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十二章·調理諸法 (10)
第十二章·調理諸法 (10)
1. 第四節·氣候調理法
冬季,冬三月。此謂閉藏。天地閉藏。水冰地坼。無擾乎陽。早臥晚起。必待日光。去寒就溫。毋泄皮膚。逆之傷腎。春為痿厥。奉生者少。此冬氣之應。養藏之道也。斯時陷伏在下。於時為冬。當閉精養神。以厚斂藏。如植物培護於冬。至來春方得榮茂。此時若戕賊之。春升之際。下無根本。枯悴必矣。調理之法。有痰宜吐。心膈多熱。所忌發汗。恐泄陽氣。宜服藥酒滋補。寒極漸加棉衣。不得頻用大火烘炙。手足應心。不可以火炙手。引火入心。使人煩躁。冷藥勿治熱疾。熱藥勿治冷疾。宜減咸增苦。以養心氣。冬月陰氣在外。老人多有上熱下冷之患。陽氣在內。不宜沐浴。勿加熱湯。逼令大汗。毛孔不密易感外邪。不宜早出犯霜。或略飲酒以沖寒氣。勿多食蔥。亦防發散陽氣。此冬季未病及病後調理之法也。
綜觀上述。四時應候調理。猶關平時攝生。臨病調理。其他病室之氣候。亦須寒溫適宜。空氣流通。使清氣能進。濁氣可出。室中燈火。尤宜少燃也。吾紹病家習慣。凡病傷寒時疫。素重迷信。最怕鬼祟。不但夜間紅燭高燒。即日中於病室床內。亦必以多燃燈火為陽光。而滿屋皆侍病之人。
駢肩並足。交頭接耳。七口八啐。汗霧交流。豈知人氣最熱。燈火最毒。炭氣、汗酸、穢氣、密布滿室。清氣反失流通。即使無病之人。久居此室。亦必頭目昏暈。胸膈氣悶。況在患時病之人乎。口鼻之所吸受。肺胃之所浸淫。往往輕者重。重者即死。此等惡習慣階之厲也。
凡疫皆然。凡病亦皆然。此皆病家乏衛生常識故也。
白話文:
冬季的養生
冬天這三個月,是萬物閉藏的時節。天地間的陽氣都潛藏起來,水會結冰,地面會凍裂。這時候要順應自然,不要擾動體內的陽氣,應該早睡晚起,等到太陽出來再活動。要注意保暖,避開寒冷,不要讓皮膚過度散熱。如果違背這些原則,就會損傷腎氣,到了春天容易出現筋脈萎軟無力的情況。冬天是養藏的季節,要好好珍惜體內的生機。
此時陽氣潛藏在下,對應的是冬季,所以要閉藏精氣、涵養精神,以加強體內的收藏。就像植物在冬天要培護根部一樣,到了來年春天才能枝繁葉茂。如果冬天就傷害了根基,到了春天陽氣升發的時候,根基不足,就會枯萎。
在飲食調理方面,如果有痰就應該吐出來。如果心胸煩熱,就忌諱發汗,以免過度耗損陽氣。可以服用藥酒來滋補身體。天氣寒冷的時候,要逐漸增加衣物,但不要頻繁地用大火烘烤,因為手足與心臟相連,如果用火烤手,會把火熱引入心臟,使人煩躁。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熱性的疾病,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寒性的疾病。飲食上,要減少鹹味,增加苦味,以養護心氣。冬天陰氣在外,老年人常常有上熱下冷的現象。由於陽氣在內,不宜洗澡,更不要用過熱的水,以免逼出大汗,導致毛孔鬆弛而容易感受外邪。不宜太早外出,避免接觸霜氣,可以稍微喝點酒來驅散寒氣。不要多吃蔥,以免發散陽氣。以上是冬季未病及病後的養生調養方法。
四季養生的重要性
總體來說,四季的養生調養,不僅關係到平時的保健,也關係到生病時的治療。此外,病房的氣候也要注意,保持寒溫適宜,空氣流通,讓清新的空氣能夠進入,污濁的空氣能夠排出。室內的燈火,尤其要盡量減少。我觀察到,許多病家都有迷信的習慣,尤其是患上傷寒、瘟疫等疾病時,最怕鬼怪作祟。不但夜間點著紅燭高照,白天在病房裡,也一定要點上許多燈火,認為這樣可以當作陽光,而且滿屋子都是伺候病人的人,人擠人、交頭接耳,你一口我一句地說個不停,汗水與氣息交雜在一起,根本不曉得人氣最熱,燈火最毒。加上炭火燃燒的氣體、汗水、穢氣等充斥滿屋,導致空氣無法流通。即使是健康的人,長時間待在這樣的房間,也會頭暈眼花、胸悶氣短,更何況是生病的人呢?他們經由口鼻吸入的,肺胃所浸潤的,往往病情會由輕轉重,重則可能導致死亡,這些不良習慣實在是太害人了。
無論是瘟疫還是其他疾病,情況都是如此。這些都是因為病家缺乏衛生常識所導致的。