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十章·傷寒壞證 (8)

回本書目錄

第十章·傷寒壞證 (8)

1. 第一節·傷寒轉痙

邪入心包。用清宮湯。去蓮心、麥冬。加銀花、赤小豆皮一法。用紫雪丹一法。銀翹馬勃散一法。《千金》葦莖湯加滑石、杏仁一法。而寒濕例中。有形似傷寒。舌白不渴。經絡拘急。桂枝姜附湯一法。凡此非必皆現痙病而後治。蓋既感外邪。久則致痙。於其未痙之先。知系感受何邪。

當以何法治之。而痙病之源絕矣。豈不愈於見痙治痙哉。廉按中濕即痙者少。其間必有兼證。約有二因。一因濕滯兼風。外襲太陽經。發汗太多。致項脊強而痙攣者。但痙不搐。一因濕熱動風。直竄腦神經。致腦膜炎而發痙瘛者。痙厥兼搐。古時皆稱柔痙。惟方吳二家則名濕痙。

蓋風濕過汗而發痙攣者。必身熱自汗。肌肉煩疼。項強口噤。四肢拘急。角弓反張。手足微冷。此《內經》所謂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是也。亦即《金匱要略》所謂太陽病發熱汗出。而不惡寒者。名曰柔痙也。濕熱動風而發痙瘛者。卒然口噤。角弓反張。壯熱自汗。口燥渴飲。手足瘛瘲。

目瞪昏厥。此《內經》所謂諸熱瞀瘛。皆屬於火是也。陳平伯所謂濕熱化火。火動則風生。風煽則火熾。外竄督脈則成痙。上竄腦中則為厥。正《素問》所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。則為大厥。厥則暴死是也。凡痙攣脈多浮眩。甚或弦急。舌多白滑。或白而糙。首當活絡舒筋為君。

佐以熄風化濕。古方觀音散加減。(生苡仁、生明乳香、川桂枝、竹茹、生沒藥、茯苓、天麻、桑枝。)時方陳氏熄風勝濕湯。(羚羊角、竹茹、秦艽、鉤藤、絲瓜絡、飛滑石、梗通草、鮮桑枝。)痙瘛脈多弦數。甚則弦勁。舌多黃膩。甚或焦黃。指紋色多青紫而顯明。若天庭青黯。

目瞪直視。脈細勁。或伏堅。紋則粗硬如露青筋。推之血不流利。昏厥過二十四小時不醒者。則必其氣不復返而死矣。初起時。首當熄風定瘛為君。佐以豁痰泄熱。古方竹葉石膏湯加減(方見前)。時方羚麻白虎湯加減(方見前)。善後之法。總以濡血養筋為君。佐以健胃。

加減四物湯。(細生地、生白芍、黃草石斛、當歸、炙甘草、桑枝。)尚有餘熱者。仍佐清熱。見有氣虛者。當佐益氣。如見關節處微腫且疼。不能屈伸者。則用茅根桑枝煎。(鮮茅根、嫩桑枝各五錢、阿斯必林片一片沖。)退筋節之炎。以定攣痛。

(六)燥痙,燥氣化火。消爍津液。亦能致痙。其治略似風溫。學者當於本論前三焦篇秋燥門中求之。但正秋之時。有伏暑內發。新涼外加之證。燥者。宜辛涼甘潤。有伏暑則兼濕矣。輕則苦辛淡。甚則苦辛寒矣。不可不細加察。如燥氣化寒。脅痛嘔吐。法用苦溫。佐以甘辛。

廉按燥痙其因有二。一因五氣化火。火必就燥。液涸動風。每致痙瘛。一因秋燥時。伏暑內發。新涼外搏。燥熱動風。亦多發痙瘛。液涸動風者。舌絳且干。口乾齒燥。手指蠕動。繼則目竄斜視。手足瘛瘲。或厥或呃。卻無痰涎。脈左細勁。右浮大。指紋淡紅帶青。或兼淡紫。

白話文:

第一節·傷寒轉痙

邪氣侵入心包,可以用清宮湯,去除蓮子心和麥冬,加入金銀花和赤小豆皮來治療。或是用紫雪丹,或是用銀翹馬勃散。也可以參考《千金方》中的葦莖湯,再加入滑石和杏仁來治療。

在寒濕的情況下,有時會出現症狀類似傷寒,但舌苔白、不口渴、經絡緊繃的狀況,可以用桂枝姜附湯來治療。這些情況不一定都會發展成痙病才治療,因為外邪侵入身體,久了就可能導致痙攣。所以應該在還沒出現痙攣之前,就判斷是哪種外邪引起的,並加以治療,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斷絕痙病的來源,不是比等到出現痙攣再治療更好嗎?

