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十章·傷寒壞證 (7)
第十章·傷寒壞證 (7)
1. 第一節·傷寒轉痙
發痙而似驚者。夏月最多。其因有二。一為猝冒暑風。一為驟中暑穢。世俗通稱急驚。皆不查病因。見形取名。以欺病家。蓋暑風初起。其症有二。一頭痛壯熱。項強無汗。角弓反張。咳痰驚啼。吳鞠通所謂暑兼風寒者也。二面紅灼熱。目赤自汗。脊強肢瘛。此張壽甫所謂熱動肝風而腦筋妄行者也。
暑穢初起。壯熱面紅。目赤上視。齘齒弄舌。手足瘛瘲。神識昏迷。四肢厥逆。二便不通。或瀉不爽。此葉天士所謂熱氣閉塞。孔竅昏迷若驚。是為暑厥也。凡暑兼風寒者。苔白微黃。脈左浮緊。右浮滑。指紋浮紅帶青。或兼淡紫。無汗。宜用加味香薷飲。(西香薷、制川樸、羌活、扁豆衣、秦艽、鉤藤。
)或用新加香薷飲。(香薷、制川樸、金銀花、扁豆花。連翹、竹葉。)有汗則用加減涼膈散。(牛蒡子、滁菊花、明天麻、連翹、天水散、荷葉包、鮮竹葉、桑芽、燈心。)暑重。加西瓜翠衣。兼咳。則用桑菊飲。暑動肝風者。舌黃或赤。脈多弦數。甚或弦滑。指紋青紫竄出氣關。
熱渴汗多者。古方竹葉石膏湯主之(方見前)。或新加白虎湯。(生石膏、益元散、知母、西洋參、竹葉、荷花露。)營熱昏痙者。暑陷營分。舌必絳赤。痙而且厥。再挾乳汁釀痰。矇蔽心包。堵其神氣出入之清竅。不論暑風、暑溫、暑痙、暑厥。皆宜羚羊清營湯。(羚羊角、金銀花、生山梔、鮮生地、青連翹、淡竹瀝。
)調下紫雪丹三分。面赤多言。喘喝欲脫。急用生脈散(太子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。)救之。暑穢閉竅者。舌多黃赤濁膩。脈多沉伏。指紋紫赤不鮮。若脈芤而喘。大汗息促。指紋青黑。直出命關者。此內閉外脫之危候。治宜清芬宣竅為主。舌苔垢膩者。清芬闢疫湯。(蘇薄荷、佩蘭葉、活水蘆根、青蒿腦、鮮石菖蒲、鮮茅根。
)調下玉樞丹二粒。或至寶丹一顆。舌上無苔者。石氏犀角地黃湯。(犀角尖、銀花、鮮生地、連翹、活水蘆根、鮮石菖蒲、廣鬱金、梨汁、竹瀝、薑汁少許。)調下瓜霜紫雪丹二分。或用陸氏犀羚鎮痙湯。(犀角、羚羊角、鮮生地、元參、銀花、連翹、人中黃、竹瀝。)調下至寶丹一顆。
痙定神蘇以後。或用清肺輕劑。清絡飲(鮮荷葉邊、鮮銀花、西瓜翠衣、鮮扁豆花、鮮絲瓜皮、鮮竹葉。)主之。或用清涼血分。四汁二心湯(鮮生地汁、雪梨汁、西瓜汁、生藕汁、先用捲心竹葉五十支、用水兩碗、煎取清湯、將四汁和入、約煎二十餘沸、衝入蓮子心二十支、時時灌飲。)主之。
(五)濕痙,按此一條。瘛瘲兼有。其因於寒濕者。則兼太陽之氣。其泄瀉太甚。下多亡陰者。木氣來乘則瘛矣。按中濕即痙者少。蓋濕性柔而下行。不似風剛而上升也。其間有兼風之痙。《名醫類案》中有一條云。小兒吐哯欲作癇者。五苓散最妙。本論濕溫上焦篇。有三仁湯一法。
白話文:
出現抽搐且症狀像驚嚇的狀況,在夏天最為常見。原因有兩種:一種是突然感受暑熱和風邪,另一種是突然中暑受到穢濁之氣的侵襲。民間通常稱作「急驚風」,但都不仔細探究病因,只是看到症狀就給予名稱,以此來欺騙病患家屬。
