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5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5)

1. 第二節·傷寒兼濕

芳香通神法。濕熱阻中。氣滯脘痛。大便不爽。用豆豉、枳實、川連、薑汁、苓半。熱輕則去黃連。加廣鬱金、橘紅、苡仁、杏仁。此濕傷氣痹治法。熱甚則用川連、生曬朮、川樸、橘皮、淡生薑渣、酒煨大黃。水法丸服。此治氣阻不爽。治腑宜通法。若濕熱甚而舌白目黃。

口渴溺赤。用桂枝木、浙苓皮、豬苓、澤瀉、寒水石、生白朮、綿茵陳。此從桂苓甘露飲加減。以宣通三焦。此皆濕熱傳變之方法也。至其用藥。總以苦辛溫治寒濕。苦辛寒治濕熱。概以淡滲佐之。甘酸膩濁。在所不用。濕證備此諸法。大致楚楚矣。

【榮齋按】傷寒今釋作者陸淵雷先生,對於「濕」之病理,分析得極清楚,他說:「濕之為病,可分二類:曰外濕,曰內濕。外濕者,空氣中水蒸汽飽和,汗液不得蒸發,因不得適當排泄也。健康人之排汗量,平均一晝夜有二磅之多,勞力之人及夏日,猶不至此;然皮膚上不常見汗滴者,以其一出汗腺,即蒸發成汽,飛散於空氣之中故也。

黃梅時節,或潮濕之地,空中水蒸汽常有飽和狀態,則汗液之已出汗腺者,不得蒸發,未出汗腺者,阻於腺口,未蒸發之汗,不能復出,則為外濕之病。內濕者,因炎症所起之炎性滲出物也。炎症初期,患部之毛細血管擴張,呈充血狀;血液之流動成份,及固形成份,常滲出於管外,滲出管外之流動成份,名曰炎性滲出物。其停瀦於體腔內者,即為飲;浸潤於組織中者,即為濕;甚者則為水腫。

炎症多發於有黏膜之器官,其時黏膜表面,由毛細血管滲出漿液,而黏液之分泌,亦同時增加;此種病變,發於胃,則為痰飲;發於子宮,則為帶下;發於咽頭氣管支,則為喉癢咳嗽;發於大腸,則為下利;發於十二指腸,則為黃疸;此皆所謂內濕也。」這篇文字,以科學方法,解釋汗液阻於蒸發而生的疾患,叫做外濕;炎性滲出物所生的疾患,叫做內濕。明白了當,把濕的病因和病理,原盤托出,對於我們的幫助是很大的。

白話文:

芳香通神法

如果因為濕熱阻礙中焦,導致氣滯、胃脘疼痛、大便不暢,可以用豆豉、枳實、黃連、薑汁、茯苓、半夏這些藥物來治療。如果熱象較輕,可以去掉黃連,加入廣鬱金、橘紅、薏仁、杏仁。這是用來治療濕邪損傷氣機導致的痹阻。如果熱象很嚴重,可以用黃連、生白朮、厚朴、橘皮、淡薑渣,並用酒浸泡過的大黃,用水調和製成藥丸服用。這是用來治療氣機不暢的,治療腑臟要讓它通暢。如果濕熱嚴重,出現舌苔白、眼睛發黃、口渴、小便赤黃等症狀,可以用桂枝木、澤瀉、豬苓、寒水石、生白朮、綿茵陳,這是從桂苓甘露飲的基礎上加減而來,用來宣通三焦。以上這些都是濕熱轉變的方法。至於用藥,總體來說是用苦味、辛味、溫性的藥物來治療寒濕,用苦味、辛味、寒性的藥物來治療濕熱,並用淡滲的藥物來輔助。那些甘甜、酸膩、黏稠的藥物,是不應該使用的。濕證的治療方法,大概就是這些了。

【榮齋按】 傷寒學的現代詮釋作者陸淵雷先生,對於「濕」這種疾病的病理,分析得很清楚。他說:「濕病可以分為兩類:外濕和內濕。外濕指的是空氣中水蒸氣飽和,汗液無法蒸發,因為無法適當地排泄出去。健康的人平均一天會排出兩磅多的汗液,勞動的人或夏天會更多,但皮膚上卻不常見到汗珠,這是因為汗液一出汗腺就蒸發成水蒸氣,散發到空氣中了。

在梅雨季節或潮濕的地方,空氣中的水蒸氣常常處於飽和狀態,那麼已經出汗腺的汗液就無法蒸發,還沒出汗腺的汗液則被阻擋在腺口,無法蒸發的汗液,就無法排出,這就形成了外濕的病症。內濕則是因炎症引起的炎性滲出物。炎症初期,患處的毛細血管會擴張,呈現充血狀態;血液中的液體和固體成分,常常會滲出血管外。滲出到血管外的液體成分,叫做炎性滲出物。這些滲出物停留在體腔內,就形成飲;浸潤在組織中,就形成濕;嚴重的話就會形成水腫。

炎症多發生在有黏膜的器官。這時,黏膜表面會從毛細血管滲出漿液,同時黏液的分泌也會增加。這種病變如果發生在胃部,就形成痰飲;發生在子宮,就形成帶下;發生在咽喉氣管,就形成喉癢咳嗽;發生在大腸,就形成腹瀉;發生在十二指腸,就形成黃疸。這些都是所謂的內濕。」這段文字用科學的方法解釋了汗液無法蒸發所引起的疾病,叫做外濕;而炎性滲出物所引起的疾病,叫做內濕。解釋得非常清楚,把濕的病因和病理都清楚地呈現出來,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