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8)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8)
1. 第三節·傷寒兼痧
緩則尚可遷延時日;急則夕發早死。初覺先將紙捻點淬頭額,即以蕎麥焙燥,去殼取末三錢,冷開水調服。重者少頃再服即安。蓋蕎麥能煉腸胃滓穢,降氣寬胸,善消濁滯,為痧毒之專藥。其毒甚,面黑者,急於兩膝後委中穴刺出惡血,以泄毒邪。如蕎麥一時莫得,或服之不應,
即宜理氣為先。如香蘇飲加薄荷、荊芥,辛涼透表。次則避邪為要。梔子豉湯加牛蒡、生甘草,解毒和中。表熱勢甚,清熱為急。黃芩湯加連翹、木通,分利陰陽。煩渴引飲遺溺,速清陽明。白虎湯加蔥豉。斑點深赤,毒在血分者,濃煎益母草兩許,少投生蜜,衝入生萊菔汁半杯。
放溫恣服,散其惡血,取效最捷。此皆使毒從表化。若見煩擾腹脹,便閉脈疾,表裡俱急者,急投涼膈散,使毒從下泄。世俗有用水搭肩背及臂者;有以苧麻水濕刮之者;有以瓷碗油潤刮之者;有以瓷鋒刺委中出血者;有以炒鹽探吐者;有以冷水送下川椒數粒者;有以研生白礬冷水調服二三錢者;
有以油紙點照,視背上有紅點處皆焠之者。總欲使腠理開通,氣血暢達之意耳。其脈多伏,即不伏亦渾渾不清;或細小緊澀;或緊勁搏指,中帶促結。皆是陰匿陽伏之象。不可誤認陰寒而投熱藥,亦勿以腹痛足冷而與溫藥。若見面青唇黑、脈勁搏指、厥逆喘促,多不可救。王晉三著《古方選注》,
中有論痧一則,謂痧者,寒熱之濕氣,皆可為患。輕則胃脘氣逆,脹滿作痛;甚則昏憒欲死。西北人以楊柳枝蘸熱水鞭其腹,謂之打寒痧。東南人以油碗或油線,刮其胸背手足內胻,謂之刮瘀。以瓷鋒及扁針,刺舌下指尖及曲池、委中出血,謂之鎙痧。更服神香散(公丁香、白豆蔻各七粒,為末,清湯調下;如小腹痛者,加春砂仁七粒),
以治寒濕痧脹。益元散(滑石六錢、生甘草一錢、辰砂一錢,為末,每服三四錢)以治濕熱痧脹。均有神功。是皆內外兼治以泄其氣,則氣血得以循度而行,其脹即已,非另有痧邪也。近世俗醫,另立痧科。凡見腹痛脹滿、煩悶不安,咸謂之痧。惟欲自炫其術,反戒患家勿輕用藥,
殊堪捧腹。合觀三論:右陶因龔雲林青筋之說,而著《痧脹玉衡》,名狀甚多,而痧之證治乃備。路玉分臭毒番痧為二,謂惡毒癘氣,甚於穢濁。晉三辨痧即外邪驟入,阻塞其正氣,氣血失循行之道,而痧之病理益明。
【廉勘】宋明時諸前哲,及前清國初石頑老人,痧皆作沙。其說有三:一謂溪礫中沙蝨射人之毒氣;一謂沙漠中惡毒之異氣;一謂塵沙中臭穢之惡氣。故其病有沙漲、沙穢之名。後賢以其為病,乃加疒焉。竊謂麻疹之俗稱,亦名曰痧,未免彼痧與此痧相混。不如遵宋張季明《醫說》,
仍書沙證,較為典雅。若以其執沙刮沙之後,皮膚現紅點或紫黑點者,故名曰痧;則凡皮膚不現痧點者,抑又何說?其實即系各區之地方病也。故又有翻掙、齷齪之別名。其俗名約有百數十種,較古今風病、傷寒為尤繁。類皆見形取名,並無堅義;而於病因病理,反多缺而不講。
白話文:
