰。脈為血脈。西醫名為脈管。脈管之內。內經名營。脈管之外。皆其網膜。內經名腠理。為衛氣往來之所。
故診脈有單論脈管者。脈管只是一條。數則均數。遲則均遲。細則均細。大則均大。皆是應心而動。故無三部之分。知此。則凡脈管中營分所主者。如小、散、芤、澀、革、弱等脈理均可識矣。亦有單論氣分者。氣附脈行。脈動而氣亦應之。氣升則脈浮。氣降則脈沉。氣盛則脈洪。
白話文:
右手寸口脈的起源,有两条分支,一条从左侧脖子延伸到大脑,另一条从左肩延伸到手。左手寸口脉也是如此。人体全身都有动脉,但寸口脉却分为三部,这是为什么呢?唐容川的解释最为通俗易懂,我来简述一下他的观点。脉就是血管,西医称之为脉管。脉管内部,内经称为营,脉管外部则是网膜,内经称之为腠理,是卫气往来的地方。
因此,诊脉时,有时只论脉管,因为脉管只是一条,所以脉象的快慢、迟缓、细小、粗大都一致,都是随着心脏的跳动而变化,所以没有三部之分。理解了这一点,就可以识别脉管中营分所主的一些脉象,例如小脉、散脉、芤脉、涩脉、革脉、弱脉等等。也有些时候只论气分,因为气依附于血管运行,血管跳动,气也随之变化。气上升则脉浮,气下降则脉沉,气盛则脉洪。
氣衰則脈微。皆是隨氣呈露。故有寸浮尺沉寸洪尺微之異。隨氣之部分。而異其強弱。所以有三部之別。知此。則凡脈管外氣分所主者。如弦、緊、滑、濡、牢、結等脈理均可識矣。總之辨脈能知氣在脈外。血在脈中。脈之動根於心。氣之原生於肺。於仲景一切脈法。自然貫通。
白話文:
當人體元氣衰弱時,脈搏就會變得微弱。所有的脈象變化都是隨著氣機的變化而顯現出來的。因此,脈象會有寸浮尺沉、寸洪尺微等不同表現,這是因為氣機在身體不同部位的分布差異而造成脈象強弱的變化,所以脈象可以分為三部。理解了這些原理,就能夠分辨出各種脈象,例如弦、緊、滑、濡、牢、結等脈理,這些都與體外氣機有關。總之,辨別脈象能了解體外氣機的變化,以及血管內血液的流動情況,脈象的運動源於心臟,氣機的生成源於肺臟。掌握這些知識,就能理解張仲景提出的各種脈法,融會貫通。
3. 第二節·崔真人四言脈訣
脈為血府。氣血之神。心機舒縮。逼令循行。資始於腎。資生於胃。陰陽相貫。本乎營衛。營行脈中。衛行脈外。脈不循行。營壅衛敗。氣如橐籥。血如波瀾。血脈氣息。上下循環。十二經中。皆有動脈。惟手太陰。寸口取決。脈之大會。息之出入。脈行六寸。一呼一吸。初持脈時。
令仰其掌。掌後高骨。是謂關上。關前為陽。關後為陰。陽寸陰尺。先後推尋。心肝居左。肺脾居右。腎與命門。兩尺推究。左大順男。右大順女。男左女右。各宜分主。關前一分。十二經注。左為人迎。右為氣口。神門決斷。兩在關後。人無二脈。病死不愈。男女脈同。惟尺則異。
白話文:
脈絡是血液的通道,也是氣血的運行之神。心臟舒張收縮,推動血液沿著脈絡循環。血液的來源來自腎臟,而營養則來自胃。陰陽互通,依靠營氣和衛氣的運作。營氣在脈絡內運行,衛氣則在脈絡外運行。如果脈絡不通暢,營氣就會阻塞,衛氣就會衰敗。氣就像風箱一樣,血就像波浪一樣,血液和氣息在全身上下循環往復。十二經脈中都有動脈,其中手太陰脈的寸口部位是診脈的主要部位,也是氣息出入的通道。脈搏跳動六寸,與呼吸一次相呼應。初次診脈時,要讓病人仰掌,掌後高骨的位置稱為關上,關上前方為陽,關後方為陰。陽寸、陰尺,順序推尋。心、肝位於左側,肺、脾位於右側,腎與命門則在兩尺部位探究。左側大順脈屬於男性,右側大順脈屬於女性,男女脈象略有差異,要分別診斷。關前一分位置是十二經脈匯聚之處,左側稱為人迎脈,右側稱為氣口脈。神門脈位於關後,用以判斷病情。一個人只有一條命脈,如果兩條命脈皆無,則病情嚴重,難以治癒。男女脈象基本相同,只有尺脈有所不同。
脈有七診。曰浮中沉。上下左右。消息求尋。又有九候。舉按輕重。三部浮沉。各候五動。寸候關上。關後膈下。尺候於臍。下至跟踝。左脈候左。右脈候右。病隨所在。不病者否。浮主心肺。沉主腎肝。脾胃中洲。浮沉之間。專主中氣。脈宜和緩。命門元陽。右尺同斷。春弦夏洪。
