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一章·傷寒要義 (2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章·傷寒要義 (24)

1. 五 燥病藥

《內經》云:燥熱在上。故秋燥一症,先傷肺津,次傷胃液,終傷肝血腎陰。故《內經》云:燥者潤之。首必辨其涼燥、溫燥。涼燥溫潤,宜用紫菀、杏仁、桔梗、蜜炙橘紅等,開達氣機為君。惡風怕冷者,加蔥白、生薑,辛潤以解表。咳嗽胸滿者,加蜜炙蘇子、百部通潤以利肺。

挾濕者,加蔻仁四分拌研滑石,辛滑淡滲以祛濕。痰多者,加栝蔞仁、半夏、薑汁、荊瀝等,辛滑流利以豁痰。裡氣抑鬱,大便不爽,或竟不通而腹痛者,加春砂仁三分拌搗郁李淨仁、松仁、光桃仁、柏子仁、蔞皮、酒搗薤白等,辛滑以流利氣機;氣機一通,大便自解。後如胃液不足,

肝逆乾嘔者,用甜醬油、蔗漿、薑汁等,甘鹹辛潤,以滋液而止嘔。陽損及陰,肝血腎陰兩虧者,用當歸、蓯蓉、熟地、杞子、鹿膠、菟絲子等,甘溫滋潤以補陰,且無陰凝陽滯之弊。溫燥涼潤宜用鮮桑葉、甜杏仁、栝蔞皮、川貝等,清潤輕宣為君。熱盛者,如花粉、知母、蘆根、菰根、銀花、池菊、梨皮、蔗皮等,

酌加三四味以泄熱;熱泄則肺氣自清,肺清則氣機流利,每多化津微汗而解。如咳痰不爽,甚則帶血者,酌加竹瀝、梨汁、藕汁、芽根汁、童便等,甘潤咸降,以活痰而止血。若痰活而仍帶血者,加犀角汁、鮮地汁等,重劑清營以止血。胃陰虛燥者,酌加鮮石斛、鮮生地、蔗漿、麥冬等,

以養胃陰。便艱或秘者,酌加海蜇、荸薺、白蜜和薑汁一二滴,甘鹹辛潤,滋液潤腸以通便。總之上燥則咳,嘉言清燥救肺湯為主藥;中燥則渴,仲景人參白虎湯為主藥;下燥則結,景岳濟川煎為主藥;腸燥則隔食,五仁橘皮湯為主藥;筋燥則痙攣,阿膠雞子黃湯為主藥。陰竭陽厥,

坎氣潛龍湯為主藥;陰虛火旺,阿膠黃連湯為主藥。生津液以西參、燕窩、銀耳、柿霜為主藥。養血則歸身、生地、阿膠、雞血藤膠。益精則熟地、杞子、龜膠、魚鰾、豬羊脊髓。在用者廣求之。此總論涼燥溫燥實燥虛燥用藥之要略也。

白話文:

《五燥病藥》

內經記載,燥熱在上,所以秋燥首先傷肺津,其次傷胃液,最後傷肝血腎陰。因此,《內經》說:「燥者潤之」。治療首先要辨別是涼燥還是溫燥。涼燥宜溫潤,可用紫菀、杏仁、桔梗、蜜炙橘紅等藥物,以開達氣機為主。如果怕風怕冷,可加入蔥白、生薑等辛溫藥物以解表;咳嗽胸悶者,可加蜜炙蘇子、百部等藥物以潤肺。

如果兼夾濕邪,可加入蔻仁、滑石等辛滑淡滲之品以祛濕;痰多者,可加入栝蔞仁、半夏、薑汁、荊瀝等辛滑藥物以豁痰。如果裡氣鬱滯,大便不暢甚至不通而腹痛,可加入春砂仁、郁李仁、松仁、桃仁、柏子仁、蔞皮、酒浸薤白等辛滑藥物以通利氣機,氣機通暢後,大便自然會通。如果胃液不足,出現肝逆乾嘔,可用甜醬油、蔗漿、薑汁等甘鹹辛潤之品滋養胃液,止嘔。

