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六章·傷寒脈舌 (2)
第六章·傷寒脈舌 (2)
1. 第三節·脈理新解
(新增)
【榮齋按】本節原為第四節,篇名「鉤玄」,其內容採自岐伯的四條,採自扁鵲的一條,採自仲景的五條,加俞氏結語一條;共十一條。文字空洞而不具體,驗之事實也不符;何廉臣先生不參意見,僅於末條補入王燕昌論脈二則,加以按語說:「此二則(指王燕昌)洵得診脈之實情實理。
」可見以上俞氏所引的十條文字,都得不到診脈的實情實理;這種深刻的目光,蘊蓄的批判,針對著經典著作的糟粕部分,予以「存而不論」的棄置。現在我把這十一條艱晦無用的文字全部揚棄,而以何氏所引王燕昌論脈二則移在第二節四言脈訣中作附註;此處採入近人姜白鷗「中醫脈學檢討」(見中醫新生命第四期)的首段,初步把脈搏的理由用實際文字介紹了一些,庶幾比原文「有血有肉」,不致「大而無當」了。姜氏原文如下:「脈之搏動,繫於心臟,心臟主血行者也。
白話文:
原本這一段內容主要引用了古代醫學典籍中的十條論述,但這些論述文字空洞,缺乏實用性,與實際診脈情況並不相符。因此,我將這些內容全部捨棄,並採用了現代醫學家姜白鷗先生的論述,以更清晰簡潔的文字闡述了脈搏與心臟之間的關係。姜先生的論述指出,脈搏的跳動是由心臟的搏動帶動的,因為心臟是負責血液循環的器官。
血液之循環,以動脈為起點,靜脈為終點,而心臟則為其出發與歸宿之樞紐。心臟有弛張開闔之作用,更有液體之壓力以調節血行,當左心室每次收縮之際,均能使左心室之血流入動脈,於是動脈管為之膨脹;動脈管壁,因有彈性,即起一種衝突狀之運動,是為脈搏。脈搏乃動力之震浪,始於心臟;是心臟之動作狀態,可由脈搏窺知之也。
既知脈搏與心臟搏動一致,從知內經三部九候之說,脈經分部候臟之論,不足憑信。脈搏既繫於心臟之動作,動脈管壁之緊張,則肱動脈與橈骨動脈之弛張起落,亦當然一致,更無有寸關尺之分;三部之說,無立足點矣。
白話文:
血液循環的起始點是動脈,終點是靜脈,而心臟是血液流動的中心樞紐。心臟通過收縮和舒張的動作,以及液體壓力,調節著血液循環。每次左心室收縮時,會將血液推入動脈,使動脈管壁膨脹。動脈管壁富有彈性,因此產生一種衝擊式的運動,這就是脈搏。脈搏是心臟動力傳遞的波動,始於心臟,所以可以通過觀察脈搏來了解心臟的活動狀態。
既然我們知道脈搏與心臟搏動一致,那麼古代醫書中所說的“三部九候”、脈經分部候臟的理論就不足為信了。脈搏是由心臟動作和動脈管壁的緊張所決定的,因此肱動脈和橈骨動脈的舒張收縮必然一致,更不存在所謂的“寸關尺”之分。三部之說根本沒有立足點。
若夫九候,亦屬無稽;血管何有三層,血液在脈管中,其量恆溢出於管腔之容積,脈搏之動止,按之即得,瘦人且可望而見之,若非大出血後,或罹心臟疾患,及其他直接間接之惡性貧血病者,脈無變態。是故浮按沉按,可以驗脈之盈虛,而中按乃無處著落。分部候臟之說,始見於脈經所引之脈法贊,以左手寸關尺候心、肝、腎、右手寸關尺候肺、脾、命門,殊不可靠。
各臟器不能無病,有病亦不必見之於脈,即或有之,是間接因病毒之波及侵擾於心臟血行者;脈之所見,乃心臟血液循環之變化,與原發病臟器已無關係,醫者參證併發症候之所見,探索其血行所以變態之故,而後得知其為某臟病也。