秋毛冬石。四季和緩。是謂平脈。太過實強。病生於外。不及虛微。病生於內。四時百病。胃氣為本。脈貴有神。不可不審。
【秀按】此總括《內》《難》二經脈理診法之精義。句句名言。字字金玉。學者當熟讀之。
【榮齋按】本節開首「脈為血府」四字,是內經原文。說明了脈之所以搏動,搏動之所以有差別,皆本於血行,也皆本於心髒的舒縮,這就是所謂血行循環。至於脈搏的遲數,關係著血行的快慢;脈搏的軟硬,關係著心臟的弛張;脈搏的頓挫,關係著心臟瓣膜的啟閉。不過,這裡有一個先決問題:就是血為什麼能夠行?心臟為什麼能夠舒縮?我體會出主要是在乎「氣」;氣與血是不能分家的,所以下文說:「氣如橐籥,血如波瀾。」也說明了「氣」與「血」是脈搏的主要動力。
白話文:
診斷脈象有七種方法,分別是浮、中、沉,上下、左右,以及消息求尋。此外,還有九候,要根據按壓輕重、三部浮沉以及各候五動來判斷。寸候在關上,關後在膈下,尺候在臍下至跟踝。左脈診斷左邊,右脈診斷右邊。根據脈象的位置可以判斷病症,沒有病症的則相反。浮脈主心肺,沉脈主腎肝,脾胃居於中間。浮沉之間,主要反映中氣。脈象宜和緩,命門元陽與右尺脈象息息相關。春弦夏洪,秋毛冬石,四季脈象都應和緩。這就是所謂的平脈。脈象過實過強,病症來自外,脈象虛弱,病症來自內。一年四季的百病,胃氣為本。脈象貴在有神,不可不審。
下文講到「七診」「九候」:我認為「七診」只浮、沉兩診可靠,中、上、下、左、右這五診都無著落。至於九候,也難肯定;因血管決不能分作三層,血液在脈管中間,其量常超過血管的客積,所以輕按重按,可能候脈搏的虛實,中按則無標準可得了。
調停自氣。呼吸定息。四至五至。平和之則。三至為遲。遲則為冷。六至為數。數即熱症。轉遲轉冷。轉數轉熱。遲數既明。浮沉當別。浮沉遲數。辨內外因。外因於天。內因於人。天有陰陽。風雨晦冥。人喜怒憂。思悲恐驚。外因之浮。則為表症。沉里遲陰。數則陽盛。內因之浮。
虛風所為。沉氣遲泠。數熱何疑。浮數表熱。沉數里熱。浮遲表虛。沉遲冷結。表裡陰陽。風氣冷熱。辨內外因。脈症參別。脈理浩繁。總括於四。既得提綱。引申觸類。浮脈法天。輕手可得。泛泛在上。如水漂木。有力洪大。來盛去悠。無力虛大。遲而且柔。虛甚則散。渙漫不收。
白話文:
這篇文章講述了中醫的「七診」和「九候」。我認為「七診」中只有浮診和沉診比較可靠,其他的中、上、下、左、右五診都不可靠。至於九候,也很難確定;因為血管不可能分成三層,血液在血管中間,其數量通常超過血管的空間,所以輕按和重按可能判斷出脈搏的虛實,但中按就沒有標準可言了。
調和自身的气机,呼吸要平穩,四指或五指按脉,平和的脈象為正常,三指按脉为迟脉,迟脉则代表体寒,六指按脉为数脉,数脉则代表热症。脉象由迟转為正常,则疾病由寒转為正常,脉象由数转為正常,则疾病由热转為正常。迟脉和数脉都很明显,就可以区分浮脉和沉脉。浮脉和沉脉、迟脉和数脉,可以用来辨别病因是外因还是内因。外因来自天地,包括风、雨、晦冥等;内因来自自身,包括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等。外因导致的浮脉,则说明是表症;沉脉、迟脉、阴脉代表寒症,数脉则代表阳盛。内因导致的浮脉,是虛風所致;沉脉、迟脉、泠脉代表寒症,数脉代表热症毫无疑问。浮脉数脉代表表热,沉脉数脉代表里热;浮脉迟脉代表表虚,沉脉迟脉代表寒凝。表裡、陰陽、风气、冷热,用来辨别内因和外因。脉象和症状互相参考,脉理非常繁杂,但可以总结为四种。掌握了纲领,就可以引申和触类旁通。浮脉就像天一样,用轻微的手指就可以触及,脉象浮泛在上,就像水上的木头一样。有力而洪大的脉象,来的时候很盛,去的时候很悠缓;无力而虚大的脉象,迟缓而且柔弱;虚弱到了极点,脉象就会散开,渙漫不收。