如果病情發展緩慢,還可以拖延一些時日;如果病情發展迅速,可能早上發病晚上就死亡。剛開始覺得不舒服的時候,可以先用點燃的紙捻燙一下額頭,然後將蕎麥焙乾,去除外殼,取三錢蕎麥末,用冷開水調服。如果病情嚴重,過一會兒再服一次,就會好轉。因為蕎麥能夠清除腸胃裡的污垢,使氣機下降,胸部舒暢,善於消除濁氣和淤滯,是治療痧毒的特效藥。如果毒性很強,臉色發黑,要趕緊在兩膝後面的委中穴刺出血,以排出毒邪。如果一時沒有蕎麥,或者服藥後沒有效果,就應該先調理氣機。可以使用香蘇飲,再加入薄荷和荊芥,用辛涼的藥性來使體表發散。接下來要避免外邪侵入,使用梔子豉湯,加入牛蒡和生甘草,來解毒和調和脾胃。如果體表發熱嚴重,就要趕緊清熱,使用黃芩湯,加入連翹和木通,來調理陰陽。如果出現煩躁口渴、頻繁小便的情況,要趕緊清除陽明經的熱,使用白虎湯,加入蔥和豆豉。如果出現深紅色的斑點,說明毒在血分,要濃煎兩份益母草,加入少量蜂蜜,再衝入半杯生蘿蔔汁,溫熱後隨意服用,以散去惡血,效果最快。這些方法都是為了讓毒從體表排出。如果出現煩躁不安、腹脹、便秘、脈搏急促,說明表裡都急迫,要趕緊服用涼膈散,使毒從下排出。
世俗有用水拍打肩背和手臂的,有用水浸濕苧麻來刮擦的,有用瓷碗蘸油來刮擦的,有用瓷片刺委中穴出血的,有催吐的,有用冷水送服數粒川椒的,有用冷水調服二三錢研磨過的生白礬的,有用油紙點燃照在背上,把有紅點的地方都燒一下的。總之,這些方法都是為了使皮膚毛孔開通,氣血暢通。痧病的脈象大多是沉伏的,即使不沉伏,也是模糊不清,或者細小而緊澀,或者緊而有力,甚至有間歇不勻的情況。這些都是陰邪隱藏、陽氣受壓的表現。千萬不能誤認為是陰寒而用熱藥,也不要因為腹痛和手腳冰涼就用溫熱的藥物。如果出現面色發青、嘴唇發黑、脈搏有力、手腳冰涼、呼吸急促,大多是無法救治的。
王晉三的《古方選注》中有一段關於痧的論述,認為痧是寒熱濕氣所致。病情輕微會導致胃脘氣逆,脹滿疼痛;嚴重時會昏迷,甚至可能死亡。西北地區的人會用柳枝蘸熱水抽打腹部,稱為「打寒痧」。東南地區的人會用油碗或油線,刮擦胸背、手足內側和腿內側,稱為「刮痧」。也會用瓷片或扁針,刺舌下、指尖、肘部的曲池穴和膝部的委中穴出血,稱為「鎙痧」。還會服用神香散(公丁香、白豆蔻各七粒,磨成粉,用清湯調服,如果小腹疼痛,可加入春砂仁七粒)來治療寒濕痧引起的脹滿。服用益元散(滑石六錢、生甘草一錢、辰砂一錢,磨成粉,每次服用三四錢)來治療濕熱痧引起的脹滿。這些方法都有很好的效果。這些方法都是內外兼治,以疏通氣機,使氣血正常運行,脹滿自然就會消退。這並不是另外有什麼痧邪。
近代的庸醫,另外設立了痧科,凡是看到腹痛脹滿、煩躁不安,都說是得了痧,只是想炫耀自己的醫術,反而告誡患者不要輕易用藥,實在是可笑至極。綜合以上三種論述,陶因龔雲林的青筋之說,而著有《痧脹玉衡》,描述了很多痧的症狀,使痧的證治更加完備。路玉將痧分為臭毒痧和番痧兩種,認為惡毒的疫氣比污濁之氣更可怕。王晉三辨明痧是外邪突然侵入,阻塞了正氣,導致氣血運行失常,使痧的病理更加明確。
【廉勘】宋明時期的前輩學者,以及清朝初期的石頑老人,都把「痧」寫作「沙」,並且有三種解釋。一種認為是溪流中的沙蝨射入人體的毒氣;一種認為是沙漠中惡毒的異氣;一種認為是塵沙中臭穢的惡氣。所以這種病有「沙漲」、「沙穢」的名稱。後人認為這是一種疾病,所以在「沙」字旁加了「疒」。我認為,麻疹的俗稱也叫「痧」,這樣難免會把此痧和彼痧混淆,不如遵從宋代張季明醫生的說法,仍然寫作「沙證」,這樣比較典雅。如果因為執沙刮沙之後,皮膚出現紅點或紫黑點,就叫「痧」,那麼凡是皮膚沒有出現痧點的,又作何解釋呢?其實這就是各個地區的地方病。所以又有翻掙、齷齪的別名,俗名大約有一百多種,比古代的風病和傷寒更加繁多。這些名稱都是根據外形來取的名字,並沒有確切的含義,而對於病因和病理,反而多有缺失,沒有講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