若因陽損及陰,導致肝血腎陰兩虛,可用當歸、肉蓯蓉、熟地黃、枸杞子、鹿膠、菟絲子等甘溫藥物滋補陰血,避免陰凝陽滯。溫燥症,宜用鮮桑葉、甜杏仁、栝蔞皮、川貝母等清潤輕宣之品為主藥;熱盛者,可用花粉、知母、蘆根、菰根、銀花、菊花、梨皮、蔗皮等藥物,酌加三四味以清泄熱邪。熱邪消除,肺氣自清,氣機通利,多能化津生汗而痊癒。如果咳嗽痰多不爽,甚至帶血,可酌加竹瀝、梨汁、藕汁、蘆根汁、童便等甘潤咸降之品以化痰止血。若痰已化開但仍帶血,則需加入犀角汁、鮮生地黃汁等重劑清營止血藥物。胃陰虛燥者,可酌加鮮石斛、鮮生地黃、蔗漿、麥冬等以養胃陰。大便秘結者,可酌加海蜇、荸薺、白蜜和薑汁少許,以滋液潤腸通便。

總而言之,上燥(肺燥)則咳嗽,宜以清燥救肺湯為主;中燥(胃燥)則口渴,宜以人參白虎湯為主;下燥(腸燥)則便秘,宜以濟川煎為主;腸燥隔食,宜以五仁橘皮湯為主;筋燥則痙攣,宜以阿膠雞子黃湯為主;陰竭陽厥,宜以坎氣潛龍湯為主;陰虛火旺,宜以阿膠黃連湯為主;生津液,宜以西洋參、燕窩、銀耳、柿霜為主;養血,宜用當歸、生地黃、阿膠、雞血藤;益精,宜用熟地黃、枸杞子、龜膠、魚鰾、豬羊脊髓等。 用藥時應廣泛參考,此為涼燥、溫燥、實燥、虛燥等不同情況用藥的大致原則。

2. 六 火病藥

鬱火宜發。發則火散而熱泄,輕揚如蔥、豉、荷、翹,升達如升、葛、柴、芎,對證酌加數味以發散之。《內經》所謂:「身如燔炭,汗出而散也。」透疹斑如角刺、蟬衣、蘆筍、西河柳葉,疹斑一透,鬱火自從外潰矣。

實火宜瀉。輕則梔、芩、連、柏,但用苦寒以清之;重則硝、黃、龍薈,必須鹹苦走下以瀉之。

虛火宜補。陽虛發熱,宜以東垣補中益氣為主藥,李氏所謂「甘溫能除大熱」是也。陽浮倏熱,宜以季明六神湯為主藥,張氏所謂「解表已復熱,攻裡熱已復熱,利小便愈後復熱,養陰滋清,熱亦不除,元氣無所歸著」,保元、歸脾以除虛熱是也。陰虛火旺,由心陰虛者,阿膠黃連湯為主藥;由肝陰虛者,丹地四物湯為主藥;由脾陰虛者,黑歸脾湯為主藥;由肺陰虛者,清燥救肺湯為主藥;由腎陰虛者,知柏地黃湯為主藥;由衝任陰虛者,滋任益陰煎為主藥。若胃未健者,則以先養胃陰為首要,西參、燕窩、銀耳、白毛石斛、麥冬等品,是其主藥。

惟陰火宜引。破陰回陽為君,附、薑、桂,是其主藥;或佐甘鹹如炙草、童便;或佐介潛如牡蠣、龜版;或佐鎮納如黑錫丹;或佐交濟如磁朱丸;或佐納氣如坎氣、蚧尾;或佐斂汗如五味、麻黃根,皆前哲所謂「引火歸源,導龍入海」之要藥。

【廉勘】:陰火者,命門中之元陽也,一名元氣,又名真火,視之不見,求之不得,附於氣血之內,宰乎氣血之先,而其根本所在,即道經所謂丹田,《難經》所謂命門,《內經》所謂七節之旁,中有小心,陰陽闔闢存乎此,呼吸出入系乎此,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,無水而能令百體皆潤。

此中一線未絕,則生氣一線未亡,非解剖法所能知,非顯微鏡所能窺。故古昔大醫,診病決死生者,不視病之輕重,而視元氣之存亡。元氣不傷,雖病甚不死;元氣或傷,雖病輕亦死。而其中又有辨焉:有先傷元氣而病者,此不可治者也;有因病而傷元氣者,此不可不預防者也;亦有因誤治而傷及元氣者;亦有元氣雖傷未甚,尚可保全者。全在臨證時,於四診中細心詳審也。

