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7)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7)
1. 第三節·傷寒兼痧
乾霍亂等名。實皆痧證之見於諸書也。至俗稱絞腸痧。由來已久。其病種種不一。或為暗痧。或為悶痧。或為痧暈。或為痧痛。或為痧脹。或為痧塊。或現痧筋。或現痧斑。總由於氣鬱血凝。濕滯食積。其總因則以地方不潔。冷熱不調。飲食不節。情志不暢者居多。看法。先辨表裡。
次辨冷熱。其治法。痧在肌膚。當刮即刮。痧在血肉。當放即放。痧在胃腸經絡。當藥即藥。若痧氣橫行。表裡充斥。當三法兼用。刮痧用油鹽搽在瓷碗蓋中。先刮胸前脘腹。次刮後背脊骨。又次刮手足兩灣。使痧毒不致內攻。放痧要看痧筋。痧筋色青者。血毒初郁。證尚輕而易放。
色紫紅者。血毒已盛。證已重而難放。色黯黑者。證極重而放亦不出。或現於數處。或現於一處。必須用銀針刺之。去其毒血。一放頭頂百會穴。一放兩太陽穴。一放印堂。一放舌下兩旁。一放喉外兩旁。一放雙乳兩旁。均須淺刺。一放兩手足十指頭。一放兩臂腿灣。均須深刺。
放盡然後審因用藥。痧因氣鬱者。藿香湯(杜藿香、制香附、小青皮各錢半、生枳殼、蘇薄荷、青連翹各一錢、略煎數沸、稍冷服。)理氣避穢。痧因血結者。必勝湯(光桃仁、炒山楂、生川軍、五靈脂、小青皮、赤芍各一錢、制香附錢半、川貝二錢、杜紅花四分、煎十餘沸微溫服。)破血散結。
痧因食結者。宣化飲(新會皮、大腹皮、炒麥芽、前胡各錢半、炒蘿蔔子三錢、小青皮一錢、先用小山楂一兩、煎湯代水、煎成去渣、稍溫服。)消食和氣。痧因竅閉者。牛黃八寶丹(西黃、琥珀、辰砂、梅冰、雄精各一錢、羚角片、明乳香各三錢、犀角片錢半各為細末、先用蜜銀花、紫花地丁各二兩、川貝、川連各三錢、煎膠、打糊為丸、每丸重二分、年幼者一丸、長者二丸、鮮石菖蒲葉一錢、燈心三小帚、鮮捲心竹葉三十六枝、煎湯調下。)開竅透毒。
痧因斑隱者。活絡透毒飲(荊芥穗、小青皮、淨蟬衣各一錢、青連翹、蜜銀花各錢半、炒牛蒡、紫花地丁各二錢、杜紅花五分、先用活水蘆筍一兩、大青葉四錢、煎湯代水。)解毒透斑。痧因痰壅者。清氣化痰飲(光杏仁、川貝各二錢、廣橘紅、生枳殼、小青皮各一錢、萊菔子二錢、天竺黃三錢、白蔻末五分沖、煎成、微冷服。)理氣消痰。
至於傷寒兼痧。必先治痧。痧退後。乃治傷寒。痧類傷寒。輕則刮痧。重則放痧。用藥以理氣活血透竅解毒為主。切忌誤認傷寒。妄用辛溫發汗。反助痧毒益張。慎之。張路玉。著臭毒番痧二則。謂觸犯臭穢。腹痛嘔逆。世俗以瓷器蘸油。刮其脊上。隨發紅斑者。俗為之痧。
若感惡毒異氣。腹疼肢麻。嘔惡神昏。驟發黑斑。起於漠北。流入中原者。俗名番痧。欲吐不吐。欲瀉不瀉。乾嘔絞痛者。曰絞腸痧。甚或形寒肢厥。面青脈伏。或壯熱神昏。面紫脈堅。此由其人素體火衰火盛。猝中惡毒異氣。俗稱冷痧熱痧之別也。其病與瘴癘相似。霍亂相類。
白話文:
這種叫做乾霍亂的病,其實都是醫書上記載的痧證。俗稱的「絞腸痧」由來已久,病狀很多樣,可能是暗痧、悶痧、痧暈、痧痛、痧脹、痧塊,或是出現痧筋、痧斑。總之都是因為氣血鬱結、濕氣停滯、食物積滯所導致。主要原因是居住環境不乾淨、冷熱不注意、飲食不節制、情緒不佳等等。
