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十章·傷寒壞證 (13)
第十章·傷寒壞證 (13)
1. 第二節·傷寒轉厥
【因】厥有二症。曰陽厥。曰陰厥。陽厥者。熱厥也。必先自三陽傳入陰分。故初起必因頭痛發熱。自淺入深。然後及於三陰。變為四肢逆冷。或時乍溫。其證由邪熱內結。或伏陽失下之所致也。陰厥者。寒厥也。初無三陽傳經實熱等證。仲景曰。凡厥者。陰陽氣不相順接。便為厥。厥者。手足逆冷是也。
【證】陽厥證初起。必頭痛發熱。然後入於三陰。變為四肢逆冷。或時乍溫。其症必便結躁煩。譫語發渴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吳云峰云。陽厥者。外感六淫初起。頭疼身熱。口乾脈數。或變乍涼乍冷。有似陰證。但寒不過肘膝。冷不過一時。大便閉結。目紅溺赤。此熱邪入里。
氣血不得宣通。所謂陽極發厥。火極似水也。陰厥證。畏寒厥冷。腹痛吐瀉。戰慄不渴。脈沉無力者。此陰寒厥逆。獨陰無陽也。故為陰厥。吳云峰云。陰厥者。素有內寒。或食涼物。或中寒邪。或因病後自汗自利。變而身寒厥冷。倦臥不渴。面青溺白。脈沉細遲。忽然煩躁不寧。
欲坐臥泥水井中。此陰極發躁。陰竭似陽也。臟厥證。仲景曰。傷寒脈微而厥。至七八日膚冷。其人躁無暫安時者。此為臟厥。其人必心腹痛。臟厥者死。陽氣絕也。蛔厥證。其人當吐蛔。令病者靜而復時煩。此為臟寒。蛔上入膈故煩。須臾復止。得食而嘔。又煩者。蛔聞食臭出。
其人當自吐蛔。蛔厥者。烏梅丸主之。成無己云。蛔厥雖厥而煩。蛔吐已則靜。不若臟厥而躁無暫安時也。病人臟寒胃虛。故宜與烏梅丸。溫臟安蛔。此仲景之論厥也。至於《內經》論厥則不同。以猝然倒僕。昏冒不知人。手足冰冷。色脫口噤。狀若中風。但無歪斜搐搦之異。
夫厥者。盡也。逆者。亂也。即氣血敗亂之謂也。景岳云。凡厥之將作。則寒熱麻痹。必先由手足而起。卒然仆倒。手足冰冷。面色不澤。昏冒不知。牙關緊閉。或六脈沉伏。狀若中風。而無痰聲搐搦之異。
【脈】凡傷寒陽厥。脈沉有力。陰厥脈沉無力。李士材云。陰厥脈沉弱。指甲青而冷。陽厥脈沉滑。指甲紅而溫。臟厥脈微而厥。寸口脈沉實滑大。為痰氣食厥諸有餘之證。微濡而弦。為陰陽虛厥諸不足之證。大小無常為屍厥。沉細無力為蛔厥。浮大者風。緊細者寒。芤數暑熱。促急瘴濕。澀滯血逆。無脈脫元。
【治】陽厥厥微則熱亦微。宜四逆散。(柴胡、芍藥、枳實、甘草。)厥甚熱亦甚。宜承氣湯。或三黃石膏湯。中寒陰厥。輕則理中湯。重則四逆回陽等湯。寒厥三建湯(川烏、附子、天雄、生薑水煎。)加人參。熱厥人參白虎湯。(榮齋按。《內經》的論厥。著重是在元氣。
所以熱厥當補陰。寒厥當補陽。《傷寒》的論厥。辨在邪氣。所以寒厥宜溫。熱厥宜清。甚至可以攻下。這裡是根據《傷寒論》而辨證施治的。)蛔厥理中湯。加烏梅炒花椒。煎厥因於煩勞過度。陽氣外張。陰精內竭者。宜六味地黃湯加知母、黃柏、龜版。因於元氣虛衰。不能收攝陰火。
白話文:
第二節·傷寒轉厥
