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64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章·傷寒兼證 (64)

1. 第十八節·發癍傷寒

【廉勘】前清光緒時名醫陸九芝。著《丹痧癍疹》辯。獨操己見。爰節述其說曰。丹痧癍疹四者。丹與癍類。痧與疹類。痧輕而丹重。疹輕而癍重。丹與癍皆出於膚。平而成片。痧與疹皆高出於膚而成點。痧自痧。丹自丹也。渾言之則通曰痧。亦疹自疹。癍自癍也。渾言之則通曰疹。

而痧之原出於肺。因先有痧邪而始發表熱。治痧者當治肺。以升達為主。而稍佐以清涼。疹之原出於胃。因表熱不解。已成裡熱。而蘊為疹邪。治疹者當治胃。以清涼為主。而稍佐以升達。痧於當主表散時。不可早用寒瀉。疹於當主苦泄時。不可更從辛散。大旨升達、主升葛柴之屬。

清涼、主芩梔桑丹之屬。惟宗仲景葛根芩連一法。出入增減。(方用升、葛、翹、蒡、柴、芩、桅、草、銀花、赤芍、元參、或加蠶、蟬、河柳、升散清涼合法。)則於此際之細微層折。皆能曲中而無差忒。此治痧疹之要道也。自來治此證者。主辛散則禁寒泄。主寒泄則禁辛散。

故兩失之。至不僅為痧與疹而為丹為癍。則皆裡熱之甚。惟大劑寒藥。(須用石膏、切忌犀角)。乃克勝任。非第痧疹之比矣。有是四者脘必悶。四者之齊與不齊。以脘悶之解與未解為辨。有是四者熱必壯。四者之解與不解。以汗出之透與未透為辨。故當正治痧疹時。必兼行升清兩法。

表裡交治。務使痧疹與汗並達。惟痧疹當發出之際。病人每悶極不可耐。稍一輾轉反側。其點即隱。病邪反從內陷。此正不必有外來之風也。即袖端被角間略有疏忽。其汗便縮。一縮之後。旋即周身皆干。此時厥有二弊。一則汗方出時。毛孔盡開。新風易入。一則汗已大出。

不可再汗。非特痧疹之隱。且津液既泄。熱必益熾。後此變端。皆從此起。病家只道未愈。醫家亦但說變病。孰知皆汗不如法之故耶。凡病之宜從汗解者。無不皆然。而兼痧疹者尤甚。故特於此發之。其言如此。竊思痧即麻疹之俗稱。故邵仙根前哲。謂疹即痧瘄一類。即時毒入肺經而發。

邪盛者。點子稠密。肌膚微腫而稍癢。有紅白二種。邪入營者紅疹。邪入衛者白疹。大忌冒風涼遏。犯則肺閉內陷。發喘而死。治法不外辛涼清透。宣肺化邪。觀此。則痧與疹二而一。均當橫開以輕宣肺氣。肺氣宣。則痧疹自從皮膚外出。且其證每兼咽喉腫痛。咳嗽氣逆。豈可用升柴葛一意直升。

獨不慮其肺痹氣喘而死耶。方中宜去升、柴、黃芩、三味。加蘆筍、通草、燈心。斯合輕揚清透之法矣。至其所謂丹與癍。皆由裡熱之甚。法當大劑寒瀉。其說甚善。但謂須用石膏。切忌犀角。將古來犀角大青湯(犀角二錢半、大青五錢、梔子十枚、香豉一撮。)之治癍毒熱甚。

白話文:

清朝光緒年間的名醫陸九芝,寫了《丹痧癍疹》這本書來辨別這些疾病。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,我整理他的說法如下:丹、痧、癍、疹這四種病,丹和癍比較像,痧和疹比較像。痧的症狀較輕,丹的症狀較重;疹的症狀較輕,癍的症狀較重。丹和癍都是在皮膚表面出現,平平的一片;痧和疹則是高出皮膚表面,呈現點狀。痧就是痧,丹就是丹;如果混在一起說,都叫痧。疹就是疹,癍就是癍;如果混在一起說,都叫疹。