有邊無中。其名曰芤。浮小為濡。綿浮水面。濡甚則微。不任尋按。沉脈法地。近於筋骨。深深在下。沉極為伏。有力為牢。實大弦長。牢甚則實。愊愊而強。無力為弱。柔小如綿。弱甚則細。如蛛絲然。遲脈屬陰。一息三至。小駃於遲。緩不及四。三損一敗。病不可治。兩息奪精。
脈已無氣。浮大虛散。或見芤革。浮小濡微。沉小細弱。遲細為澀。往來極難。促則來數。一止即還。結則來緩。止而復來。代則來緩。止不能回。數脈屬陽。六至一息。七疾八極。九至為脫。浮大者洪。沉大牢實。往來流利。是謂之滑。有力為緊。彈如轉索。數見寸口。有止為促。
白話文:
脈象分為邊、中,有邊無中稱為芤脈。浮脈小而輕稱為濡脈,如綿絮浮於水面,濡脈嚴重則脈微,難以觸摸。沉脈深入肌膚,靠近筋骨,深入體內,沉脈極深則稱為伏脈。有力度稱為牢脈,脈搏堅實、粗大、弦長,牢脈嚴重則脈實,強勁有力。無力則稱為弱脈,柔軟纖細如綿,弱脈嚴重則脈細,如蛛絲般細微。遲脈屬陰,一息三至,比遲脈稍快稱為小駃,緩慢不及四至,則為三損一敗,病不可治。兩息奪精,脈象已無氣,浮大虛散,可能出現芤革,浮小濡微,沉小細弱,遲細則為澀脈,往來極難。促脈則脈來頻繁,一止即還,結脈則脈來緩慢,止而復來,代脈則脈來緩慢,止不能回。數脈屬陽,六至一息,七疾八極,九至為脫。浮大者洪脈,沉大牢實,往來流利,稱為滑脈。有力度稱為緊脈,彈如轉索。數見寸口,有止稱為促脈。
數見關中。動脈可候。厥厥動搖。狀如小豆。長則氣治。過於本位。長而端直。弦脈應指。短則氣病。不能滿部。不見於關。惟尺寸候。
【秀按】此總括各脈常象之精義。
【廉勘】前哲王燕昌曰。臨證先問病因。因、乃病之由來也。問明病因。然後切脈問證。望其形體之強弱。容色之枯潤。聞其聲音之鉅細。呼吸之緩急。則是據其病因。參合望聞問切四法。雖一脈有儱侗。或反形。或閉伏。而病情已得於四法中矣。指下之疑自釋也。否則脈僅二三十象。
病乃千變無窮。一脈不僅屬一病一症。而一病一症。亦不僅見於一脈。故臨診先據見症。最有把握。如九竅者。臟腑之門戶也。必先據九竅所見之症。與脈覈對。自胸至頭有症。脈必見象於寸。臍上兩手兩脅有症。脈必見象於關。少腹兩腿二便有症。脈必見象於尺。此其大要也。
白話文:
古人觀察脈象,發現脈搏在關脈位置出現時,可推測病情。如果脈搏跳動明顯,像小豆般,表示氣血充盈,健康。如果脈搏過於長且直,且能感受到脈搏的跳動,也表示氣血充盈。如果脈搏短促,無法遍及整個手腕,在關脈位置也無法觸摸到,則表示氣血不足,身體虛弱。只能依靠寸脈位置來判斷病情。
這些都是古人總結的脈象觀察方法,包含了許多脈象的典型特征。
前人王燕昌說,診斷疾病,首先要了解病因,也就是病因。弄清楚病因後,再切脈探查病症。觀察患者體型是否健壯,面色是否枯燥,聲音是否宏亮,呼吸是否急促等等,這是根據病因,結合望聞問切四種方法來綜合判斷。即使脈象出現一些異常,例如脈搏跳動微弱,或相反,或隱藏不易觸摸,但通過四種方法的綜合判斷,也能推斷出病情,消解心中疑惑。否則,只憑脈象,即使有二三十種不同的脈象,也無法完全反映千變萬化的病症。因為一種脈象可能對應多種疾病,而一種疾病也可能表現為多種脈象。所以,診斷疾病,要以患者的症狀為主要依據,才能更可靠。例如,九竅是臟腑的門戶,醫生應該首先觀察九竅的症狀,再結合脈象判斷。胸部及頭部出現病症,寸脈必有反映;臍上、雙手、雙脅出現病症,關脈必有反映;少腹、雙腿、大小便出現病症,尺脈必有反映。這就是診斷疾病的關鍵所在。
總之凡診諸脈。均合四診以施治。乃不致率爾操觚。如謂不須望聞問。但一診脈。即能悉其病狀。抉其病隱。明其病源。達其病變。乃術士欺人語耳。
又曰。每臨一症。六脈皆動。須先明其何部之脈無病。然後一一比較。乃知其何經有病。如診外感時病。執定浮沉以辨其寸關尺。蓋初感由於經絡。病在表。輕者寸浮盛。重者關尺亦浮盛。迨傳入里生內熱。則沉部盛矣。病在上則見於寸。病在中則見於關。病在下則見於尺。
