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九章·傷寒夾證 (50)

回本書目錄

第九章·傷寒夾證 (50)

1. 第九節·夾脹傷寒

原方去神麯。加薑汁炒霞天曲烊沖戈製半夏。繼即調下理中化痰丸。(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乾薑各四兩、姜半夏六兩、炙黑甘草二兩、薑汁糊丸、每服二三錢、專治脾胃虛寒、痰飲內停、食減便溏、咳吐涎沫等症。)脾虛肝旺。腹脹如鼓者。送下小溫中丸。(醋煅針砂、制香附、炒於朮各四兩、姜半夏、雲茯苓、廣皮、六神麯、川連、苦參、生甘細梢各一兩、共研細勻、醋製神麯糊為丸、每服二三錢、服至溺利者即效、忌鹽。)黃胖水臌。

腹膨腫滿者。送下大溫中丸。(製蒼朮二兩、炒山楂兩半、川樸、廣皮、青皮、雲苓、炒白朮、醋炒針砂各一兩、生甘細梢二錢、六神麯糊丸、每服二三錢。)屢多奏效。惟酒客好色。脾腎大虛。病由足股先腫。漸漸脹及於腹。按之如鼓。堅而且硬。咳吐涎沫。氣短喘息。脈雖浮大。

重按即空。兩手脈皆不及於寸口。初用白朮和中湯加霞天曲、戈半夏。服二劑。少腹愈脹。痰涎愈多。二便不利。不能睡臥。繼用薛氏加減腎氣湯。服兩劑。雖無所礙。亦不見效。遂仿景岳大劑溫補法。用理陰煎加參、朮、附子。五劑後足腫漸消。十劑後腹脹大退。終以六君子煎。

(即異功散加乾薑、)善其後以除根。益信《內經》久塞其空。塞因塞用之法。以治病起於經年累月。鼓脹全屬虛寒者。為精確不磨也。此證卻為俞君所未及。爰贅言之。

【廉勘】腫脹蠱臌諸病。俞氏多從原因療法。法固至當。然予推求其成病之總因。淺言之。不出外因、內因、及不內外因之三端。深言之。必從生理上推求病理。從病理上推求病源。匯通古今中外。始有精當之學識。而後能下正確之診斷。試先論腫。原其病因。陳無擇水腫敘論。

冒風寒暑濕屬外。悲怒憂思屬內。飲食勞逸。背於常經。屬不內外。皆致此病。張筱衫曰。腫分陰水、陽水。脾肺腎虛。致水泛者為陰水。濕熱濁滯。致水溢者為陽水。《內經》謂水為至陰。其標在肺。其本在腎。其制在脾。故水溢為腫。無不本於脾肺腎三經。必先辨明虛實。

虛因情志操勞。酒色過度。病後氣虛。其腫漸至。實因六淫外客。飲食內傷。忽然浮腫。其來必速。惟西醫謂回血管先有阻塞。然後水溢胞膜而為腫。如心以上大回管有一處阻塞。腦頸手之血。難返心房。上半身即見腫證。心以下大回管有一處阻塞。肝腎足之血。難返心房。

下半身即見腫證。若水但聚在周身皮膜間。則手足腫。或全體腫。若水聚於腹。則為腹脹。其外因勞倦時。汗氣被冷風雨濕遏止。不得外泄於汗孔。勢必由吸管內泄。泄於大小腸則瀉。泄於皮膜則為腫。內因身虛心弱。則心房失功用。其力不足以逼血。血行阻礙。因而血中之水汁。

白話文:

第九節·夾脹傷寒

原本的藥方要去掉神麯,加入用薑汁炒過的霞天曲,再用熱開水融化沖服加入用酒泡製的半夏。接著服用理中化痰丸。(由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乾薑各四兩、姜半夏六兩、炙黑甘草二兩,用薑汁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二三錢,專門治療脾胃虛寒、痰飲停滯、食慾不振、大便稀溏、咳嗽吐痰等症狀。)如果脾虛導致肝氣旺盛,腹脹像鼓一樣,就配合服用小溫中丸。(用醋煅燒過的針砂、製香附、炒白朮各四兩,姜半夏、雲茯苓、廣皮、六神麯、川連、苦參、生甘草細梢各一兩,一起磨成細粉,用醋調製的神麯糊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二三錢,服用到小便順暢就有效,忌吃鹽。)如果是黃胖水腫,腹部膨脹腫滿,就配合服用大溫中丸。(用製蒼朮二兩、炒山楂兩半、川樸、廣皮、青皮、雲苓、炒白朮、醋炒針砂各一兩、生甘草細梢二錢,用六神麯糊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二三錢。)多次使用都很有效果。但是,如果患者是喜歡喝酒、沉迷女色,導致脾腎嚴重虛損,病症從腳部、大腿開始腫起,慢慢脹到腹部,按起來像鼓一樣,堅硬而且發硬,咳嗽吐痰,氣短喘息,脈搏雖然浮大,但是重按下去卻空虛無力,兩手的脈搏都摸不到寸口,剛開始用白朮和中湯加入霞天曲、戈半夏,服用了兩劑,腹部更脹,痰涎更多,大小便不順暢,無法睡覺。接著用薛氏加減腎氣湯,服用了兩劑,雖然沒有惡化,但是也沒有效果。於是仿照景岳大劑溫補的方法,使用理陰煎加入人參、白朮、附子,服用了五劑後,腳腫漸漸消退,十劑後腹脹大大減輕,最後用六君子煎(也就是異功散加入乾薑)來鞏固療效,徹底根治。這更加證明《內經》所說的「久病阻塞,要用疏通方法」是正確的,這個方法用來治療久病,腹脹完全屬於虛寒的情況,非常準確。這個病症是俞君沒有提到過的,所以特別在此說明。

【廉勘】

腫脹、蠱脹等疾病,俞氏大多從病因著手治療,方法固然很好。但是,我研究其發病的原因,簡單來說,不出外因、內因和不內外因這三方面。深入來說,必須從生理上研究病理,從病理上研究病源,融會貫通古今中外的知識,才能有精確的醫學知識,然後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。先來討論腫,探究其病因。陳無擇在《水腫敘論》中說:感受風寒暑濕屬於外因,悲傷、憤怒、憂慮、思慮屬於內因,飲食、勞動、安逸不符合常規屬於不內外因,這些都會導致水腫。張筱衫說:水腫分為陰水、陽水。脾肺腎虛弱,導致水液泛濫的是陰水;濕熱停滯,導致水液溢出的是陽水。《內經》說水屬於至陰,其表現在肺,其根本在腎,其制約在脾,所以水液溢出導致水腫,都是因為脾肺腎三經的問題,必須先辨明虛實。虛症是因為情志不舒、勞累過度、沉迷酒色、病後氣虛等原因導致的,其水腫是逐漸發生的;實症是因為感受六淫邪氣、飲食內傷等原因導致的,其水腫是突然發生的,而且來得很快。西醫認為,回血管先有阻塞,然後水液溢出到細胞膜外形成水腫。例如,心臟以上的大回血管如果有一處阻塞,腦部、頸部、手部的血液就難以回到心房,上半身就會出現水腫。心臟以下的大回血管如果有一處阻塞,肝臟、腎臟、腳部的血液就難以回到心房,下半身就會出現水腫。如果水液只是積聚在全身的皮膚和細胞膜之間,就會出現手足腫,或者全身腫。如果水液積聚在腹部,就會出現腹脹。外因是勞累時,汗液被冷風、雨濕遏制,無法通過汗孔排出,勢必會由吸管向內排泄,排泄到大小腸就會導致腹瀉,排泄到細胞膜就會導致水腫。內因是身體虛弱、心臟功能減弱,導致心房功能失常,無力將血液排出,血液運行受阻,血液中的水液就會滲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