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15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15)

1. 第十六節·黃耳傷寒

【因】風溫時毒。先犯少陽。續感暴寒而發。乃太少兩陽合病。狀類傷寒。以其兩耳發黃。故見形定名曰黃耳傷寒。其病多發於春令。

【證】發熱惡寒。脊強背直。狀如剛痙。兩耳輪黃。耳中策策作痛。繼則耳鳴失聰。赤腫流膿。舌苔白中帶紅。繼即純紅起刺。

【脈】左浮弦。右浮數者。此石頑稱為太陽類傷寒。實則外寒搏動內熱。兩陽合病之時毒也。

【治】法當內外兼施。內治以荊防敗毒散加減。(方藥服法載前疫瘧門中)辛散風毒以解表。表解痙止。少陽相火猶盛。耳中腫痛者。繼與新加木賊煎蔥白。加連翹牛蒡(各二錢)。大青(三錢)。生綠豆(一兩)。杜赤豆(四錢。二味煎湯代水)辛涼解毒以清火。火清毒解。

尚覺耳鳴時閉者。終以聰耳達郁湯。(冬桑葉夏枯草、鮮竹茹、焦山梔、碧玉散、鮮生地各二錢、女貞子三錢、生甘草四分、鮮石菖蒲汁四匙沖)。肅清餘熱以善後。外治、以開水泡製月石(二錢)、和入鮮薄荷汁、苦參、青木香磨汁(各兩匙)。時灌耳中。清火解毒以止痛。

【秀按】黃耳傷寒。非正傷寒也。乃風溫時毒類傷寒耳。故石頑老人謂風入於腎。從腎開竅於耳立言。方用小續命湯附子。加殭蠶、天麻蔓荊子白附子。以驅深入之惡風。更以苦參及骨碎補取汁滴耳中。清其火以止痛。俞君謂風溫時毒先犯少陽。從膽經亦絡於耳立言。

推其意。由太陽經外寒搏束。少陽火鬱不得發泄。故竄入耳中作痛。耳輪發黃。猶之陽明經濕熱鬱蒸。熱不得從汗越。身必發黃。其病理一也。故治以辛涼發散。疏風解毒為首要。遵《內經》火鬱發之之法。方亦清靈可喜。雖從淺一層立法。而對症發藥。似較張法為穩健。蓋以小續命湯人參薑桂。

時毒症究難浪用。後學寧從俞而不必從張也。

【廉勘】黃耳傷寒。前清光緒己丑年四五月間。經過七人。皆四鄉藜藿體。其證兩耳紅腫黃亮。捫之焮熱而痛。兩腮亦紅腫痛甚。耳中望之紅腫。時有黃涎流出。築築然疼。聲如蟬噪。兩目白及眼瞼。亦皆發黃。身熱體痛。惡寒無汗。背脊拘攣串痛。強直難伸。不能轉側。溺短赤澀。

脈右濡滯。左浮弦略緊。舌苔白膩帶黃。邊尖俱紅。斷其病由風熱挾濕溫時毒。作流行性中耳炎治。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味(蜜炙麻黃五分、光杏仁三錢、連須生蔥白兩枚、淡香豉三錢、銀花、連翹、牛蒡各二錢、焦山梔、紫荊皮梓白皮各三錢、先用杜赤小豆四錢、生綠豆、綿茵陳各八錢、煎湯代水。)送下聰耳蘆薈丸

(生熟川軍、蘆薈青黛柴胡各五錢、龍膽草黃芩、山梔、當歸青皮各一兩、青木香、杜膽星各二錢、當門子五分、神麯糊丸、每服八分至一錢。)辛涼開達。疏風散寒以發表。苦寒清利。解毒瀉火以治里。外用清滌耳毒水(硼酸二錢、鹽剝一錢、開水九兩煬化。)以灌耳。

清耳五仙散豬膽汁炒川柏一錢、酒炒杜紅花三分、制月石七分、冰片一釐、薄荷霜二釐、共研極勻、瓷瓶收藏。)以吹耳。更以鹽鴨蛋灰拌搗天荷葉。塗布耳輪兩腮以消腫退炎。似此表裡雙解。內外並治。速則一候。緩則兩候。七人皆愈。

【榮齋按】「黃耳傷寒」這病名不知起於何時?我最初看到的,是張石頑《傷寒緒論》,他說:「黃耳者,耳中策策痛,兩耳輪黃,風入於腎也;卒然變惡寒發熱,脊強直如痙狀,此屬太陽類傷寒也。」所謂「黃耳」,大概由於「兩耳輪黃」,從症狀中得出了病名。至於這些症狀,巢氏《諸病源候總論》已有記載,他說:「凡患耳中策策痛者,皆是風入於腎之經也;不治流入腎,則卒然變脊強直成痙也。」不過,巢氏所載,無「惡寒發熱」,因此,也就不名「類傷寒」。

現在我覺得「黃耳」病名,似始於張石頑,症狀則早見於巢元方,其間遞嬗變易,有同有異,與俞氏所述。更有不同之外。據本節所列症狀,相當於西醫書的「耳癤」和「中耳炎」;西醫書描寫耳癤的症狀說:「常有強度耳痛,尤於夜間為甚,患部皮膚紅腫,且可波及耳殼周圍,全身惡寒戰慄,或有發高熱者。

」描述中耳炎的症狀是:「全身症狀——常發高熱,惡寒戰慄、嘔吐、頭痛、不安等,與其他急性傳染病之症狀同。若發生於小孩,則可有腦膜刺激症狀,如感覺過敏,痙攣、嘔吐、譫語與真性腦膜炎同。局部症狀——患側有聽力障礙,耳痛、耳鳴、耳內搏動感等。」(以上是概括大意,非原文。

)從中西醫學理論所記錄的症狀,互相對勘,似乎「黃耳傷寒」的名稱,不十分妥貼。至於治法,則俞何兩先生所採集的驗方,是足夠應用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