病至陰火上升,元陽外越,有猝中證,有久病證。猝中多陽被陰逼,不走即飛;久病多陰竭陽厥,非枯則槁。藥一誤投,禍不旋踵。至若方藥,俞氏滋補劑中,法已大備,茲不贅述。

白話文:

六 火病藥

鬱火需要發散。發散後,火氣就能消散,熱症也能減輕。輕揚的藥物如蔥、豉、荷葉、翹搖等;升達的藥物如升麻、葛根、柴胡、川芎等。根據病情酌情加用幾味藥物來發散。就像《內經》中所說的「身如燔炭」,通過出汗來散熱。疹子像角刺、蟬蛻、蘆筍、西河柳葉一樣透發出來,疹子一透,鬱火就從體表排出去了。

實火需要瀉火。輕症可用梔子、黃芩、黃連、柏子仁等,只用苦寒藥物來清熱;重症則需用硝石、黃連、龍膽瀉肝丸等,必須用鹹苦寒涼下行的藥物來瀉火。

虛火需要補益。陽虛導致發熱,宜以東垣(張仲景)的補中益氣湯為主藥,正如李氏所言「甘溫能除大熱」。陽氣浮動,忽冷忽熱,宜以季明(吳鞠通)的六神湯為主藥。張氏所說的「解表後仍發熱,攻裡後仍發熱,小便通暢後仍發熱,滋陰清熱後熱症仍不除」,皆因元氣無處歸宿,因此需要用保元湯、歸脾湯來消除虛熱。

陰虛火旺,若因心陰虛所致,則以阿膠黃連湯為主藥;若因肝陰虛所致,則以丹參四物湯為主藥;若因脾陰虛所致,則以黑歸脾湯為主藥;若因肺陰虛所致,則以清燥救肺湯為主藥;若因腎陰虛所致,則以知柏地黃湯為主藥;若因衝任陰虛所致,則以滋任益陰煎為主藥。若胃氣虛弱,則應優先調理胃陰,以西洋參、燕窩、銀耳、白毛石斛、麥冬等為主藥。

陰虛的火則需要引導。以回陽救逆為主要的治療方法,附子、乾薑、桂枝是主要的藥物。也可輔以甘鹹藥物,如炙甘草、童尿;或輔以潛陽藥物,如牡蠣、龜板;或輔以鎮納藥物,如黑錫丹;或輔以交濟藥物,如磁朱丸;或輔以納氣藥物,如坎氣、蚧尾;或輔以斂汗藥物,如五味子、麻黃根。這些都是前輩醫家所說的「引火歸源,導龍入海」的重要藥物。

【廉勘】陰火指的是命門中的元陽之火,也稱為元氣、真火,看不見,摸不着,存在於氣血之中,主宰氣血之前,其根本所在,就是道家所說的丹田,《難經》所說的命門,《內經》所說的七節旁,心中有一顆小小的火,陰陽開合閉藏都依靠它,呼吸出入都依靠它。沒有陰火,卻能使百體溫暖;沒有陰水,卻能使百體潤澤。

只要這一點真火不滅,生機就不會斷絕。這不是解剖能看到的,也不是顯微鏡能觀察到的。因此,古代的大夫診斷疾病、判斷生死,不是看疾病的輕重,而是看元氣的存亡。元氣未受損傷,即使病重也不會死;元氣受損,即使病輕也會死。這裡面又有區別:有些是元氣先受損傷而致病,這是不可治愈的;有些是因病而傷及元氣,這是必須預防的;有些是因誤治而傷及元氣;還有些是元氣雖受損但尚可挽救的。關鍵在於臨床診斷時,要仔細審察四診(望聞問切)的結果。

當陰火上升,元陽外泄時,有猝發的,有久病的。猝發的多是陽氣被陰氣逼迫,不走則飛;久病的多是陰氣耗竭,陽氣衰微,不是枯竭就是萎縮。用藥稍有差錯,後果不堪設想。至於方藥,俞氏(俞根初)的滋補劑中,方法已經很完善了,在此就不再贅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