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65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65)

1. 第十八節·發癍傷寒

心煩咽痛,犀角元參湯(犀角、元參、大青、升麻、射干、黃芩、人參、生甘草;加連柏山梔、去射干人參,亦名犀角大青湯)之治發癍毒盛。心煩狂言,消毒犀角飲(犀角、牛蒡、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大青、連翹、桔梗、生甘;內熱加芩連)之治發癍癮疹、咽喉腫痛。

一概抹煞,未免執一偏之見矣。惟余師愚《疫疹一得》,詳辯癍疹,確有見地,足為近今猩紅熱疫之標準。今特節述其說曰:「古人言熱未入胃,早下之,熱乘虛入胃,故發癍;熱已入胃,不即下之,胃熱不得泄,亦發癍。」此指傷寒化熱,誤下失下而言。若疫證未經表下,不一二日而即發癍疹者,

若遲至四五日而仍不透者,非胃虛受毒愈深,即發表攻裡過當。至論赤者胃熱極,五死一生;紫黑者胃爛,九死一生。余斷生死,則又不在癍之大小紫黑,總以其形之鬆浮緊束為憑。如癍一出,松活浮於皮面,紅如朱點紙,黑如墨塗膚,此毒之松活外見者,雖紫黑成片可生;

一出雖小如粟,緊束有根,如履透針,如矢貫的,此毒之有根錮結者,縱不紫黑亦死。其色紅而活、榮而潤,或淡而潤,皆癍疹之佳境也。若淡而不榮,或嬌而豔,或干而滯,其血最熱。若色深紅,較淡紅稍重;色紫豔如胭脂,較深紅更惡;色紫赤類雞冠花,較豔紅毒火更盛。

色青紫如浮萍之背,多見於胸背,乃胃熱將爛之候。其治法,總宜大清胃熱,兼涼血解毒,以清瘟敗毒飲為主(生石膏、知母、犀角、鮮生地、赤芍、丹皮、梔子、黃芩、連翹、元參、桔梗、生甘、鮮竹葉;重加大青、少佐升麻;或加紫草、紅花;或加桃仁、歸尾)。此治溫毒、熱疫、癍疹併發,

及時行爛喉丹疹,出死入生之正法眼藏也。凡溫熱病發癍疹,予每用俞氏透癍解毒湯加葛根石膏。若溫毒熱疫及爛喉痧,或發癍疹,或發丹痧,皆主清瘟敗毒飲加減。二方皆屢投輒驗,較之秦皇士透化癍疹之升麻清胃湯(升麻、鮮生地、丹皮、川連、木通、生甘草;誤食葷腥者,加山楂、砂仁),

奏功尤捷。獨內癍一證,最難診察。特述趙晴初《存存齋醫》話一則。(榮齋按:內癍一則出自吳坤安傷寒指掌第三卷。趙氏也是轉載而來的。)時毒溫疫,口鼻吸受,直行中道,邪伏募原,毒凝氣滯,發為內癍,猶內癰之類。其證似躁非躁;耳熱面紅;目赤口乾;手足指冷;

或作寒噤;心煩氣急;不欲見火;惡聞人聲;甚則昏不知人,鄭聲作笑。其脈短滑。其舌苔多黃濁,中見黑點;或純黑中見紅點;或黑苔聚於中心。治宜宣通氣血,解毒化癍為主(銀花、連翹、殭蠶、鉤藤勾、紫花地丁、赤芍、丹皮、紫草、楂肉、人中黃等)。得脈和神清。

白話文:

心煩、咽喉疼痛,可以用犀角元參湯(包含犀角、元參、大青、升麻、射干、黃芩、人參、生甘草,若需加強療效可加連翹、黃柏、山梔子,或去除射干、人參,改稱犀角大青湯)來治療因發斑導致的毒素過盛。若出現心煩、胡言亂語的症狀,則用消毒犀角飲(包含犀角、牛蒡、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大青、連翹、桔梗、生甘草,若體內有熱可加黃芩、黃連)來治療因發斑引起的癮疹、咽喉腫痛。