又診內傷雜症。執定寸關尺以辨其浮沉。蓋初病即分臟腑。其脈各見於本位。病在腑則本部浮。病在臟則本部沉。迨日久有腑病而連引臟者。有臟病而傷及腑者。有數經兼病者。皆按部而察其浮沉。凡數經兼病。須治其緊要者為主。蓋有當前之症候形色。與致病之原因。覈對於所診脈象。
白話文:
總之,診斷脈象時,要綜合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的結果來治療,不能只憑脈象就草率下結論。有人認為不需要望聞問,只要診脈就能了解病狀、找出病因、明白病變,這都是騙人的話。
而且,每次遇到一個病症,六脈都會有變化,需要先找出哪條脈沒有病,然後逐一比較,才能知道哪條經脈有病。比如診斷外感風寒,要觀察寸關尺三部脈的浮沉。因為初期病邪侵襲經絡,病在表,輕微者寸脈浮盛,嚴重者關尺脈也浮盛。如果病邪傳入內里,引起內熱,則沉部脈會盛。病在上則寸脈有變化,病在中則關脈有變化,病在下則尺脈有變化。
診斷內傷雜症時,也要觀察寸關尺三部脈的浮沉。因為內傷病症一開始就會分屬不同的臟腑,其脈象會在相應的位置出現變化。病在腑則本部脈浮,病在臟則本部脈沉。如果病症發展,腑病牽連臟腑,或臟病影響腑臟,或是多條經脈同時生病,都要逐部觀察脈象的浮沉。如果多條經脈同時生病,要優先治療最緊要的病症。因為要根據患者當前的症狀、病色以及致病原因,來對照診斷的脈象。
要歸一路。則得其主腦而治之。其餘連類相及。與舊有之病。或可兼治緩治。尤必問其本脈。庶診時之脈。乃能有準。總之脈之作用。不過揣測心力之強弱。肺氣之盛衰。以定其病之表裡陰陽。寒熱虛實而已。於望聞問三者。已得其病之真相。然後與脈覈對互勘耳。
一脈一形。各有主病。數脈相兼。則見諸症。浮脈主表。里必不足。有力風熱。無力血弱。浮遲風虛。浮數風熱。浮緊風寒。浮緩風濕。浮虛傷暑。浮芤失血。浮洪虛火。浮微勞極。浮細陰虛。浮散虛劇。浮弦痰食。浮滑痰熱。沉脈主裡。主寒主積。有力痰食。無力氣鬱。沉遲虛寒。
沉數熱伏。沉緊冷痛。沉緩水蓄。沉牢痼冷。沉實熱極。沉弱陰虛。沉細痹濕。沉弦飲痛。沉滑宿食。沉伏吐利。陰毒聚積。遲脈主臟。陽氣伏潛。有力為痛。無力虛寒。數脈主腑。主吐主狂。有力為熱。無力為瘡。滑脈主痰。或傷於食。下為蓄血。上為吐逆。澀脈少血。或中寒濕。
白話文:
要準確地診斷病情,就要找到主導病症的脈象,並根據它來治療。其他相關的脈象,可以參考舊有的病症,進行兼治或緩治。尤其要仔細詢問病人的本脈,這樣在診脈時才能準確判斷。總而言之,脈象的作用,不過是推測心力強弱、肺氣盛衰,從而判斷病症的表裡、陰陽、寒熱、虛實。在望聞問診三者中,已經可以了解病情的真相,然後再與脈象相互印證。
每個脈象都有它主導的病症,而多個脈象結合,就會出現不同的症狀。浮脈主表證,裡證一定不足。如果脈有力,則可能是風熱;脈無力,則可能是血虛。浮遲脈主風虛,浮數脈主風熱,浮緊脈主風寒,浮緩脈主風濕,浮虛脈主傷暑,浮芤脈主失血,浮洪脈主虛火,浮微脈主勞極,浮細脈主陰虛,浮散脈主虛劇,浮弦脈主痰食,浮滑脈主痰熱。沉脈主裡證,主寒證,也主積證。如果脈有力,則可能是痰食;脈無力,則可能是氣鬱。沉遲脈主虛寒,沉數脈主熱伏,沉緊脈主冷痛,沉緩脈主水蓄,沉牢脈主痼冷,沉實脈主熱極,沉弱脈主陰虛,沉細脈主痹濕,沉弦脈主飲痛,沉滑脈主宿食,沉伏脈主吐利,陰毒聚積。遲脈主臟腑,陽氣伏潛,脈有力則可能是痛證,脈無力則可能是虛寒。數脈主腑臟,主吐逆,主狂躁。脈有力則可能是熱證,脈無力則可能是瘡瘍。滑脈主痰,也可能是食積,下則可能蓄血,上則可能吐逆。澀脈主血虛,也可能是中寒濕。
反胃結腸。自汗厥逆。弦脈主飲。病屬膽肝。弦數多熱。弦遲多寒。浮弦支飲。沉弦懸痛。陽弦頭痛。陰弦腹痛。緊脈主寒。又主諸痛。浮緊表寒。沉緊里痛。長脈氣平。短脈氣病。細則血少。大則病進。浮長風癇。沉短宿食。血虛脈虛。氣實脈實。洪脈為熱。其陰則虛。細脈為濕。