我認為,濕邪導致痙攣的情況比較少,通常會有其他兼有的症狀。大致上有兩種原因,一是因為濕邪夾雜風邪,從外部侵犯太陽經,發汗過多,導致頸部和背部僵硬而痙攣,但這種痙攣不會抽搐。另一種是因為濕熱引起風邪,直接侵犯腦神經,導致腦膜炎而引發痙攣和抽搐。古時候把這兩種都叫做柔痙,只有方氏和吳氏認為這是濕痙。

因為風濕過度發汗而導致痙攣的,通常會出現身體發熱、自汗、肌肉痠痛、頸部僵硬、口噤、四肢拘緊、身體反弓、手腳微冷的症狀,這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各種痙攣、頸部僵硬都屬於濕邪」的意思,也就是《金匱要略》所說的「太陽病發熱、出汗,但不怕冷,叫做柔痙」。而濕熱引起風邪而導致痙攣抽搐的,會突然口噤、身體反弓、高熱自汗、口渴想喝水、手腳抽搐、眼睛發直昏迷,這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各種發熱昏迷抽搐,都屬於火邪」的意思。陳平伯說濕熱化為火,火動則生風,風煽動則火更旺盛,外竄到督脈就會形成痙攣,上竄到腦部就會造成昏厥,這正是《素問》所說的「血和氣同時向上衝,就會造成大昏厥,昏厥就會暴死」。

一般來說,痙攣的脈象多為浮而眩暈,嚴重的話會呈現弦而急促,舌苔多為白而滑,或白而粗糙。治療時首先要以活絡舒筋為主,輔以熄風化濕的藥物,可以參考古方的觀音散加減(生薏仁、生乳香、川桂枝、竹茹、生沒藥、茯苓、天麻、桑枝)。也可以參考現代的陳氏熄風勝濕湯(羚羊角、竹茹、秦艽、鉤藤、絲瓜絡、飛滑石、梗通草、鮮桑枝)。

痙攣抽搐的脈象多為弦而數,嚴重的話會呈現弦而勁,舌苔多為黃而膩,嚴重的話會焦黃,指紋顏色多為青紫色且明顯。如果額頭青黑,眼睛發直,脈象細勁或伏堅,指紋粗硬如青筋暴露,按壓下去血流不順,昏迷超過二十四小時還沒有清醒,那就表示元氣無法恢復,必死無疑。剛開始發病時,要先以熄風定痙為主,輔以豁痰泄熱的藥物,可以參考古方的竹葉石膏湯加減(配方之前已經提到)。也可以參考現代的羚麻白虎湯加減(配方之前也提到)。

病情穩定之後,治療的原則要以滋養血液、濡養筋脈為主,輔以健脾胃的藥物,可以參考加減四物湯(細生地、生白芍、黃草石斛、當歸、炙甘草、桑枝)。如果還有餘熱,仍要輔以清熱的藥物。如果出現氣虛的狀況,要輔以益氣的藥物。如果發現關節處稍微腫脹且疼痛,不能彎曲伸直,可以用茅根桑枝煎煮(鮮茅根、嫩桑枝各五錢,阿斯匹靈一片沖泡)來消退筋節的炎症,以緩解攣痛。

(六)燥痙,乾燥的氣化為火,消耗體內的津液,也會導致痙攣。治療方法和風溫病相似,學習者應該參考本論前面三焦篇的秋燥章節。但是,在秋季的時候,有時會出現伏暑內發,外感新涼的情況。乾燥的症狀,適合用辛涼甘潤的藥物來治療,如果還夾雜伏暑,就要兼顧祛濕,輕微的用苦辛淡的藥物,嚴重的用苦辛寒的藥物,必須仔細辨別。如果乾燥的氣轉化為寒,出現脅痛、嘔吐的症狀,治療的原則要用苦溫,輔以甘辛的藥物。

我認為燥痙的原因有兩種,一是因為五氣化火,火會加重乾燥,導致體內津液枯竭,而引起風邪,常常會導致痙攣抽搐。另一種是因為秋燥的時候,伏暑內發,又受到新的寒涼侵襲,燥熱引起風邪,也容易發生痙攣抽搐。因為津液枯竭而引起風邪的,通常會出現舌頭紅絳且乾燥、口乾舌燥、手指蠕動,接著眼睛斜視、手腳抽搐,或是昏厥、呃逆,但沒有痰涎,脈象左邊細勁,右邊浮大,指紋淡紅色帶青色,或兼淡紫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