白話文:
九候之說毫無根據,血管根本沒有三層,血液在血管中流動,其量總是比血管容積多,脈搏的跳動,用手按壓就能感覺到,瘦的人甚至可以看見。除非是嚴重出血、患有心臟疾病,或其他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惡性貧血,否則脈象不會有異常變化。所以,浮按、沉按可以判斷脈象的盈虛,但中按卻毫無意義。
將脈象分部位來診斷臟腑疾病的说法,最早見於《脈經》引用的《脈法贊》,以左手寸關尺診斷心、肝、腎,右手寸關尺診斷肺、脾、命門,這種方法不可靠。
各個臟器都可能生病,但生病不一定會反映在脈象上。就算有,也是因為病毒感染影響了心臟血液,脈象變化反映的是心臟血液循環的變化,與原發病的臟器已經沒有關係。醫生需要結合其他症狀,探究血液循環異常的原因,才能判斷是哪個臟器生病。
「脈經脈訣,分脈之類凡二十七則,徐洄溪脈訣啟悟,增「疾」脈為二十八脈。就管見所及,可分為兩大綱:即揭示心臟左心室排血力量之大或小者,細別為五項:(一)心臟排血量之關係。(二)脈管之關係。(三)心動之速度。(四)血壓之關係。(五)心組織機能障礙諸端是也。其二十八脈中,更就鄙見認為合理者,得十八脈,分類區別如下:
(一)心臟排血力量之關係
排血量充實者——洪。
排血量弱小者——芤、微、弱。
(二)脈管之關係
脈管粗而排血量充實者——洪。
脈管細而排血量充實者——弦。
脈管緊張程度減低者——濡。
白話文:
脈經脈訣中將脈象分為二十七類,徐洄溪脈訣又增加「疾」脈,使其成為二十八脈。依我的理解,可以將這二十八脈分成兩大類:第一類反映心臟左心室排血力量的大小,包括五個方面:排血量、脈管、心動速度、血壓以及心臟組織的功能障礙。在二十八脈中,我認為合理的脈象有十八種,可按照以下分類:
第一類:心臟排血力量的關係
排血量充實的脈象稱為「洪」。
排血量弱小的脈象稱為「芤」、「微」、「弱」。
第二類:脈管的關係
脈管粗而排血量充實的脈象稱為「洪」。
脈管細而排血量充實的脈象稱為「弦」。
脈管緊張程度減低的脈象稱為「濡」。
脈管纖微萎縮及變硬者——緊、革。
血管收縮(末梢動脈收縮)——弦、遲。
血管擴張(末梢動脈擴張)——數、洪。
(三)心動之數度
心動弛緩者——遲。
心動亢進者——數。
(四)血壓之關係
血壓亢進——牢。
血壓低降——濡。
(五)心組織機能障礙
僧帽瓣口狹窄心力衰弱者——濡、伏、細。
大動脈瓣閉鎖不全——疾。
大動脈瓣口狹窄———緩。
瓣膜閉鎖不全——促、結、代。
血管栓塞——促、結、代。
「上列五個原則,相互有密切之關係。其餘浮、沉、滑、澀、虛、實、長、短、散、動,此十者;皆不足為獨立之脈。浮沉是指醫者切脈而言,滑脈同於洪脈,澀脈與緩脈類似,虛實是相對的代名詞,長短散動,皆不足象脈,故不贅述。
白話文:
血管細小且硬化,脈象會表現為緊、革;血管收縮,脈象會表現為弦、遲;血管擴張,脈象會表現為數、洪。
心跳緩慢,脈象為遲;心跳加快,脈象為數。
血壓升高,脈象為牢;血壓下降,脈象為濡。
僧帽瓣狹窄導致心臟衰弱,脈象為濡、伏、細;主動脈瓣閉鎖不全,脈象為疾;主動脈瓣狹窄,脈象為緩;瓣膜閉鎖不全,脈象為促、結、代;血管栓塞,脈象為促、結、代。