治療時,首先要分辨病在身體的表面還是裡面,然後要分辨是寒證還是熱證。如果痧在皮膚,就應該刮痧;如果痧在血肉,就應該放血;如果痧在胃腸經絡,就應該用藥。如果痧氣亂竄,身體內外都有,就應該三種方法一起用。
刮痧的時候,用油鹽塗在瓷碗蓋上,先刮胸前和肚子,再刮後背脊椎,最後刮手腳彎曲的地方,讓痧毒不會往身體裡面跑。放血要看痧筋,如果痧筋顏色是青色,表示血毒剛開始鬱積,病情比較輕,容易放血;如果是紫紅色,表示血毒已經很嚴重,病情比較重,比較難放血;如果是暗黑色,表示病情非常嚴重,就算放血也放不出來。
痧筋可能出現在很多地方,也可能只在一個地方,必須用銀針刺破,把毒血放出來。放血的部位包括:頭頂的百會穴、兩邊的太陽穴、印堂、舌頭下面兩側、喉嚨外面兩側、兩邊乳房旁邊,這些部位要淺刺。還有兩手和兩腳的十個指頭、兩邊手臂和腿彎,這些地方要深刺。
放血完之後,要診斷病因,然後用藥。如果痧是因為氣鬱,就用藿香湯(包含杜藿香、製香附、小青皮各一錢半,生枳殼、蘇薄荷、青連翹各一錢,稍微煎一下,稍微冷卻後服用),可以理氣、避穢。如果痧是因為血瘀,就用必勝湯(包含光桃仁、炒山楂、生川軍、五靈脂、小青皮、赤芍各一錢,製香附一錢半,川貝二錢,杜紅花四分,煎煮十幾次,稍微溫熱時服用),可以破血散結。
如果痧是因為食物積滯,就用宣化飲(包含新會皮、大腹皮、炒麥芽、前胡各一錢半,炒蘿蔔子三錢,小青皮一錢,先用小山楂一兩煎湯當水,煎好後去渣,稍微溫熱時服用),可以消食和氣。如果痧是因為氣機閉塞,就用牛黃八寶丹(包含西黃、琥珀、辰砂、梅冰、雄精各一錢,羚羊角片、明乳香各三錢,犀牛角片一錢半,都磨成細粉,先用蜂蜜、銀花、紫花地丁各二兩,川貝、川連各三錢煎成膠狀,做成藥丸,每丸重二分,年幼者吃一丸,年長者吃二丸,用新鮮的石菖蒲葉一錢、燈心草三小帚、新鮮的捲心竹葉三十六枝煎湯調服),可以開竅、透毒。
如果痧是因為皮膚出現隱隱的斑點,就用活絡透毒飲(包含荊芥穗、小青皮、乾淨的蟬蛻各一錢,青連翹、蜜銀花各一錢半,炒牛蒡、紫花地丁各二錢,杜紅花五分,先用新鮮的蘆筍一兩、大青葉四錢煎湯當水),可以解毒、透斑。如果痧是因為痰液阻塞,就用清氣化痰飲(包含光杏仁、川貝各二錢,廣橘紅、生枳殼、小青皮各一錢,萊菔子二錢,天竺黃三錢,白蔻末五分沖服,煎好後稍微冷卻時服用),可以理氣、消痰。
如果是傷寒又兼有痧證,一定要先治療痧證,等痧證退了之後,再治療傷寒。對於像傷寒的痧證,如果病情輕微就刮痧,如果病情嚴重就放血。用藥以理氣、活血、通竅、解毒為主。千萬不要誤認為是傷寒,隨便用辛溫發汗的藥物,反而會助長痧毒擴散。要謹慎。
張路玉寫了關於「臭毒番痧」的兩個案例,說是因為接觸到污穢之物,導致腹痛嘔吐,一般人用瓷器沾油刮背,隨即出現紅斑,這就是俗稱的痧。如果是感染了惡毒的異氣,導致腹痛、四肢麻木、嘔吐、神志不清,突然出現黑斑,這種痧從北方傳入中原,俗稱「番痧」。想吐卻吐不出來,想拉卻拉不出來,乾嘔絞痛的,就叫做「絞腸痧」。嚴重的還會出現畏寒、四肢冰冷、臉色發青、脈搏微弱,或者高燒、神志不清、臉色發紫、脈搏強勁。這是因為患者本身體質有虛有實,突然感染了惡毒的異氣,俗稱「冷痧」、「熱痧」的區別。這種病症和瘴癘相似,和霍亂也類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