厥分為兩種:陽厥和陰厥。陽厥是熱厥,必定是由三陽經傳入陰經,所以初期必定頭痛發熱,由淺入深,然後波及三陰經,轉變為四肢逆冷,有時又會突然變溫。其病因是邪熱內結,或陽氣衰弱下陷所致。陰厥是寒厥,初期沒有三陽經傳經的實熱等症狀。張仲景說:凡是厥證,都是陰陽氣不相順接造成的。厥證的表現是手足逆冷。
陽厥的初期症狀必定是頭痛發熱,然後傳入三陰經,轉變為四肢逆冷,有時又會突然變溫。其症狀必定伴隨便秘、煩躁、譫語、口渴,不惡寒,反而惡熱。吳云峰說:陽厥是外感六淫初期,頭痛身熱,口乾脈數,或者忽冷忽熱,看似陰證,但寒邪不會超過肘膝,冷也不會持續太久,大便不通,眼睛紅赤,小便黃赤。這是熱邪入侵內部,氣血不能暢通,所謂陽氣極盛而發厥,如同火極則似水一樣。
陰厥的症狀是畏寒厥冷、腹痛、嘔吐、腹瀉、戰慄、不渴,脈沉無力。這是陰寒之邪逆亂,只有陰而無陽,所以稱為陰厥。吳云峰說:陰厥是素體內寒,或者吃了寒涼之物,或者感受寒邪,或者因病後自汗自利,而導致身寒厥冷,倦臥不渴,面色青白,小便清白,脈沉細遲。忽然煩躁不安,想要坐在泥水井中,這是陰氣極盛而發躁,陰氣耗竭而似陽一樣。
臟厥,張仲景說:傷寒脈微弱而出現厥證,到五六七日皮膚冰冷,病人煩躁不安,片刻不得安寧,這是臟厥,病人必定心腹疼痛,臟厥者必死,這是陽氣絕亡。蛔厥,病人會嘔吐蛔蟲,病人時而安靜,時而煩躁,這是臟寒,蛔蟲上犯膈肌所以煩躁,過一會兒又停止,吃了東西就嘔吐,又煩躁,這是蛔蟲聞到食物臭味出來。病人應該自己把蛔蟲吐出來。蛔厥用烏梅丸治療。成無己說:蛔厥雖然也有厥證和煩躁,但吐出蛔蟲後就安靜了,不像臟厥那樣煩躁不安。病人臟腑寒冷,胃氣虛弱,所以應該服用烏梅丸溫暖臟腑,安蛔止痛。這是張仲景關於厥證的論述。至於《內經》中關於厥證的論述則有所不同,著重在元氣方面。
厥,是指氣血衰竭;逆,是指氣血紊亂,也就是氣血敗亂的意思。張景岳說:凡厥證將要發作,寒熱麻痺必定先從手足開始,突然仆倒,手足冰冷,面色無華,昏迷不省人事,牙關緊閉,或者六脈沉伏,狀似中風,但是沒有痰聲、抽搐的症狀。
傷寒陽厥,脈沉有力;陰厥脈沉無力。李士材說:陰厥脈沉弱,指甲青冷;陽厥脈沉滑,指甲紅溫;臟厥脈微弱而厥;寸口脈沉實滑大,是痰氣食厥等實證;脈微濡而弦,是陰陽虛厥等虛證;脈大小無常是屍厥;脈沉細無力是蛔厥;脈浮大是風證;脈緊細是寒證;脈芤數是暑熱證;脈促急是瘴濕證;脈澀滯是血逆證;無脈是脫證。
陽厥,厥證輕微則熱證也輕微,宜用四逆散(柴胡、白芍、枳實、炙甘草);厥證嚴重則熱證也嚴重,宜用承氣湯或三黃石膏湯。中寒陰厥,輕者用理中湯,重者用四逆回陽湯等溫陽藥。寒厥用三建湯(川烏、附子、天雄,用生薑水煎服)加人參。熱厥用人參白虎湯。(榮齋按:《內經》論厥,著重在元氣,所以熱厥當補陰,寒厥當補陽。《傷寒論》論厥,辨在邪氣,所以寒厥宜溫,熱厥宜清,甚至可以攻下。這裡是根據《傷寒論》而辨證施治的。)蛔厥用理中湯加烏梅炒花椒。厥證因於勞累過度,陽氣外泄,陰精內虛者,宜用六味地黃湯加知母、黃柏、龜板。因於元氣虛衰,不能收攝陰火者,用上述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