以上五個原則相互關聯,其他如浮、沉、滑、澀、虛、實、長、短、散、動等,都無法獨立作為脈象,浮沉是指醫生切脈時的感受,滑脈和洪脈相似,澀脈與緩脈類似,虛實是相對概念,長短散動等則不足以描述脈象,故不贅述。
「根據舊說:依心臟左心室驅血力量之大小,以訣脈二十八脈,除「長短散動」不足以象脈之四脈,「促結代」之特殊脈,及指切脈動作之「浮沉」二脈——共九種脈象外;得十九脈而區別之。則洪、滑、數、實、緊、弦、疾、牢,屬心臟驅血力量之大者;微、澀、遲、弱、虛、濡、細、伏、緩、革、芤,屬心臟驅血力量之小者。
又傷寒論十字脈除浮沉二脈外,則大、滑、動、數,屬心臟驅血力量之大者;弱、澀、弦、微,屬心臟驅血力量之小者。雖此種分析粗疏,認此是治脈學者之捷徑。」
從上面這篇文字裡推勘,我們可以知道:脈動之遲數,關係血液流行的快慢,脈搏之軟硬,關係心臟弛張的強弱,脈波之頓挫,關係心臟瓣膜的啟閉;以心臟生理的變態,直接觀察到因病毒之波及侵擾於心臟血行之關係,間接掌握了病理機轉的變化(即各脈之主病)及預後之良否(即脈症的忌宜)。雖然所說的僅僅是一個開端,但理論是符合實際的。
白話文:
古人認為脈象可以反映心臟驅血力量的強弱。根據脈訣,除了長短散動、促結代、浮沉等九種特殊脈象外,還有十九種脈象可以用來區分心臟驅血力量的大小。其中,洪、滑、數、實、緊、弦、疾、牢等脈象代表心臟驅血力量強,而微、澀、遲、弱、虛、濡、細、伏、緩、革、芤等脈象則代表心臟驅血力量弱。
《傷寒論》也提到,除了浮沉之外,大、滑、動、數四種脈象代表心臟驅血力量強,而弱、澀、弦、微四種脈象則代表心臟驅血力量弱。雖然這種分析方法比較粗略,但對於學習脈學來說卻是一個捷徑。
脈搏的快慢反映了血液流動的速度,脈搏的軟硬反映了心臟收縮舒張的強弱,脈搏的頓挫反映了心臟瓣膜的開合。通過觀察心臟生理的變化,可以間接了解病毒對心臟血行的影響,進而掌握疾病的發展過程和預後情況。雖然這只是一個開端,但理論與實際相符。
其次,這篇文字裡區分心臟排血力量之大小為兩綱,也同於古醫學中的「脈之陰陽」;傷寒論以浮、大、滑、動、數屬陽,沉、弱、澀、弦、遲屬陰,本篇則以陽脈屬於心臟驅血力之大者,陰脈屬於心臟驅血力之小者,看法雖不同,而原則是一致的。復次,這篇文字的思想論點,完全是環繞著柯韻伯所說:「脈有十種,陰陽兩分,即具五法;浮沉是脈體,大弱是脈勢,滑澀是脈氣,動弦是脈形,遲數是脈息。」的一段理論而闡述出來;體會深刻,具有至理,可以由此作進一步研討中醫脈學的階梯。
白話文:
其次,這篇文章將心臟排血力量的大小分為兩類,這與古代醫學中的「脈之陰陽」概念相符。傷寒論將浮、大、滑、動、數歸為陽,沉、弱、澀、弦、遲歸為陰,而這篇文章則認為陽脈代表心臟驅血力量較大,陰脈代表心臟驅血力量較小,雖然看法有所不同,但原則上是一致的。再者,這篇文章的思想論點,完全是圍繞著柯韻伯所言:「脈有十種,陰陽兩分,即具五法;浮沉是脈體,大弱是脈勢,滑澀是脈氣,動弦是脈形,遲數是脈息。」這一理論而展開論述的;此觀點深刻且具備至理,可作為進一步探討中醫脈學的階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