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6)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6)
1. 第三節·傷寒兼痧
(俗稱冷痧。勢急者又名急痧。勢緩者則名慢痧)。
【因】日間觸聞臭穢。夜間露宿貪涼。其大要也。夏秋最多。緩則寒濕凝滯於脈絡。或濕熱鬱遏於經隧。急則鼻聞臭毒而阻逆上氣。或內因食積而壅塞中氣。皆能氣脹成痧。故通稱痧氣。又稱痧脹。或稱痧穢。
【證】頭脹暈痛。發熱惡寒。胸悶氣逆。腹痛脹滿。輕現紅點。重現青筋。甚有上下不通。吐瀉不得。四肢厥逆。絞腸劇痛。或挾臭毒。或挾食滯。面色青黯而指甲亦青。舌苔灰白而滑者。冷痧夾食也。面色紫濁而指甲亦紫。舌紅苔白而糙者。熱痧夾食也。甚或猝然腹痛昏倒。
面色黑脹。不呼不叫。舌苔灰膩者。此為痧閉。證最危急。亦有一發即洞泄肢冷。腹脹無脈。舌苔白膩者。此為痧瀉。證亦凶險。
【脈】沉弦而滯。甚則沉伏者。此寒閉於外。痧鬱於內。氣鬱血凝而不能外達也。若沉弦而數。甚則沉牢者。此冷食中阻。痧毒內伏。濕遏熱結而不能外發也。初尚弦勁搏指。繼則昏厥無脈者。《內經》所謂大氣入於臟腑。病多猝死是也。
【治】傷寒兼痧者。先去外寒。急用辛香流氣以發表。香蘇蔥豉湯去甘草。加越鞠丸(三錢)白蔻末(六分沖)、繼辨其因以去痧。寒濕凝滯脈絡者。急用辛溫流氣以芳透。仁香湯加浙苓皮(四錢)、生苡仁(六錢)、濕熱鬱遏經隧者。急用苦辛涼淡以疏利。藿香正氣湯加辰砂拌滑石(五錢)、綿茵陳(三錢)、焦山梔(三錢)。
臭毒阻逆上氣者。急用芳香闢穢以宣上。連翹梔豉湯加紫金錠(二枚、磨汁沖)。食積壅塞中氣者。若其人吐瀉不得。急用湧吐法。炒鹽湯沖生蘿蔔汁。繼用理氣法。香砂二陳湯沖紫金錠汁。若其人瀉利無脈。當辨陰陽。陰痧急用正陽四逆湯。以回陽通脈。陽痧急用紅靈丹。
(一二分、涼開水調下。)或行軍散。(二三分、鮮石菖蒲湯調下。)以開關通脈。至其外治法。輕則用刮痧法。(用瓷碗蓋搽香油。刮肩背及手足臂灣等處)。搐鼻法。(用通關散吹入鼻孔以取嚏)。重則用刺痧法。(用銀刀刺入少商、中衝、尺澤、委中、及舌紫筋出血以放痧)。
此皆宣氣活血。內外開通之法也。
【秀按】自古醫書。從無痧證之名。始見於趙宋三世醫張季明醫說。引葉氏錄驗方辯痧一則。謂痧病江南舊無。今東西皆有之。其證初發寒慄似傷寒。狀似瘧。頭疼壯熱。手足厥冷。初以飲艾湯試吐。即是其證。急以五月蠶蛻紙一片。剪碎按碗中。以碟蓋密。以沸湯泡半碗許。
仍以紙封碟縫。勿令透氣。良久。乘熱飲之。就臥。以厚衣被蓋之。令汗透便愈云云。此即後世所謂冷痧之濫觴也。繼起者。前明張景岳。著刮痧新案。其說簡略。惟國初郭張王三家。各有發明。郭右陶著痧脹玉衡。其說甚辯。大旨謂書雖不載痧名。而所云青筋白虎。中惡。
白話文:
第三節·傷寒兼痧
俗稱冷痧,病情急者稱急痧,病情緩者稱慢痧。
