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33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33)

1. 第十節·熱證傷寒

(一名熱病傷寒。)

【因】伏熱將發。新寒外束。然發在夏至以前者為癉熱。多由於暴寒而發。在夏至以後者為熱病。多由於傷暑而發。古人仍以傷寒稱之者。謂其初受病時。皆寒氣鬱伏所致耳。全在臨證者先其所因。明辨其兼寒與兼暑二端。別其為熱病兼寒。熱病兼暑。分際自清。

【證】熱病兼寒者。初必先淅然厥起。微惡風寒。身熱無汗。或汗出而寒。頭痛不堪。尺膚熱甚。繼即純熱無寒。心煩惡熱。口渴引飲。熱極爍陰。則耳聾目昏。顴赤唇焦。口乾舌爛。咳逆而衄。或嘔下血。或發呃忒。或腰痛如折。前陰出汗。或泄而腹滿。熱極動風。則手足瘛瘲。

口噤齒齘。由痙而厥。溺赤澀痛。大便燥結。舌苔初則黃白相兼。繼則純紅苔少。熱病兼暑者。一起即發熱身痛。背微惡寒。頭痛且暈。面垢齒燥。大渴引飲。心煩惡熱。癍疹隱隱。煩則喘喝。靜則多言。甚則譫語遺溺。大便或閉或瀉。瀉而不爽。其餘變症。與前相同。舌苔純黃無白。

或干黃起刺。或黃腐滿布。或老黃帶灰黑。甚或鮮紅無苔。或紫紅起刺。或絳而燥裂。或深紫而赤。或乾而焦。或胖而嫩。

【脈】左浮緊。右洪盛。緊為寒束於外。洪盛則熱結於內。此《內經》所謂冬傷於寒。春生癉熱。亦即石頑所云熱病脈見浮緊者。乃復感不正之暴寒。搏動而發也。若左盛而躁。右洪盛而滑。躁則血被火逼。盛滑則伏熱外潰。此《內經》所謂尺膚熱甚。脈盛躁者病溫。盛而滑者病且出也。亦即石頑所云後夏至日為熱病。乃久伏之邪。隨時氣之暑熱而勃發也。

【治】熱病兼寒。必先解其熱以出其汗。輕則蔥豉桔梗湯。加益元散(三錢包煎)、青蒿腦(二錢),重則新加白虎湯。加鮮蔥白(三枚切)、淡香豉(四錢)、使表裡雙解。或汗或㾦。或疹或癍。一齊俱出。如猶譫語發狂。煩渴大汗。大便燥結。小便赤澀。咽乾腹滿。昏不識人者。

急與白虎承氣湯。加至寶丹。開上攻下以峻逐之。如已風動痙厥者。急與犀連承氣湯。加羚角紫雪。熄風宣竅以開逐之。若熱病兼暑。必先清其暑以泄其熱。初以新加白虎湯為主。繼則清其餘熱以保氣液。竹葉石膏湯加減。終則均須實其陰以補其不足。如肺胃陰虛。餘熱不清。

虛羸少氣。氣逆欲吐者。竹葉石膏湯。加竹茹茅根主之(鮮淡竹葉、冰糖水炒石膏各二錢、仙半夏一錢、原麥冬三錢、西洋參錢半、生甘草八分、生、粳米三錢、包煎)。咳逆鼻衄者。去半夏。加鮮枇杷葉(一兩、去毛抽筋)、鮮生地(六錢、去皮)、地錦(五錢)、舌爛嘔血者。

加經霜西瓜翠(三錢)、生蒲黃(一錢)、制月石(三分)、鮮生地汁(兩瓢沖)。呃逆者。加廣鬱金汁(四匙分沖)、枇杷葉(一兩、去毛筋、炒微黃)、青箬葉(三錢。)如脾陰既虛。累及脾陽。氣弱肢軟。泄而腹滿。或便血面白者。補陰益氣煎。加煨木香。春砂仁。(各六分、鹽水炒香、)如肝陰大虧。

白話文:

第十節·熱證傷寒

(又名熱病傷寒)

原因:潛伏的暑熱將要發作,而新的寒邪卻在外束縛著。夏至以前發病的稱為癉熱,多因突然受寒而發;夏至以後發病的稱為熱病,多因中暑而發。古人仍然稱之為傷寒,是因為他們認為疾病初期,都是寒邪鬱結於內所造成的。臨證時,必須先弄清楚致病的原因,明辨兼夾寒邪或暑邪的情況,區別是熱病兼寒還是熱病兼暑,這樣就能明確區分了。