痧的病因是從肺部來的,因為先有痧的邪氣,才會出現發燒等症狀。治療痧應該要從肺部著手,以提升陽氣為主,稍微搭配一些清涼的藥。疹的病因是從胃部來的,因為表面的熱沒有消退,已經變成內熱,然後累積成疹的邪氣。治療疹應該要從胃部著手,以清涼為主,稍微搭配一些提升陽氣的藥。治療痧在應該用發散的時候,不能太早用寒涼的藥來瀉火;治療疹在應該用苦味的藥來瀉火時,不能再用辛散的藥。總的來說,提升陽氣主要用葛根、柴胡這類的藥,清涼主要用黃芩、梔子、桑葉、丹皮這類的藥。但要以張仲景的葛根芩連湯為基礎,再依照病情增減藥物。(藥方可以用升麻、葛根、連翹、牛蒡子、柴胡、黃芩、桅子、甘草、銀花、赤芍、元參,或加上蠶、蟬蛻、河柳,這些藥既可以提升陽氣,又可以清涼,很符合治療的原則。)這樣就能在細微之處都掌握正確,不會有偏差。這就是治療痧疹的重點。以前治療這種病的人,如果用辛散的藥,就不敢用寒涼的藥來瀉火;如果用寒涼的藥來瀉火,就不敢用辛散的藥。

所以兩方面都錯了。至於不只是痧和疹,而是更嚴重的丹和癍,都是內熱非常嚴重的情況。只有用大量寒涼的藥(必須用石膏,千萬不能用犀角)才能有效,跟一般的痧疹不一樣。得了這四種病,一定會胸悶。要分辨這四種病是同時發生或不同時發生,就看胸悶有沒有解除。得了這四種病,一定會發高燒。要分辨這四種病是好轉或沒有好轉,就看汗出得透不透。所以在治療痧疹的時候,一定要同時使用提升陽氣和清熱這兩種方法,表裡一起治療,讓痧疹和汗一起排出。但痧疹在剛要發出來的時候,病人常常會悶得非常難受,稍微翻身,疹子就會隱退,病邪反而往內侵入。這其實不一定是外面有風吹進來。就算只是袖子或被角稍微疏忽,汗也會立刻收回去。一收回去之後,馬上全身都乾了。這時候會有兩種壞處:一是汗剛出來的時候,毛孔都打開了,容易讓新的風邪進入;二是汗已經大量流出,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。不僅痧疹會隱退,而且津液也已經流失,熱反而會更嚴重。之後發生的各種變化,都是從這裡開始的。病家只認為病沒有好,醫生也只說是病情變化,卻不知道都是因為發汗的方法不對。凡是應該用發汗方法來治好的病,都是這樣,而痧疹這種病尤其如此。所以特別在這裡說明。他的說法是這樣。我認為痧就是俗稱的麻疹。所以前人邵仙根說,疹和痧瘄是同一類的病,都是因為時毒進入肺經而發作。

如果邪氣很盛,疹子就會很密集,皮膚會稍微腫起來,而且有點癢。疹子有紅色和白色兩種,邪氣進入營分的就會出現紅疹,邪氣進入衛分的就會出現白疹。最忌諱吹到風、受寒,否則會導致肺閉塞,使邪氣往內侵入,引起喘氣而死亡。治療方法不外乎用辛涼的藥來清熱透邪,宣通肺氣。這樣看來,痧和疹其實是一體的兩面,都應該用橫向疏通的方法來輕微宣發肺氣。肺氣宣通了,痧疹自然就會從皮膚表面發出來。而且這種病常常會伴隨咽喉腫痛、咳嗽、氣喘,怎麼能只用升麻、柴胡、葛根這些藥來一直提升陽氣,而完全不考慮肺氣閉塞,導致氣喘而死的危險呢?藥方中應該去掉升麻、柴胡、黃芩這三味藥,加上蘆筍、通草、燈心草,這樣才符合輕揚清透的原則。至於他所說的丹和癍,都是因為內熱非常嚴重,應該用大量寒涼的藥來瀉火,這個說法很好。但他說必須用石膏,千萬不能用犀角,這跟古時候用犀角大青湯(犀角二錢半、大青五錢、梔子十枚、香豉一撮)來治療癍毒熱盛的說法,就有所不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