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十章·傷寒壞證 (10)

回本書目錄

第十章·傷寒壞證 (10)

1. 第一節·傷寒轉痙

隨熱隨痙。昏不知人。手足如冰。無脈。至戌時而痙止。身熱神昏無汗。次日早。余方與復脈湯。去參、桂、薑、棗。每日一帖。服至三四杯。不飲不食。至十四日巳時。得戰汗而愈。若當痙厥神昏之際。妄動亂治。豈有生理乎。蓋痙厥則陰陽逆亂。少不合拍。則不可救。病家情急。

因亂投藥石。胡針亂灸。而死者不可勝紀也。按朱遂生云。痙不待治而自止。此證不必責其痙也。發熱無汗。純是外感。自初九至十四。凡六日。恰合經盡汗解之期。復脈湯非其治也。若以浮萍銀翹湯治之。不過一藥病愈矣。若包絡熱重。唇舌乾燥。目睛有赤縷者。牛黃清心丸。

本論牛黃安宮丸。紫雪丹輩。亦可酌用之。汪瑟菴云。世妄傳驚風之證。惟此一證。乃副其名。其因風因熱等項之驚。神氣昏憒。往往對面擊鼓放銃。全然不知。客忤之證。則神驚膽怯。畏見異言異服。極易分別也。朱遂生曰。客忤痙。輕者僅神驚膽怯。重者則神氣昏憒。王氏子年十七。

夜出為瘋狂人所逐。因而成痙。背反張。腿強直。氣閉肢冷。呼喚不應。用通竅散。吹其鼻孔。復用水磨紫金錠灌之立愈。

(九)本臟自病痙(此證則瘛病也)此證由於小兒之父母恐兒受寒。覆被過多。著衣過厚。或冬月房屋熱炕過暖。以致小兒每日出汗。汗多亡血。與產婦亡血致痙一理。肝主血。血足則柔。血虛則強。故曰本臟自病。此一痙也。又實為六淫致痙之根。蓋汗多亡血者。本臟自病。

汗多亡衛外之陽。則易感六淫之邪也。全賴明醫參透此理。於平日預先告諭小兒之父母。勿令過暖汗多亡血。暗中減少無窮之病矣。所謂治未病也。治本臟自病法。一以育陰柔肝為主。與治產後亡血病痙同法。所謂血足風自滅也。復脈湯、三甲復脈三方。大小定風珠二方。皆可選用。

專翕膏。在痙止後。每日服四五錢。分兩次。為填陰善後計也。六淫無汗致痙者。亦同此例。救風溫溫熱誤汗者。先與存陰。不比傷寒誤汗者。急於護陽也。蓋寒病不足在陽。溫病不足在陰也。

【炳章按】石氏《醫原》。論痙病證治一則。頗有發明。錄之以備參考。石芾南云。世俗未解六氣致病之理。不知六氣最易化燥。及小兒尤易化燥之理。見兒發熱。不問何邪。概曰風寒。輒與辛燥升散。雜以苦溫苦澀消導。津液耗傷。致成痙瘛。乃見兒痙瘛。便稱驚風。亂投冰麝金石苦寒慓悍毒藥。

以為開竅鎮驚。清熱祛風。家藏丹丸。世傳秘方。多系如此。誤治甚多。又或將驚字誤作筋字。挑筋刺血。強推強拿。其在富貴之家。釀禍尤速。嘗見薦醫薦方。接踵而至。此醫用熱。彼醫用寒。一日之間。七方十劑遍嘗。刀針金石全施。又或送鬼叩神。此搖彼喚。使兒無片刻之安。

白話文:

病情隨著發燒而出現抽搐,病人昏迷不省人事,手腳冰冷,摸不到脈搏。到了晚上戌時,抽搐停止,身體發燒,神志不清,沒有汗。隔天早上,我開了復脈湯,去掉了人參、桂枝、生薑、大棗,每天服用一帖,喝了三四杯,病人都沒有進食飲水。到了第十四天巳時,病人出了大汗,病就好了。如果在抽搐昏迷的時候,隨意亂動或亂治療,怎麼可能活命呢?抽搐是陰陽失調的表現,稍有不慎就會無藥可救。病人家屬情急之下,亂用藥物,胡亂針灸,導致死亡的案例不勝枚舉。