其血則虛。緩大者風。緩細者濕。緩澀血少。緩滑內熱。濡小陰虛。弱小陽竭。陽竭惡寒。陰虛發熱。陽微惡寒。陰微發熱。男微虛損。女微瀉血。陽動汗出。陰動發熱。為痛與驚。崩中失血。虛寒相搏。其名為革。男子失精。女子失血。陽盛則促。肺癰陽毒。陰盛則結。疝瘕積鬱。
白話文:
反胃和便秘,自汗和厥逆,弦脈主飲,病屬膽肝。弦脈數而有力代表熱證,弦脈遲而无力代表寒證。脈浮而弦代表飲邪在表,脈沉而弦代表疼痛在里。陽弦脈代表頭痛,陰弦脈代表腹痛。脈緊代表寒證,也代表疼痛。脈浮而緊代表表寒,脈沉而緊代表里痛。脈長代表氣平,脈短代表氣病。脈細代表血少,脈大代表病情加重。脈浮而長代表風邪和癇症,脈沉而短代表宿食停滞。血虛則脈虛,氣實則脈實。脈洪大代表熱證,陰氣不足則虚。脈细小代表濕證,血氣不足則虚。脈緩而大代表風邪,脈緩而細代表濕邪。脈緩而澀代表血少,脈緩而滑代表内热。脈濡而小代表阴虚,脈弱而小代表阳竭。阳竭則惡寒,陰虚則發熱。陽氣微弱則惡寒,陰氣微弱則發熱。男子脉微弱代表虛損,女子脉微弱代表失血。陽氣亢盛則汗出,陰氣亢盛則發熱。疼痛和驚厥,崩漏失血,虚寒相搏,稱為革。男子遺精,女子失血。陽氣盛則脈促,肺痈陽毒,陰氣盛則脉结,疝气、瘕積和郁結。
代則氣衰。或泄膿血。傷寒心悸。女胎三月。
【秀按】此為各脈主病之大要。
脈之主病。有宜不宜。陰陽順逆。凶吉可推。中風浮緩。急實則忌。浮滑中痰。沉遲中氣。屍厥沉滑。卒不知人。入臟身冷。入腑身溫。風傷於衛。浮緩有汗。寒傷於營浮緊無汗。暑傷於氣。脈虛身熱。濕傷於血。脈緩細澀。傷寒熱病。脈喜浮洪。沉微澀小。症反必凶。汗後脈靜。
身涼則安。汗後脈躁。熱甚必難。陽病見陰。病必危殆。陰病見陽。雖困無害。上不至關。陰氣已絕。下不至關。陽氣已竭。代脈止歇。臟絕傾危。散脈無根。形損難醫。飲食內傷。氣口急滑。勞倦內傷。右脈大弱。欲知是氣。下手脈沉。沉極則伏。澀弱久深。六郁多沉。滑痰緊食。
白話文:
當人體氣血衰弱時,可能會出現流膿血的症狀。傷寒導致心悸,懷孕三個月的胎兒也容易出現問題。
這些都是脈象主病的大致概括。
脈象主病,有適合和不適合的治療方法,陰陽順逆、凶吉都可以從脈象推斷。中風的脈象浮緩,急促有力則忌諱。浮滑的脈象表示痰濁,沉遲的脈象表示氣虛。屍厥的脈象沉滑,突然昏迷不省人事。脈象入臟表示身體冰冷,入腑則表示身體溫熱。風邪侵犯衛氣,脈象浮緩並伴有汗。寒邪侵犯營氣,脈象浮緊沒有汗。暑邪侵犯陽氣,脈象虛弱並伴有發熱。濕邪侵犯血氣,脈象緩慢細澀。傷寒熱病,脈象喜歡浮洪,沉微澀小則病情反轉必凶。出汗後脈象平靜,身體涼爽則病情好轉。出汗後脈象躁動,發熱嚴重則病情危重。陽病出現陰象,病情必危殆。陰病出現陽象,雖然困乏但沒有危險。脈象上不去到關脈,表示陰氣已絕。脈象下不去到關脈,表示陽氣已竭。代脈停滯,臟腑衰竭,病情危急。散脈無根,形體損傷難以醫治。飲食內傷,氣口急滑。勞倦內傷,右脈特別虛弱。想要知道是氣虛,就摸下手脈,脈象沉則氣虛,沉到極點就潛伏。脈象澀弱久深,六郁多沉。脈象滑則痰濁,緊則食積。
氣澀血芤。數火細濕。滑主多痰。弦主留飲。熱則滑數。寒則弦緊。浮滑兼風。沉滑兼氣。食傷短疾。濕留濡細。瘧脈自弦。數弦者熱。弦遲者寒。代散者折。泄瀉下痢。沉小滑弱。實大浮洪。發熱則惡。嘔吐反胃。浮滑者昌。弦數緊澀。結腸者亡。霍亂之候。脈代勿訝。厥逆遲微。
是則可怕。咳嗽多浮。聚肺關胃。沉緊小危。浮濡易治。喘急息肩。浮滑者順。沉澀肢寒。散脈逆症。病熱有火。洪數可醫。沉微無火。無根者危。骨蒸發熱。脈數而虛。熱而澀小。必殞其軀。勞極諸虛。浮軟微弱。土敗雙弦。火炎急數。諸病失血。脈必見芤。緩小可喜。數大可憂。
白話文:
氣息不暢,血脈空虛。脈象頻數細小,濕邪較重。滑脈多痰,弦脈有留飲。熱症則脈滑數,寒症則脈弦緊。脈浮滑兼有風邪,沉滑兼有氣滯。飲食傷損導致的短期疾病,濕邪停留則脈濡細。瘧疾的脈象自弦而起。脈象頻數而弦者為熱證,弦而遲者為寒證。脈象代散者預示病情轉折。泄瀉下痢的脈象沉小滑弱,實證則脈大浮洪。發熱時感到惡寒,嘔吐反胃,脈象浮滑者預後較好。脈象弦數緊澀,結腸病變者預後不良。霍亂的脈象代脈,不必驚慌。厥逆遲微,則病情嚴重。