單純只用這兩種方法來治療所有發斑症狀,未免太過片面。只有余師愚《疫疹一得》詳細分析了癍疹,見解獨到,足以作為現代猩紅熱疫情的標準。現在特別節錄他的論點:古人說熱邪還沒進入胃部就用藥攻下,若熱邪趁虛進入胃部,就會發斑。若熱邪已經進入胃部,卻沒有及時攻下,導致胃熱無法宣洩,也會發斑。這裡指的是傷寒化熱,因誤用藥或延誤治療而導致發斑的情況。如果是傳染病,沒有經過表證攻下,一兩天就出現發斑,

若拖到四五天還沒有透發出來,不是胃虛受毒加深,就是因為發散和攻下過當。如果發出來的斑疹是紅色,代表胃熱極盛,十個病人有五個會死亡;如果發出來的斑疹是紫黑色,代表胃部腐爛,十個病人有九個會死亡。我判斷生死,不是看斑疹的大小或紫黑色,而是以斑疹的鬆散浮腫或緊束來判斷。如果斑疹一出現,鬆散浮於皮膚表面,紅色如朱砂點在紙上,黑色如墨塗在皮膚上,這種毒素外顯且鬆散的,即使是紫黑色成片,也能夠存活。

如果斑疹一出現,雖然小如米粒,卻緊束有根,像針刺透皮膚,像箭射中目標,這種毒素有根而且凝結的,即使不是紫黑色也會死亡。斑疹的顏色如果是紅色,而且鮮活潤澤,或是淡而潤澤,都是好的現象。如果斑疹淡而不鮮活,或是嬌豔,或是乾燥停滯,代表血熱最嚴重。如果顏色是深紅色,比淡紅色略重,如果顏色是紫紅色如胭脂,比深紅色更嚴重。如果顏色紫紅色像雞冠花,代表毒火更盛。

如果顏色是青紫色像浮萍背面,多見於胸背,是胃熱即將腐爛的徵兆。治療方法總體來說應該以清瀉胃熱、同時涼血解毒為主,以清瘟敗毒飲為主。(包含生石膏、知母、犀角、鮮生地、赤芍、丹皮、梔子、黃芩、連翹、元參、桔梗、生甘草、鮮竹葉,可加重用大青,少量佐以升麻,或加紫草、紅花,或加桃仁、歸尾。)此方可以治療溫毒、熱疫、發斑,以及時行爛喉丹疹,是起死回生的正確方法。凡是溫熱病導致發斑,我常常使用俞氏透癍解毒湯加葛根、石膏。如果是溫毒熱疫、爛喉痧,或是發斑、丹痧,都以清瘟敗毒飲加減來治療。這兩個方子都屢次使用,療效顯著,比秦皇士透化癍疹的升麻清胃湯(包含升麻、鮮生地、丹皮、川連、木通、生甘草,誤食葷腥的人可加山楂、砂仁)效果更快。只有內癍這種病症,最難診斷,特別引用趙晴初《存存齋醫》的一段話。(榮齋按:內癍這段話出自吳坤安《傷寒指掌》第三卷,趙晴初也是轉載而來的。)時疫溫病,從口鼻吸入邪氣,直接進入體內,邪氣潛伏在募原,毒素凝結,氣機阻滯,就會發為內癍,就像內癰一樣。症狀表現為似躁動卻又不是躁動,耳朵發熱、臉色發紅、眼睛發赤、口乾,手腳冰冷,

或是發冷戰慄,心煩氣躁,不喜歡見火,討厭聽到人聲,嚴重時會昏迷不醒、胡言亂語。脈象短而滑,舌苔多黃濁,中間有黑點,或是純黑中帶紅點,或是黑苔集中在舌頭中心。治療宜疏通氣血、解毒化斑為主。(包含銀花、連翹、殭蠶、鉤藤、紫花地丁、赤芍、丹皮、紫草、山楂肉、人中黃等。)只要脈象和緩,神志清醒,就代表病情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