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十章·傷寒壞證 (9)

回本書目錄

第十章·傷寒壞證 (9)

1. 第一節·傷寒轉痙

此胡在茲所謂陰虛陽亢。肝風上翔。猝發痙厥也。初用阿膠雞子黃湯。(陳阿膠、生白芍、生牡蠣、鮮生地、女貞子、黃甘菊、雞子黃。)並治婦女血虛生風。見有頭暈心悸。耳鳴躁擾。或發痙。或猝厥者。屢投輒效。或小定風珠。(陳阿膠、生龜版、淡菜、雞子黃、童便。

)或雞子黃煎。(雞子黃十枚、亂髮一團、沸湯洗淨、二味入銅鍋內、以炭火緩緩拌熬、令同化如水、即置地上出火氣、頻頻灌之。)並治胎毒丹毒火瘡。塗之亦效。若肝絡尚有伏熱者。用加減阿膠黃連湯。(陳阿膠、小川連、生白芍、羚羊角、雞子黃、童便沖。)肺經有黏痰者。

用青鉛鎮沖湯(方見前)。加竹瀝、梨汁。終用五汁飲以善後。燥熱動風者。舌乾苔焦。唇焦齒乾。頭痛身熱。繼則脊強肢瘛。氣升痰壅。或喘或厥。神煩驚啼。脈左弦數。右滑搏。指紋青紫。直竄命關。此吳鞠通所謂燥氣化火。消爍津液。亦能致痙也。便通者。用清離定巽湯。

(青連翹、冬桑葉、鮮生地、鮮竹葉、滁菊花、元參、木瓜、鉤藤。)便閉者。用元蜜煎。(元明粉四分、白蜜四錢泡湯。)調下瓜霜紫雪丹二分。終用四汁二心湯(方見前)以善後。不論虛燥實燥。若津液未能回覆。指紋或淡或紫。透關射甲者。症多不治。惟虛燥尤為危險。

(七)內傷飲食痙(俗名慢脾風)按此證必先由於吐瀉。有脾胃兩傷者。有專傷脾陽者。有專傷胃陽者。有傷及腎陽者。參苓白朮散、四君。六君、異功、補中益氣、理中等湯。皆可選用。虛寒甚者。理中加丁香、肉桂、肉果、訶子之類。因他病傷寒涼藥者。亦同此例。《葉案》中有陰風入脾絡一條。

方在小兒癇痙厥門中。其小兒吐瀉門中。言此證最為詳細。案後華岫云駁俗論最妙。學者不可不靜心體察焉。再參之錢仲陽、薛立齋李東垣、張景岳諸家。可無餘蘊矣。再按此證最險最為難治。世之訛傳妄治已久。四海同風。歷有年所。方中行駁之於前。諸君子暢論於後。至今日而其偽風不息。

是所望於後之強有力者。悉取其偽書而焚耳。細觀《葉案》治法之妙。全在見吐瀉時。先防其痙。非於既痙而後設法也。

(八)客忤痙(俗謂驚嚇)按小兒神怯氣弱。或見非常之物。聽非常之響。或失足落空跌僕之類。百證中或有一二。非小兒所有痙病。皆因於驚嚇也。證現發熱。或有汗。或無汗。面時青時赤。夢中囈語。手足蠕動。宜復脈湯。去參、桂、薑、棗。加丹參、丹皮、犀角。補心之體。

以配心之用。大便結者加元參。溏者。加牡蠣。汗多神不寧。有恐懼之象者。加龍骨、整琥珀、整硃砂塊(取其氣、而不取其質)。必細詢病家確有所見者。方用此例。若語涉支離。猜疑不定者。靜心再診。必得確情。而後用藥。愚兒三歲。六月初九辰時。依門落空。少時發熱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主要講述因各種原因引起的抽搐、痙攣,類似現代醫學所說的癲癇或抽搐等症狀,並提供了一些治療方法:

第一節·傷寒轉痙

這種抽搐是因為體內陰虛陽亢,導致肝風上竄引起的。最初可以試用阿膠雞子黃湯(成分包含阿膠、白芍、牡蠣、生地、女貞子、黃甘菊、雞子黃)。這個方子也適用於婦女因血虛而產生頭暈、心悸、耳鳴、煩躁、抽搐或突然昏厥的情況,屢次使用都有效。另外,可以考慮小定風珠(阿膠、龜版、淡菜、雞子黃、童便)。或者用雞子黃煎(雞子黃十枚與亂髮一起,煮後頻頻灌服)。這個方子也可以治療胎毒、丹毒、火瘡等皮膚問題。

如果肝經還有潛伏的熱邪,則用加減阿膠黃連湯(阿膠、黃連、白芍、羚羊角、雞子黃、童便)。如果肺經有黏痰,則用青鉛鎮沖湯,並加入竹瀝、梨汁。最後用五汁飲來調理。

如果體內燥熱導致抽搐,病人會出現舌頭乾燥、舌苔焦黃、嘴唇焦乾、牙齒乾燥、頭痛、發熱,接著出現背部僵硬、四肢抽搐、氣往上衝、痰多壅塞、喘息、昏厥、煩躁驚恐、哭鬧等症狀。脈象表現為左邊弦數、右邊滑而有力,指紋呈青紫色,直達命關。這是因為燥氣化火,消耗津液,也會導致抽搐。

如果大便通暢,使用清離定巽湯(青連翹、冬桑葉、生地、竹葉、菊花、元參、木瓜、鉤藤);如果大便不通,則用元蜜煎(元明粉和白蜜泡水)並配合瓜霜紫雪丹。最後用四汁二心湯調理。

不論虛燥或實燥,如果津液未能恢復,指紋顏色變淡或呈紫色,且穿透指甲,通常難以治癒。尤其是虛燥引起的抽搐更加危險。

(七)內傷飲食痙(俗名慢脾風)

這種抽搐通常是因為吐瀉導致脾胃受損。可能是脾胃都受傷,也可能是單獨傷到脾陽或胃陽,甚至傷到腎陽。可以選用參苓白朮散、四君子湯、六君子湯、異功散、補中益氣湯、理中湯等。如果虛寒嚴重,可於理中湯中加入丁香、肉桂、肉果、訶子等。因其他疾病服用寒涼藥導致的,也同此例。

《葉案》中提及陰風入脾絡,詳細治療方法在小兒癇痙厥門中,小兒吐瀉門中也有詳細論述。務必仔細體會。參考錢仲陽、薛立齋、李東垣、張景岳等醫家的觀點,可更加完善。此證非常危險,難以治療。許多誤傳和錯誤治療方法流傳已久,希望有能力的人可以摒棄這些錯誤觀點,並仔細研究《葉案》中防治抽搐的精髓,即在出現吐瀉時,就要預防抽搐的發生,而不是等出現抽搐後才想辦法。

(八)客忤痙(俗謂驚嚇)

小兒神經衰弱、氣虛體弱,可能因為看到或聽到異常的事物,或失足跌倒等,導致抽搐。但並非所有小兒抽搐都是驚嚇所致。症狀可能表現為發熱、有汗或無汗、臉色時青時紅、夢中說胡話、手腳蠕動等。可以使用復脈湯,去掉人參、桂枝、生薑、大棗,加入丹參、丹皮、犀角,以補益心臟功能。大便乾燥可加元參,腹瀉可加牡蠣。如果汗多、精神不寧、有恐懼表現,可加龍骨、琥珀、朱砂(取其氣,不用其質)。一定要仔細詢問病家是否確實見到什麼或經歷了什麼,才能使用此類方法。如果病家說話含糊不清,猜疑不定,則要冷靜仔細診斷,確定病情後再用藥。例如,作者的三歲兒子因為從門口摔落,不久便發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