成因:白天接觸到污穢之物,晚上露宿貪涼,這是主要的成因。夏秋季節最多見。病情緩慢者,寒濕凝滯於脈絡,或濕熱鬱結於經脈;病情急者,鼻子聞到臭氣而導致氣機逆亂,或因飲食積滯而阻塞中氣,都會導致氣脹成痧,因此通稱為痧氣、痧脹或痧穢。
症狀:頭脹痛、發熱惡寒、胸悶氣逆、腹痛脹滿,輕者出現紅點,重者出現青筋,嚴重者甚至出現大小便不通暢、嘔吐腹瀉、四肢厥冷、腸絞痛,可能伴隨臭氣或食物積滯。面色青暗,指甲也青,舌苔灰白而濕潤的,是寒痧夾雜食物積滯;面色紫暗,指甲也紫,舌頭紅苔白而粗糙的,是熱痧夾雜食物積滯;嚴重者甚至會突然腹痛昏倒,面色黑脹,不呼不叫,舌苔灰膩,這是痧閉,病情最危急;也有一種情況是發病後立即腹瀉,肢體冰冷,腹部脹滿,摸不到脈搏,舌苔白膩,這是痧瀉,病情也很凶險。
脈象:脈象沉弦而遲滯,嚴重者脈象沉伏,這是寒邪閉阻於外,痧氣鬱滯於內,氣血鬱結不能外達;如果脈象沉弦而數,嚴重者脈象沉而有力,這是因為飲食寒涼阻塞於內,痧毒內伏,濕邪阻遏熱邪不能外發;初期脈象弦勁有力,搏動手指,接著就昏厥,摸不到脈象,《內經》所說「大氣入於臟腑,病多猝死」就是指這種情況。
治療:傷寒兼痧,應先驅除外寒,急用辛香溫通之法以發汗解表。香蘇蔥豉湯去甘草,加越鞠丸(三錢)、白蔻末(六分,研末沖服),然後根據病因治療痧症。寒濕凝滯脈絡者,急用辛溫溫通之法以芳香透邪。仁香湯加浙貝母(四錢)、生苡仁(六錢);濕熱鬱遏經隧者,急用苦辛涼淡之法以疏通利濕。藿香正氣湯加辰砂拌滑石(五錢)、綿茵陳(三錢)、焦山梔(三錢)。
臭毒阻逆上氣者,急用芳香辟穢之法以宣通上焦。連翹梔豉湯加紫金錠(二枚,磨成汁沖服);食積壅塞中氣者,如果患者嘔吐腹瀉,急用催吐法,用炒鹽湯沖生蘿蔔汁,然後再用理氣之法,香砂二陳湯沖紫金錠汁。如果患者腹瀉但摸不到脈搏,應辨別陰陽,陰痧急用四逆湯回陽通脈,陽痧急用紅靈丹(一二分,涼開水調服)或行軍散(二三分,鮮石菖蒲湯調服)以開關通脈。至於外治法,輕者用刮痧法(用瓷碗蓋沾香油,刮拭肩背及手足臂彎等處),搐鼻法(用通關散吹入鼻孔以引起噴嚏);重者用刺痧法(用銀針刺入少商、中衝、尺澤、委中及舌下青筋出血以放痧)。這些都是宣通氣血,內外兼治的方法。
附註:古代醫書從未記載「痧證」之名,始見於宋代張季明醫說,引用葉氏錄驗方中關於痧症的記載,說痧病江南舊時沒有,現在東西各地都有。其症狀初期發冷發抖,類似傷寒,也類似瘧疾,頭痛發熱,手足厥冷。初期用艾葉湯試探性催吐,這就是痧症的表現。急用五月蠶蛻的紙一片,剪碎放在碗中,用碟子蓋嚴,用沸水泡半碗,用紙封住碟子縫隙,不要讓它透氣,很久之後,趁熱喝下,臥床休息,用厚被子蓋好,等出汗就好了。這就是後世所謂冷痧的濫觴。其後,明代張景岳著有《刮痧新案》,其說簡略。只有國初郭、張、王三家各有發明,郭右陶著有《痧脹玉衡》,其說甚詳,大意是說雖然書中沒有記載痧的名稱,但書中所說的青筋、白虎、中惡等症狀,都與痧症相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