咳嗽多見浮脈,聚集於肺部,關乎胃氣。沉緊小脈,病情危重。脈象浮濡,易於治療。呼吸急促,喘息費力,脈象浮滑者病情順利。脈象沉澀,肢體冰冷,散脈逆症,預後不良。病熱有火,脈象洪數可治。沉微無火,無根者病情危重。骨蒸發熱,脈象頻數而虛弱。熱症而脈象澀小,必將喪命。勞累過度導致的各種虛弱,脈象浮軟微弱。脾土虛損,脈象雙弦。火邪熾盛,脈象急數。各種疾病失血,脈象必見芤脈。脈象緩小,預後良好。脈象數大,則應憂慮。
瘀血內蓄。卻宜牢大。沉小澀微。反成其害。遺精白濁。微澀而弱。火盛陰虛。芤濡洪數。三消之脈。浮大者生。細小微澀。形脫可驚。小便淋閉。鼻頭色黃。澀小無血。數大何妨。大便燥結。須分氣血。陽數而實。陰遲而澀。癲乃重陰。狂乃重陽。浮洪吉兆。沉急凶殃。痛脈宜虛。
實急者惡。浮陽沉陰。滑痰數熱。喉痹之脈。數熱遲寒。纏喉走馬。微伏則難。諸風眩暈。有火有痰。左澀死血。右大虛看。頭痛多弦。浮風緊寒。熱洪濕細。緩滑厥痰。氣虛弦軟。血虛微澀。腎厥弦堅。真痛短澀。心腹之痛。其類有九。細遲從吉。浮大延久。疝氣弦急。積聚在裡。
白話文:
瘀血阻塞在體內,脈象應該強勁有力,沉細微澀反而有害。遺精、白帶,脈象微澀而虛弱。陽氣過盛,陰氣虛損,脈象虛浮滑數。消渴病的脈象,浮大者為好,細小微澀則病情嚴重。小便閉塞,鼻頭發黃,脈象細小微澀,但頻率快,則問題不大。大便乾燥,需要根據氣血情況判斷,陽氣旺盛則脈象數而實,陰氣不足則脈象遲而澀。癲癇屬陰氣過盛,狂躁屬陽氣過旺。脈象浮而洪大為吉兆,沉而急促為凶兆。疼痛的脈象應該虛弱,實而急促則病情嚴重。脈象浮為陽氣,沉為陰氣,滑為痰濕,數為熱。喉嚨腫痛的脈象,數而熱為陽氣過盛,遲而寒為陰氣不足。纏喉風的脈象,微伏難尋則病情難治。各種風邪導致的頭暈,脈象有火有痰。左邊脈象澀則為瘀血,右邊脈象大而虛則為氣虛。頭痛的脈象,浮為風邪,緊為寒邪。熱邪則脈象洪大,濕邪則脈象細小。緩慢滑利為痰濕,厥逆則脈象急促。氣虛則脈象弦而軟,血虛則脈象微而澀。腎虛則脈象弦而堅,真實疼痛則脈象短而澀。心腹疼痛的脈象,類型很多,有九種。細而遲緩為吉兆,浮而大則病情延誤。疝氣的脈象弦而急促,積聚在體內則脈象沉而實。
牢急者生。弱急者死。腰痛之脈。多沉而弦。兼浮者風。兼緊者寒。弦滑痰飲。濡細腎著。大乃腎虛。沉實閃肭。腳氣有四。遲寒數熱。浮滑者風。濡細者濕。痿病肺虛。脈多微緩。或澀或緊。或細或濡。風寒濕氣。合而為痹。浮澀而緊。三脈乃備。五疸實熱。脈必洪數。澀微屬虛。
切忌發渴。脈得諸沉。責其有水。浮氣與風。沉石在裡。沉數為陽。沉遲為陰。浮大出厄。虛小可驚。脹滿脈弦。脾受肝克。濕熱數洪。陰寒遲弱。浮為虛滿。緊則中實。浮大可治。虛小危極。五臟為積。六腑為聚。實強者生。沉細者死。中惡腹脹。緊細者生。脈若浮大。邪氣已深。
白話文:
脈搏有力而急促的人容易得病,脈搏虛弱而急促的人容易死亡。腰痛的脈象通常沉而弦,同時浮則為風邪,同時緊則為寒邪。弦滑的脈象屬於痰飲,濡細的脈象屬於腎氣不足,脈象洪大則為腎虛。沉實的脈象屬於閃挫傷,腳氣有四種,寒邪多而熱邪少,浮滑的脈象屬於風邪,濡細的脈象屬於濕邪。痿病是肺氣虛弱,脈象多微弱而緩慢,或澀或緊,或細或濡。風寒濕邪合在一起就形成痹症,脈象浮澀而緊,三種脈象都具備。五疸是實熱症,脈象必定洪大而數,澀微的脈象屬於虛證。
忌諱口渴,脈象沉則責其有水。浮氣屬於風邪,沉石在裡面。沉數屬於陽邪,沉遲屬於陰邪。浮大屬於外邪入侵,虛小屬於內虛。腹部脹滿,脈象弦則脾臟受肝臟克制。濕熱的脈象數而洪大,陰寒的脈象遲而弱。浮則為虛滿,緊則為實滿。浮大可以治療,虛小十分危險。五臟屬於積聚,六腑屬於聚集。脈象強而有力的人容易得病,脈象沉而細的人容易死亡。中惡腹脹,脈象緊細的人容易得病。脈象浮大,則邪氣已深入。
