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1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二章·六經方藥 (14)

1. 第三節·攻下劑

【秀按】脾與胃以膜相連。膜者脂膜也。上濟胃陰。下滋腸液。皆脾所司。若發汗利小便太過。則膽火熾盛。爍胃熏脾。胃中燥而煩實。實則大便難。其脾為約。約則脾之脂膜枯縮矣。故君以麻、杏、松仁等多脂而香之物。濡油脾約。以滋胃燥。然胃熱不去。則膽火仍熾。又必臣以生軍、枳實。

去胃熱以清膽火。所謂釜底抽薪是也。佐以油木香、大腹皮者。以脾氣喜焦香。而油木香則滑利脂膜。脾絡喜疏通。而大腹皮又能直達脾膜也。妙在使以豬胰。善去油膩而助消化。以洗滌腸中垢濁。此為胃燥脾約。液枯便閉之良方。

陷胸承氣湯,肺與大腸並治法,俞氏經驗方

栝蔞仁(六錢杵),小枳實(錢半),生川軍(二錢),仙半夏(三錢),小川連(八分),風化硝(錢半)

【秀按】肺伏痰火。則胸膈痞滿而痛。甚則神昏譫語。肺氣失降。則大腸之氣亦痹。腸痹則腹滿便閉。故君以蔞仁、半夏。辛滑開降。善能寬胸啟膈。臣以枳實、川連。苦辛通降。善能消痞泄滿。然下既不通。必壅乎上。又必佐以硝、黃。鹹苦達下。使痰火一齊通解。此為開肺通腸。痰火結閉之良方。

犀連承氣湯,心與小腸並治法,俞氏經驗方

犀角汁(兩瓢沖),小川連(八分),小枳實(錢半),鮮地汁(六瓢沖),生錦紋(三錢),真金汁(一兩沖)

【秀按】心與小腸相表裡。熱結在腑。上蒸心包。症必神昏譫語。甚則不語如屍。世俗所謂蒙閉證也。便通者宜芳香開竅。以通神明。若便秘而妄開之。勢必將小腸結熱。一齊而送入心竅。是開門揖盜也。此方君以大黃、黃連。極苦泄熱。涼瀉心小腸之火。臣以犀、地二汁。

通心神而救心陰。佐以枳實。直達小腸幽門。俾心與小腸之火。作速通降也。然火盛者必有毒。又必使以金汁。潤腸解毒。此為瀉心通腸。清火逐毒之良方。

白虎承氣湯,清下胃腑結熱法,俞氏經驗方

生石膏(八錢細研),生錦紋(三錢),生甘草(八分),白知母(四錢),元明粉(二錢),陳倉米(三錢,荷葉包)

【秀按】胃之支脈。上絡心腦。一有邪火壅閉。即堵其神明出入之竅。故昏不識人。譫語發狂。大熱大煩。大渴大汗。大便燥結。小便赤澀等症俱見。是方白虎合調胃承氣。一清胃經之燥熱。一瀉胃腑之實火。此為胃火熾盛。液燥便閉之良方。

桃仁承氣湯,急下腸中瘀熱法,俞氏經驗方

光桃仁(三錢勿研),五靈脂(二錢包),生蒲黃(錢半),鮮生地(八錢),生川軍(二錢酒洗),元明粉(一錢),生甘草(六分),犀角汁(四匙,沖)

【秀按】下焦瘀熱。熱結血室。非速通其瘀。而熱不得去。瘀熱不去。勢必上蒸心腦。蓄血如狂。譫語。下爍肝腎。亦多小腹串疼。帶下如注。腰痛如折。病最危急。此方以仲景原方去桂枝。合犀角地黃及失笑散。三方復而為劑。可謂峻猛矣。然急證非急攻不可。重證非重方不效。

白話文:

第三節·攻下劑

[秀按] 脾和胃之間有層膜相連,這層膜是脂肪膜。它向上滋潤胃的陰液,向下滋養腸液,這些都是脾的功能。如果發汗或利尿過度,就會導致膽火旺盛,灼燒胃、熏烤脾,使胃中乾燥而感到煩躁,實熱積聚導致大便困難。脾因為乾燥而收縮,造成脂肪膜枯萎。因此,方劑中採用麻子、杏仁、松仁等富含油脂且氣味芬芳的藥物,來滋潤乾燥的脾,使之不再收縮,同時滋潤乾燥的胃。然而,如果胃熱不退,膽火仍然會旺盛,所以必須搭配生大黃和枳實,來清除胃熱,以清瀉膽火,這就是所謂的「釜底抽薪」的方法。另外,佐以木香和厚朴,因為脾喜歡焦香的氣味,而木香又能潤滑脂肪膜。脾絡脈喜歡疏通,厚朴又能直接到達脾膜。最巧妙的是使用豬胰,它能很好地去除油膩,幫助消化,並且能清洗腸道中的污垢。這個方子是治療胃乾燥、脾收縮、津液枯竭、大便閉結的良方。

陷胸承氣湯,治療肺與大腸的病症,俞氏經驗方

瓜蔞仁(六錢,搗碎),小枳實(一錢半),生大黃(二錢),法半夏(三錢),小黃連(八分),風化硝(一錢半)

[秀按] 肺中潛伏著痰火,就會導致胸悶、疼痛,嚴重時甚至會神志不清、說胡話。肺氣不能下降,就會導致大腸的氣機阻塞。腸道阻塞則會腹脹、大便不通。因此,方劑中採用瓜蔞仁和半夏,它們性味辛滑,具有開通和下降的功效,能有效寬胸、開膈。再搭配枳實和黃連,它們性味苦辛,具有通降的功效,能有效消除胸悶、腹脹。然而,如果下焦不通,邪氣必定會壅滯於上焦,所以必須佐以芒硝和黃,它們性味鹹苦,能使邪氣向下排出,讓痰火一同消解。這個方子是治療開肺通腸、痰火鬱結的良方。

犀連承氣湯,治療心與小腸的病症,俞氏經驗方

犀角汁(兩瓢,沖服),小黃連(八分),小枳實(一錢半),鮮生地汁(六瓢,沖服),生大黃(三錢),人中黃(一兩,沖服)

[秀按] 心與小腸互為表裡,如果熱邪積聚在腸道,就會向上蒸騰心包,症狀必定是神志不清、說胡話,嚴重時甚至會像死人一樣不說話,這就是俗稱的「蒙蔽證」。如果大便通暢,應該用芳香開竅的藥物來開通神智。如果大便秘結卻亂用開竅藥,勢必會將小腸積聚的熱邪一同引入心竅,這就等於是引狼入室。這個方子採用大黃和黃連,它們性味極苦,能瀉熱、清瀉心和小腸的火邪。再搭配犀角汁和生地汁,能通暢心神,並且能保護心陰。佐以枳實,能直達小腸幽門,使心和小腸的火邪迅速下降。然而,火熱旺盛必有毒邪,所以必須用人中黃來潤腸解毒。這個方子是治療瀉心通腸、清熱逐毒的良方。

白虎承氣湯,清瀉胃腑積熱的方法,俞氏經驗方

生石膏(八錢,研細),生大黃(三錢),生甘草(八分),知母(四錢),芒硝(二錢),陳倉米(三錢,用荷葉包裹)

[秀按] 胃的支脈向上聯繫著心和腦,一旦有邪火壅塞,就會堵塞神明出入的通道,所以會出現昏迷不醒、胡言亂語、煩躁發狂、大熱、大渴、大汗、大便乾燥、小便赤澀等症狀。這個方子結合了白虎湯和調胃承氣湯,一個清瀉胃經的燥熱,一個瀉胃腑的實火。這個方子是治療胃火旺盛、津液乾燥、大便閉結的良方。

桃仁承氣湯,緊急瀉下腸中瘀熱的方法,俞氏經驗方

桃仁(三錢,不要研碎),五靈脂(二錢,包煎),蒲黃(一錢半),鮮生地(八錢),生大黃(二錢,用酒洗),芒硝(一錢),生甘草(六分),犀角汁(四匙,沖服)

[秀按] 下焦有瘀熱,熱邪積聚在血室,如果不迅速疏通瘀血,熱邪就無法去除。瘀熱不去除,勢必會向上熏蒸心腦,導致出現如狂的症狀,說胡話。向下灼傷肝腎,也會出現小腹串痛、帶下如注、腰痛如折等症狀,病情非常危急。這個方子是在仲景原方的基礎上,去掉了桂枝,結合犀角地黃湯和失笑散,三方合用,可謂藥性峻猛。然而,對於急症,必須採用急攻的方法;對於重症,必須採用重劑才能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