症狀:熱病兼寒者,一開始必定先出現渾身發冷、四肢厥冷,略微惡寒怕風,身體發熱但不汗出,或汗出而仍然感覺寒冷,頭痛劇烈,尺脈(手腕尺側脈象)熱甚。接著便轉為純熱而無寒象,心煩燥熱,口渴欲飲,熱邪極盛傷陰,則會出現耳聾目昏、面頰紅赤、嘴唇幹裂、口乾舌爛、咳嗽氣逆並流鼻血,或嘔吐或瀉下血液,或呃逆不止,或腰痛如折斷一般,下腹部出汗,或大便稀溏而腹脹。熱邪極盛化為風邪,則會出現手足抽搐痙攣,口噤齒關,由痙攣而至厥冷,小便赤澀疼痛,大便乾燥秘結。舌苔初期是黃白相兼,繼而轉為純紅苔少。熱病兼暑者,發病即出現發熱身痛,後背略微惡寒,頭痛且頭暈,面容憔悴,牙齒乾燥,口渴欲飲,心煩燥熱,身上隱隱出現斑疹,煩躁時則喘息氣粗,平靜時則說話較多,嚴重者則會神志不清、遺尿失禁。大便或便秘或腹瀉,瀉而不爽。其他併發症狀與熱病兼寒相似。舌苔純黃無白,或乾燥發黃並起刺,或黃膩腐敗佈滿舌面,或黃苔上帶灰黑色,嚴重者甚至舌苔鮮紅或無苔,或紫紅並起刺,或絳紅色且乾燥裂開,或深紫色而赤紅,或乾燥焦枯,或肥嫩濕潤。

脈象:左脈浮緊,右脈洪盛。緊脈是寒邪束縛於外,洪盛脈是熱邪結聚於內。這正如《內經》所說「冬傷於寒,春生癉熱」,也是石頑所說的熱病脈象見浮緊者,乃再次感受不正的暴寒,搏動而發病。如果左脈盛而躁動,右脈洪盛而滑利,躁動則血被熱邪逼迫,洪盛滑利則潛伏的暑熱外泄。這正如《內經》所說「尺膚熱甚,脈盛躁者病溫,盛而滑者病且出也」,也是石頑所說的夏至以後的熱病,是久伏的邪氣,隨著時令暑熱而勃發。

治療:熱病兼寒者,必須先解其熱以發汗。輕症者用蔥豉桔梗湯,加入益元散(三錢,用布包煎)、青蒿腦(二錢);重症者用新加白虎湯,加入鮮蔥白(三枚切段)、淡香豉(四錢),使表裡雙解。或發汗或吐瀉,或出疹或出斑,諸症同時出現。如果仍然神志不清、發狂,煩渴大汗,大便秘結,小便赤澀,咽喉乾燥,腹脹滿,昏迷不省人事者,應急用白虎承氣湯,加入至寶丹,上攻下瀉,峻猛驅逐邪氣。如果已經風動引起痙攣厥冷者,應急用犀角地黃湯,加入羚羊角紫雪,熄風開竅,以疏通驅邪。熱病兼暑者,必須先清暑以泄熱。初期以新加白虎湯為主,繼則清解餘熱以保護氣液,用竹葉石膏湯加減。最後都必須滋陰以補益不足。如肺胃陰虛,餘熱不淨,虛弱少氣,氣逆欲吐者,用竹葉石膏湯,加入竹茹、茅根主之(鮮淡竹葉、冰糖水炒石膏各二錢、半夏一錢、麥冬三錢、西洋參錢半、生甘草八分、生薑、粳米三錢,用布包煎)。咳嗽氣逆、鼻衄者,去除半夏,加入鮮枇杷葉(一兩,去毛及筋)、鮮生地(六錢,去皮)、地錦(五錢)。舌爛嘔血者,加入經霜西瓜翠(三錢)、生蒲黃(一錢)、制石膏(三分)、鮮生地汁(兩瓢沖服)。呃逆者,加入廣鬱金汁(四匙分次沖服)、枇杷葉(一兩,去毛筋,炒微黃)、青箬葉(三錢)。如果脾陰已虛,累及脾陽,氣虛肢軟,瀉下而腹脹,或便血面色蒼白者,用補陰益氣湯,加入煨木香、砂仁(各六分,鹽水炒香)。如果肝陰大虧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