癰疽浮數。惡寒發熱。若有痛處。癰疽所發。脈數發熱。若痛者傷。不數不熱。不疼陰瘡。未潰癰疽。不怕洪大。已潰癰疽。洪大可怕。肺癰已成。寸數而實。肺痿之形。數而無力。肺癰色白。脈宜短澀。不宜浮大。唾糊嘔血。腸癰實熱。滑數可知。數而不熱。關脈芤虛。微澀而緊。
未膿當下。緊數膿成。切不可下。
【秀按】此為脈症宜忌之大要。
【廉勘】昔趙晴初老友曰。是病應得是脈者為順。不應得是脈者為逆。此餘三十餘年閱歷。為診脈辨症之要訣。
婦人之脈。以血為本。血旺易胎。氣旺難孕。少陰動甚。謂之有子。尺脈滑利。妊娠可喜。滑疾不散。胎必三月。但疾不散。五月可別。左疾為男。右疾為女。女腹如箕。男腹如釜。關或滑大。代促無妨。舌青脈伏。其胎必傷。尺滑帶數。胎氣過強。沉遲而澀。其胎防僵。六七月後。
白話文:
癰疽初期,表面浮腫,伴隨惡寒發熱。如果疼痛部位就是癰疽發作處,脈象數而發熱,疼痛者則表示傷到了。若脈象不數不熱,也不疼痛,則屬於陰瘡。癰疽尚未潰破時,不怕脈象洪大;但已潰破的癰疽,洪大脈象則十分可怕。肺癰已經形成,寸脈數而實,則是肺痿的表現。脈象數而無力,則代表肺癰的顏色發白。脈象宜短澀,不宜浮大,並伴有唾液粘稠、嘔血,則表示腸癰有實熱,滑數脈象可以證實。脈象數而不熱,關脈芤虛,微澀而緊,則表示尚未化膿,應當積極治療。若脈象緊數,則表示膿已形成,切不可再使用下瀉之法。
以上是脈象診斷的重要原則。
過去趙晴初老友曾說過,脈象與病症相符為順,不符則為逆。我經過三十多年的臨床經驗,認為這是辨別脈象和病症的关键。
婦女的脈象以血為本,血旺容易懷孕,氣旺則難以懷孕。少陰脈動明顯,表示有孕。尺脈滑利,則懷孕令人歡喜。滑脈久不消散,則胎兒一定已經懷孕三個月。如果滑脈一直不消散,到第五個月就可以分辨胎兒性別,左邊滑脈為男孩,右邊滑脈為女孩。女性懷孕的肚子像箕,男性懷孕的肚子像釜。關脈滑而大,代脈促而無妨。舌頭青色,脈象伏藏,胎兒一定有問題。尺脈滑而數,表示胎氣過強。尺脈沉遲而澀,則胎兒容易僵硬。懷孕六七個月後,……
脈喜實長。八月弦實。沉細不祥。神門微緊。胎必防傷。大勞驚僕。胎血難藏。沉細短澀。終多凶殃。足月脈亂。反是吉象。臨產六至。脈號離經。沉細急數。胎已下臨。浮大難產。急於色徵。面舌唇色。忌黑與青。面赤舌青。子死母活。面青舌赤。母死子活。面舌俱青。口噴熱穢。
若胎在腹。子母俱殞。新產之脈。緩滑為吉。實大弦牢。諸病皆逆。沉細虛弱。產後相合。澀疾血崩。血脫陰竭。
【廉勘】古人論孕。脈多主尺。皆以左疾左大為男。右疾右大為女。獨張石頑老人。謂寸口滑實為男。尺中滑實為女。兩寸俱滑實為雙男。兩尺俱滑實為雙女。右尺左寸俱滑實。為一男一女。自信歷驗不爽。以余所驗。亦不盡然。惟孫真人千金方云。左乳房有核是男。右乳房有核是女。
白話文:
懷孕期間,脈象以實長為好。八月的時候,脈象應該實而有力。如果脈象沉細,則不吉利,預示著可能會有危險。如果神門脈微緊,也要注意胎兒的安全。如果孕妇过度劳累或受到惊吓,也容易造成胎兒血氣不穩。如果脉象沉細短澀,則多半凶險。懷孕足月的時候,如果脈象亂了,反而是吉兆。臨產前六至七天,脈象應該出現離經現象,如果脈象沉細急數,表示胎兒已經下降。如果脉象浮大,則預示著難產。臨產時要密切注意孕妇的面色、舌頭和嘴唇的顏色,忌諱黑色和青色。如果面部發紅,舌頭發青,則表示孩子會死去,母親會活下来;如果面部發青,舌頭發紅,則表示母親會死去,孩子會活下来;如果面部和舌頭都发青,並且口噴熱穢,則表示胎儿還在腹中,母子都會死亡。
产后,脉象以缓滑為吉,如果脉象实大弦牢,则容易导致各种疾病。如果脉象沉細虚弱,则需要产后调理。如果脈象涩疾,则易發生血崩,严重的话会导致血脱阴竭。
古人研究孕婦脉象,大多以尺脉为主,认为左疾左大为男,右疾右大为女。但张石顽老人认为寸口脉滑实为男,尺中脉滑实为女,两寸俱滑实為双男,两尺俱滑实為双女,右尺左寸俱滑实為一男一女。他相信自己多年的经验,但我的观察并不完全符合。孙真人《千金方》中提到,左乳房有核是男,右乳房有核是女。
