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一章·傷寒要義 (5)
第一章·傷寒要義 (5)
1. 第三節·六經病證
午後壯熱。神昏不語。甚則鄭聲作笑。兼小腸經證。舌赤神呆。語言顛倒。小便赤澀。點滴如稠。兼大腸經證。胸膈硬滿而嘔。腹中痛。發潮熱。大便秘。或反自利。
【秀按】手足少陽經。內部膈脅。外行腠理。均司相火。相火者。遊行之火也。內則三焦之膜。布膻中。絡心包絡。循脅裡。連肝而及於膽。歷絡三焦。多與各臟腑相通。其相通之道路。既與三焦相關。又於膈膜相會。如手太陰肺經脈。起於中焦。還循胃口。上膈。足太陰脾經脈。
絡胃。上膈。手少陰心經脈。出心系。下膈。手厥陰心包絡脈。起於胸中。下膈。足陽明胃經脈。手太陽小腸經脈。手陽明太陽經脈。均下膈。足厥陰肝經脈。貫膈。故少陽一經。不特多中見證。抑且多各經兼證也。惟兼足少陰腎經證。則由相火熾盛。由肝及腎耳。
【廉勘】兼胃經證者。是少陽轉屬陽明。二陽合病。胃熱已盛。就欲發斑之候。兼脾經證。由於失表。腠理閉塞。相火被濕鬱遏。斑不得透之候。兼腎經證。由少陽相火大熾。逼入少陰。陰傷熱盛之候。兼肺經證。由相火爍肺。熱咳痰嗽。胸膈氣痹之候。兼心經證。必其人心虛有痰。
一經相火薰蒸。痰火即蒙閉清竅。每有目睛微定。昏厥如屍之候。兼小腸經證。由相火下竄。熱結小腸。小腸為火府。兩火相煽。每有逆乘心包之候。兼大腸經證。由相火熾盛。熱結在裡。心上痞硬。復往來寒熱而嘔者。熱結腸痹也。由是觀之。劉草窗為傷寒傳足不傳手者。
偽言也。
陽明標證。始雖惡寒。二日自止。身大熱。汗自出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目痛鼻乾。不得眠。或多眠睡。
陽明本證。在上脘病尚淺。咽乾口苦。氣上衝喉。胸滿而喘。心中懊憹。在中脘病已重。大煩大渴。胃實滿。手足汗。發潮熱。不大便。小便不利。在下脘。由幽門直逼小腸。且與大腸相表裡。病尤深重。日晡所熱。譫語發狂。目睛不和。腹脹滿。繞臍痛。喘冒不得臥。腹中轉矢氣。大便膠閉。或自利純青水。昏不識人。甚則循衣摸床。撮空理線。
【秀按】上脘象天。部居胸中。清氣居多。猶可宣上解肌。使里邪從表而出。下脘象地。內接小腸。濁氣居多。法可緩下。使里邪從下而出。而其能升清降濁者。全賴中脘為之運用。故中脘之氣旺。則水穀之清氣。上升於肺。以灌輸百脈。水穀之濁氣。下達於大小腸。從便溺而泄。
法雖多端。總以健運胃氣。照顧胃液。或清或下為主。俞氏細分上中下三脘現證。蓋以胃雖一腑。卻有淺深輕重之不同。臨證者不可不詳辨也。
陽明中見證。四肢煩疼。口膩而淡。脘腹痞滿。便如紅醬。溺短數熱。甚或小便不利。便硬發黃。黃色鮮明。或斑點隱隱。發而不透。神識模糊。躁擾異常。
白話文:
午後發高燒,神志不清,不說話,嚴重時會自言自語傻笑。同時伴有小腸經的症狀,例如舌頭紅,神情呆滯,說話顛三倒四,小便顏色赤紅,排尿困難,尿液濃稠如漿糊。也可能兼有大腸經的症狀,例如胸口和橫膈膜感到硬脹,想嘔吐,肚子疼痛,發熱如潮水般,大便不通暢或反而腹瀉。