其實,暑風剛開始時,症狀有兩種:一種是頭痛發高燒、脖子僵硬、沒有汗、身體向後彎曲成弓形、咳嗽有痰、驚嚇啼哭,這是吳鞠通所說的兼有暑熱和風寒的症狀;另一種是臉色發紅發熱、眼睛赤紅、自己出汗、背部僵硬、四肢抽搐,這是張壽甫所說的熱邪引動肝風,導致腦部神經錯亂的症狀。
暑穢剛開始時,會發高燒、臉色發紅、眼睛向上看、磨牙、伸舌頭、手腳抽搐、神智不清、四肢冰冷、大小便不通,或腹瀉卻排不乾淨,這是葉天士所說的熱邪閉塞,導致孔竅昏迷,症狀如同驚嚇,稱作「暑厥」。凡是兼有暑熱和風寒的,舌苔呈現白色略帶黃色,脈象左邊浮緊、右邊浮滑,指紋呈現紅色帶青色,或兼有淡紫色,沒有汗,適合使用加味香薷飲(西香薷、製厚朴、羌活、扁豆衣、秦艽、鉤藤)或新加香薷飲(香薷、製厚朴、金銀花、扁豆花、連翹、竹葉)。如果有汗,則使用加減涼膈散(牛蒡子、滁菊花、明天麻、連翹、天水散、荷葉包、鮮竹葉、桑芽、燈心)。暑熱較重,可以加入西瓜翠衣。若兼有咳嗽,則使用桑菊飲。
若是暑熱引動肝風,舌頭會呈現黃色或紅色,脈象多為弦數,甚至弦滑,指紋呈現青紫色,從氣關處竄出。如果出現發熱、口渴、多汗,可使用古方竹葉石膏湯(方子前面已提過),或新加白虎湯(生石膏、益元散、知母、西洋參、竹葉、荷花露)。若因暑熱侵入營分,導致昏迷抽搐,舌頭必定呈現絳紅色,且抽搐、四肢冰冷,又加上乳汁產生痰液,蒙蔽心包,阻礙神氣出入的通道,無論是暑風、暑溫、暑痙、暑厥,都適合使用羚羊清營湯(羚羊角、金銀花、生山梔、鮮生地、青連翹、淡竹瀝),並配合紫雪丹三分。
如果出現臉色發紅、多話、喘氣急促,快要虛脫,要趕緊使用生脈散(太子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來救治。
如果因暑穢閉塞孔竅,舌苔多呈現黃赤色且渾濁黏膩,脈象多為沉伏,指紋呈現紫紅色且不鮮明,若脈象呈現芤(中間空虛),且呼吸急促、大汗淋漓、指紋呈現青黑色,直達命關,這是內閉外脫的危險徵兆。治療上宜以清宣竅為主,如果舌苔厚膩,可使用清芬闢疫湯(蘇薄荷、佩蘭葉、活水蘆根、青蒿腦、鮮石菖蒲、鮮茅根),配合玉樞丹二粒或至寶丹一顆。如果舌苔沒有苔,則使用石氏犀角地黃湯(犀角尖、銀花、鮮生地、連翹、活水蘆根、鮮石菖蒲、廣鬱金、梨汁、竹瀝、少量薑汁),配合瓜霜紫雪丹二分,或使用陸氏犀羚鎮痙湯(犀角、羚羊角、鮮生地、元參、銀花、連翹、人中黃、竹瀝),配合至寶丹一顆。
抽搐停止、神智恢復後,可使用清肺的輕劑,清絡飲(鮮荷葉邊、鮮銀花、西瓜翠衣、鮮扁豆花、鮮絲瓜皮、鮮竹葉),或使用清涼血分的四汁二心湯(鮮生地汁、雪梨汁、西瓜汁、生藕汁,先用捲心竹葉五十支,用水兩碗煎煮取清湯,將四種汁液加入,約煎煮二十多沸,沖入蓮子心二十支,隨時灌飲)。
(五)濕痙,根據這條,抽搐兼有。若是因為寒濕引起的,會兼有太陽經的症狀。若是腹瀉過度,陰液大量喪失,肝木之氣會來侵犯,就會引起抽搐。按照中醫的觀點,因為濕邪而引起抽搐的較少,因為濕性柔順且向下走,不像風邪剛強且向上走。其中有兼有風邪的抽搐。《名醫類案》中有一條說,小兒嘔吐且將要發作癲癇,使用五苓散最為有效。本論濕溫上焦篇,有三仁湯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