名醫周八先生曰。左乳脹為男。右乳脹為女。歷驗多准。又中指之末名沖良穴。凡婦人血旺者。孕則此穴脈動。亦多經驗。他如尺脈澀微。經期定愆。尺大而旺。有胎可慶。滑疾而代。亦為有胎。將產之脈。脈必離經。產後血崩。尺不上關。其血已盡。大命將傾。皆為專門婦科之要訣。
惟以脈辨胎。不如用聞症筒按腹。聽嬰兒之聲為有據。
小兒之脈。七至為平。更察色證。與虎口紋。
【廉勘】孟河馬良伯脈法韻語曰。小兒之脈。宜定至息。二至為殃。三至亦卒。五至為虛。四至損怯。六至平和。九十至劇。浮緩傷風。浮洪風熱。浮緊傷寒。沉細乳積。沉緊腹痛。弦緊喘息。緊促痘疹。急驚弦疾。虛軟慢驚。瘧痢弦急。弦細為蟲。便秘數實。此為四五六歲小兒脈候之要訣。
白話文:
名醫周八先生說,左邊乳房脹痛代表懷男胎,右邊乳房脹痛代表懷女胎,經過多次驗證都很準確。另外,中指末端叫做沖陽穴,凡是婦女血氣旺盛的,懷孕時這個穴位的脈搏就會跳動,也是經驗之談。其他還有,尺脈微弱澀滯,月經週期就會不準;尺脈強大旺盛,懷孕可喜;尺脈滑利而替換,也是懷孕的徵兆;將要生產的脈象,脈搏一定會離開經脈;產後出血不止,尺脈上不到關脈,代表血已經流盡,性命垂危。這些都是婦科診斷的重要訣竅。
但是單靠脈象判斷懷孕,不如用聞症筒按著肚子,聽嬰兒的聲音更可靠。
小孩子的脈象,七至為正常,還要觀察面色、症狀和虎口紋。
孟河馬良伯在脈法韻語中說,小孩子的脈象,應該以至息定斷:二至為凶,三至也會死亡;五至為虛,四至損傷虛弱;六至平和,九十至劇烈;脈象浮而緩慢為傷風,浮而洪大為風熱,浮而緊促為傷寒;脈象沉而細弱為乳積,沉而緊促為腹痛,弦而緊促為喘息,緊而促為痘疹;急促而弦為驚恐,虛弱而緩慢為慢驚;瘧疾和痢疾的脈象都是弦而急促,弦而細弱為蟲症,便秘的脈象是數而實。這些是小兒四五六歲的脈象診斷要訣。
若數月至二三歲。總以腹診問診望色望苗竅為有據。若虎口紋(即手絡)看法。起於滑伯仁。歌曰。小兒三歲下。虎口看三關。紫熱紅傷寒。青驚白是疳。淡紅淡黃者。斯為無病看。又謂紋見下節風關為輕。紋見中節氣關為重。紋見上節命關為危。若紫黑色直透三關。為大危。
是為要訣。歷試輒驗。其說亦本於內經。靈樞曰。凡診絡脈。脈色青則寒且痛。赤則有熱。胃中寒。手魚之絡多青矣。胃中有熱。魚際絡赤。其暴黑者。留久痹也。其有赤有黑有青者。寒熱氣也。其青短者。少氣也。足見經義之淵博。
崔真人脈訣一卷。為宋道士崔嘉言隱君撰。焦竑國史經籍志始載之。厥後、元李東垣明李瀕湖均採之。前清四庫提要及醫宗金鑑亦收之。其書簡而得要。便於記誦。足為後學讀本。無待言矣。俞氏又加增刪。尤為精實。
白話文:
嬰兒到兩三歲,通常以腹診、問診、望色、望苗竅來判斷病情。但如果要看虎口紋,也就是手絡,則可以參考滑伯仁的說法:三歲以下的小孩,可以從虎口紋看三關,紫色是熱,紅色是傷寒,青色是驚,白色是疳,淡紅色或淡黃色則表示沒有病。紋路如果出現在下節風關,則病情較輕;出現在中節氣關,則病情較重;出現在上節命關,則病情危急。若紋路呈紫黑色直透三關,則極為危險。
這都是診斷上的重要訣竅,經過多次驗證,確實有效。這些說法也源於《內經》,《靈樞》中提到,診斷絡脈時,脈色青則寒且痛,赤則有熱。胃寒的人,手魚之絡多呈青色,胃熱的人,魚際絡則呈紅色。如果顏色呈黑色,則表示病症已久;如果呈現紅、黑、青三色,則表示寒熱氣交錯;如果青色且短,則表示氣虛。由此可見《內經》理論博大精深。
《崔真人脈訣》一卷,為宋代道士崔嘉言隱君所著。焦竑的《國史經籍志》最早記載了這本書。之後,元代李東垣、明代李瀕湖都引用了這本書的內容。清代的《四庫提要》和《醫宗金鑑》也都收錄了它。這本書簡潔扼要,方便記憶,非常適合後人學習,無需多言。俞氏又在原著的基礎上增刪修改,使內容更加精煉實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