朱遂生認為,抽搐不需要治療也會自行停止,所以這種病不應該歸咎於抽搐。發燒沒有汗,完全是外感引起的。從初九到十四,總共六天,剛好是經期結束、應該出汗解熱的時間。復脈湯並不是對症的治療方法,如果用浮萍銀翹湯治療,大概一劑藥就能治好。如果包絡熱重,嘴唇舌頭乾燥,眼白有紅血絲,可以使用牛黃清心丸、牛黃安宮丸或紫雪丹等藥物,可以斟酌使用。

汪瑟菴說,世人錯誤地認為驚風的病症只有這一種,實際上名副其實的只有這種。其他因為風、熱等原因引起的驚風,病人都會神志昏亂,即使對著他們敲鑼打鼓、鳴放槍砲,也完全不知道。而客忤的症狀則是神經驚恐,膽怯,害怕看到奇怪的言語和服飾,很容易分辨。朱遂生說,客忤的輕微症狀只是神經驚恐和膽怯,嚴重的則會神志昏亂。王氏的兒子十七歲,晚上被瘋子追趕,因此得了抽搐,背部反張,腿部僵直,氣息閉塞,肢體冰冷,呼喚沒有反應。用通竅散吹入鼻孔,再用水磨紫金錠灌服,立刻就好了。

(九)本臟自病引起的抽搐(也就是瘛病),這種病是因為小孩子的父母怕孩子著涼,給孩子蓋太多被子、穿太厚的衣服,或是冬天房間火炕太暖,導致小孩每天都出汗。出汗太多會損耗血液,和產婦失血導致抽搐的道理一樣。肝臟主導血液,血充足則柔軟,血虛則會僵硬,所以說是本臟自病引起的抽搐。實際上也是六淫邪氣導致抽搐的根本原因。出汗太多損耗血液,是本臟自病。出汗太多損耗衛外的陽氣,就容易感受六淫邪氣。全靠高明的醫生能參透這個道理,平常就預先告誡小孩子的父母,不要讓孩子過熱出汗,從而減少無窮的疾病,這就是所謂的治未病。治療本臟自病的方法,主要是滋養陰液、柔和肝臟,和治療產後失血導致抽搐的方法相同,也就是所謂的「血足風自滅」。復脈湯、三甲復脈湯、大小定風珠等方劑都可以選用。專翕膏在抽搐停止後,每天服用四五錢,分兩次服用,是為了滋養陰液、善後調理。六淫邪氣沒有汗導致的抽搐,也按照這個例子處理。救治因為風溫、溫熱病而誤用發汗的病人,要先滋養陰液,不比傷寒誤用發汗的病人,要急著保護陽氣。因為寒病的不足在陽氣,溫病的不足在陰液。

【炳章按】石氏《醫原》中,關於抽搐病症治療的論述,頗有啟發,特地記錄下來以供參考。石芾南說,世俗不理解六氣致病的道理,不知道六氣最容易化燥,尤其小孩更容易化燥。看到小孩發燒,不論是什麼邪氣引起的,一律說是風寒,就用辛燥升散的藥物,雜用苦溫苦澀的消導藥,導致津液耗損,變成抽搐。看到小孩抽搐,就說是驚風,亂用冰麝、金石等苦寒慓悍的毒藥,認為可以開竅鎮驚、清熱祛風。家傳的丹丸、世傳的秘方,大多都是這樣,誤治的情況很多。又或者把「驚」字誤認為「筋」字,挑筋刺血、強行推拿,在富貴人家,更容易釀成大禍。常見到推薦醫生、推薦藥方接踵而至,這個醫生用熱藥,那個醫生用寒藥,一天之內,七方十劑都試遍,刀針金石全都施用,又或者求神問卜,亂搖亂喊,讓孩子沒有片刻安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