【註解】手少陽和足少陽經,內在掌管橫膈膜和脅肋,外在行於皮膚,都主管「相火」。相火是游走不定的火氣,在內通過三焦的膜,分佈於胸腔,聯繫心包絡,沿著脅肋內側,連接肝臟並延伸到膽囊,經過三焦的各個部位,與許多臟腑相通。其相通的途徑,既與三焦相關,又在橫膈膜處交會。例如手太陰肺經從中焦開始,再回到胃部,向上通過橫膈膜;足太陰脾經絡於胃部,向上通過橫膈膜;手少陰心經從心臟系統發出,向下通過橫膈膜;手厥陰心包絡脈從胸中開始,向下通過橫膈膜;足陽明胃經、手太陽小腸經和手陽明太陽經也都向下通過橫膈膜;足厥陰肝經也貫穿橫膈膜。因此,少陽經不僅容易出現本經的症狀,而且容易兼具其他經脈的症狀。如果兼有足少陰腎經的症狀,那是因為相火過於旺盛,從肝臟影響到腎臟。
【考證】如果兼有胃經的症狀,是少陽病轉為陽明病,兩陽經合併發病,胃熱已經很嚴重,即將出現發斑的跡象。如果兼有脾經的症狀,是由於沒有及時疏散表邪,導致皮膚腠理閉塞,相火被濕氣鬱積,導致斑點無法透發出來。如果兼有腎經的症狀,是由於少陽相火過於旺盛,逼入少陰經,導致陰液受損,熱邪過盛。如果兼有肺經的症狀,是由於相火燒灼肺部,導致咳嗽有痰,胸悶氣阻。如果兼有心經的症狀,必定是病人原本就心虛有痰,一旦經脈中的相火薰蒸,痰火就會蒙蔽心竅,經常出現眼睛發直,昏厥如死人一樣的狀況。如果兼有小腸經的症狀,是由於相火向下竄動,熱邪聚集在小腸。小腸為火腑,兩種火熱互相煽動,容易出現火邪逆襲心包絡的情況。如果兼有大腸經的症狀,是由於相火過於旺盛,熱邪聚集在體內,導致心口處感到痞硬,又出現時冷時熱的狀況,想嘔吐,這是熱邪結在大腸的表現。由此可見,認為傷寒只傳足經而不傳手經的說法是錯誤的。
陽明經的初期症狀,開始時會怕冷,但兩天後就會停止,轉為身體發高燒,自己出汗,不怕冷反而怕熱,眼睛疼痛,鼻子乾燥,無法入睡或反而嗜睡。
陽明經的本證,如果病邪在上脘,病情還比較輕微,會出現咽喉乾燥、口苦、氣向上衝到喉嚨、胸悶氣喘、心中煩躁不安。如果病邪在中脘,病情就比較嚴重,會出現極度煩躁、極度口渴、胃部脹滿,手腳出汗,發熱如潮水般,大便不通暢,小便不利。如果病邪在下脘,因為病邪從幽門直接逼近小腸,而且與大腸互為表裡,病情就更加深重,會在下午發熱,說胡話、發狂,眼睛不協調,肚子脹滿,肚臍周圍疼痛,喘息無法躺臥,肚子裡有氣體移動,大便黏膩不通,或者腹瀉,排出像青水一樣的液體,意識模糊,不認識人,嚴重時會摸索衣服、床鋪,胡亂抓取空氣,做出整理線頭的動作。
【註解】上脘像天,位置在胸中,清氣較多,可以宣發向上,解除肌肉的邪氣,使體內的病邪從體表排出。下脘像地,內接小腸,濁氣較多,可以緩慢下降,使體內的病邪從下方排出。而能夠使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的,完全仰賴中脘的運作。所以中脘的氣旺盛,水穀的清氣就能上升到肺部,滋養全身的脈絡;水穀的濁氣就能下達大小腸,從大小便排出。治療方法雖然很多,總的來說要健運胃氣,照顧胃液,或清或下為主要原則。俞氏將上、中、下三脘的症狀仔細區分,是因為胃雖然是一個腑,卻有深淺輕重的不同,臨床醫生必須仔細辨別。
陽明經的中期症狀,會出現四肢煩躁疼痛,口中黏膩且無味,胃脘和腹部脹滿,大便像紅色的醬汁,小便短少且發熱,嚴重時小便不通暢,大便乾硬且顏色發黃,黃色鮮豔,或者出現隱約的斑點,無法透發出來,神智模糊,躁動不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