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根初撰,何廉臣重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一章·傷寒要義 (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章·傷寒要義 (4)

1. 第三節·六經病證

太陽標證。頭痛身熱。惡寒怕風。項強腰痛。骨節煩疼。無汗者寒甚於風。自汗者風重於寒。太陽本證。渴欲飲水。水入則吐。小便不利。甚或短數淋瀝。或反小便自利。蓄血如狂。

【秀按】太陽之為病。寒水之氣為病也。寒為病。故宜溫散。水為病。故宜利水。總以發汗為出路。利水為去路。若非水蓄而血蓄。則又以通瘀為去路。

太陽中見證。凡見太陽標證。而大便不實。小便清白。甚則男子遺精。女子帶多。腰脊墜痛。痛如被杖。甚或氣促而喘。角弓發痙。若目戴眼上視。尤為危候。

【秀按】此即張景岳所謂太陽未解。少陰先潰是也。必其人腎氣先虛。則腎中之陽。不足以抵禦陰寒。即從太陽中絡直入足少陰腎經。

太陽兼證。兼肺經證。鼻塞流涕。鼻鳴噴嚏。嗽痰稀白。甚則喘而胸滿。兼脾經證。肢懈嗜臥。口膩腹瀉。兼胃經證。飽悶惡食。噯腐吞酸。

【秀按】太陽經主皮毛。故《內經》云。太陽者毫毛其應。上與肺經相關。故形寒則傷肺。下與腎經相關。故汗多則溺少。若兼脾經證。必其人素稟多濕。兼胃經證。必其人新挾食滯。

少陽標證。寒熱往來。耳聾脅痛。

少陽本證。目眩咽乾。口苦善嘔。膈中氣塞。

【秀按】少陽以寒熱脅痛耳聾為半表證。口苦咽乾目眩為半里證者。以少陽經外行腠理。內行兩脅。不居身之前後而居側也。兩耳寤則聞。寐則不聞。口咽目開之則見。闔之則不見。此數者。不可謂之表。亦不可謂之裡。則謂之半表裡而已矣。惟寒熱一證。必寒已而熱。熱已而汗。

則為少陽之寒熱往來。若發熱惡寒如瘧狀。一日二三發。其人不嘔。仍是太陽表證。非少陽之半表證也。臨證時亦要辨明。

少陽中見證。手足乍溫乍冷。煩滿消渴。甚則譫語發痙。四肢厥逆。

【秀按】少陽與厥陰為表裡。若相火之邪。不從外達。勢必內竄包絡肝經。發現熱深厥深。火旺風動之危候。

【廉勘】,陸九芝曰。論經則以太陽陽明少陽為次。論病則太少之邪。俱入陽明。竊謂太陽主皮。為軀體最外一層。少陽主腠。為軀殼上第二層。蓋腠理即網膜。金匱所謂三焦通會元真之處也。故太少兩陽。病在皮腠。證多傳變。兩陽合明。病歸中土。故不復傳。由是推之。

三陽傳經。亦當以太陽少陽陽明為次。其三陽寒熱之分。身雖大熱而仍惡寒者。太陽也。寒已而熱。熱已而汗。寒熱往來者。少陽也。始雖惡寒。一熱而不復惡寒者。陽明也。

少陽兼證。兼胃經證。煩悶噁心。面赤便閉。身痛足冷。斑點隱隱。兼脾經證。四肢倦懈。肌肉煩疼。唇燥口渴。膈中痞滿。斑欲出而不出。兼腎經證。耳大聾。齒焦枯。腰背痠痛如折。甚則精自遺。衝任脈動。兼肺經證。喉痛紅腫。咳則脅痛。甚則咯血。兼心經證。舌紅齒燥。

白話文:

第三節·六經病證

太陽表證:頭痛、發熱、惡寒怕風、頸項僵硬、腰痛、骨節疼痛。不發汗者寒重於風,自汗者風重於寒。太陽本證:口渴想喝水,喝水就吐,小便不利,甚至小便短少、點滴而下,或反而小便自利,蓄血如狂。

【秀按】太陽病是寒水之氣導致的。寒邪為病,所以要溫散;水邪為病,所以要利水。總之,發汗是排邪的出路,利水是邪氣的去路。如果不是水邪蓄積而是血瘀,則需通瘀血作為邪氣的去路。

太陽中見證:出現太陽表證,但大便不實,小便清白,嚴重者男子遺精,女子白帶增多,腰脊墜痛,痛如鞭打,甚至氣促喘息,角弓反張抽搐,如果眼睛上翻直視,尤為危急徵兆。

【秀按】這就是張景岳所說的太陽病未解,少陰病先發作。一定是腎氣先虛,腎陽不足以抵禦陰寒,寒邪就從太陽經絡直入足少陰腎經。

太陽兼證:兼肺經證:鼻塞流涕、鼻鳴噴嚏、咳嗽痰稀白,嚴重者喘息胸悶;兼脾經證:肢體倦怠嗜睡、口膩腹瀉;兼胃經證:飽脹、不想吃東西、噯氣、吞酸水。

【秀按】太陽經主司皮毛,《內經》說:「太陽者,毫毛其應。」太陽經上與肺經相關,所以形寒則傷肺;下與腎經相關,所以汗多則小便少。如果兼見脾經證,一定是患者素體多濕;兼見胃經證,一定是患者新近飲食積滯。

少陽表證:寒熱往來、耳聾、脅肋疼痛。

少陽本證:頭暈、咽喉乾燥、口苦、容易嘔吐、膈肌氣滯。

【秀按】少陽以寒熱、脅痛、耳聾為半表證,口苦、咽乾、頭暈為半里證。因為少陽經外行於肌膚腠理,內行於兩脅,不居於身體的前後而居於側面。兩耳,醒時能聽到聲音,睡時聽不到聲音;口咽,張開時能看見,閉合時看不見。這些症狀,不能說是完全的表證,也不能說是完全的裡證,所以稱為半表半里證。只有寒熱往來這一症狀,一定是寒邪退去後發熱,發熱後出汗,寒熱交替出現,才是少陽的寒熱往來。如果發熱惡寒像瘧疾一樣,一天發作二三次,患者不嘔吐,仍然是太陽表證,不是少陽的半表半里證。臨證時也要辨別清楚。

少陽中見證:手足時冷時熱、煩躁、口渴、嚴重者神志不清、抽搐、四肢厥冷。

【秀按】少陽與厥陰互為表裡,如果相火邪氣不從外達,必然內竄於包絡和肝經,就會出現裡熱裡寒,火旺風動的危急徵候。

【廉勘】陸九芝說:論經脈的順序,以太陽、陽明、少陽為次;論疾病,太陽、少陽的邪氣都入陽明。我認為太陽主司皮膚,是軀體最外的一層;少陽主司腠理,是軀殼的第二層。腠理就是網膜,《金匱要略》所謂三焦通會元氣的地方。所以太陽、少陽兩陽經的病邪在皮毛腠理,症狀多變幻;兩陽邪氣合而入陽明,病邪歸於中焦,就不再傳變了。由此推之,

三陽經傳變的順序,也應該以太陽、少陽、陽明為次。三陽寒熱的區別是:身體雖然發熱,但仍然惡寒的是太陽病;寒邪退去後發熱,發熱後出汗,寒熱往來的是少陽病;開始雖然惡寒,一發熱就不再惡寒的是陽明病。

少陽兼證:兼胃經證:煩悶噁心、面紅、便秘、全身疼痛、足冷、身上隱隱約約出現斑點;兼脾經證:四肢倦怠、肌肉疼痛、口脣乾燥、口渴、膈肌痞滿、斑疹將要出現卻未出現;兼腎經證:耳聾、牙齒焦枯、腰背酸痛如折斷一樣,嚴重者遺精、衝任脈搏動;兼肺經證:喉嚨疼痛紅腫、咳嗽時脅肋疼痛,嚴重者咯血;兼心經證:舌紅、牙齒乾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